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夔与“落水兰亭”的起源

作者:江青秀(江西)

姜嫄对王羲之的《兰亭序》很独特,多次发文,写了《禊帖偏旁考》和《兰亭考》,比较了王羲之、王宪父子的书法技术,得出《保姆志》,得出《跋王献之保姆志》。后人称姜嫄是“政务学”和“《兰亭序》学”的创始人,是世称“沙兰亭第一考”和南宋时期《兰亭序》学获得卓越知识的重要人物。江原朋友秀智在姜奎去世时写了一首诗说。“除了音乐书,还有谁殉葬,一天一夜的恋情。”由此也可以看出江原道对《兰亭序》的关注程度。

根据三世昌《兰亭序》卷7,“江原藏书有四种。”姜元从嘉泰2年到第二年,共收集了7次以上的《兰亭考》个关卡。大致情况如下。

第一本书,嘉泰两年洗澡佛节后的一天(4月9日),江源行书馆标题集是对虹桥命名的公寓房子的袭击,正好吕双中来访。3日(4月12日)后,江原小行文再次发文。然后选择小蔡秋录,没有纪年,或者同一天。上面有3发赵孟的《兰亭》第9卷明贤法帖上记录的笔迹。其中最后一篇发文、传世政务三本《也要有贫瘠的差别》具有学术价值。全文如下。郑无锡阁有两本。一个是礼法留下的,一个是薛小峰中间。根据蔡生肖,不同于几家,运气是郑宇富,买了山阴和秦古石雕后,不列入官方;刘陵、潮寿辰日进入赤工,殉难后;舒失窃,当时不要刻耳朵。那么,三本的男人,现在总叫“政务”,也应该有那贫瘠的差别。能记住。

第二本书,姜嫄以《这本书一定会临摹真迹》为题,有黄政坚(溪谷)、问题报(驻韩)关。这本书,《乐善堂帖》册7低录说:“这次的本本归黄飞家所有。”)或者云冈将以他的本联展开这一发文。“《兰亭考》本书的题目是《小泉岩收藏本》。江原发录《兰亭续考》来自唐明秀的临在,必须不同。不过,那笔倒了,有积精可以找。只是武本峰隐藏火力,笔端巧妙,一辈子有效,但无法得到那个样子。世界说,这是欧阳比率更专业,不是吗?欧洲书信一律,怎么能这样八面变化。这本书一定是在真迹上临摹的。学习友军书的人将持续到《兰亭》。流传在现世的石本,被挖掉一角的人都被定为无所事事。但那场工业演出很丑,与人面不同,观众可以自己倾听。此外,赛特吴一时,前任各有不同的理论,都是凭自己的眼睛、选择,也不会对人说话。这卷有山谷铭文,山谷里的话是云儿,可见当时真的伪造混淆了很久。山谷的孙子迈,现在是农胜,饼干看了后帝,想乞讨。受不了,以为要去这个问题,《兰亭》废人。朱汉字、问题报这几个字在字帖上更为人所知,夜相如约,足以约束粉坤的毛病。加泰任术10年2月,白石岛江原藏书。

第三卷,姜奎从东道人那里买的《优步鲁提盲文政务口角》本。鲁蒂积分是老种马。这本书在刘松《兰亭》本著作中说:“姜家庄三次发文,张裕松家。”姜奎说:“嘉泰林术十二月:因为与邻居汤胜伯越过了同道人,所以被称为吴代鲁提收藏的武九阁。几天后,雪后更下雪了,上了车,感冒了,因为李毅买了它。”。“”、“间余年《兰亭续考》都没有入场的地方。今天晚上俯视灯火,颇有感悟。书满在这里。桂海3月12日。”,“世界能源日,没有人极端。鸳鸯说:“我认为王雨君姿态雄壮,龙跑天门,老虎躺在凤阙,历代宝物永远是勋勋。”但是,尤君的时候,多亏了《师法》平南王宇,和魏夫人的书《兰亭》子王,尤君也尝到了临时学校的味道。同时,甄权、俞书章、钱银写的是《大雅吟》,吴军说自己也很小。也许友军书成了,但汉魏西晋的法律被废除了。右军固新颖性满足,废古法实始右军,也可恨。金官帖上有张智《狸骨帖》、黄翔《章草帖》、钟《文武帖》、王世章《宣示帖》,其笔值很高,很有故意。《上表二首》是友军任命的,手表法也没有丢失。右军之前,有两本以上的书;右军同时,世界将军、李伟、常谦、王联络、谢安、民、殉难的莫洛希托,都在这里很优秀。因此,《宣示帖》不被称为秦,开始达到隋唐。桂海6月9日白石西天气炎热。三世昌的《兰亭》是姜嫄另外发文的。”大家都有东胜智子,其选任政务、臣妾非常丰富。绍兴,重耳的桃源都要买,不允许。尚方说了一百句,奖励和尚派遣。厅后,官高良辰和台湾吕宗迈都能得到。高、鲁死了,转卖了,所以我得到了它。都是熙风以前的旧拓本,错别字完好无损,纸和墨水像没有新安装的人一样,最后还有一条空行。姑姑保存它,还试验一种帮助。卡丁二世~日”

