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飞女将军中国工程院院士“毒玩”将29年抗击非典的众多杰出科学家“埃博拉终结者”列为《战狼2》中doctor Chen的原型。

2020年9月被授予“人民英雄”国家荣誉称号

01

1月26日农历除夕,54岁的陈伟率领专家组驻扎武汉。

两天后(1月28日),军事医学研究院与地方公司联合开发的新型新冠病毒(2019-nCoV)核酸检测试剂盒(RT-PCR荧光探针法)通过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应急批准获得了医疗器械注册证。

4天后(1月30日),紧急展开的军事科学院帐篷式移动检测实验室开始运作,应用自主开发的检测试剂盒,核酸全自动提取技术,核酸检测时间大大缩短了现有时间,确诊速度加快。

快点!

熟悉陈伟的人都知道这是她最大的特点。

步伐快、说话快、工作节奏快是她20多年来发展科研生活的习惯。因为她总是觉得时间不够用。

这种快节奏甚至让周围的很多男性同事感到羞愧。“她的思维非常敏感,能同时处理很多事情,总是跟不上她的节奏。”

成为女科学家是学生时代从未想过真假的事情。

1966年,陈伟出生在浙江省兰溪市。

陈伟从小就是“别人家的孩子”,不仅容貌秀丽,还是成绩优秀、稳定的“学霸”。

1988年,陈伟浙江大学化学专业毕业,取得浙江大学保送清华大学唯一资格,顺利进入清华大学生物化工专业攻读硕士。

但是这个时候她不想成为科学家。

她长发飘飘,前卫时尚。

天性活泼的陈美是理科生,但喜欢文学和舞蹈,经常去周末的学生食堂舞会。她是大学咖啡厅的第一位女服务员。

1990年,去军事医学科学院获得抗体机会,得知她被这里的尖端课题和科研设备吸引,产生了投身其中的强烈愿望。

1991年硕士毕业的陈伟作出了参军、去军事医学科学院进行科学研究的选择。很多人不理解她的选择。因为在那之前,她已经和南部一家著名的生物公司签了合同。如果按照以前的计划,她将过着高薪的白领生活。

但是独立有主见的陈伟坚持自己的决定。

1998年,32岁的陈伟毕业于军事医学科学院博士。同年,她成为了母亲,但只有一个月的产假,回到了实验室。几年来,陈伟很少在晚上12点以前回家回宿舍。

渐渐地,陈伟开始领导重大科研任务崭露头角。

2003年

春天,“非典”爆发,学校停课,娱乐场所停业,全国陷入一片恐慌。

危急时刻,37岁的陈薇受命研制预防“非典”病毒的疫苗。没有周末和节假日,她天天泡在实验室。

照顾孩子的事情就交给了丈夫麻一铭。

两人相识于火车上,当时还是清华大学研究生的陈薇,受同学之邀去山东泰山旅游,途中邂逅了麻一铭。临下车时,麻一铭问陈薇要电话。性格开朗的陈薇说:“正好,我们宿舍刚装了一部电话。”然后便将号码给了麻一铭。

麻一铭如获至宝,牢记在心。

在麻一铭的追求下,1992年两人走到了一起。

婚后,麻一铭承担了大部分家务,为陈薇忙碌的科研工作解除了后顾之忧。他不肯让她做家务,认为是对她才能的“浪费”,觉得她做别的事情更有价值。

02

2003年,陈薇所在的研究所在国内率先分离出新型冠状病毒,确定了“非典”的元凶。

她带领课题组冒着生命危险,与“非典”病毒零距离接触,进行非典病毒的体外细胞试验,构建新的动物实验模型。

虽然团队拥有生物安全高等级实验室,但相对应的防护服根本不够用,陈薇团队坚持依靠现有的条件,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做。

