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子说:学习已经不行了。

君子说学习不能停止。

绿色,从蓝色拿走,从蓝色到绿色;比冰、水和水冷。树直绳,华虽有车轮,其歌中规,涅槃暴力,但不再坚持的人,华可使之。因此,由木绳直行,黄金能削尖利益,绅士博学,日本参省几乎自己,那么就能知道了,但行不能做任何事。所以不登高山,不知道天空的高度。没有亲深溪,我不知道地厚;不听先王的遗言,不知道学问有多大。干燥、多、易、貉的儿子,出生同时、长而不同的俗,以及怎么教它。诗说:“叹息首尔绅士,没有固定的休息。荆公首尔的位置,很诚实。听上帝的话,狗鱼景服。“上帝比花都大,伏毛比武花长。

青青是从蓝草中提取的,但比蓝草更浓。冰是水凝结而成的,但比水更冷。木材适合拉直的墨水带,用沸腾的工艺制作轮子。(那么)木材的弯曲程度符合圆形标准。不管多干,(木材)都不再笔直了。因为加工成这样。(阿尔伯特爱因斯坦,Northern Exposure,树名言)所以木材用墨线测量,经过辅助加工可以变直,刀等金属产品在磨刀石上磨也可以变得锋利,君子广泛学习,每天反省自己,他就会聪明机智,行动不会有错。因此,如果不登高山,就不知道天空有多高。不面对深流,不知道地面有多厚。如果不知道首先要取代帝王儒学,就无法知道学问的广度。干玉仪人,生来就哭得一样,但长大后的习惯不一样,这就是教育使之成为这样的。《诗经》是这样说的。“你这个君子,不要总是贪图安逸。敬你的本职工作,爱你正直的德行。上帝听到这一切,就会给你洪福祥书。”精神修养没有比接受道德熏陶更大的了,祝福没有比无灾无祸更长的了。

我整天品味男人,一时还不如能学会。(西方谚语)我看着男人品尝黄土,也能看到更高的梁。登高招兵,胳膊不长,看的人远。顺丰而唱,声音不生病,听者成章。(谚)假俞马,非黎族也,千里之因;假船有非能量水,但绝对没有河。君子生活必需品不同,好东西对事物是假的。就是这样。

我想了一整天,但还不如一会儿学的知识。我曾经踮着脚远望,但不如登高看宽。爬到高处挥手,胳膊没有原来长,但其他人也远远地看到了。乘着风唱,声音不会比原来大,但听的人听得清楚。用车和马的人不是脚走得快,而是能走千里,用船的人不是能游过水,而是能过河。君子的本性和普通人没什么区别。(只是君子)善于利用外物。

南方有鸟燕,名叫梦鸽,以羽毛为巢,编头发绑芦苇,风折,卵碎而死。巢无止境,系留者亦是如此。西方有木烟,名为词干,树干长4英寸,出生在高山上,林百步的风筝,树干一定能生长,立者也能。凤生迎接,不扶而直。白沙在你这里,和它一起都是黑的。合欢的根是当归,那个循序渐进的黄,君子不近,老百姓不服。其质量不美,越来越不美。所以君子必选故乡,旅行必师,所以辐射和蒋介石也很近。

南方有一种叫“梦鸽”的鸟,用羽毛筑巢,用毛筑巢,在柔软的芦苇穗上扎窝,风折断芦苇穗后,鸟窝掉了,鸟蛋都腐烂了。不是窝建得不好,而是不能系在芦苇上。西方有一种草叫“射干”,虽然只有4英寸高,但可以俯瞰百里的街道。因为草不是能长得高,而是在高高的山顶上生长。凤草生长在马吉,不用支撑就能坚持下去,白沙混入黑土中,不能再变白了。兰花的根叫香爱。一旦被恶臭的水淹没,君子仆人们就躲不开了。艾草本身没有香味,泡在水里很臭。因此,君子要选择好的环境,交朋友要选择有道德的人,这样才能防止其中庸的正直。

从事物之类的东西一定会有开始。灵欲来必如其德。肉腐烂生虫,鱼枯萎生甲虫。忽视身体,灾难是作品。硬拿柱子,温柔自食。邪恶对身体是肮脏的,是怨恨的构成。如果有一个工资,火也干燥,如果有一个平地,水也湿了。草木生生,兽为群燕,物分别来自其种类。是顽固的肠子,弓箭达到了燕。林木茂,和严斧一斤;树成荫,群鸟过得清闲。啊失算,还有风筝。因此,有祸了,行也有自取其辱的,君子慎重其立。

