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姓】词源

2023-03-21 05:00 24次浏览 文化

司马郎华姓田,名郎华。田氏家族在齐国是名门望族,田氏家族的祖先是你儿子。时,陈内战爆发,陈万为了躲避灾难,跑到齐、城田。达约是著名的军事家,曾率领诸军打败了秦国燕的侵略军,因公被封,后人后世称为司马懿。《国语楚语下》是我国古代有名的。相传是田卓写的,但到达后逐渐不传了。(3)司马子班

>春秋时期楚国, 名熊侧,即楚公子侧,是春秋时期执政时期(公元前590~前560年在位)的楚国上卿,官为大司马,执掌楚国军队,曾多次为楚国建立功勋,是楚共王属下的重臣。在司马子反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官职称谓为姓氏者,称司马氏.

(4) 孔父嘉

春秋时期宋国大夫,公元前?~前710年,名子嘉,字孔父。是孔子的六世祖,官为大司马。在孔父嘉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官职称谓为姓氏者,称司马氏。

(5)《左传》中的有关司马氏人名索引

2、司马氏早期活动区域

司马氏是一个多民族、多源流的古老姓氏, 在宋版《百家姓》中排序为第四百一十位,,司马氏族人已分布于郑(今)、晋(今山西)、卫(今)、程(今)等地。

,司马氏主要分布在今河南、陕西、四川等地,其中河内郡(今西部、黄河以北地区西南一带)一直是司马氏的重要聚集地。

三国曹魏时期,河内温地(今河南)出了一位著名的政治家、,后其孙废魏建晋,都于洛阳。因此,河内郡成为司马氏家族最著名的郡望

司马氏在历史上建立了和政权,共历十五帝,一百五十六年,进一步扩大了司马世家的影响。但是由于晋朝司马氏皇权不断衰落,司马氏的贵族为免被迫害,很多改换他姓。

时期南朝 梁朝人司马达等人公元522年迁居日本,是崇拜的祖师。

3、郡望 堂号

河内堂:以望立堂。

偃师堂:以望立堂。

堂:以望立堂。

:汉朝、父子都封,继承其父写成《》。后有宋朝著《》。司马氏因先祖有名史家,称""

4、司马氏对联

职官;河内阀阅

河内世泽;太史家声 。 龙门良史;洛邑相公。

河内郡贤声重望;太史堂德政齐名。

5、司马氏的历史贡献

司马氏统一:晋朝统一是推动历史进步的重要事件之一,司马氏作为国姓,不是大姓,人数相对不多的条件下,能领导统一,在三国历史条件下是因为执行了仁义政策,得到人民拥护,是古代宗法环境中的必然结果。司马氏在三国时期发挥了重要历史作用。

6、司马氏人口减少的原因

(1)、八王之乱

八王之乱是西晋司马氏内部历时16年(291—306)之久的战乱。战乱参与者主要有汝南王司马亮、楚王司马玮、赵王司马伦、齐王司马冏、长沙王司马乂、成都王司马颖、河间王司马颙、东海王司马越等八王,因此史称"八王之乱"。八王之乱期间,北方各外族乘机趁西晋内部空虚起兵入侵中原地区,导致建兴四年(316年)西晋亡国。晋室遗族于南方成立东晋,而北方的中原地区则由外族割据,进入了五胡十六(304—439)国时期。东晋与十六国南北分裂局面发展至南北朝时期,直到公元589年后,中国南北才由隋朝再度统一。

