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评论红楼》系列评论]

被忽视的词语创新

——晴雯判断“心比天高”。

作者:湖南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中国红楼梦学会学术委员会委员刘尚生。

对《红楼梦》阅读有抵抗力。像话一样熟悉的单词看起来一目了然,但仔细想想也不一定。(亚里士多德,《新伦理学》)泉水清澈见底,但取之不尽。清远判定了“心比天高”的话。

语义源

查查所有词典就知道“心比天高”一词或成语的来源都是《红楼梦》。

《红楼梦大辞典》(修订版)“心比天高,贱”的解释如下。

“清远虽然社会地位低下,出身卑微,但当天是莱达买来的‘奴隶奴隶’,意思是内心非常高尚、不谄媚的奴隶贩子最叛逆。”说了。 (温斯顿。)" "

“心”下面是“心高于天”的解释。这是对判决书中涉及的文本内容的正确解释,但不是海事。

同样,引用这个判决词单词,《汉语大词典》的解释如下。

"描述心高气傲或思考超越现实."

这是语义学的解释。它符合字的意思。从两个角度解释“心”。一个是指“心”,即“心性”,气质的性格。二是“想法”,即追求“心志”或抱负是全面的。但是根据这个解释,“心比天高”很难有完全的积极理解,但包含着复杂的肯定和否定的双重含义。“心高气傲”可能是对平凡的蔑视,但也可能是过分自负或对他人的傲慢。“思考超越现实”或怀着很高的抱负去追求,但也可能是脱离现实的幻想或空想。

两本权威词典对褒奖意义不同的解释是由参考书的不同性质和目标决定的。可以看出,曹雪芹创造“心比天高”这个词时,已经赋予了不寻常的意义。

这是普通读者忽略的词语创新,以前似乎没有人探索过。

“心高于天”这个词是曹雪芹创作的,但它不是被动的水。从词源来看,它来自“心高”一词,是“心高”的极端说法。在《红楼梦》中使用了“心高”。第72届《王熙凤恃强羞说病,来旺妇倚势霸成亲》中王雅的家想寻求凤姐的帮助,把小霞当儿子媳妇,担心小霞父母不会拒绝,所以说了几句话。

“如果论那个孩子,我平时竭尽全力考验他,他心里什么也没说,只是他老朋友的两个老东西太心酸了。

“心高”显然是贬义。《汉语大辞典》引用了这篇文章,意思是“心高”,“抱在怀里的希望很大”,“心高”

《辞源》没有“心高”这个词。作为古人认可的思维机构(《孟子》《心灵的官规史》),古代创造了“心胸宽广”、“心灵遥远”等物理层面的语言、“心酸”、“心醉”等心理内涵、物理层面的东西。值得注意的是,一以单词的“心高”出现,就会附加某种负面意义,并与“心高气傲”等成语结合在一起。元无名杂剧《冻苏秦》 1%折扣:“我也很傲慢,也很讨厌。”又是“心高气傲”还是“骄傲自大”,冥王?嗯?像《春芜记•反目》 《二刻拍案惊奇》册22 《莲花落》这样的长歌,在满城唱着乞讨。“《清史稿.允禵传》:”会规说:“允无知、傲慢、傲慢,希望你悔改,让狗能改过自新。”“在所有这些单词或成语中,‘心高’和‘傲慢’、‘气硬’等贬义词一起使用,也加强了其负面意义。结果,词本义应具有的“心志高”(如解释为《汉语大词典》)的积极内涵被掩盖了。名利空降《貧居自述》(那45)早就把“心”和“天”联系在一起了。贪婪享有千年的寿命,意图是徒劳的。”这又是以“心高”为贪婪,以“思考超越现实”的另一个消极角度使用词语。

总的来说,将“心高”作为词源附加负面意义是曹雪芹创造“心高于天”一词的意义基础和传统习惯。从中立的字面上看,附加这种消极倾向的含义肯定有深刻的社会时代背景。这是否反映了封建后期越来越保守、平凡、压抑特有性格的社会心理,值得探讨。

显然,曹雪芹不仅创造了新单词,而且赋予新的含义本身就是破格的独行侠。

打石头做金子。

不可否认,清远说“心比天高”的“心高”的基本含义与田代胜和《红楼梦》这样的文章仍然有共同点。但是曹雪芹的语言创新和语境创造实现了意义反转。《红楼梦》读者在审判中读到的绝不是贬低嘲讽,而是称赞慨叹。这是怎么回事?

