。该书是西方“游记汉学”的又一代表著作,十分畅销,在当时的影响程度甚至超过了《马可·波罗游记》。有意思的是,这些游记无不将中国描绘为“遍地是黄金”的天堂。神秘、遥远、富裕、广阔是彼时西方对中国最深的印象。

1480年的意大利文献《曼德维尔游记》

国内唯一的1662年拉丁文与汉语对照的《中国智慧》也是现场一大珍品。这是现存最早的《论语》西文译本印刷本,也是早期中国经典西译的代表之作。

国内唯一的1662年拉丁文与汉语对照的《中国智慧》

而1735年的法文版《中华帝国全志》被认为是西方汉学的奠基性著作之一,有“欧洲中国热的圣经”之称。全书较之前任何一部有关中国的著作都更为全面与翔实,犹如一部中国百科。它依据27名来华传教士的报道、回忆录、书信、著作等整理编纂而成,书中记叙了中国为主的东方世界的地理、历史、自然、农业、风俗、社会等信息。

1735年的法文版《中华帝国全志》

由英国来华传教士马礼逊编撰的《华英字典》(1815-1823年)则以《康熙字典》为底本,采用英汉对照的方式,引用大量中国经典文献作为词汇例句诠释,同时还含有许多有关中国历史、地理、文化等方面的介绍。这是世界上第一部英汉-汉英字典,不仅是当时西人学习中文的重要工具书,也是西方社会了解中国社会文化的重要参考书。

由英国来华传教士马礼逊编撰的《华英字典》(1815-1823年)

在18、19世纪,各类关于中国官话与方言的教材、字典也大量成书。比如由法国汉学家傅尔蒙和华人黄嘉略合作撰写的1742年五卷本《中国官话》,详细介绍了汉语的发音与音调、各类汉语词性及句法。《中国官话》为早期西方本土汉学家的代表作之一,是法国汉学家与华人合作对汉语语法的一次研究尝试,在汉学发展史上具有不可替代的意义。

说到《中国官话》,也必须说到在法国国家印刷局收藏着的距今两三百年的中文木活字。这套中文木活字从法国奥尔良公爵腓力二世摄政时代(18世纪上半叶)开始铸刻至19世纪初完成,数量多达十几万个。傅尔蒙与黄嘉略合编的1742年版的汉拉字典《中国官话》采用的正是这套木活字,1813年小德金奉拿破仑编撰的《汉法拉字典》也是。

时至今日,这套中文木活字依然保持当年的风貌,它的是欧洲中文活字印刷的历史见证人,也推动了汉字在欧洲的传播。

由法国汉学家傅尔蒙和华人黄嘉略合作撰写的1742年五卷本《中国官话》

接着来到“中学西传”部分。1879-1883年的《中国文化教程》由意大利耶稣会士晁德蒞编译,此书是晁为来华会士编写的教材,内容难易程度循序渐进,包含经、史、子部多种中国经典文学作品。同时也是土山湾印书馆早期出版的西文书籍代表作品。有趣的是,在经史子集之外,本教程还包括了“八股文”这一学习大类。

1879-1883年的《中国文化教程》

除了教程,人们可以找到外文版的四大名著。四大名著都有着相似的翻译过程:先有节译本,随后各种节译本使得原著的影响增加,加速全译本的出现。比如《红楼梦》刚刚开始刻本流传的时候,英国伦敦出版的《评论季刊》刊载了一篇匿名书评,里面引用了德庇时节译的一段关于林黛玉进贾府的片段。据考证四大名著中最早传入欧洲的是《红楼梦》。

1913年,在东北、山东、山西等地传教多年的英国传教士李提摩太,将《西游记》翻译成《天国行纪》,第一次以英文单行本的形式向世界展示了《西游记》的故事,委托上海广学会出版。现场展出的上图馆藏为李提摩太签赠潘慎文的签名本。

李提摩太译《西游记》,1913年

再往下走,人们还能看到中西科学交流史上的里程碑:三代同堂的《几何原本》和它们背后绵延两百多年的故事。

故事的开端要从两千多年前的古希腊开始讲起。欧几里得是一位古希腊学者,他所处的年代大约与孟子、庄子相近。《几何原本》是欧几里得最重要的传世作品,是古代几何学的集大成之作。传世的欧几里得《几何原本》共有十三卷,而有意思的是,利玛窦和徐光启都说过《几何原本》有十五卷,那多出的两卷是哪里来的呢?

原来,是十六世纪著名的天文学家、数学家克拉维乌斯整理了古代名著《几何原本》,他不但为这部书作了详细的注释,还增补了两卷新的内容,于是有了十五卷的《几何原本》。克拉维乌斯也是“格利高里历”的奠定者之一,“格利高里历”又叫做“公历”,就是我们平时在用的历法。

利玛窦是克拉维乌斯的弟子。他和来自上海的开明知识分子徐光启成为了朋友,两人开始了《几何原本》的翻译工作,但是由于各方面条件有限,最终只完成了十五卷《几何原本》前六卷的翻译,刊行于1605年。

两百多年一晃而过,后来同样是来自两个世界的两位学者在徐光启的故乡上海相遇了:英国传教士伟烈亚力1847年来到上海,在华三十年,成为了汉学领域的专家并且收藏大量珍稀文献。李善兰是浙江海宁人,精通数学,有《方圆阐幽》《对数探源》等著述。1852年李善兰来到上海,在墨海书馆结识了伟烈亚力。两个人也是一拍即合,决心完成利徐二人未竟的事业,经过数年的努力,终于在1858年刊印了《几何原本》后九卷。在中西文化交流史上有着重要的象征意义的《几何原本》的故事,到这里才算画上了一个句号。

在本次展览中,上图从馆藏的珍稀文献中选出了三种具有代表性的《几何原本》:1591年科隆出版的拉丁文十五卷本,清代的手抄六卷本,以及存世量极少的1858年后九卷初刻本,可谓《几何原本》的三代同堂,以此纪念在“会通中西”的过程中做出过贡献的中外前贤们。

欧几里得几何原本,克拉维乌斯评注,1591年,拉丁文

《几何原本》,利玛窦、徐光启(译),清抄本

《几何原本》,伟烈亚力、李善兰(译),1858年,中文

编织起四百年来“东学西传”与“西学东渐”历史脉络的徐家汇藏书楼形成了以西方汉学、历史、宗教、地理、艺术、哲学、科学为特色的中外文献馆藏,涉及英、法、德、西班牙、葡萄牙、荷兰、意大利、丹麦、希腊、拉丁文等近20种语言。

此次展览通过徐家汇藏书楼收藏的104种珍稀文献展示中西文化交流历史与内涵,以“文明互鉴”为视角,展现“文明因多样而交流,因交流而互鉴,因互鉴而发展”的历史进程;体现近代上海在中西文化交流中,形成的包容、开放、追求卓越的城市精神底蕴;揭示中国文化走向世界的重要历程。

上图方面表示,通过展示这些珍稀馆藏文献,人们可以看到在中国与外部世界相互融合的大背景中,上海作为国际大都市如何成长,近代上海城市文化如何形成。

此外,徐家汇藏书楼本身是上海市优秀历史保护建筑,其书库设计具有中西文化相结合的特色。展览现场还模拟了藏书楼内部场景,首次通过三维数字建模,让读者可“互动参观”。本展览也是上图与上海师范大学联合承担的国家重大社科基金项目《徐家汇藏书楼珍稀文献整理与研究》的阶段性成果。

责任编辑:梁佳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