事情的发生都是有原因的,荣辱的到来也相当于德行。肉腐烂生蛆,鱼死生虫死,疏于防备,忘记了做人的准则,就会招来祸。太硬的物体容易断裂,太脆弱,太容易被束缚,与人不协调就会产生怨恨,干柴易燃,低地容易潮湿,草木茂盛,野兽成群,万物以油聚集。所以,安装靶子会射出弓和箭,树长大后斧头会砍伐,森林茂盛、阴凉的鸟儿会投宿,醋变酸会滋生蚊子,所以马可能会招来生气,行为可能会受到侮辱,君子处世时不能保持谨慎。

赤土圣山,风雨兴烟;吉水成源,龙健康燕;敌善成德,神自满足,圣心备焉。所以,不积小步,不积千里;不积累小流量,就不能变强。齐齐国跳,不能走十步;骑马开十次车,功不可没。忍耐,朽木不可折。持之以恒,不放弃,就能钻金石。蚯蚓没有爪子的利润,筋骨强壮,吃依托,喝黄泉,还有一颗心。螃蟹六膝和两只螯,非蛇鳗洞生计无着的人,心中也有躁郁症。因此,没有名望的人,没有明显的人,没有明确的人。惇没有的事,没有显赫的功绩。行道人不来,事情两个君子不允许。眼睛两眼看不清,耳朵听不到两次。蛇没有脚飞,柴犬有五种技能,很穷。《诗》是这样说的。“斑鸠在山上,那个儿子脏兮兮的七次。淑仁君子,其义气始终如一。其礼仪始终如一,心有结!”因此,君子团结一心。

堆积的泥土和石头成了高山,风雨在这里发生。积水流入深渊,龙就会在这里产生。积累善行,培养高尚的品德,自然会头脑清醒,有成年人的精神境界。所以,如果不积累一步半步的旅程,就没有办法达到千里。如果不积累小流水,就没有办法把河流和海洋联合起来。骏马跑一次也不到十步。十天走了十天,它的成功是不停地走。(如果)刻几次就停,朽木也不断刻。如果不断刻,金石也能成功雕刻。蚯蚓没有锋利的爪子和牙齿,没有强壮的筋骨,但可以向上吃泥土,向下走可以喝泉水。这是因为心始终如一。螃蟹有6条腿,2个蟹钳,(

但是)如果没有蛇、鳝的洞穴它就无处存身,这是因为它用心浮躁啊。因此没有刻苦钻研的心志,学习上就不会有显著成绩;没有埋头苦干的实践,事业上就不会有巨大成就。在歧路上行走达不到目的地,同时事奉两个君主的人,两方都 不会容忍他。眼睛不能同时看两样东西而看明白,耳朵不能同时听两种声音而听清楚。螣蛇没有脚但能飞,鼫鼠有五种本领却还是没有办法。《诗》上说:“布谷鸟筑巢在桑树上,它的幼鸟儿有七只。善良的君子们,行为要专一不偏邪。行为专一不偏邪,意志才会如磐石坚。”所以君子的意志坚定专一。

  昔者瓠巴鼓瑟,而流鱼出听;伯牙鼓琴,而六马仰秣。故声无小而不闻,行无隐而不形 。玉在山而草润,渊生珠而崖不枯。为善不积邪?安有不闻者乎?

古有瓠巴弹瑟,水中鱼儿也浮出水面倾听,伯牙弹琴,拉车的马会停食仰头而听。所以声音不会因为微弱而不被听见,行为不会因为隐秘而不被发现。宝玉埋在深山,草木就会很润泽,珍珠掉进深渊,崖岸就不会干枯。行善可以积累,哪有积善成德而不被广为传诵的呢?

