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篇文章有独创性。点击右上角的“关注”分享更多亲子教育好文章。]

作者:石榴玫瑰(父母内参主笔)

01

前两天在微博上看了视频,忍不住笑了。

视频中的那个小女孩控诉父亲只上班不陪。爸爸肯定不爱她。一边“告”爸爸,一边委屈地哭着。

开始看的时候,感觉小女孩有点无理取闹,有点可爱。再看一眼就心疼小女孩。她不是无理取闹,而是真的委屈父亲的心里好像只有工作,心里好像没有她。

看着她泪痕累累的脸,可以想象,父亲这样为了休息日不能回来的日子一次又一次,她的失望和失落积累了多少,她的不安全感有多强。

她的撒娇胡闹,其实是心神不安。她担心父亲不再爱她了。

最近经常被称为“假日父母”。也就是说,父母平时把孩子交给保姆或大人照顾,自己因为工作和交往很少陪伴孩子,甚至不把孩子带回家。孩子难得和父母见一面。

对孩子们来说,爸爸妈妈和玩伴一样重要。缺乏父母的陪伴,安全感自然无法建立或培养。他们需要亲情和心理安全。

心理学研究表明,孩子小时候对父母或其他养育者有强烈的依恋,这种依恋是在婴儿与父母或养育者的相互交流和情感交流过程中形成的。

孩子们要求的不仅是父母满足物质需要,还要求父母保证心理安全。(约翰f肯尼迪)。

感受不到父母的安全感,享受不到父母给的心理安慰的孩子是多么可怜。

才女张爱玲是个可怜的人。她小时候被母亲抛弃了。最需要母爱的小时候,妈妈离开她出国很久了。后来和爸爸离婚了,更是彻底地离开了她去了国外。

张爱玲在强烈的不安中长大,她没有办法建立安全感。

她一直被抛弃,失去,受到最高母爱父爱的打击。所以她性格孤僻,自闭,敏感,自卑,危机感强。

从小失去安全感的孩子很可怜。

02

我也有过张爱玲那样不安的心理经历。

小时候可怕的梦特别多。有两种类型的梦想。我现在还清楚地记得。一个是梦想被蛇、老虎等恐怖动物咬和追逐。

另一种是梦想站在万丈深渊的悬崖边上,有时坠入深渊,不断下降,没有地板,直到醒来。

小时候的晚上我几乎是在恐惧中度过的。

我一直不明白被噩梦困扰的原因。朋友的一句话使我恍然大悟。

我小时候的梦想很离奇,但有一个特点是害怕和不安。白天我很活跃,很活跃,但晚上我会做可怕的梦。可能来自于无意识的不安全感。

弗洛伊德在《梦的释义》中写道,梦的来源与婴儿期有关。也就是说,各种奇怪的梦和小时候的某些经历密切相关。

可以据此解释我的梦想。我的梦想是让人害怕。这反映了我深深的不安全感。

似乎找到了引起这种不安的根源。

我还不记得的幼儿时期,听我妈妈说,我身体弱,病多,经常哭,很难养。妈妈甚至抛弃了我的想法。

也许焦虑因子那时已经种下了。我记了一点以后,我经常记得妈妈在夏夜把我和弟弟哄走后,去村子里找人闲聊。而且我直到凌晨都睡不着觉,半夜醒来。

看,妈妈不在。所以害怕,害怕,哭着喊着,弟弟也醒了,兄妹们一起哭了,但没有用,妈妈听不见。

更可怕的是门被妈妈锁上了,不能出去。那种感觉是房子要塌了,我看到了,可以逃跑,但被困住了。那种绝望感就像世界末日一样。我们哭了,嗓子休息了,妈妈慢悠悠地回来了。

我记得这个恐惧,祈求妈妈晚上不要离开。妈妈答应了,但每次都失约。所以每天晚上睡觉的时候,我都觉得紧紧地捆住妈妈的胳膊很安全。但是每次醒来都看不到那个人。

我几乎每天晚上都带着恐惧睡觉,又哭又渴,等妈妈。

这样晚上的重复使我极度缺乏安全感。这不难解释为什么我总是在晚上做可怕的梦。是潜意识用梦想对抗讨厌的夜晚。

母亲从未有过女儿童年如此糟糕的经历,如果她能细心,也许会伸出双手把我抱在怀里安慰我。但是当时父母们更忙于如何解决温饱问题,孩子们大部分时间都是分散的。

所以获得父母给的安全感,带着安全感长大的孩子会有多幸福。

mp;from=ar;x-expires=1704222276&x-signature=hBR4UC8qhsbZi1m0KFgR0K3ri58%3D&index=2" width="640" height="434"/>