(2)、东晋后期刘裕屠杀司马氏

①长江以南
东晋是依附地主豪强建立的政权,统治区域在长江以南,在东晋朝政局不稳,司马氏皇族争夺皇位时,刘裕(据《:武帝本纪》记载,刘裕是汉高祖弟弟楚元王刘交的第二十一世孙)趁机掌控了东晋的实权,成为真正的东晋朝首领。刘裕为了巩固自己的实力和地位,为报汉室之仇(刘禅当上蜀汉皇帝后,司马氏逼迫刘禅投降,导致汉室灭亡),在东晋后期和他即位后,大肆屠杀司马氏,宣泄对司马氏的仇恨。
②黄河以南
刘裕建立宋 ,刘裕北伐,收回了黄河以南的广大地方,不排除黄河以南,长江以北司马氏改姓的可能。
(3)历史上的战争
据有关资料记载,南北朝混战公元311年,刘曜攻长安,关中地区的人口仅余原人口的1%-2%,如北朝的北齐,辖有2000万人口,到北周时人口仅900万。南朝刘宋辖有469万人口,到南陈灭亡时只剩200万人,损失率达60% 。
隋末至唐初,从公元611到628年18年间,兵变、民变和宫廷政变共136次,有50多位称帝称王者,均统兵15万人以上,各据一方,相互混战。全国户数由890万减至290万,人口由公元606年的4602万人,减到639年的1235万人,损失率73% 。
公元755年至公元763年,爆发了安史之乱,历时8年,公元755年,全国有5292万人口,到760年,全国人口仅余1699万。损失率68%。
黄巢起义及唐末之乱,如唐武宗(841年-846年在位)时,全国有496万户,后周世宗(955年-960年在位)进,仅余120万户。到宋初为200万户。损失率76%。
金、元灭两宋,宋宣和三年(1122年),全国人口9347万。到元初至元十一年(1274年),人口仅剩887万。损失率高达91%。如忽必烈屠杀了中国1800万人,中国北方地区有90%的汉族平民惨遭种族灭绝。
(4)司马迁后裔改为冯姓 同姓

司马迁(公元前145年-公元前90年),字子长,夏阳(今陕西韩城南)人,中国西汉伟大的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因"李陵事件"深受宫刑,后任中书令。他忍辱负重发奋著书,终于完成了不朽的史学巨著《史记》, 因《史记》据实实录,在称赞汉武帝功德的同时,也斥责了汉武帝"内多欲而外施仁义",汉武帝对此勃然大怒,将《史记》手稿付之一炬。 因《报任安书》,汉武帝更为生气,司马迁遭受迫害,不久死去。

据传说,悲痛中的司马迁夫人(妻子柳倩娘、侍姬随清娱)为了保住《史记》副稿,免遭满门抄斩之祸,便让两个儿子司马临、司马观身藏《史记》副稿,逃回故乡韩城徐村。司马迁族人怕株连九族,连夜由族长司马厚召集主事人共同商议,决定改姓和迁居。长门在"马"字旁加两点,改姓"冯";次门在"司"字旁加一竖,改姓"同"。

(5)、司马氏改马姓
①魏晋时期,中国长期陷于割据内乱,一支司马氏后裔为躲避战乱隐姓埋名,一部分姓司,一部分姓马,辗转到贵州六盘水一带,定居司寨村。
②、查阅琅琊宋氏网资料。海受公当辞济来沂,仅系一好友司马氏者入石龙山(原名斗齐山,苍山县向城北五华里处)占籍,垦荒于山之南麓。
意思是先祖宋海受(山东济南府长清县宋家集人,生于元朝末年,洪武元年跟从朱元璋的常遇春军来到苍山县的向城。先世由商丘徙平阳府,即山西省临汾市,居洪洞县),仅和一个结拜兄弟司马氏来到今临沂市苍山县。目前司马氏后裔有三支,有的身份证姓马,但知道属于司马氏。

点评:据大槐树移民公布出来的有关资料,明初从山西洪洞移民800多个姓氏,其中就有司马氏。这说明明初洪洞县有司马氏居住。

③、无锡市锡山区马靖毅中医诊所 马靖毅
远祖为宋代的司马光,靖康之变后,司马光的嗣曾孙司马宗召避居无锡鸿山西,称东山司马氏,现在的惠山直街114号有司马温公祠,仍有三间三进。 第一代传人:司马大方,系司马光三十四世孙,时间在清代末期; 第二代传人:司马克久,系司马光三十五世孙,时间在民国年间; 第三代传人:司马梦祥,系司马光三十六世孙
第四代传人:马秉钧,系司马光三十七世孙,司马梦祥长子

第五代传人:马靖毅,女,系马秉钧二女儿

④、湖北公安县司马氏是宋代司马光的后裔,家谱记载特别仔细,现已经翻译多篇。司马福四家族,有的继续姓司马,有的姓马但知道是司马氏,但从趋势来看,今后改成司马姓的会大大增加。