  学恶乎始?恶乎终?曰:其数则始乎诵经,终乎读礼;其义则始乎为士,终乎为圣人, 真积力久则入,学至乎没而后止也。故学数有终,若其义则不可须臾舍也。为之,人也;舍 之,禽兽也。故书者,政事之纪也;诗者,中声之所止也;礼者,法之大分,类之纲纪也。 故学至乎礼而止矣。夫是之谓道德之极。礼之敬文也,乐之中和也,诗书之博也,春秋之微 也,在天地之间者毕矣。 君子之学也,入乎耳,箸乎心,布乎四体,形乎动静。端而言,蝡而动,一可以为法则 。小人之学也,入乎耳,出乎口。口耳之间则四寸耳。曷足以美七尺之躯哉!古之学者为己 ,今之学者为人。君子之学也美其身,小人之学也以为禽犊。故不问而告谓之傲,问一而告 二谓之囋。傲,非也,囋、非也;君子如向矣。

学习究竟应从何入手又从何结束呢?答:按其途径而言,应该从诵读《诗》、《书》等经典入手到《礼经》结束;就其意义而言,则从做书生入手到成为圣人结束。真诚力行,这样长期积累,必能深入体会到其中的乐趣,学到死方能后已。所以学习的教程虽有尽头,但进取之愿望却不可以有片刻的懈怠。毕生好学才成其为人,反之又与禽兽何异?《尚书》是政事的记录;《诗经》是心声之归结;《礼经》是法制的前提、各种条例的总纲,所以要学到《礼经》才算结束,才算达到了道德之顶峰。《礼经》敬重礼仪,《乐经》讲述中和之声,《诗经》《尚书》博大广阔,《春秋》微言大义,它们已经将天地间的大学问都囊括其中了。

  君子之学也,入乎耳,着乎心,布乎四体,形乎动静。端而言,蝡而动,一可以为法则。小人之学也,入乎耳,出乎口;口耳之间,则四寸耳,曷足以美七尺之躯哉!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君子之学也,以美其身;小人之学也,以为禽犊。故不问而告谓之傲,问一而告二谓之囋。傲、非也,囋、非也;君子如向矣。

君子学习,是听在耳里,记在心里,表现在威仪的举止和符合礼仪的行动上。一举一动,哪怕是极细微的言行,都可以垂范于人。小人学习是从耳听从嘴出,相距不过四寸而已,怎么能够完美他的七尺之躯呢?古人学习是自身道德修养的需求,现在的人学习则只是为了炫耀于人。君子学习是为了完善自我,小人学习是为了卖弄和哗众取宠,将学问当作家禽、小牛之类的礼物去讨人好评。所以,没人求教你而去教导别人叫做浮躁;问一答二的叫罗嗦;浮躁罗嗦都是不对的,君子答问应象空谷回音一般,不多不少、恰到好处。

  学莫便乎近其人。礼乐法而不说,诗书故而不切,春秋约而不速。方其人之习君子之说,则尊以遍矣,周于世矣。故曰:学莫便乎近其人。

学习没有比亲近良师更便捷的了。《礼经》、《乐经》有法度但嫌疏略;《诗经》、《尚书》古朴但不切近现实;《春秋》隐微但不够周详;仿效良师学习君子的学问,既崇高又全面,还可以通达世理。所以说学习没有比亲近良师更便捷的了。

  学之经莫速乎好其人,隆礼次之。上不能好其人,下不能隆礼,安特将学杂识志,顺诗书而已耳。则末世穷年,不免为陋儒而已。将原先王,本仁义,则礼正其经纬蹊径也。若挈裘领,诎五指而顿之,顺者不可胜数也。不道礼宪,以诗书为之,譬之犹以指测河也,以戈舂黍也,以锥餐壶也,不可以得之矣。故隆礼,虽未明,法士也;不隆礼,虽察辩,散儒也。

崇敬良师是最便捷的学习途径,其次就是崇尚礼仪了。若上不崇师,下不尚礼,仅读些杂书,解释一下《诗经》《尚书》之类,那么尽其一生也不过是一介浅陋的书生而已。要穷究圣人的智慧,寻求仁义的根本,从礼法入手才是能够融会贯通的捷径。就像弯曲五指提起皮袍的领子,向下一顿,毛就完全顺了。如果不究礼法,仅凭《诗经》《尚书》去立身行事,就如同用手指测量河水,用戈舂黍米,用锥子到饭壶里取东西吃一样,是办不到的。所以,尊崇礼仪,即使对学问不能透彻明了,不失为有道德有修养之士;不尚礼仪,即使明察善辩,也不过是身心散漫无真实修养的浅陋儒生而已。