根据常规,人在负压实验室一次最多工作5个小时就必须出去透透气。但是为了和疫情抢时间,她和同事们不顾实验室里负压缺氧的环境带来的剧烈头痛,进去一待就是八九个小时。为了多待一会儿,他们进实验室前,还尽量不吃饭不喝水,使用成人尿不湿,以减少出来的次数。

在实验最关键的时候,陈薇和组员们在实验室48小时没有合眼,终于得到了一个振奋人心的结果:由于干扰素的保护,细胞在“非典”病毒的攻击下安然无恙。

在随后进行的大动物与临床实验中,因为每天都要与高浓度的“非典”病毒零距离接触,陈薇与团队被单独隔离。

长达100多天的时间里,麻一铭和4岁半的儿子没办法见到陈薇。

一天,有人告诉麻一铭,当天的《东方时空》节目可能会有陈薇的镜头,他就和儿子在家里盯着电视机等。陈薇一出来,儿子就扑上去亲吻电视屏,这一幕被细心的麻一铭拍了下来。

陈薇跑遍了全国83个“非典”定点医院,在高危人群中指导用药、收集数据,功夫不负有心人,她在最短时间内验证了干扰素的有效性。

2003年4月28日,她和团队研发的“重组人ω干扰素”,通过了国家食药监局的批准,获准进入临床。

为满足急需,陈薇组织全室人员加班加点生产,在营区外连续奋战20多个昼夜,使“重组人ω干扰素喷雾剂”的日产量,由最初的几百支很快增加到2万支。

事后,她又亲自将2000多支喷鼻剂及时送到小汤山医院。据统计,全国共有1.4万名医护人员使用了“重组人ω干扰素喷雾剂”,同时采取了其他防护措施,无一例感染。

记者问她:“跟‘非典’病毒每天面对面怕不怕?”

陈薇脱口而出:“穿上这身军装就意味着这一切都是你该做的。”

这一年,她获得了“2003年度全国十大杰出青年”,荣获“中国青年科技创新杰出奖”。

2008年5月,汶川地震。

陈薇担任国家地震专家委员会灾害评估组副组长,组织编写《震后卫生防病30问答》和《卫生防疫与心理援助知识手册》,冒着余震率队入川,战“疫”长达两月。

从灾区回家后,她又立马投身“军队奥运安保指挥小组”专家组,成功处置多起生物疑似事件。

与“毒”共舞

2004年,陈薇将目光转向了致死率最高的病毒“埃博拉”。

2006年,陈薇团队“重组埃博拉疫苗项目”获得国家“863计划”支持。

2014年,西非大规模暴发埃博拉疫情并迅速向外蔓延。传播到了欧洲和美洲,引发全球恐慌。

为了将疫情阻挡在国门之外,陈薇不顾艰险,率队赴非。2014年,世界首个抗击埃博拉病毒的新基因疫苗研制成功。不久后,陈薇团队拿到了境外临床试验的准入证,实现了我国自主研发疫苗境外临床试验的“零”突破。

2015年,陈薇团队走进了塞拉利昂,在当地开始了二期临床试验,为疫区人民筑起了一道安全屏障,展现了中国有能力为世界人民的健康贡献智慧的大国形象。

有人问她:“埃博拉是什么?”“你做埃博拉疫苗有谁用?”当时的陈薇没有回答。

也有人说,如果没有2014年埃博拉疫情的暴发,你们做的事情岂不是白做了。

“如果疫苗没有应用,我觉得很庆幸,至少全世界人民都是安全的。这个事情对我们来说很常态,我的前辈、老一辈的科学家,很多人我不知道他们一辈子在做什么,但我知道,一旦国家或者军队需要我们拿出力量、展示我们的力量的时候,总是能看到军队的力量在,从SARS、禽流感、汶川、奥运安保到埃博拉都是。”

