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两本书旅原创,感兴趣的人请关注两本书旅微信公众号,了解更多精彩内容。

除夕,天气特别冷。妈妈仍然兴致勃勃地跟着我走进老城看灯展。整天被朔州“九曲黄河登镇”的消息刷屏,虽然真的进入了老城区,但已经回到了脑后。车停在第二小学附近,突然看起来很明亮的教堂、夜景中也只有依稀区分的十字记号。

我们沿着北街一直向南走,到了文昌阁、现在正在燃烧的几家餐厅、南城门。每条小街上都装饰着灯光,我不停地拍,拍,妈妈不停地冲到镜头前。夜晚的灯光太绚烂,人看起来太暗,几次试镜都没有效果。妈妈一边等我,一边一个人四处走动。

2017老城灯光秀文昌阁照片:小宇

街上的路标在夜晚灯光的映射下仍然依稀可见。妈妈读着马军胡同的招牌,默默地读着“第四大街、第八胡同、第七十二条陌生胡同”的话。我知道母亲想起了记忆中的古城,但这段记忆模糊不清,只有一点小巷的名字、大致的位置,其他的都随着旧城的改造,再也不会回来了。这个想法也让我想起了童年的岁月。

2017旧城灯展照片:小宇

小时候,过了一年父母就带我兄妹去外婆家拜年了。外婆的家在西关城墙下穿孔的土窑里,我现在还记得。每次收到姥爷给的压岁钱,我都会带阿姨舅舅家的几个弟弟一起玩,然后去老城十字路口。

正月的那几天,所有的商店都关门了,只有路边的小贩推着小车在路边牵着手,等着这些孩子心甘情愿地把压岁钱交到他们手里,我们孩子的战利品只不过是小零食或小玩具。

那时我已经上小学了,爸爸妈妈平日很少给零花钱,所以零食对我来说是稀有的东西。好不容易熬到过年,最希望的是去外婆家。因为我可以拿到自己的压岁钱,10元。其他7代姑姑给8代阿姨的压岁钱都被爸爸妈妈收回,压岁钱用作给7代姑姑8代阿姨的孩子。只要有外公的压岁钱,就有闲钱。

一群孩子拿着几块钱,心里已经开得很开心了,各自盘算着怎么用。弟弟看中了一把小水枪,妹妹可能买了一包豆子。只有我紧紧攥着钱心疼花。一直看着城市的新华书店,想着什么时候开门去逛逛。

这样的机会终究是有的。正月里总有一天商店开始营业,我们可以不开学就去外婆家吃饭,也可以吃完饭和弟弟们一起去购物。印象中人生买的第一本书《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是用两年积攒的压岁钱花了12元买的。第二本书是《牛虻》韩元,用第二年剩下的钱和攒的钱买的。

这个记忆和昨天一样,能感受到得到书的兴奋,也能感受到打开书的味道,但对在哪里买的、老城的书店是什么样子没有任何印象。

兴都一起翻阅了所有关于朔州历史沿革的书,在网络上寻找关于老城的记忆。当我看到非常有趣的单词“城市猴子”时,用家乡的方言哈哈大笑,兴致勃勃地和妈妈分享。他们的记忆一下子被这个词打开了,仔细回味着过去的老胡同。

单词中的“城市”是指现在的老城、旧老城、正方形整齐、四周堆积着城墙,从元末到明初,老城基本完工。城墙周长3,768米,高12米,分别设有东门德、西武亭、南胜、北辰塞四扇门。几场战争后,只剩下南门和几段土城墙。

资料来源《朔州志》

从《朔县志》毁坏古建筑的章节中可以看到,朔州老城有深厚的文化遗产,现在在北京市众所周知的钟鼓楼、文庙、仙农团、社稷团、城隍庙、龙王庙、护国寺、龙天寺等建筑物中可以看到。南门只剩下隐约可见的片额和千年古建崇福本,向世界诉说着历史的兴衰变化。

V26KC2xf7l46Y%3D&index=3" width="600" height="443"/>

旧南城门(来源:网络)

”大寺庙“崇福寺(来源:网络)