  问楛者,勿告也;告楛者,勿问也;说楛者,勿听也。有争气者,勿与辩也。故必由其道至,然后接之;非其道则避之。故礼恭,而后可与言道之方;辞顺,而后可与言道之理;色从而后可与言道之致。故未可与言而言,谓之傲;可与言而不言,谓之隐;不观气色而言,谓瞽。故君子不傲、不隐、不瞽,谨顺其身。诗曰:'匪交匪舒,天子所予。'此之谓也。

如果有人前来向你请教不合礼法之事,不要回答;前来诉说不合礼法之事,不要去追问;在你面前谈论不合礼法之事,不要去参与;态度野蛮好争意气的,别与他争辩。所以,一定要是合乎礼义之道的,才给予接待;不合乎礼义之道的,就回避他;因此,对于恭敬有礼的人,才可与之谈道的宗旨;对于言辞和顺的人,才可与之谈道的内容;态度诚恳的,才可与之论及道的精深义蕴。所以,跟不可与之交谈的交谈,那叫做浮躁;跟可与交谈的不谈那叫怠慢;不看对方回应而随便谈话的叫盲目。因此,君子不可浮躁,也不可怠慢,更不可盲目,要谨慎地对待每位前来求教的人。《诗经》说:“不浮躁不怠慢才是天子所赞许的。”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百发失一,不足谓善射;千里蹞步不至,不足谓善御;伦类不通,仁义不一,不足谓善学。学也者,固学一之也。一出焉,一入焉,涂巷之人也;其善者少,不善者多,桀纣盗跖也;全之尽之,然后学者也。

射出的百支箭中有一支不中靶,就不能算是善射;驾驭车马行千里的路程,只差半步而没能走完,这也不能算是善驾;对伦理规范不能融会贯通、对仁义之道不能坚守如一,当然也不能算是善学。学习本是件很需要专心至致的事情,学一阵又停一阵那是市井中的普通人。好的行为少而坏的行为多,桀、纣、拓就是那样的人。能够全面彻底地把握所学的知识,才算得上是个学者。

  君子知夫不全不粹之不足以为美也,故诵数以贯之,思索以通之,为其人以处之,除其害者以持养之。使目非是无欲见也,使口非是无欲言也,使心非是无欲虑也。及至其致好之也,目好之五色,耳好之五声,口好之五味,心利之有天下。是故权利不能倾也,群众不能移也,天下不能荡也。生乎由是,死乎由是,夫是之谓德操。德操然后能定,能定然后能应。能定能应,夫是之谓成人。天见其明,地见其光,君子贵其全也。

君子知道学得不全不精就不算是完美,所以诵读群书以求融会贯通,用思考和探索去理解,效仿良师益友来实践,去掉自己错误的习惯性情来保持养护。使眼不是正确的就不想看、耳不是正确的就不想听,嘴不是正确的就不想说,心不是正确的就不愿去思虑。等达到完全醉心于学习的理想境地,就如同眼好五色,耳好五声,嘴好五味那样,心里贪图拥有天下一样。如果做到了这般地步,那么,在权利私欲面前就不会有邪念,人多势众也不会屈服的,天下万物都不能动摇信念。活着是如此,到死也不变。这就叫做有德行、有操守。有德行和操守,才能做到坚定不移,有坚定不移然后才有随机应对。能做到坚定不移和随机应对,那就是成熟完美的人了。到那时天显现出它的光明,大地显现出它的广阔,君子的可贵则在于他德行的完美无缺。

一、重点字词

1.学不可以已 (停止)

2.木直中绳 (合乎)

3.虽有槁暴 (晒干)

4.君子博学日参省乎己 (参:验、检查。省:省察。)

5.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片刻)

6.吾尝跂而望矣 (提起脚后跟)

7.声非加疾也 (强,这里指声音宏大。)

8.而闻者彰 (清楚)

9.假舆马者 (借助,利用)

10.而绝江河 (横渡)

11.风雨兴焉 (兼词,“于此”)

12.无以成江海 (没有用来……的(办法)

13.锲而不舍 (刻)

14.金石可镂 (雕刻)

15.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容身,藏身)