03

近30年的军旅岁月,在陈薇看来,下先手棋,打主动仗,始终是科研工作者应有的追求,更是军人应有的担当。

在生物安全防控的战场上,他们是一线中的一线。有同事跟她说,“陈薇,你少搞些‘魔鬼性’的课题研究”,可她的脑海里,炭疽、鼠疫、天花、埃博拉这些烈性微生物的影子挥之不去,一想到这些东西可能用于战争和恐怖袭击,给国家和民族带来灾难性的后果,她对铸造“生物盾牌”就有一种使命感和紧迫感。

2015年7月,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后勤部举行晋升少将军衔仪式,49岁的陈薇,成为当天晋升的唯一一名女军官。

2016年,因“抗埃”贡献突出,陈薇荣获CCTV-10“2015年度中国十大科技创新人物”,同时入选的,还有因发现青蒿素而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的屠呦呦教授。

2019年11月,53岁的陈薇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由于在阻击非典、抗击埃博拉等多场硬仗中作出重要贡献,陈薇也被视作此次新型冠状病毒疫苗研制“百米”赛跑中的“种子选手”。

抵达武汉的第5天,在金银潭医院,陈薇见到了身患渐冻症、妻子感染新型冠状病毒但仍坚守一线的张定宇院长。她对张院长说:“你的事迹让我非常感动。”

张院长回复她:“彼此彼此。”

目前,在缺乏疫苗和特效药的前提下,康复患者的血浆是临床特异性治疗最稀缺的资源。“由于中国传统文化提倡大病之后重在休养,过去很多康复者不愿意捐献自己的血浆。”陈薇说。

1月31日,拿着国家科技部下发的《关于请协助采集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康复者血液样本的函》,22名康复患者表示愿意让专家检测血液标本是否符合献浆标准。其中有的人身体虚弱,连采血都很困难,这让陈薇非常感动。

“我是一个母亲、一个女儿、一个妻子,我希望我的家人健康,同样希望全天下的人都健康。”

作为军人,只有两种状态,

一个是打仗,一个是准备打仗。

我们目前在疫区,就是要打仗的,

而准备打仗,

就是此前我们在科研工作中的积累,

也包括技术方面的储备。

我们要把养兵千日的“兵”动员起来,

以最快的速度,

投入到这场特殊的战争之中。

这,是陈薇的态度。

由陈薇和团队研发的重组新冠疫苗,创下多项第一,目前已经获得俄罗斯和巴基斯坦批准开展三期临床试验。

研发疫苗的短短半年时间,陈薇的头发由黑变白,许多人看了十分心疼。陈薇说:“我们承担了更多的困难,我们承担了更多的危险,人民会受到更少病魔的折磨,更多的过上健康生活。”

04

9月8日,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表彰大会举行,陈薇院士获授“人民英雄”国家荣誉称号。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后,她闻令即动,在基础研究、疫苗、防护药物研发方面取得重大成果,为疫情防控作出重大贡献!陈薇在当天的座谈会上表示,虽然国内疫情已经防控得非常好了,但国外每天还有数以万计的感染病例,抗疫还是任重道远。

8日下午,中国工程院召开学习钟南山、张伯礼、陈薇院士科学精神座谈会。陈薇之子麻恩浩在会上发言:“非常有幸作为家属,在人民大会堂参加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表彰大会,我很激动,亦很自豪。记忆中和母亲相处的时间总是很少,但她从来不会对我提过高的要求,对我的每个选择也都充分支持。母亲曾对我说:‘你这辈子做好两件事就可以,第一件事是娶自己喜欢的女人,第二件事是做自己喜欢干的事业。’我非常感激她的这份‘放养’的政策。受到母亲的影响,我也选择了与母亲相似的专业,并且以全A的成绩和最优毕业生的身份毕业。”麻恩浩表示,作为年轻人,应将自己的青春奉献给祖国。他会和母亲一起“战斗”。

感谢陈薇院士

致敬巾帼英雄

来源/全国妇联网信中心综合CCTV-7《军旅人生》栏目、福建卫视《中国正在说》第一季、中国妇女报、解放军新闻传播中心、军事科学院、光明日报、央视新闻

编辑/全国妇联网信中心 孟芹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