因为曹雪芹不是孤立地创造了单词“心比天高”,而是放在非常哲理意义和社会意义丰富的“美的毁灭”的悲剧语境中创造出来的。这里的小说文本叙述云彩。

“网站上画的不是人物,也不是山水,而是水墨染成水流的乌云混浊的雾。后面有几行字,写的是:月亮不能相遇,彩云容易散开。心比天高,贱。风流巧夺天工,招人怨恨。寿尧因为学生更加诽谤,热情的儿子空叹。单击

判决词的前四句包含了将晴明的名字分解为“帝越”、“彩云”的两个意思。这两个形象都是天空的美景。那很难得到

(“难逢”)但生命力极为脆弱(“易散”)的美。下接“心比天高”,显示晴雯神(心)对形(貌)的超越。这种精神美才具有现实超越性,这是一层意思。第二层通过“心比天高”与“身为下贱”的反差和对映,展现出“心”(人格精神追求)对“身”(身份地位)的超越,这一超越的意义更为重要。因为包含着对社会不平的正义抗争和反叛,是对晴雯的反奴人格的精辟高度概括。由此,判词就通过两种超越极赞了晴雯之人格之高与美,并使其成为晴雯反奴人格的意象符号。而画面上的“乌云浊雾”象征的黑暗势力与判词中揭露的对美好事物的嫉恨(“怨”“诽谤”)等人性丑恶、社会丑恶正是造成晴雯悲剧的原因,“嗟念”则鲜明表达了作者态度。这就使得“心比天高”弱化甚至消解了“心高”词语在流传中附着的否定性语义,而凸显其被淹没的肯定性语义。不仅于此,作者还通过“比天高”的夸张比拟手法将其语义推向了极致。天为至高,是中国古代自然天崇拜和天人合一的“天帝”“天命”崇拜的物理认识基础。“昊天罔极”(《诗经•蓼莪》),人至渺小。“心比天高”是一种冲击甚至突破感受极限的意象创造,“心高”这个长期附着否定语义的词语,在曹雪芹创造的语境中转化为赞颂之语了。这真是点石成金啊!

从今人的眼光苛求,晴雯的精神追求也许算不上什么高大上。但十八世纪的曹雪芹却表达了最热烈的肯定,甚至像宝玉视晴雯为“第一件大事”那样有些偏爱。其原因,八十年前,王昆仑先生在论述“晴雯的意识中心”时深刻指出:

“她自始至终表现着被压迫在封建统治下反抗者的本质——骨气。在小姐们中林黛玉有骨气,但晴雯是贫民,是孤儿,是丫鬟,因此晴雯的性格中最明显最突出的特征是身处奴才的地位却坚决反对奴才们谄媚主子、出卖自己的卑劣品质。简单地说,就是反奴性。……她反对别人的奴性,反对别人奴视自己,自己不肯以奴才自居。一直到最后,对无理的搜查,凭空的诬陷,这倔强的少女始终是坚决不屈服。”

这就是“心比天高“的本质内涵。笔者曾经指出,曹雪芹的这种情感取向不但与他个性中的“傲骨”相呼应,而且融入了他出身的世代受奴役的包衣曹家反奴人格的精神传承。有着深刻的民族历史文化和家族文化印记。毛泽东在论述鲁迅骨头最硬没有丝毫奴颜媚骨时就指出,这是最可宝贵的民族性格。

当然,曹雪芹所做的语义翻转并不是对原有语义的彻底否定,“心高”或“心比天高”的语义本来具有双重性内涵,作为语词符号,由于人性和个性的复杂性,这种矛盾还可能集中在某个人身上。晴雯就是如此。从身份说,她确是赖大家买来孝敬贾母的“奴才的奴才”,但由于贾母的喜爱,特别是贾宝玉的宠信,她又是等级奴役的受惠者;她既有“一样这屋里的人,谁又比谁更高贵些”的朴素平等观念,又有任意惩治小丫头的“爆炭”脾性:她的“只说大家横竖是在一处”的“痴心傻意”,固然比薛宝钗“送我上青云”,花袭人求“终身倚靠”的目标来得纯净高尚,但又确实是脱离现实的天真幻想。她的“风流灵巧”招人嫉恨,当然是由于人性和社会丑恶,也有其“心高气傲”自身的因素。这就使得晴雯悲剧,在社会悲剧、人性悲剧的主要内涵之外,还有性格悲剧的深刻意义。这正是曹雪芹用“多情公子空嗟念”一语写出他的复杂感受的原因,也是他着意运用“心高”语词又加以创新为“心比天高”作为晴雯判词的良苦用心。它的满纸乌云浊雾,既是愤怒控诉,也是沉重叹息。

然而,承认“心比天高”的语义双重性并不能否定它在判词语境中的基本内涵。归根结底,它是曹雪芹为钟爱的女奴晴雯作为美的精灵和反奴人格化身所精心创造的语词符号。在小说构思中,它既与后文现实晴雯形象及其悲剧描写相印证,又与晴雯逝后《芙蓉女儿诔》创造的浪漫女神形象前后映射,可以说,芙蓉女神形象乃“心比天高”的语词符号的具象和升华。