二、通假字

1.輮以为轮 (“輮”通“煣”, 以火烘木,使其弯曲。)

2.虽有槁暴 (“有” 通“又”。“暴” 通 “曝”, 晒干。)

3.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知”通“智”,智慧。)

4.君子生非异也 (“生”通“性”,天赋,资质。)

三、古今异义

1.輮以为轮 (古义:介词“以”+动词“为”,使……成为。今义:认为。)

2.金就砺则利 (古义:金属制品,此代指金属制的刀剑等。 今义:黄金。)

3.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古义:有学问有修养的人。 今义:人格高尚的人。)

(古义:广泛地学习。 今义:学问广博精深。)

4.蚓无爪牙之利 (古义:爪子和牙齿。 今义:帮凶、走狗。)

5.用心一也/用心躁也 (古义:两个词。用,介词,因为;心,心思。 今义:集中注意力;多用心力。)

6.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 (古义:藏身。今义:把理想、希望、感情等放在某人身上或某种事物上。)

四、词类活用

1.輮以为轮輮使之然也 (輮:通“煣”,“使……弯曲”。)

2.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日:名词作状语,每天。)

3.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高:形容词作名词,高处。)

4.非利足也,而致千里 (利:形容词使动用法,使……快。)

5.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水:名词作动词,游泳,游水。)

6.上食埃土 (上:方位名词作状语,向上。)

7.下饮黄泉 (下:方位名词作状语,向下。)

8.用心一也 (一:数词作形容词,专一。)

五、一词多义

1.于

青,取之于蓝。 (介词,从)

而青于蓝 (介词,比)

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介词,对于)

2.假

假舆马者 (动词,借助,利用)

愿大王少假借之 (动词,宽容)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 (动词,借)

3.而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连词,表转折,但是)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古代求学的人必定有老师。老师,是用来传授道理、讲授学业、解答疑难问题的。人不是一生下来就懂得道理的,谁能没有疑惑?有了疑惑,如果不跟老师学习,那些成为疑难的问题,就始终不能解开。出生在我之前的人,他懂得的道理本来就比我早,我跟从他,拜他为老师;出生在我之后的人,如果他懂得道理也比我早,我也跟从他,拜他为老师。我是向他学习道理的,哪管他的年龄比我大还是小呢?因此,无论高低贵贱,无论年长年幼,道理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师所在的地方。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唉!古代从师学习的风尚不流传已经很久了,要人没有疑惑也难了!古代的圣人,超出一般人很远,尚且要跟从老师请教(他,焉为代词);现在的一般人,才智不及圣人也很远,却以向老师学习为耻。因此,圣人更加圣明,愚人更加愚昧。圣人成为圣人的原因,愚人成为愚人的原因,大概都是由于这个原因吧? 爱自己的孩子,选择老师来教他。但是对于他自己,却以跟从老师学习为可耻,这是糊涂的!那些儿童的老师,教他读书,学习书中的文句,并不是我所说的传授道理,解答疑难问题的老师。不知句读要问老师,有疑惑不能解决却不愿问老师;小的方面倒要学习,大的方面却放弃了。我没有看到他的明达。巫医、乐师、各种工匠这些人,不以互相学习为耻。士大夫这一类人,听到称“老师”称“弟子”等等,就聚在一起嘲笑他。问他们(为什么笑),就说:“他和他年龄差不多,懂得的道理也差不多。把地位低的人当做老师,就足以感到耻辱;把官大的人当做老师,就被认为近于谄媚。”哎!求师的道理的难以恢复由此可以知道了!巫医、乐师、各种工匠这些人,有道德有修养的人不屑一提,现在他们的智慧竟然反而比不上这些人了,这真是奇怪啊!