爸爸妈妈的那个年代,老建筑均已不复存在,但是老街老巷热闹的很。能在城内居住的人,那是城里人,城墙以外的,进城就会被城里人嬉笑为“瞭城猴儿”,这“猴儿”我想必定和“耍猴儿”同一含义,完全的贬义之意。城外是关,关外就成村了。妈妈是关里人,爸爸是村里人,所以对这个词的理解更深刻。

解放前街景(来源:网络)

那时的东街最长最繁华,一直延伸到大营街,有商场、图书馆、医院、供销社、电影院,我还能记得巷子里有一个“狗市儿”,每次进城打醋我都会让爸爸带我去那里兜一圈,在东门的尽头处,只有如今可见的那座金代寺庙——大寺庙(崇福寺)香火袅袅。

电影院(来源:网络)

说到打醋,我记得那是在南街,一直延续至今,从南街搬到了南关。卖布店、日杂店、新华书店都在南街上,一直到南门处,有一座水塔,土城墙和这水塔都成了男孩子们的乐园。

西街相对冷清,但是那是通往西关姥姥家的路,所以记忆比较深。一座烈士陵园矗立在街边,以致沿街有很多做寿材寿衣花圈的店铺。因为走过那里总是阴森的很,所以小巷里藏着那么一座漂亮的天主教堂我们都不得而知。

天主教堂(来源:网络)

北街的路口,就是五金交电,小时候舅舅在那里工作,所以我还有印象,再往北就是朔城区第二小学,周围还有食品厂、服装厂、玛钢厂等等,那么多大的场地似乎也成了学校孩子放学要去祸害的首选之地。

食品厂(来源:网络)

十字街后,就是大片的城里人的住所,有四合院,有小砖院,也有单位盖的筒子楼。城里人的生活起居,因为有这城墙似乎一直和城外人是阻隔的。


在七十二条阡陌巷里发生过什么,留下过什么,我不得而知。可在我小小的心里,知道想要什么,在城里都能找到,城里就是全世界,全世界也无非就像这城里一样吧。

随着我的成长,1989年朔县建市,这一年我一直记忆犹新。时代的更迭,岁月的变迁,人口开始增加,城市规模开始扩张,老城里的居民开始外迁到市里,而老城被更多的进城务工的农民占据,房子越来越破,街道越来越脏。由于爸爸工作的变动,我们也从关外住进了市里,离这座老城越来越远,也让我与这老城越来越陌生,只有需要时才会进城采购。

再后来,我开始了背井离乡的求学生涯,人在外,只是陆续听说老城开始改造了。当时学习旅游管理专业的我,就对这老城的发展甚为担忧,如何保护,又如何改造,又如何发展,就像我的人生一样,前途未卜。

等再次与老城相逢,已面目全非,令人怅然。

改造后老城(来源:网络)

在老城新建的马邑博物馆里办公半年之久,期间听说老城这个项目饱受争议,但是施工进度并没有因为争议而停顿,随着隆隆的推土机声音,一片片碎砖破瓦从车轮边滚落。老城就这样消失在城建的大浪中,我们就这样被隔断了所有的联系。

从2014年,老城开始招商引资,开始增加一些节庆活动,春节的灯展,四季的各种民俗展、油画展,商业氛围增加了不少,街头也不再像刚改造后的冷冷清清了,但是人们只是在远处久久观望,咂嘴欣赏,距离感增加了,亲切感减少了。

改造后的老城,太过完美,完美到与中国其它任何一个地方的新建老城别无二致,只不过是地理坐标的差异;改造后的老城,太过端庄,端庄到我与她之间只能彬彬相待,不能坦诚相见;改造后的老城,太过见外,见外到我只是客,她却不是主人。

2017年老城灯展南城门 摄:潇雨


时光总是在现实和记忆中徘徊,让我欣赏现在老城的美,更怀念过去老城的亲。

还好我们都有美好的回忆,可以在现实中回味记忆中的点点滴滴。

可叹现实的美,让历史断了代,让我们的后辈拿什么来回忆过去的亲?

2017年老城灯展 摄:潇雨

不二书旅:文化的传播者,是独立书店,有旅行俱乐部,与书文相遇,打造真正的文化旅行、特色旅行。分享好书好文,特色深度旅行攻略。制订真正的纯玩线路,带你体验不同的文化。支持原创,欢迎投稿。

微信号:pasear_contigo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