第四本书,最后一行本。据山世昌《兰亭考》卷7《高氏藏本》记载,司马俊语:“《兰亭考》以草案本为第一位,船工是《马尔文一行人》,超得秀剧本、《勋》字元印在空中。另外,在强迫场遇到一本也一样。”。”

姜嫄的长本不一定是上面的四本,或者三本以上。比如第三卷和第四卷《马尔文一行》差不多,《又看的人》记错了,或者有《马尔文》。

一行”本有多个藏本。在南宋时期,《兰亭》版本流传颇多,姜夔跋《兰亭》已述及见有近百种。这些《兰亭》一般可分为三类:

第一类是翻刻定武本。宋人记载,定州一个姓李的学究得到定武《兰亭》未久,韩琦于庆历八年(1048)镇守定州,李学究献定武拓本,韩琦索原石,李学究别刻一石上交。李氏死后,其子以原石拓本售人,每本千钱。及宋祁守定州,李氏子欠赋税,宋祁以公帑换取刻石,藏于公库。神宗熙宁年间(1068~1077),薛向守定州,其子薛绍彭(后与米芾并称“米薛”)别刻一石留定州,换走原石,并在原石上凿损“湍、带、右、流、天”五字作为记号。因此,拓自原石的定武本遂有“未损本”与“损本”之别。

第二类是传刻定武本以外的古刻本。徽宗时,米芾父子三人曾传刻杜宝成家传的唐刻本《兰亭》,“五日模”,“善工十日刻”,号为“三米兰亭”。徽猷阁学士胡世将在豫章刻过两本《兰亭》,其中一本“出于钱氏贞观本”,也是唐刻本。

第三类是传刻唐人临摹墨本。南宋绍兴元年(1131),高宗在政事堂召见官员,枢密院属官辛道宗献出所藏唐人临本《兰亭》,说是出自唐朝内府,高宗令人刻于会稽。

姜夔收藏的《兰亭》四本中,第三本后归赵子固所藏,即后世声名显赫的“落水本兰亭序”,又称“落水兰亭”,也便是那“五字不损”的《兰亭》。《兰亭》以五字未损本最为珍贵。元未明初人陶宗仪,在其《南村辍耕录》卷九中云:“余尝见《落水兰亭》一卷,乃五字不损本,今吴中分湖陆氏所藏,而赵彝斋之物也。彝斋,宋宗室子,讳孟坚,字子固,彝斋其自号。居嘉兴之广戌,酷嗜古法书名画。能作墨花,于水仙尤长。此帖姜白石旧藏,后归霅川俞寿翁。彝斋复从寿翁易得,喜甚。”据清人梁章钜《退庵所藏金石书画跋尾》卷三中记,南宋时先后由卢宗迈、童道人、姜夔、周郊凤、萧德藻、俞玉鉴(俞松)、满师、赵孟坚、贾似道、张斯立、李叔固等人收藏。据传,“落水兰亭”在明末清初时又出现,先后由白函三、孙承泽、高士奇、王鸿绪、曹文埴、蒋溥等人收藏,后归清内府收藏,著录于《石渠宝笈续编》:二十八行,纵八寸五分,横二尺八分,浓墨,白麻纸拓本。清代乾隆皇帝对“落水兰亭”非常喜爱,御书引首“山阴真面”四大字,而后又命人将此本双钩摹刻上石,即成《清内府摹刻赵子固落水<兰亭>卷》帖。帖中依次刻乾隆御书引首“山阴真面”四大字及行书诗题,王铎隶书签“墨林至宝”,五字未损本定武《兰亭》。到了民国时期,“民国四公子”之首、袁世凯的儿子袁克文对《兰亭序》特别钟爱,曾搜集了多种《兰亭序》的拓片,其中最珍贵的就是《落水兰亭》帖。

袁克文的“落水兰亭”原为广东新会人吴步蟾所有。袁世凯复辟当皇帝时,吴步蟾因上书劝阻帝制,在北京被一伙袁氏爪牙所难,几遭不测。最后,连回广东也成了问题,不仅难以脱身,而且还没有路费。于是,他怀揣“落水兰亭”求售于当时的国务院秘书长王式通。颇通碑帖的王式通见帖后留吴就餐,其间恰好袁克文来访,得知内情后,袁克文承诺吴步蟾:“我送你到天津,然后再乘船回南方。”于是袁克文就将“落水兰亭”留下,陪同吴步蟾一起赴前门火车站。可是,到了车站袁克文才发现自己竟然也囊空如洗,一文不名,只好向仆从借了五元钱,买了一张车票送吴步蟾去了天津。上了车的吴步蟾感动地说:“落水兰亭”应改名为“五元一命兰亭帖”了。”