(6)、司马氏改为斯氏、司氏

贵州司马氏在迁徙途中有改为斯氏 司氏。

7、东晋灭亡部分司马氏投奔北魏、东晋皇室多逃亡河南

(1)、司马楚之

魏书·列传卷二十五。司马楚之,字德秀,晋宣帝弟太常馗之八世孙。父荣期,司马德宗梁益二州刺史,为其参军杨承祖所杀。楚之时年十七,送父丧还丹阳。值刘裕诛夷司马戚属,叔父宣期、兄贞之并为所杀。楚之乃亡匿诸沙门中济江。自历阳西入义阳、竟陵蛮中。及从祖荆州刺史休之为裕所败,乃亡于汝颍之间。

(译文)司马楚之,字德秀,晋宣帝司马懿之弟太常司马馗的八世孙。父荣期,司马德宗政权的梁、益二州刺史,被其参军杨承祖所杀。楚之当时十七岁,送父丧回丹杨。正逢刘裕诛杀司马氏家族,叔父宣期、兄贞之都被杀害。司马楚之混在众和尚中渡江。从历阳西入义阳、竟陵蛮人当中。等到堂祖荆州刺史司马休之被刘裕打败,他又逃亡于汝、颍之间。

解释:司马楚之(390年~464年),字德秀,晋宣帝司马懿之弟司马馗的八世孙。司马楚之17岁时送父丧回丹阳,正逢刘裕谋逆诛杀司马氏家族,叔父宣期、兄贞之都被杀害。司马楚之混在众和尚中渡江脱身,潜身于汝、颍之间,与司马顺明、司马道恭等聚集力量,对抗刘裕。422年,刘裕病死,北魏派大将奚斤攻打黄河以南,司马楚之派使者请求归降,北魏朝廷给予他使持节、征南将军、荆州刺史的官职。从此,司马楚之投靠北魏,创立了不朽的功勋。他是晋代皇族投靠鲜卑北魏第一人,一生南征北战,战功赫赫,官至大将军、琅邪王,生前封王开府,迎娶北魏河内公主,去世后谥曰贞王,极享哀荣。其子司马金龙、司马跃,孙司马悦,曾孙司马裔等人都位高权重,赫赫有名。

司马楚之之后,司马金龙 司马跃 司马朏 司马裔 司马鸿,祖孙、父子、兄弟、叔侄5人都娶了北魏公主,司马、司马鸿父子俩娶的是北魏皇室姑母和侄女俩,司马金龙作为北魏皇室的外甥,娶了北魏皇室的外甥女。司马氏祖孙五代五驸马在历史上是不多见的。

点评:这支北魏的司马楚之的后裔带有少数民族血脉。

(2)、东晋皇室多逃亡河南

资治通鉴·晋纪·晋纪四十记载,王镇恶之死也,沈田子杀其兄弟七人,唯弟康得免,逃就宋公裕于彭城,裕以为相国行参军。康求还洛阳视母;会长安不守,康纠合关中徙民,得百许人,驱帅侨户七百余家,共保金墉城。时宗室多逃亡在河南,有司马文荣者,帅乞活千馀户屯金墉城南;又有司马道恭,自东垣帅三千人屯城西,司马顺明帅五千人屯陵云台,司马楚之屯柏谷坞。魏河内镇将于栗游骑在芒山上,攻逼交至,康坚守六旬。裕以康为河东太守,遣兵救之,平等皆散走。康劝课农桑,百姓甚亲赖之。

(译文)王镇恶被杀以后,沈田子又杀死了王氏兄弟七人,只有王镇恶的弟弟王康逃走,才得以幸免。王康来到彭城投奔宋公刘裕,刘裕任命他为相国行参军。王康请求回洛阳探望老母,正巧长安失守,王康纠集关中流亡的逃民,共百多人,又裹胁客居洛阳的外郡人七百多户,共同保卫金墉城。当时晋朝宗室的人,大多数都在河南流亡。其中有个叫司马文荣的人,率领流民一千多户屯驻在金墉城南;还有司马道恭,从东垣东下,率领三千多人屯驻在金墉城西;司马顺明,率领五千人屯驻在陵云台;司马楚之则驻防在柏谷坞。北魏河内守将于栗的游击骑兵,在芒山上逗留,等待时机。各方面敌人交相逼近金墉城下,王康坚守孤城达六十天。刘裕任命王康为河东太守,派兵赶赴救援,敌人才被驱散逃走。王康劝百姓耕种土地,植桑养蚕,当地百姓都非常信赖他。