“心比天高”是精神飞腾翱翔的意象。受“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庄哲学影响,曹雪芹笔下“心比天高”中的“天”,显然绝非至高无上的主宰或人格神,而是体现“道”的自然。他所称颂晴雯的“心”即精神追求,正是合乎自然的被李贽等先进思想家推崇的原初人性,纯真童心。正是以这种冲破传统与世俗的哲学思想和美学观念为基础,他在《芙蓉女儿诔》中把女奴晴雯创造成绝美女神:

“其为质则金玉不足喻其贵,其为性则冰雪不足喻其洁,其为神则星日不足喻其精,其为貌则花月不足喻其色”

这是内外俱臻极顶的美的精灵。可以很清楚地看到,“心比天高”的意象已融入其中,甚至可以说,它成为《芙蓉诔》女神形象的构思起点。作者创造的芙蓉女神形象,已不同于尚存某些性格缺陷的现实人物晴雯。例如“姊妹悉慕媖娴,妪媪咸仰惠德”,就与晴雯人缘关系的实际大相径庭。我们不可能通过诔文所写还原现实晴雯和宝晴关系细节,因为芙蓉女神已是对现实人物晴雯的理想化修正和升华。而这一升华的哲思和审美意象,作者早已在判词中对现实人物晴雯“心比天高”语词符号创造埋下了伏笔。

晴雯是曹雪芹创造的文学史上第一位反奴人格女奴形象。曹雪芹又把首创的“心比天高”词语献给了晴雯。新词语,新语境,新语义,与新形象融合一体。

二水分流

在《红楼梦》的语言接受史中,晴雯判词“心比天高”很耐人寻味。不但在阅读中家喻户晓,而且进入现代文学语汇,为许多作家作者所瞩目。这种情况,在小说文本中实属罕见。

最早吸收这一词语的是文学大师鲁迅。《故事新编.出关》中,关尹喜同部属议论出关的老子说:

“……他说‘无为而无不为’。这家伙真是‘心高于天,命薄如纸’,想‘无不为’,就只好‘无为’。一有所爱,就不能无不爱。那里还能恋爱,敢恋爱?……”

“心高于天,命薄如纸”明显是对“心比天高,身为下贱”的仿制,用以表现关尹喜对老子的嘲讽之意。鲁迅在《“出关”的“关”》一文中说:“我同意于关尹子的嘲笑。因为老子是“无为而无不为”的一事不做,徒作大言的空谈家。要无所不为,就只能一无所为。他是连老婆也娶不成的。可见鲁迅在此用“心比天高”的语意已完全不同于曹雪芹了。在某种意义上,它是对《红楼梦》的逆反,可以说,又回复到“心高”偏向否定性内涵的原初语意了。不过,当鲁迅以“心”与“命”即精神追求与现实遭际联系对照的时候,他已经把曹公“心”与“身”的个体(小宇宙)自我映照拓展到无比广阔的世界(大宇宙)了。

于是就出现了两位文学大师同一语词的语义分歧:“心比天高,身为下贱”的褒扬与“心高于天,命薄如纸”的贬讽,而且它们都得以广泛流传并进入文学语汇宝库。它使人们联想起《红楼梦》黛钗双峰并立二水分流影响后世的奇景,只是这里还多一种代际的继承和创新。搜索百度,用此词语者,数不胜数,虽然在“形容心地高傲或所想超过现实”的基本语义大体一致,但其具体实现则因语境而异,取负面意义者,如:“不能养活他一辈子。那么个小丫头,不要心比天高。”(林语堂《京华烟云》)“你怎么能那样评价他呢?他不是心比天高,命如纸薄,也不是失却根本,忘形得意。”(贾平凹《浮躁》)其中,命相之类或含命相观念之作尤多。而表正面意义者如:“看不起苏惠,这也说明芳卿这个人也是心比天高,才华也是出众,而且理想事业是追随曹雪芹的。”(胡德平《曹雪芹在西山》)“有心比天高,来造凌云塔。”(范诗银《卜算子•繁塔》)即使用鲁迅语,也可用于揄扬:“他(她)们有才,有德,有能,个个心比天高,命如纸薄。”(章诒和《往事并不如烟》)励志之作多仿此。笔者在研究包衣曹家精神传承时,也借用了“心比天高,身为下贱”二语,论述曹寅的反奴人格和自由心性,及其对曹雪芹和《红楼梦》的影响。

语义在语境创造中实现和闪光。这将是一个绵绵不绝,永无止境的过程。曹雪芹就是这一语言奇观的开拓者。(刘上生)

来源: 光明网-文艺评论频道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