得到“落水兰亭”的袁克文爱不释手,日日临摹,并按吴步蟾的戏言,特地将此帖题为“五元一命兰亭帖。”

回到广东的吴步蟾终日以村塾自隐,及至段祺瑞执政时,有北京大官又邀请其北上参政,吴坚辞不就,并说:“我可没有第二个“落水兰亭”帖。再说,世上也没有第二个寒云公子(袁克文)。五元难得,一命难全,我再也不进京了。”

又有说“落水兰亭”后来转辗到了政治家、教育家、书法家于右任的手中,成为于氏“鸳鸯七志斋”的重要藏品。于右任去世后,此帖再无面世。

“落水兰亭”名从何而来?赵子固(孟坚)有《兰亭》二跋,第一跋云:“丁亥岁大涝后,孟坚到雪城,甫识萧千岩孙吮,首出示兰亭叙肥瘦二本,此肥本也。自后数年,每会聚则必展玩。至庚子大旱歉,知此轴归玉鉴文室。重来得再摩挲,若故人懈逅千里外云。癸卯季秋甲子,诸王孙赵孟坚子固书。”此跋言此拓本由萧千岩孙;允而归俞玉鉴文室,子固多次得以观赏。

第二跋说:“兰亭刻称定武为古今绝冠,尤以五字未损为珍。此本自姜白石得之卢朝奉宗迈,前跋来历源流可证,余不必赘。特余于此刻颇有前缘,得之殊不易。始丁亥岁,访双槐郑君,因指纵识萧君介父首见此刻,知为奇宝。惟沈虞卿贰卿夏小山、王亚夫本同,此三十年前初识也。后于俞玉鉴家,虽见数本,终不若此。为的当于余心,方其在萧氏二十年间,每聚会必展玩,岂意出萧而入俞。及俞氏既得,又安意其它属。丁巳年为满师以古铜刻漏及它玩取去之玉鉴,余所不知也。戊午春,经过无锡,偿卖小宋言高干办者得此,因往访之,果然惊异。寿翁何轻此而与满,有欲为吾道地贸易于高,摇手不许,盘礴五日,不得其门而归。每怅然失于萧,又失于俞也。己未春,见满师欲属其求之,满言非半万券不可,余亦忍痛有破费而定盟。秋中满以书来言可得,因携此数,以躬聘粤,两月盘旋雪上,乃得入手,喜甚。季秋廿五日,扬风帆自雪城东关言归道卞山,山风逗帆,覆舟几殒命。由此刻也,造物见护存一线生意不死,而此宝亦略濞湿。起之溪流中 其它行李尽不顾。披湿冱泞,即投小寺烘焙不损坏。记造物之恶剧也如是,是嫉余得此宝耶?戒余浪游逐末不顾家事耶?不轻付工匠,且从粘瞢聊记云尔。首尾三十三年,心好目玩终获为我物,几死犹不恨也,人其可以轻视余有此哉!中冬廿四日书成日甲子先一日得雨,占冬晴,尤为家国同庆,孟坚子固书。”此跋叙述赵孟坚多年寻访此本《兰亭》,终于以五千重金购得。然归途中舟覆,危及性命,赵氏不顾其他行李,甚至自己的性命,救此《兰亭》于水中。

“落水兰亭”因赵孟坚的第二跋而得名。宋未周密的《齐东野语》卷十九子固类元章条下载:“异时,萧千岩之侄滚,得白石旧藏五字不损本《禊叙》,后归之俞寿翁家。子固复从寿翁善价得之,喜甚,乘舟夜泛而归。至之卞山,风作舟覆,幸值支港,行李衣衾,皆淹溺无余。子固方被湿衣立浅水中,手持《禊帖》示人曰:“《兰亭》在此,余不足介意也。”因题八言于卷首云:“性命可轻,至宝是保。”盖其酷嗜雅尚,出于天性如此。后终于提辖左帑,身后有严陵之命。其帖后归之悦生堂,今复出人间矣。噫!近世求好事博雅如子固者,岂可得哉!”周密是赵子固的朋友,因此他说的这个事可信度颇高。

经后人加工成为一段白话传奇典故,说:开庆年(1259),赵子固以五千金的高价购得。赵子固买到心仪已久的定武本兰亭序,非常高兴,连夜乘船回家。途中到吴兴灵溪的卞山脚下,船被大风吹翻,幸亏河水不深,但行李衣物等,都已全部浸在水中了。赵子固什么都不顾,站在水中大呼:“《兰亭》在否?”船夫也顾不得抢救行李衣物,下水抢出《兰亭》。赵子固见此,破涕为笑。他全身湿透,立在水中,两手高举那本《兰亭序》,高呼道:“《兰亭》在此,余不足论!”后来他就在这本《兰亭帖》上,写了八个大字:“性命可轻,至宝是保!”