司马顺明、司马道恭及平阳太守薛辩皆降于魏,魏以辩为河东太守以拒夏人。

(译文)司马顺明、司马道恭,以及平阳太守薛辩都投降了北魏。北魏朝廷任命薛辩为河东太守,抵拒夏国军队的进攻。

8、宋朝时期司马氏是历史发展的后期阶段

宋代的百家姓 编于宋初。宋代百家姓司马氏排位为410位,而司氏排位为259位,宋初和东晋相隔500多年 ,从排位来看,司马氏人口就已经大大减少了。宋代司马光家族正直忠诚爱民守节,也被历代统治者宣传,让百姓仿效。在南宋时期,和宋朝对立的金朝金章宗时期限制汉族姓氏,禁止百姓使用历代皇帝的姓氏 司马氏本身人数不多,受影响较大,北方地区的多数司马氏改为其他姓氏。

点评:司马氏曾作为国姓,东晋的灭亡,刘裕的追杀,司马氏皇族的改姓,南北朝混战到金元灭两宋,是人口减少的主要原因,宋朝是司马氏发展的后期阶段。宋朝司超(今河北人)是位军人,屡建战功,为宋统一中国作出了重大贡献。宋朝司超的出现,为司氏文化的研究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现在好多的文章都说,宋朝司马氏改姓,元朝司马氏改姓,明朝也有司马氏改姓,千百年来改朝换代,理性的说,有的判断让人难以信服。但在历史发展过程中确实有司马氏改姓。目前司氏的文化研究工作才刚刚开始,缺少文物资料方面的分析对照,需要大家共同去挖掘整理。宋以后司氏人口增多及政治人物的出现,显示了司氏历史文化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

9、目前司马氏的分布

据不完全统计,司马氏仍是复姓中的大姓,目前全国司马氏人口约为十万人。具体分布在:

山西涑水县

河南洛阳市洛龙区开元路王圪垱村 伊川县 水寨镇 司马沟村,伊川县葛寨乡,洛阳栾川县 潭头镇,

山东临沂苍山县(古称兰陵) 相城镇 、尚岩镇、车辋镇

无锡(古称梁溪)梁溪、 无锡市锡山区 无锡宜兴

安徽宿松 望江 宣城

浙江绍兴(古称山阴)

湖南湘潭 湖南湘阴 湖南常德市

湖北公安 宜昌长阳 恩施

江西泰和澄江镇

四川邛崃,泸州,古令

贵州金沙 遵义 贵阳 贵州 六枝, 六盘水盘县司寨村

云南沾益

(二)司氏

1、司氏第一位人物司臣

《左传》记录了最早出现史册的单姓司氏是郑国人司臣

《左传》襄公 襄公十年

初,子驷与尉止有争,将御诸侯之师而黜其车。尉止获,又与之争。子驷抑尉止曰:「尔车,非礼也。」遂弗使献。初,子驷为田洫,司氏、堵氏、侯氏、子师氏皆丧田焉,故五族聚群不逞之人,因公子之徒以作乱。于是子驷当国,子国为司马,子耳为司空,子孔为司徒。冬十月戊辰,尉止、司臣、侯晋、堵女父、子师仆帅贼以入,晨攻执政于西宫之朝,杀子驷、子国、子耳,劫郑伯以如北宫。子孔知之,故不死。书曰「盗」,言无大夫焉。

子西闻盗,不儆而出,尸而追盗,盗入于北宫,乃归授甲。臣妾多逃,器用多丧。子产闻盗,为门者,庀群司,闭府库,慎闭藏,完守备,成列而后出,兵车十七乘,尸而攻盗于北宫。子蟜帅国人助之,杀尉止,子师仆,盗众尽死。侯晋奔晋。堵女父、司臣、尉翩、司齐奔宋。

(译文)当初,子驷和尉止有争执,在将要抵御诸侯军队的时候减少了尉止的兵车。尉止俘虏了敌人,子驷又和他争夺功劳。子驷压抑尉止说:"你的战车太多不合礼制。"于是就不让他献俘虏。当初,子驷疏通田里的水沟,司氏、堵氏、侯氏、子师氏都丧失了土田。所以五个宗族聚集了一伙不得志的人凭借了公子的族党以发动叛乱。这时候子驷掌握国政,子国做司马,子耳做司空,子孔做司徒。冬季,十月十四日,尉止、司臣、侯晋、堵女父、子师仆率领叛乱分子进入,早晨在西宫的朝廷上攻打执政,杀死了子驷、子国、子耳,劫持郑简公到了北宫。子孔事先知道这件事,所以没有死。《春秋》记载说"盗",这是说没有大夫参预这次叛乱。

