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成语大会》春节期间,网络视频点击率超过3800万人,《汉字听写大会》以后重新创造语言类综艺节目的神话,出战的“百花犀牛”集团也成为网络红人。成语竞赛节目受到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是意外的。因为在现实生活中,很好地使用成语,会使用成语的年轻人不多。

上班族成语不及学生

记者请外黄浦外国语小学五年级的秋武汉根据词义写出适当的成语。他认真地看了看题目,慢慢地回答。除了“没办法”和“崇拜”以外,其他意思都回答相关成语。“春天”和“色彩丰富”有两个意思,他分别写了三个以上的相关成语。

语文教育从小学开始教成语。小学生的作业对成语有明确的规定。在长宁实验小学读四年级的谢子允告诉记者,每个作文老师至少要求三个成语。问她能不能,她能回答。有时脑子里想出一个以上成语,所以选择了合适的。记者向狮子允提出了同样的试题,她迅速提交了答卷,除了“崇拜”外,其他人都写出了相关的成语。

在泌乐中学读高二的张文英平时喜欢看《史记》,欣赏司马迁对历史人物的描写。"他客观公正地写道."张文新对记者说,书中的一些句子可以在自己写作文的时候借用。记者也考了壮文身,每个词义他都写了两三个成语。但是当被问及成语现在用得多不多时,他回答说:平时和同学们通过微信、QQ交流成语时,不是主要的表达和书写手段。

记者找了几个工作了几年的年轻人。丁一菲从事同样的试题,她的答卷上“太高和远大”的“注意”只写了拼音,“欢呼”的“鸟”也写了拼音,“英雄”的意思旁边写了“U R ma”。从事广告销售的另一个正气,对《风致传》中的“燕子”想了很久。这个“握把”被考试的几个学生都写得很好。

对成语的理解,武汉说是成语,可以从成语中学到一点道理。狮子润也说,有些成语可以用在道理上。张文信理解成语是以简洁干练的方式表达某个事件或某个复杂的语言,学习成语可以使自己的语言更形象、更文体。

习语学习来自于阅读质量的提高。

记者问张文信表达心情时使用什么方法,他立即在不愉快的措辞中写道:“10000点受伤。”他说他有时喜欢使用表情符号,甚至喜欢移动GIF。网络用语成为年轻人平时使用表达的主要手段。成语更是用“解体”、“生祖”创造了“十动不通”、“人不易拆穿”、“未知李”、“希大保本”等人气短语。

对于这种现象的泛滥,体制内的教育工作者们很警惕。语文特级教师唐本强希望从语文教育的根源上找到原因。2011年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解读》中的要求:学生积累自己喜欢的成语和格言警句。成语教育在小学阶段有数量上的具体要求。唐本强说,中学、语文教育要求不包含成语,与考试的指挥棒有关。如果在考试题型中抛弃成语,填满修辞手法,就不需要教育。

成语都有出典。要掌握成语,愿意使用,写作和表达,阅读是最重要的手段。记者问武汉喜欢什么课,他回答了语文课。原因是通过读书可以学到很多人的道理。问他平时看什么书,回答了有钱的文忠的书。狮子允说,比起数学课和英语课,他更喜欢语文课。除了《哈利波特》 《查理九世》以外,他还喜欢看《守墓人的女儿》,更吸引了主人公的身世。接受记者采访的学生中,大部分提到读书不多。因为作业占用了很多时间。唐本强说,在有限的阅读中,应该思考如何提高学生的阅读质量。目前,学生们正处于碎片阅读的困惑中,而本文则处于不系统和接受的知识碎片化中。受快餐文化的影响,希望学生们今天吃知识,明天长胖。语文教育其实需要缓慢地生活和积累,需要沉淀,需要熏陶。所谓十年树木,百年树人。

不少老师的汉语传统积累不足

读书和思维素质的培养也受到很多体制外教育机构的重视。作为新语电影博雅教育的创始人,河政权正在寻求完善现有汉语传统知识教育的适当方法。负责儿童国学课程设计的周平老师,比如教一首诗,就会给孩子们一堆字卡,让他们自己做诗句。

