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关于婴幼儿或儿童早熟性的报道屡见不鲜,媒体经常质疑这是食物造成的。孩子父母的哭声、医生的诊断结果、小娃娃隆起的乳房加上吃剩的食物或食品包装,似乎形成了毫无疑问的证据链。食品最终会导致早熟的成绩吗,是什么原理?我从新闻报道开始逐一解释。

1、植物“激素”

通常对植物激素的描述是“催熟”。最具代表性的有带刺的黄瓜、最成熟的热带水果(香蕉、芒果等)、膨胀剂催的西瓜、反季节蔬菜、最近媒体报道的萝卜豆芽。其实严格来说,产生这种效果应该称为植物生长调节剂,只是媒体给他们挂着“激素”的logo。

植物生长调节的作用很多,有的能促进果实成熟,有的能使果实同时成熟,便于采集,有的能提高产量。但是不管它是什么功能,我国批准的植物生长调节剂都需要经过安全性评价,在批准范围内使用可以保证食用安全。各植物生长调节剂是怎么回事,本文不一一介绍。科学松鼠会的史军博士写了很多相关的科普。

关键是植物激素是否会导致人类早熟。其实这有点荒谬的意思。动物和植物完全是两码事。两者的生理生化机制完全不同,植物激素和人类激素在化学结构上也没有相似之处。如果植物激素能让人早熟,你敢吃向日葵,尝试“对着太阳头晕”吗?那你不怕花粉让人怀孕吗?因为花粉是植物的“精子”。

2、奶粉早熟。

随着婴幼儿奶粉的普及(强烈鄙视各大奶粉企业在产房抢走“第一口牛奶”的邪恶做法),以及奶粉焦虑症的扩散,媒体偶尔有报道说XX奶粉导致婴幼儿早熟,几乎所有品牌都不能幸免。奶粉会导致早熟吗?牛奶由奶牛分泌,毫无疑问会有牛的荷尔蒙,这也是很多父母的怀疑。

地标性事件出现在2010年的《盛源性早熟案》中,当年卫生部组织专家进行研究,结果在盛源样本检测中出现雌激素0.2-2.3、孕酮13-72。国外报道的牛奶中雌激素为0.16-4.4,孕酮高至98。人乳中雌激素为7.9-18.5,孕酮为10-40。(单位:微克/千克)

也就是说,盛源奶粉中的雌激素没有母乳多,孕酮也和普通牛奶没什么区别。和母乳孕酮水平差不多。最后,包括医生在内的专家组综合判断,当初报告的几个事例都是事件,不是奶粉造成的。这个事件后来反而成了最高峰,发展成了“拍摄惊喜”,真的让人生气和好笑。

理论上,如果畅销食品能导致早熟的成绩,那么不是零星的事件,而是时间上相对集中、空间上开花的爆炸态势。事实上,这个逻辑并不限于奶粉的早熟,对各种事件的曝光可以用这种方式提出质疑。

3、牛初乳早熟。

现在人民收入提高了,高级洋气上等的各种营养保健品也进入了普通人的家里,其中婴幼儿经常吃的就是牛初乳。这是为了孩子提高免疫力,少生病。牛初乳对提高免疫是否有效,我不太清楚,但会不会导致早熟的成绩?

相关业界在2009年测定了牛初乳中50种激素含量,结果显示牛初乳中的激素和普通牛奶在统计上没有差异。当然,也有资料显示牛初乳的激素水平是普通牛奶的5 ~ 10倍。但是相同类型的激素、人乳,特别是人焦油,通常高于牛奶和牛初乳。如果牛初乳(或牛奶)的激素会导致早熟,母乳喂养的孩子们不都应该早熟吗?

那么,为什么原来卫生部在《关于进口牛初乳类产品适用标准问题的函》中提到婴儿配方食品中不能添加牛初乳呢?卫生部解释说:“物理性质、成分、商乳差异大、产量低、工业化收集困难、质量不稳定、不适合加工婴幼儿配方奶粉。”其实还有一点,配方奶粉已经可以满足孩子的营养需求了。因为不仅不需要添加牛初乳,还用概念投机误导消费者。

那么为什么媒体说:“平均每天有20名左右的孩子被诊断为早熟的成绩,那些孩子也有共同的特征。长期吃牛初乳。”这其实是理解的误区,即对相关性和因果关系的理解。此外,还可以发现早熟儿童的其他共同点,如“长期喝水、长期吃饭、长期吃绿色蔬菜”。真正引起早熟脾气的原因将在后面提到。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