子西听说有叛乱,不设警戒就出来了,收了他父亲子驷的尸骨就去追赶叛乱分子。叛乱分子进入北宫,子西就回去,召集甲兵,但是家臣和妾婢多数已经逃走,器物也已经大多丢失。子产听说有叛乱,设置守门的警卫,配齐所有的官员,关闭档案库,慎重收藏,完成防守设备,把士兵排成行列以后才出来,有战车十七辆。子产先收他父亲尸骨然后在北宫攻打叛乱分子,子?率领国内的人们帮助他,杀了尉止、子师仆,这伙叛乱分子全部被杀死。侯晋逃亡到晋国,堵女父、司臣、尉翩、司齐逃亡到宋国。

2、司氏第二位人物 新朝王莽时期风俗大夫司国宪

司国宪 新朝王莽时期风俗大夫,生卒年不详。王莽地皇三年(公元22年),王莽见四方农民相继起义,王匡,廉丹等数战不利,知天下溃畔,事穷计迫,乃议遣风俗大夫司国宪等分行天下,除井田、奴婢、山泽、六筦之禁,即位以来诏令不便于民者皆收还之。事未及行而舂陵兵起,新朝灭亡。司国宪是早期见诸史册的司氏第二位司氏人物。

经查司国是复姓,汉朝较为常见,《姓苑》、《姓解》、《姓氏考略》等书均有收录。汉朝(前202—220年)以后此姓转衰。其后裔多改姓司、国,由于时代久远,目前尚缺乏改姓的证据。今司国姓已不存。

3、司氏第三位人物 《三国演义》中的司蕃。

1990年开拍的84集电视连续剧三国演义有个细节,是《三国演义》第一百七回 魏主政归司马氏 姜维兵败牛头山

人报知司马懿。懿恐桓范亦走,急令人召之。范与其子商议。其子曰:"车驾在外,不如南出。"范从其言,乃上马至平昌门,城门已闭,把门将乃桓范旧吏司蕃也。范袖中取出一竹版曰:"太后有诏,可即开门。"司蕃曰:"请诏验之。"范叱曰:"汝是吾故吏,何敢如此!"蕃只得开门放出。范出的城外,唤司蕃曰:

"太傅造反,汝可速随我去。"蕃大惊,追之不及。

那么罗贯中的《三国演义》中司蕃是从那里来的呢?经查资料源于司马光《资治通鉴》魏纪七 邵陵厉公中正始七年(丙寅、246)。及懿起兵,以太后令召范,欲使行中领军。范欲应命,其子止之曰:"车驾在外,不如南出。"范乃出。至平昌城门,城门已闭。门候司蕃,故范举吏也,范举手中版示之,矫曰:"有诏召我,卿促开门!"蕃欲求见诏书,范呵之曰:"卿非我故吏邪,何以敢尔?乃开之。范出城,顾谓蕃曰:"太傅图逆,卿从我去!"蕃徙行不能及,遂避侧。为北宋政治家、史学家、文学家司马光所编纂,真实性应该可信。

《三国演义》,原名为《三国志通俗演义》,为元末明初的小说家罗贯中(约1330年-约1400年)所著,是中国四大名著之一,是历史演义小说。描写了从东汉末年到西晋初年之间近105年的历史风云,人物性格是在陈寿《三国志》基础上,进行夸张、美化、丑化等编写而成。经查陈寿《三国志》中没有司蕃的名字,会不会因为司蕃官职太小不出名,或是被疏漏了,这些需要更多的历史资料去论证。