赵子固宁可轻性命而不舍至宝的故事,为“落水兰亭”凭添了几分传奇色彩,而被后世文坛称颂和引为典故。孰不知,在赵子固“宁舍己命不舍至宝”的故事之前,就已经有过姜夔“舍三雏救国宝”的故事发生。

姜夔在嘉泰二年(1202年)壬戌十二月,从乌台提点卢宗迈处“诣童买得”五字不损《兰亭》到“嘉定二年长至日”还作一跋说明卢提点死后,“出以转售,故吾得之”情况。

嘉泰二年是1202年,嘉定二年是1209年,其中嘉泰四年(1204年)临安大火,姜夔能把“五字不损的兰亭”带出火场,实属奇迹。《宋史》六十三卷《五行志》上项火条载:“嘉泰元年三月戊寅,行都大火,至于四月辛巳,燔御史台、司农寺、将作军器监、进奏文思御辇院、太史局、军头皇城司、法物库、御厨、班直诸军垒,延烧五万八千九十七家。城内外亘十余里,死者五十有九人,践死者不可计。城中庐舍九毁其七,百官多僦舟以居。火作于宝莲山御史台胥杨浩家,谏议大夫程松请戮浩以谢都民。疏再上,始黥配万安军,犹免决。自是民讹言相惊,亡赖因纵火为奸利。”又载嘉泰“四年三月丁卯,行都大火,燔尚书中书省、枢密院、六部、右丞相府、制敕粮料院、亲兵营、修内司,延及学士院、内酒库、内宫门庑,夜召禁旅救扑。太室撤庙庑,迁神主并册、宝于寿慈宫。翼日戊辰旦,火及和宁门鸱吻,禁卒张隆飞梯斧之,门以不焚。火作时,分数道,燔二千七十余家。又翌日己巳,神主还太室。”

《宋史全文》也载:“嘉泰四年三月丁卯,临安府火,火迫太庙,权奉神主于景灵宫。”“众谓救火无策。”“火之始作也,或为之赋曰:‘公议不明,台遂焚于御史;斯文未丧,省仅保于秘书。’其末句云:‘自生民以来,未尝见此一火’。”

嘉泰年间行都临安两次大火,一般以姜夔嘉泰元年游“越中山水”,过萧山、西兴,遥望嵊县剡山作《征招》词,说“一丘聊复尔”,优游自适,而以嘉泰四年三月大火波及姜夔草堂,作《念奴娇•毁舍后作》词。夏承焘、刘乃昌等人都持此观点。如此,姜夔在嘉泰二年(1202年)壬戌十二月“买”到“落水兰亭”,经过了嘉泰四年(1204年)三月一场行都大火的劫难,劫难中“落水兰亭”得以传世,而姜夔从湖州带来的三个儿女都葬身于火海。

姜夔的《白石道人诗集》中《湖上寓居杂咏》十四首七言绝句,其中《十二》诗就是借其三个儿女都葬身于火海而说事。全诗曰:“钩窗不忍见南山,下有三雏骨未寒。惆怅古今同此味,二陵风雨晋师还。”姜夔此诗是借儿女亡故之事,发泄自己心中的破国痛楚,以“二陵风雨晋师还”典故,怀古论今,说南宋无复国气势,是忧国的一首佳作,很有感染力,能让读者感觉到诗人的宽大胸怀和那种心忧家国的心境。

姜夔在嘉泰四年三月行都大火中,三个儿女都葬身于火海,而国宝“五字不损兰亭”得以安然无恙的救出,这才有后世的“落水兰亭”、“山阴真面”、“五元一命兰亭帖”等故事的发生。

姜清水,一九五三年岀生,江西鄱阳人,毕业于上海第二军医大学,少校军衔。他是我国宋朝著名词人姜夔的后人,也许是祖先早就设下了禅机,就在他人生的秋天,一种无法抗拒的痴迷引领他走上了姜夔的研究之路。一代词圣在姜清水的笔下鲜活起来了、生动起来了,仿佛姜夔又携小江,吹着箫唱和在鄱阳湖上。作者文风务实,其文字饱含人生底蕴,每一个字都在表达对先人的崇敬和对家乡的热爱。现已出版《姜夔传说》、《姜夔长短句赏析》、《姜夔文化探秘》、《清水点白石》、《姜夔传》等专著。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