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上面的“圆明园遗址公园”即可订阅!

美国人乔治凯茨(George Kates)从1933年到1940年在北京生活后,将见闻写成了《丰腴年代:1933至1940年的北京》(The Years That Were Fat 3360 Peking,1933)一书,作者是《圣经》这本书是描写民国时期北京的名著,1952年在纽约Harper and Brothers Publishers出版,此后多次再版。其中第11章《A Garden in the Mind》描述了圆明园。对于圆明园,作者也只能找到老地方,在心里想象。作家的叙述不可能处处准确。时代变了,现在又成了我们追忆圆明园的宝贵史料。

当一个人不再以自我为中心时,青春就结束了。当一个人为另一个人生活时,他开始成熟起来。

——翻译家

中国经历了西方人残忍的艺术破坏行为,损失无法估量。这是英法联军1860年对这个伟大的夏宫进行的令人叹息的掠夺和焚烧,现在所谓的旧夏宫已经消失了。今天的“新”夏宫——颐和园(the New Summer Palace)在当时已经存在,因此从任何意义上来说都不是新的。当时它是辅助的,它的建设不是为了住在这个花园里。它的许多建筑物也遭到破坏,从未重建过。从整个旧夏宫被废黜可以看出那场火有多致命。

这里我们不需要注意焚烧的细节。它构成了战局日益发展的高潮。这个恶意建言的焚烧是为了制造皇帝本人,而不是他的大臣,为背叛行为付出代价,为违反停火协议扣留欧洲人质而付出不可原谅的酷刑付出代价。唉!皇帝的这个住处拥有这个国家很多独特的财富。英法联军带走的战争战利品或纪念品是华丽的道具,而不是伟大画家的作品、周国青铜器、宋朝陶瓷等罕见的东西。这些东西很少受到掠夺者的注意。因为那时我们对中国艺术的现代欣赏还没有产生。这场大火持续了4天,被破坏的美丽一次也没有回来。因此,这一章写的是离北京不远的农村已经不存在的宫院。(阿尔伯特爱因斯坦)。

这个伟大的宫院被称为圆明园。在中国人心目中,这种生活的场所应该是宫殿和圆圈融为一体。那些建筑物不管限制多大,总是分散在山石和树木之间。乾隆最喜欢圆明园,它是这位伟大皇帝的主要居所。直到深夜,他一直喜欢住在这里。冬天他也要去紫禁城,因为新年要在那里举行仪式。

人们可以想象,盛世时这里的宝物堆积如山,只有三代以后才消失。当时战争的危险完全放弃了另一位皇帝3354干隆的曾孙,逃到了列强。在炎热的河里,他被雷劈死了。他于1860年逃亡,1861年去世,这是中国19世纪多灾多难的象征。

士兵们正在掠夺手无寸铁的宫源。然后农民们把他们能利用的所有东西都运走了。到处都是碎石堆,这里又成了原始的农田。当然,建筑物消失了。除了皇家调查中的老松树外,所有的树都被砍掉了。只剩下雨露的指标了。人们经常悬挂着,到处徘徊,拿着各种珍贵的地图,上面画着原来的结构,想象宫殿再次矗立起来。我找到了一位西方朋友,他是附近的西式大学——燕京大学教授,我正在和他一起遐想。多年来,我们经常在这里漫步,找到的就是我会叙述的。

人工湖泊和各种水道大体上仍然存在,人工堆砌的山丘大部分都有痕迹。当然,这些山丘已经完全秃了,正在慢慢重新风化,变成泥土,当地农民已经把所有地方变成了田地,满足自己简单的种植需求。翻倒的假山,经常出现的碎石覆盖的地基,有时还能看到建筑物的残余,告诉我们这里曾经有一支精良的建筑群。不到三代,沧海桑田就成了万物必定消亡的感叹的象征。想象日落时,御主在荒凉芦苇丛生的池塘里闲逛,雄壮辉煌,极致的景色引发了一种诗。 (哈姆雷特,)现在,除了偶尔耕种的农民外,这片广袤的土地没有荒凉的人,渐渐成为了“我们的地方”。