4、司氏第四位人物 宋朝的司超

宋史.列传.卷三十一.司超(同杨业同卷)。

司超,大名元城人。初事邢帅安叔千。汉祖在太原,超往依之,隶帐下为小校。汉祖将渡河,遣超先领劲骑,由晋、绛趋河阳。及入汴,以超为郓州必敌指挥使。时京东诸州寇盗充斥,以超为宋、宿、亳三州游奕巡检使。改宿州西固镇守御都指挥使,移屯颍州下蔡镇。屡与淮人战,有功。周世宗命宰相李谷讨淮南,以超为步军先锋副都指挥使,又为庐、寿、光、黄等州巡检使。大败淮人三千余众于盛唐县,获棹船四十余艘,禽其监军高弼、果毅指挥使许万以献。时黄州未下,即命超遥领刺史兼楼橹战棹右厢都校。师还,改光州刺史,败吴军千余于麻城北。显德四年冬,与王审琦攻舒州,败吴军三千,先禽刺史施仁望献于行在。 即以超为舒州团练使。 宋初,命副宋偓领舟师巡抚江徼,月余,特诏升舒州为防御,以超充使。太祖讨李重进,以为前军步军都指挥使,及平,遣归治所。建隆三年春,迁蔡州防御使。乾德六年,改绛州防御使,徙晋州兵马钤辖。是秋,又副赵赞为邠州行营都部署,进攻河东。及太祖亲征,为行营前军步军都指挥使,改郑州防御使。开宝七年,朝廷将讨江左,以超久在淮右,习知江山险易,徙蕲州防御使,行至淮西,卒,年七十一。天禧元年,录其孙文睿为三班奉职。

。。。。。。

司超(904—974),是司氏最早第一个被记录传记的人物。《宋史》记载,司超出生大名元城(今河北),宋朝名将。从刘知远镇守河东时任初级军官到去世担任高级将领,从征数十年,经历了五代时期的战乱,参加了中国的统一战争,在后周时期和宋初的巩固发挥了一定的作用。宋太宗时代,司超的子孙都没有什么地位,天禧元年(公元1017年),宋真宗即位时才按勋臣惯例,任命司超孙子司文睿为三班奉职,给于政治待遇。

点评:司氏历史沿徒分布图(地图的西北角)注明了司超后代居山西洪洞县,司超曾经镇守平阳府。
5、司氏对联
姓启司马 望出顿丘
战功居首 直道交推
兄弟联芳,雄文有二;韬钤独裕,国士无双。
名言留誉顿丘郡,德政传声淮右堂。
御史韬钤独裕,恩州兄弟联芳
才行敷荣于春署 直方砥节于西台。
居家教授,驩州所仰;按脉察疾,疗病如神。
宣化总兵,旗开得胜;舒州团练,师出有功。
6、司氏郡望为清丰县顿丘

(1)浚县古顿丘介绍

《诗经》是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最早的记录为西周初年,最迟产生的作品为春秋时期,上下跨度约五六百年。产生地域以黄河流域为中心,南到长江北岸,分布在陕西、甘肃、山西、山东、河北、河南、安徽、湖北等地

经文史专家考定,《诗经》中的作品是在周武王灭商(前1066年)以后产生的。

《诗经·卫风》:"氓之蚩蚩,抱布贸丝。""送子涉淇,至于顿丘。这个顿丘在今河南浚县屯子乡蒋村附近,蒋村南2公里处之屯子集,地势较高,为一土丘,即为顿丘,是为古顿丘,南北长1000米,东西宽700米,文化层厚1-2米。古顿丘是齐、晋、赵、卫的交通重镇,也是卫国繁华的商业城邑,距离卫国朝歌(卫国国都、今河南淇县)60公里。距离浚县15公里。

《尚书大传》曰:"(舜 ) 贩于顿丘,就时负夏。此为顿丘之最早记载,故舜时就有顿丘。

《竹书纪年》曰:晋"《竹书纪年》曰:晋"定公三十一年,城顿丘,城顿丘"。浚县历史沿革载春秋周敬王三十九年(公元前481年)晋国筑顿丘城。

(2)、学者刘会喜认为 、两汉至魏晋之顿丘在浚县。清风之顿丘城乃北魏以后之遗迹。

(3)、清丰县之顿丘

清丰县之顿丘位于清丰县西南固城乡旧城村,距离清丰县城三公里,是古代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文化层在地下二米以下。

《曹操集》中收录了曹操给其子曹植的一封书信,名为《戒子植》。上面写道:"吾昔为顿丘令,年二十三,思此时所行,无悔于今。今汝年亦二十三矣,可不勉欤!" 。曹操(公元155.7.18–220.3.15)任顿丘县令时二十三岁,即公元177年。

