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晚又不停地做了一夜梦。"

“昨晚一直梦到一只野兽追着我跑,我累得一夜没睡好。”

.

在生活中做梦并不新奇。

自从康康妹妹成为医疗行业的编制后,总是要做符合自己身份的事情。所以我果断扔掉了《XX解梦》,拿起资料仔细查看了一下。

这并没有发现惊人的“秘密”——的梦想。也许身体在向你发送“求救信号”!

医生解梦

这7种病会做这样的梦

北京朝阳医院呼吸和重症医学主任医师郭飞恒说,体内的一些疾病可以在梦里显现出来。

医生说,做梦的时候,如果感觉身体不舒服,那种感觉可能会成为梦的一部分。以下七种类型的疾病揭示了特别的梦想。

01

做猛兽追逐的梦

冠状动脉供血不足,会梦到被歹徒或猛兽追逐,想跑也跑不了,醒来后会心跳加速、出汗、心跳加速。

02

做敲头发的梦

如果患有脑瘤或神经系统疾病,经常会梦到头部被敲打,怪物向五官倒水或流质。

03

梦见自己走路不稳

如果患有心绞痛、心肌缺血等疾病,可以梦到走路不稳、身体歪、四肢沉重、窒息感、胸痛或突然惊醒。

04

梦见从高处掉下来

如果患有隐匿性心脏病,就会梦见从高处坠落,在坠落过程中醒来。

05

梦见洪水泛滥

如果肝脏系统和肾脏有病变,就会梦到洪水泛滥,在水中挣扎。

06

梦见在相应的器官里挨打

如果部分器官有潜在的病变,在该器官中被击中、被刀刺伤、梦里受伤的部位醒来后也会隐隐作痛。

07

rowspan="1">

梦里听到怪响

如果听觉中枢存在病变或者附近血管发生硬化,就会在梦里听到怪响、怪声音。

梦可能还与一些疾病的发作有关,因为做梦时处于快速眼动睡眠阶段,自主神经功能和激素水平起伏不定。

据“生命时报”报道:研究显示,曾有心律不齐、偏头痛、夜间哮喘在不愉快的梦境后立即发生的实例。

小康妹儿有话说

并非所有的梦都有现实意义,偶尔做噩梦也不是说健康一定存在问题。梦是一种预警,但靠梦来诊断疾病是不现实的。

如果自己反复做某种梦,并有身体上的不适,一定要去医院检查。

梦多还会被吓醒?太伤身!

其实人每天睡着之后,都会做梦。只是有的人不记得做过梦,有的人还记得而已。

梦是在睡眠中产生的。睡眠不是休息,而是另一种方式的活动。人在睡眠的时候,脑电活动也十分活跃。

在清醒状态下,大脑可以分析、思考、做决定;睡眠后,人在做梦时,大脑会分泌一种特殊的蛋白质,来整合加工我们白天接受到的信息,进而把储存记忆转化为永久记忆。在这个过程中,大脑的负荷其实是很高的。

所以,如果睡眠质量不高,就很容易出现记忆力下降、反应迟钝、精神不振等问题了。

许多人在夜里总是被噩梦吓醒,醒来后发现自己直冒冷汗,而且心慌、难以入睡。

虽然做梦是人的正常生理现象,但据四川省人民医院心身医学中心副主任医师黄雨兰说,如果经常做噩梦且被吓醒,很有可能是身体机能出了一点问题或心理方面出现了一些创伤。有必要者还是要到医院去检查一下。

除了被吓醒,这样醒来也很伤身

1.被尿憋醒:长期持续憋尿可能会影响排尿功能,还可能会导致膀胱炎、尿失禁、膀胱收缩乏力等泌尿系统疾病。

2.被饿醒:长期被饿醒的人群,患消化道疾病的几率比较大。

3.被自己打鼾打醒:打鼾的主要原因就是气道堵塞。长期的气道狭窄和空气不足会导致大脑的缺氧,可能会增加患多种慢性疾病的风险,如高血压等。重度的睡眠呼吸暂停甚至可能导致猝死的严重后果。

噩梦、多梦睡不好,试试这些妙招

适当做梦有助于提高记忆,也有助于改善睡眠,帮助释放情绪,缓解压力。

想不被噩梦侵扰,睡眠质量很重要。小康妹儿搜集了这些让你安眠的小妙招。

01

睡前伸展运动

握拳:握紧拳头,再松开

把额头用力上扬,拉紧此处肌肉,再放松;然后把眉头往中间挤,再放松。

用力咬紧牙关、牙齿,感觉脸颊肌肉有紧绷感,再逐渐放松。

深呼吸,憋气十秒后,感觉胸部充满空气,有不舒服感,再放松恢复自然呼吸。

02

睡前按摩脸

睡前面部按摩会让你不仅睡得更甜,醒来时还精神抖擞。

从头部开始,用中指或食指的指尖按摩头顶30秒;用食指指尖,在眉梢环状按摩30秒; 用拇指从上到下从内到外擦拭眼窝;

摩擦双手直至掌心发热,将手掌捂在眼上45秒。

03

几件小事助好眠

1.睡前几小时避免使用兴奋性物质(咖啡、浓茶、吸烟等);

2.睡前不要大吃大喝或进食不易消化的食物;

3.睡前至少1小时内不做容易引起兴奋的脑力劳动或观看容易引起兴奋的书籍和影视节目;

4.卧室环境应安静、舒适、光线及温度适宜;

5.如果在半夜醒来,不要看钟,直接睡觉。

这些安眠的“民间妙方”,不靠谱!

据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睡眠中心医生任蓉介绍,睡前喝酒,数羊、数水饺这些“助眠偏方”,根本没有科学依据,不靠谱!

可以在床头放些柠檬、薰衣草等,利用其挥发出来的清新气味帮助入眠,试一试也无妨。

#今日互动#

你还记得那个令你印象深刻的梦吗?

内容来源:健康时报、科普中国、人民日报等

编辑:板栗

图片来源:123rf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