在学校并不是所有的老师都教成语出赛。新语电影博雅教育需要补充这门课。朱平超说,不是只教老师,也不是通过角色扮演的形式让学生来的。

理解成语典故,这样,以后遇到正确的语境能融汇使用。

语言可以靠短期的刺激效应让学生记住,但长期效应是帮助学生最终学会应用,如果孩子的语言知识来源模糊,就没法真正掌握并使用语言。周萍提到了这其中的思维能力。语言的使用是思维能力的外在表现,没有想清楚,表达方式可能就会用得不合适。夏正权说,他们的目的就是要锻炼学生的思维品质,有了优秀的思维品质就具备了表达能力,就可以在如今地球村的环境中进行跨文化的沟通。

负责成人国学课程设计的邓岩欣老师说,现在不少老师本身的中文传统积累就欠缺。记得听应聘的授课老师试讲,有时连学生的名字念错音,有时连一个简单的板书里的词比如“鹌鹑”也会读错、写错。

学生口头表达缺乏语言底蕴

理解之后,是表达。唐本强提到了口头表达训练的欠缺。现在的语文教学不强调学生口头表达的培养,因为考试没有要求,造成很多学生患上“失语症”,处于“失语”状态,缺乏思想,缺乏语言底蕴。邓岩欣说,大部分学生上课回答都是一两个字的答案,缺乏完整组织句子的能力。唐本强说,如果要求学生回答一段完整的话,基本没法做到。香港大学宣布不再招收内地的高考状元,因为通过几年的招生,他们发现,这些状元是考出来的状元,不是文理兼备、有思想、有文化的状元。

唐本强在青浦区朱家角中学担任语文教研顾问,提倡上课模式要注重培育学生的高阶思维,让学生自主地学习,自己读文章,发表看法,不要有标准答案。所谓“多元有界,守正出新。”学生的思想有深浅,读了课文的想法会有不同,鼓励多元解读,挖掘他们思想的立体性。

教育好声音 摒弃乱用成语 提升语言教养

语言创新是符合发展规律的。但对目前网络语言泛滥、乱用、改造成语的现象我抱谨慎乐观的态度。过去语言传播渠道有限,基本以传统媒体为主,现在语言有了新的土壤、新的平台,网络环境为语言发展提供了活力、让原本受到束缚的语言拥有了空间,得到了释放。

改变成语,若能让别人理解也未尝不可。我记得中央电视台播过一个山西省的旅游广告,广告语是“晋善晋美”,用山西的简称“晋”取代成语原来的“尽”。这样改用,大家都看得明白:到山西旅游,带给你尽善尽美的感受。

语言本质是传达、交流信息的符号体系,只要符号编码能让对方接受没有异议,不产生障碍,就成功完成了沟通。但现在很多孩子和年轻人热衷使用他们自认为合适的表达方式。许多生造的成语莫名其妙诞生了,像什么“人艰不拆”“不明觉厉”“喜大普奔”……这些所谓的成语本身并不符合词语的规律,对语言发展起到了负面作用。首先是影响学校的语言教育,对处于学习阶段的中小学生来说,会让他们以为这是可以正常使用的语言。其次是不利于语言的传承,破坏汉语的规范。经典的成语有包含文化信息,给人的感觉温文尔雅,而现在的很多生造成语、网络用语纯粹是无聊的文字游戏,像什么“然并卵”“屌丝”毫无审美趣味。

高雅、高贵的风度首先体现在你的语言表达上。现在的年轻人用微信聊天,潜移默化地受到这些低俗语言的影响,降低审美情趣。这些是语言中消极的部分,受这类语言影响,人的语言教养缺失,语言表达变得粗鄙,可以说是没文化的表现。

哲学家尼采就曾对德国青少年母语的学习表现出担忧,埋怨他们不学习经典作家的表达方式,反而学习当时德国媒体乐衷使用的新潮但粗粝的风格。尼采反对“对青少年尚未成型的心灵印上‘新闻审美趣味’的野蛮标记。”他认为内容浅薄、缺乏酝酿的即兴发挥式的粗率语言容易滋生青少年对待母语的马虎态度。

这类语言其实不被主流媒体接受,它们有特定的生存平台,在主流生活中没有市场。一个人随着阅历增长、阅读量扩大,在正式场合会逐渐摒弃这类粗俗的表达方式。主流媒体、出版物、语文教育对这类语言的乱用现象要保持警惕,不要提倡。

图:成语日历

转自《新民晚报》

作者:金雷 / 杨林成(杨林成,上海远东出版社副编审、审校室主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