顿丘是刘、李、司等姓郡望,文化底蕴深厚。是司姓人的老家。

7、司氏分布
全国司氏人口数量约为40多万人,分布较广,主要分布在河南、河北、山东、安徽、江苏等地,浙江、广东、广西、分布较少。

(三)、司空氏

1、司空氏是多流源的民族

(1)、司空 古代的官名 主要负责水利、土木工程建设, 相当于现在的水利部长。据说大禹做过司空,治水有功,其后裔以司空为姓,故司空氏后人奉夏禹为的得姓始祖。

(2)、春秋时期宋国君主宋武公子司空的后代。

宋武公,本名字司空,宋戴公之子,为宋国第十二任君主,公元前765-前748在位。宋武公的后裔以司空氏为姓,后有的简化为司氏。

《史记·卷三十八·宋微子世家第八》:三十四年,戴公卒,子武公司空立。武公生女为鲁惠公夫人,生鲁桓公。十八年,武公卒,子宣公力立。

(3)、。。。。。。

2、司空氏对联

顿丘望族 中条隐居

望出顿丘家声远; 源自禹后泽流长。

3、郡望顿丘郡(今河南省清丰县西南一带)

4、河南夏邑司空氏

河南夏邑司姓是司空氏后裔,是中国司姓的重要组成部分,分布广泛,人口集中,主要分布在夏邑、柘城、睢县及周边地区,夏邑家谱是中国较早的司姓家谱。夏邑家谱记载,一世武成,生于周宣王(公元前795年)十一年十一月十一日,卒于周平王三十四年二月十六日。

河南司姓众多,分布广泛。最为集中的是夏邑县 ,夏邑县司空氏族人说,一个夏邑县就有司空氏后裔5、6万人,加上周边地区约为8万人。

(四)、司寇氏

1、司空氏是多流源的民族

(1)据史籍《通志·氏族略》记载。颛顼帝的后裔古苏国国君苏忿生,曾任周武王司寇,颇有政名。他的子孙后代遂以祖上官职名命姓,称司寇氏。

(2)据史籍《通志氏族略》记载,春秋时卫国卫灵公的儿子公子郢生公孙兰,在卫国任司寇,公孙兰的儿子司寇亥称司寇氏,其后子孙皆以司寇为姓,乃成司寇氏。 相传夏商已有司寇的官职,掌管治安刑狱,周朝时称为秋官大司寇,春秋时列国也多设立司寇一职。司寇复姓,以后分简化为司、寇两个单姓。

2、郡望分布

顿丘郡:汉朝初期置顿丘县,其时辖地在今河南清丰西南一带地区。 平昌郡:即顿邱郡。据《宋书·州郡志》的记载:"顿邱,二汉属东郡,魏属阳平,晋武帝泰始二年(丙戌,公元266年),分淮阳置顿邱郡,县属焉。"其时辖地在今河南省清丰县。

3、堂号

顿丘堂:以望立堂,亦称澶州堂。平昌堂:以望立堂,实同顿丘堂。

。。。。。。

4、康熙《御制百家姓》取消了司寇姓。但现代仍有姓司寇氏。

(五)、河北满族司氏

2017年4月,通过网络交流,秦皇岛市青龙满族自治县肖营子镇、围场满族蒙古族自治县克勒沟镇,都有满族司氏居住。其渊源来自满族改姓。

三、家谱文化是一种信仰

(一)、家谱文化

魏晋南北朝时,门阀制度盛行,家谱成了世族间婚姻和仕宦的主要依据,于是便迅速发展起来。

宋代以前家谱只能"官修",也就是说,只有帝王将相、名臣才有资格修家谱。到了宋代,官方修谱的传统禁例被打破,民间编撰家谱风气开始兴盛。但宋元时期民间私修家谱尚未形成风气。到了明朝,后人想修谱,但宋末到明初这段时间没有修谱了(官方也不修了),那些靠口传遗留下来的资料自然有限,很多祖先名字就记不住了,唯一只能记住祖先的排行。由于蒙元对汉人实行大屠杀,造成人口到处迁徙。很多人死后无坟、无碑,只能以排行来记名了。只有那些会写字的或有点名望的人通过书信、契约、文学作品和传说故事形式记录下来了名字。因此,民间家谱跨度很大,修谱时候直接就和名人连接上了,所以有的家谱序言是不真实的。