RZJQqVLH69CUxc?_iz=31825&from=ar;x-expires=1704173752&x-signature=7KiFvhlYbDJEGWK2j1U1P4S20Wc%3D&index=3" width="640" height="403"/>

圆明园最终建成时,据说园周约十二英里。“圆”的意思是“完美”,还表示“整个”或“圆形”;乾隆下令所建的湖泊外形差不多是圆的。后来,在此设计上又增添了很多,开挖了一个更大的湖,岸边布满了成群的精美建筑。再接下来,属于两个相当大的宗室王公的园子,也纳入了圆明园。然而,第一个湖一直保持着核心位置,皇帝在最大的湖心岛——所谓的九洲上居住。

北京城向西有条大路,离城门约八英里的地方有一叉路,通向圆明园的正门。走近园墙,首先要经过护卫圆明园的旗营,名叫挂甲屯。然后就看到两个扇形水塘——扇子湖,它的挖掘是为了在炎热季节,为园明园送来清凉。它们是农民在饥荒之时挖成的,乾隆下令以工代赈。夜晚,在这座伟大园子长长的围墙外面,整个环绕着满族旗兵,结队传递着筹符以确保守卫。

进入正门,两翼对称分布着成排的朝房,朝会的大殿位于正前方,离正门不远。1793年,这时已是乾隆朝末年,乔治·斯当东爵士,他是乔治三世派遣访华的马戛尔尼勋爵使团的秘书,参观了这一建筑;我们可以在他随后出版的报告中见到对此的描述——甚至包括了有些小错误的平面图。

不仅是乾隆,而且也有他的祖父,多年来都使用了一帮能干的耶稣会士,他们因身怀种种技能而被选中,只是为了效力朝廷。乾隆为他们中的一些人在这个园子内建立了一个工作室,离正门不远,靠近正门的一侧(我那位研究考古的朋友,他对于耶稣会士的所做所为特别感兴趣,能寻找到这一地方,他特别满意)。郎世宁神父是位有魅力、干练的艺术家,是这一耶稣士团体的领袖,甚至获赏前所未有的坐骑特权——骑在一头驴上,可以出入圆明园内的任何地方,皇帝分配给他的任务太多了。

大殿,我们只能找到它的地基,当时必定与现今紫禁城内许多仍矗立的宫殿相仿。它在商议国务时使用,因此被置于宫苑区域的前面。它的后面是一座高大绵延的屏风假山,形成了隔离屏障,完全是中国风格,人们走过假山,向内,曲径通幽。

接下来会看到开阔的湖面,其中的九个岛屿形成了环形,每个离岸都不很远。最大的一个,离正门也最近,上面建有庭院,住着皇帝及家眷。在老旧地图上,它看起来很怪异,像个蜂巢,有许多蜂房。这里是皇后及妃嫔、皇子皇孙居住的地方,乃一大群人。自然是帝国的第一家庭,却如汉人家庭般共同生活着。

其他的岛屿,由如画般美丽的桥相连接,形成了湖中的一个环形。每个岛都规划有着起伏的小山,或是私密地方,或是自成景致,目睹如此新奇设计,人们有时会啧啧称叹,转而又神清气爽。例如,头一个整个就是假山和牡丹;第二个田园风光;第三个有座寺庙;第四个有一个隐蔽、雅致的藏书楼。这里处处引人入胜、优雅不凡,那是一个有无尽资源可以利用并精益求精的年代。

[作者]

乔治·凯茨

[翻译]

董 建 中

[编辑]

付 怀 东

公众号ID:yuanmingyuanpark

如果你觉得文章还不错,就请点击右上角选择发送给朋友或者转发到朋友圈。您的支持和鼓励是我们最大的动力。喜欢就请关注我们吧~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