  圣人无常师。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圣人没有固定的老师,孔子曾以郯子、苌弘、师襄、老聃为师。郯子这些人,贤能都比不上孔子。孔子说:“几个人同行,那么里面一定有可以当我的老师的人。”所以学生不一定不如老师,老师不一定比学生贤能。接受道理有早有晚,学问和技艺上各有各的专门研究,如此而已。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李家的孩子叫蟠的,十七岁,喜欢古文,六艺的经文和传记都普遍学习,不被耻于从师的世俗限制,向我学习。我赞赏他能履行古人之道,写《师说》送给他。

一、重点字词

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用来……的,……的凭借。)

2.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本来)

3.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哪)

4.是故无贵无贱 (是故:因此,所以。无:无论。)

5.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从师的风尚)

6.其皆出于此乎 (大概)

7.则耻师焉,惑矣 (糊涂)

8.士大夫之族 (类)

9.巫医乐师百工之人 (有专门技艺的人。)

10.君子不齿 (看不起)

11.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竟 赶得上。)

12.其可怪也欤 (多么)

13.圣人无常师 (固定的。)

14.术业有专攻 (学习、研究。)

15.六艺经传皆通习之 (传:古代解释经书的著作。通:普遍。)

16.作《师说》以贻之 (赠送)

二、通假字

1.传道受业解惑 (“受”通“授”,传授。)

2.或不焉,或师焉 (“不”通“否”。)

三、 古今异义

1.古之学者必有师: (古义:泛指求学的人;读书人。今义:指有专门学问的人。)

2.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古义:特殊指示代词“所”与介词“以”结合,译为:①用来……办法(方式、工具、依据等);②……的原因(或缘由)。 今义:表因果关系的连词。)

3.无贵无贱,无长无少: (古义:无论,不论。 今义:没有。)

4.小学而大遗: (古义:①小的方面;②一般指研究文字、训诂、音韵的学问。今义:对儿童、少年实施初等教育的学校。)

5.句读之不知: (古义:句子停顿的地方。今义:看字发出声音。)

6.今之众人: (古义:一般人、普通人。今义:许多的人。)

7.吾从而师之: (古义:跟随……并且。 今义:连词,表目的和结果。即因此,就。)

8.师不必贤于弟子: (古义:不一定。 今义:不需要。)

9.年十七,好古文 (古义:秦汉的散文。 今义:“五四”之前的文言文的统称。)

四、词类活用

1.吾从而师之 (师:意动用法,以……为师。)

2.吾师道也 (师:名词作动词,学习。)

3.其下圣人也亦远矣 (下:方位名词作动词,低于。)

4.而耻学于师 (耻:意动用法,以……为耻。)

5.于其身也:则耻师焉(耻: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耻。)

6.或师焉 (师:名词作动词,从师。)

7.小学而大遗 (小、大:形容词作名词,小的方面:大的方面。)

8.不耻相师 (耻: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耻。)

9.孔子师郯子 (师:名词意动用法,以……为师。)

五、 一词多义

1.师

A.名词

①古之学者必有师 (老师)

②巫医乐师百工之人 (专门技艺的人)

③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姓)

B.动词

①吾师道也 不耻相师 (学习、效法)

②或师焉,或不焉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从师)

③吾从而师之 (以……为师)

2.传

①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动词,流传)

②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动词,传授)

③六艺经传 皆通习之 (名词,古代解释经书的书)

④朔气传金柝 (动词,传递,传送)

⑤舍相如广成传 (名词,客舍)

3.其

①爱其子,择师而教之 (代词,表领属关系,他(它)的,他(它)们的)

②其闻道也亦先乎吾 (代词,他,他们)

③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代词,表远指,那)

④其皆出于此乎 (副词,表推测、估计语气,大概,或许)

⑤其可怪也欤 (副词,表反诘语气,难道,真的)

⑥其出人也远矣 (代词,他们,指圣人)

⑦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代词,他,指“闻道先乎吾”的人)

4.于

①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介词,在)

②而耻学于师 (介词,向)

③其皆出于此乎 (介词,表动作行为的处所,从)

④于其身也 (介词,表动作行为的对象,对,对于)

⑤师不必贤于弟子 (介词,表比较,比)

⑥不拘于时 (介词,表被动,被)

⑦学于余耻学于师 (介词,表动作行为的趋向,向)

5.之

A.代词

① 择师而教之 (代词,他)

②巫医乐师百工之人郯子之徒 (连接定语和中心词,表统一关系,相当于“这类”“这些”)

B.助词

① 古之学者 (放在定语和中心词之间,“的”)

②师道之不复,可知矣 (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③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表宾语前置的标志,不翻译)

④蚓无爪牙之利 (表定语后置的标志,不翻译)

⑤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补语的标志,放在中心词和补语之间,译“得”)