宋代司马光家族的家谱做事认真记载严细,延续至今。江西永修司氏家谱,记载也很早,具有较高的学术研究价值,家谱记录了其祖曾和司超关系密切,支系应该很近。

根据《宋代以前的家谱》记录,《通志略》收录唐末以前家谱(共六十八种二百五十卷),有《司马氏世家》三卷。

(二)、家谱文化是一种信仰

家谱文化,是文化延续,是一种血脉信仰。世界上没有任何一个国家,能像中国这样保留几千年的家族文化。这种血脉信仰,是对祖宗的敬畏,让人有根有源,知道自己从哪儿来。家谱文化是有据可依的,唯一的断层就是在文献缺失时,会给家谱文化打折。

对于家谱和姓氏文化,有的学者认为,同一姓氏最终追溯到老祖宗,不可能是一个人,而应该是一个家族。比如姓孔的,老祖宗可能是孔子,也可能是孔子的兄弟。再比如,中华民族所有姓氏追溯到头就是炎帝和黄帝,但不可能只有这两人,而是两个家族。

更重要的是,在姓氏流传和演变过程中,会影响一个姓氏"血统"的纯正。大量的赐姓、改姓,还有姓氏避讳等,都给家谱文化带来神秘的簸折。

(三) 、司氏家谱开头的几种常见写法

1、始祖程伯休父 (前面已经介绍 略)

2、始祖司臣 (前面已经介绍 略)

3、始祖司成

源于官位,出自两周王朝官吏司成,属于以官职称谓省文简化为氏。据史籍《左传》记载:"春秋时郑国有大夫为司成,其后以先为姓。"

司成,即大司成,为商末周初即设有的官位,为专职教导世子(王族子弟)之官,职如先秦乃至两汉时期的祭酒。在典籍《礼记·文王世子》中记载:"大乐正学舞干戚,语说命乞言,皆大乐正授数,大司成论说在东序"。朱彬在典籍《礼记训纂》中也注解:"大乐正、小乐正所教者仪文器数,别设大司成一官专讲说义理。"

唐朝时期,唐高宗李治曾一度改国子监为古称"司成馆",改祭酒称为大司成,不久又恢复原称。从此,司成便成为祭酒的别称。

在司成的后裔子孙中,多有以先祖官职称谓为姓氏者,称司成氏,后有省文简化为单姓司氏、成氏者,亦有维系复姓者,世代相传至今。

四、司氏概念的理解

司氏是由司马氏、司寇氏、司空氏等诸多带司字开头的官姓和本身单姓司氏共同组成,各自有着不同的渊源。在不同历史发展时期,相对独立,一部分司马氏、司寇氏、司空氏等官姓简化融入了相对独立的司氏家族。司马氏、司寇氏、司空氏、司氏等姓氏各自有着不同的堂号和郡望。目前没有任何资料可以证明司氏全部是由司马氏演变而来,而只能说一部分司马氏简化为司氏。但司姓有个共性,就是司空氏、司寇氏、司氏的郡望都是顿丘,并且以河南、山西(明朝大槐树移民)为中心向四周扩散,总体来看司氏活动范围偏重于北方。

笔者以为对司氏概念的理解和看法应该客观,应该实事求是。在司氏刚刚起步的初期阶段,应该鼓励大家发表意见,不能把个人意见强加于人,不搞一言堂,因为对事物的认识和发展都有个过程。千百年历史,千百年融合,有幸者存应感恩祖先,应为司姓而骄傲,应为司姓而自豪,面向未来和谐发展,求大同、存小异,虽然流源不同,"天下司姓是一家"是永久的宗旨。

五、其他

(一)编后语

本文根据《左传》、《史记》、《资治通鉴》等历史文献及网络资料访谈资料编辑而成、主要介绍了司姓的渊源和发展状况,有关评语看法只代表个人观点,由于本人水平有限,在编写过程中难免有不足之处,欢迎司姓族人和同仁批评指正。

(二)、编者简历

司立春,男,安徽宿州人。中共党员,行政管理专业,大专文化。现年56岁,助理会计师,熟悉财务软件和办公软件,长期从事财务工作。

祖籍司饭棚, 位于江苏宿迁洋河镇、埠子镇附近,现属于宿迁南蔡乡路南村。350–400年前从苏州城区迁入。现有人口1500人。目前本族家谱全部丢失,堂号不明,只有辈份:庭,明,景 ,鉴(建 学),永(士),立(登),范(赢沛、三),义(其),方(来),善(昌), 新,长,存,克,振,荣(家),光(声)。目前正续家谱,请知情族人和同仁告知, 联系方式 QQ582382544 微信号: 司姓家园

完稿日期2017.9.1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