03

安全感是儿童生存的基本需求。

有安全感的孩子情绪稳定,性格坚定平和,遇事不会惊慌失措,能较好地融入与同学的交往关系,能现实、理智地处理在生活中遇到的难题。

缺乏安全感的孩子,则表现为情绪波动大、胆小怕事、社会回避、自闭、性格孤僻、承受挫折。

面对我们的孩子,我们要做的是,永远把帮助孩子放在第一位。

作家李清浅写过篇文章《妈妈懂得安慰,是孩子最大的福气》,里面记载着她与儿子的故事。在她儿子恐惧不安,需要妈妈抚慰时,她果断选择给儿子安全感,因为她知道那刻,儿子需要她,不需要道理。

她事后回忆起这件事时道:

我可能依然不会把一个哭闹的孩子丢在幼儿园。因为那一刻,我的孩子在流鼻血,我感受到了他的不安和无助,让他迅速从负面情绪中走出来,我觉得我责无旁贷。

“我宁肯他‘有恃无恐’地‘不乖’,也不要每天身处焦虑。”说得多好呀!让孩子安心,让他们有满满的安全感,是多么重要啊。

每个父母都应该学习着做个合格的父母。

一个合格的父亲母亲,首先是懂得给孩子安全感,因为安全感是孩子人格健康的基石。

然而,现实中,有些父母一点儿没意识到这点的重要性,还常会无意识的增加孩子的不安感。

譬如,他们常会开玩笑式地跟孩子说,孩子不是妈妈生的,是从石头缝里蹦出来的,又或是从路边捡来的。

而李清浅的孩子遇到亲戚的玩笑式恐吓后,她是这样做的,她明确告诉孩子是怎样来到这世上的,还给孩子看了剖腹产的疤痕。

不让孩子困扰、慌乱、迷茫,是为人父母者最基本的素养。

04

育儿是门高深的学门,需要我们终其一生去学习。

我也曾经是个罔顾孩子情绪诉求的糟糕妈妈。

我记起我儿子乐乐上幼儿园前,也就三岁前,一直是个温顺可爱的小孩儿。但送他上幼儿园后很长一段时间,他脾气没来由的暴躁,而且有点叛逆了。

那个爱笑温顺的小男孩儿不见了。我不明就里。直到一次睡前的聊天,我才知道儿子突然没来由的脾气暴躁的原因。

那天晚上,他很严肃地问我:“妈妈,你们为什么要送我去幼儿园?”

当时我一听,下意识一惊,有点了然他那段时间似乎对我各种不满的有原因了。

我脑子迅速组织出送他上幼儿园的几条理由。

最后,我紧紧拥抱着他,跟他说:“乐乐,妈妈爱你。”他听了也伸出小手紧紧抱着我并回应“妈妈,我也爱你”。

我知道他释然了,因为他知道爸爸妈妈依然爱着他。

那段时间他所有的反常,源于不安。他是觉得我们抛弃了他,把他扔进幼儿园,走入了一个完全陌生的地方。所以他恐惧,焦虑,不安。

他需要我们的拥抱与抚慰,但愚笨的我却无视他的这种心理恐惧和情绪诉求。

每天早上,他都表现出去幼儿园的不情愿。到了幼儿园,他总会哭着不想进去,而我总是威逼利诱把他塞进教室就完事。

当时听了一些经验之谈,也认同这些经验。说小孩儿上幼儿园之初总会哭闹,面对这些哭闹要冷静点理性点,不要被孩子的情绪牵着鼻子走。

我也是这么做的,表现出超常的冷静。

当时的我认为要快狠地切断孩子的粘糊行为才是上佳者。没想过,这种冰冷的方式会加速孩子的不安,让他慢慢地失去安全感。

这样的方式,现在回想起来,是十分残忍,不妥的。

每个孩子都不一样,我们应该根据孩子的特质,陪着他让他用适合自己的方式节奏去适应新环境新朋友新生活。

当孩子觉得是安全的了,他自然会放开紧拽着我们的手去探索拥抱新的世界。

05

那孩子感受到不安与危险时,我们该怎么办?

李清浅的做法值得我们学习。

育儿专家也说,当孩子感受到危险时,则会立刻向父母或其它依恋对象求助。父母应对儿童的哭、笑、发声等信号敏感,作出恰当的、积极的反应,并在适当的时候用肯定的语气支持儿童的行为。

这对儿童的发展有重要的影响和长期的效应。

给孩子什么,才能让孩子长成一个人格健康的人?

我认为,给孩子满满的爱,满满的安全感,让他们在充盈的爱和足够的安全感中长大,这样,他们才能长成情商正常,情绪稳定的人。这才是孩子一生最无价的财富。

我们可能不是最正确的父母,但有一点必须肯定,我们一直在努力做“好父母”。

我们会在孩子难过、伤心、没有安全感的时候,给他们鼓励和安慰,希望他们不要那么害怕。

孩子不害怕了,他们就幸福了。 作者简介:石榴蔷薇,富书签约作者,发表过《取消生育限制对女人来说是一场灾难》等近40篇优质好文。热爱写作,有持久写作的能力。一个孩子的妈妈,一个高中语文老师,有着敏感而又细腻的心,喜欢写生活感受。常常在生活中发现美与丑,却坚信美好长存人间。本文首发爸妈内参(ID:shenduwenhua)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