⑥填然鼓之六艺经传皆通习之顷之久之(用在动词、形容词或者时间的词后,凑足音节,无意义)

C.动词 吾欲之南海(动词,到、往)辍耕之垄上(动词,到,往)

6.而

①人非生而知之者 (连词,表承接,就)

②惑而不从师 (连词,表假设,如果)

③吾从而师之 (连词,表承接,并且)

④犹且从师而问焉 (连词,表承接,并且)

⑤而耻学于师 (连词,表转折,却)

⑥择师而教之 (连词,表承接)

⑦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连词,表并列,并且)

⑧小学而大遗 (连词,表转折,却)

⑨则群聚而笑之 (连词,表修饰)

六、文言句式

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判断句)

2.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判断句)

3.而耻学于师 (介词结构后置句)

4.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宾语前置句)

5.师不必贤于弟子 (介词结构后置句)

6.不拘于时 (被动句)

7.学于余 (介词结构后置句)

     

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浩浩乎如凭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壬戌年秋,七月十六日,苏氏与友人在赤壁下泛舟游玩。清风阵阵拂来,水面波澜不起。举起酒杯向同伴敬酒,吟诵(赞美)明月的诗句,吟唱婉转优美的乐曲。不多时,明月从东山后升起,盘桓在斗宿与牛宿之间。白茫茫的雾气横贯江面,清泠泠的水光连着天际。听任小船飘流到各处,凌于苍茫的万顷江面之上。乘着轻风(在江面上)无所不至,并不知到哪里才会停栖,感觉身轻得似要离开尘世飘飞而去,有如道家羽化成仙。

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歌曰:“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于是喝酒喝得高兴起来,用手叩击着船舷,应声高歌。歌中唱道:“桂木船棹呵香兰船桨,迎击空明的粼波,逆着流水的泛光。我的心怀悠远,想望伊人在天涯那方”。同伴吹起洞箫,按着节奏为歌声伴和,洞箫呜呜作声:有如怨怼有如倾慕,既象啜泣也象低诉,余音在江上回荡,丝丝缕缕缭绕不绝。能使深谷中的蛟龙为之起舞,能使孤舟上的孀妇为之饮泣。

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苏子的神色也愁惨起来,整好衣襟坐端正,向同伴问道:“箫声为什么这样哀怨呢?”同伴回答:“‘月明星稀,乌鹊南飞’,这不是曹公孟德的诗么?(这里)向东可以望到夏口,向西可以望到武昌,山河接壤连绵不绝,(目力所及)一片郁郁苍苍。这不正是曹孟德被周瑜所围困的地方么?当初他攻陷荆州,夺得江陵,沿长江顺流东下,麾下的战船延绵千里,旌旗将天空全都蔽住,在江边持酒而饮,横转矛槊吟诗作赋,委实是当世的一位英雄人物,而今天又在哪里呢?何况我与你在江边的水渚上打渔砍柴,与鱼虾作伴,与麋鹿为友,(在江上)驾着这一叶小舟,举起杯盏相互敬酒,如同蜉蝣置身于广阔的天地中,象沧海中的一粒栗米那样渺小。(唉,)哀叹我们的一生只是短暂的片刻,(不由)羡慕长江的没有穷尽。(想要)与仙人携手遨游各地,与明月相拥而永存世间。知道这些终究不能实现,只得将憾恨化为箫音,托寄在悲凉的秋风中罢了。”

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苏子说:“你可也知道这水与月?流逝的就象这水,其实并没有真正逝去;时圆时缺的就象这月,终究又何尝盈亏。可见,从事物变易的一面看来,天地间没有一瞬间不发生变化;而从事物不变的一面看来,万物与自己的生命同样无穷无尽,又有什么可羡慕的呢?何况天地之间,凡物各有自己的归属,若不是自己应该拥有的,即令一分一毫也不能求取。只有江上的清风,以及山间的明月,送到耳边便听到声音,进入眼帘便绘出形色,取得这些不会有人禁止,感受这些也不会有竭尽的忧虑。这是造物者(恩赐)的没有穷尽的大宝藏,你我尽可以一起享用。”

客喜而笑,洗盏更酌。肴核既尽,杯盘狼藉。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

客人高兴地笑了,洗净酒杯重新斟酒。菜肴果品都已吃完,杯子盘子杂乱一片。大家互相枕着靠着睡在船上,不知不觉东方已经露出白色的曙光。

一、文学常识:

1.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

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苏轼才情奔放,为宋代最杰出的作家,诗、词、文、书、画、文艺理论均有独到成就。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为“唐宋八大家”之一。本文选自《经进东坡文集事略》,作于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当时,苏轼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心情十分苦闷。同年,他先后两次游览黄州的赤鼻矶,“借地抒情”,相继写下了《前赤壁赋》《后赤壁赋》《念奴娇·赤壁怀古》等诗文。本文是《前赤壁赋》,作者运用主客问答这一赋的传统手法,表现了他力求排遣苦闷、听任自然、乐观旷达的情怀。

2.赋,是中国古典文学的一种重要文体,赋是介于诗、文之间的边缘文体,在两者之间,赋又更近于诗体。赋萌生于战国,兴盛于汉唐,衰于宋元明清。赋是汉代最具代表性,最能彰显其时代精神的一种文学样式。汉赋分为骚体赋、汉大赋和

抒情小赋。

二、课文解读

第1段,写夜游赤壁的情景。这是本文正面描写“泛舟”游赏景物的一段,以景抒情,融情入景,情景俱佳。

第2段,写作者饮酒放歌的欢乐和客人悲凉的箫声。

第3段,写客人对人生短促无常的感叹。

第4段,是苏轼针对客之人生无常的感慨陈述自己的见解,以宽解对方。

第5段,写客听了作者的一番谈话后,转悲为喜,开怀畅饮,“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照应开头,极写游赏之乐,而至于忘怀得失、超然物外的境界。

三、重点字词

1、七月既望 农历十五

2、举酒属客 这里指劝人喝酒

3、徘徊于斗牛之间 移动

4、纵一苇之所如 纵:任凭;如:往。

5、凌万顷之茫然 越过

6、浩浩乎如冯虚御风 驾驭

7、桂棹兮兰桨 一种划船工具,形似桨

8、击空明兮溯流光 逆流而上

9、倚歌而和之 依循;唱和

10、余音袅袅,不绝如缕 形容声音婉转悠长;缕:细丝

11、苏子愀然 容色改变的样子

12、正襟危坐 危:正

13、山川相缪 缭绕,盘绕

14、方其破荆州 当

15、下江陵 攻下

16、酾酒临江,横槊赋诗 斟酒

17、固一世之雄也 本来

18、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 江中的小舟

19、举匏樽以相属 匏樽:酒杯; 属:劝酒

20、哀吾生之须臾 时间短暂

21、知不可乎数得 数得;屡次得到

2

2、托遗响于悲风 余音,指箫声

23、盈虚者如彼, 盈为满;虚为缺

24、而卒莫消长也 最终

25、相与枕藉乎舟中 (互相)枕着垫着

四、通假字

1、浩浩乎如冯虚御风 通“凭”,乘

2、杯盘狼籍 也写作“狼藉”

五、词类活用

1、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使动;使……起舞,使……哭泣。

2.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 名词作状语,向南

3、西望夏口,东望武昌 名词作状语,向西,向东

4、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 形容—动,攻破;名—状,向东行进

5、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 名词作动词,打渔砍柴

6、侣鱼虾而友麋鹿 意动用法,把……作为伴侣,把……作为朋友

六、翻译下列句子,注意画线处的译法

1.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介宾短语后置句)

苏轼和客人在赤壁山下泛舟游览

2.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定语后置句)

任凭小船飘去,越过那茫茫的江面

3.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定语后置句)

有吹洞箫的宾客,依照着歌曲的声调和节拍同声唱和节拍

4.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宾语前置句)

苏轼容色改变的样子,整理衣襟端坐,询问客人说:“曲调为什么这样悲凉呢?”

5.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介宾短语后置句)

这不是曹操被周瑜所围困的地方么?

6.而今安在哉? (宾语前置句)

而现在在哪里呢?

7、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判断句)

这是大自然无穷无尽的宝藏,我和你可以共同享受。

8、.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 (介宾短语后置句)

在小船中,互相枕着垫着睡着了,不知道东方的天空已经演出白色了。

编辑 | 于老师

来源:高中语文公众号【gzyw11】(备注:可获取电子版)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