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读书,很多人说没有时间。读书能给自己带来什么?每个人心里都有自己的答案。

简阳少年邓七龙是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他非常喜欢读书,特别喜欢献策。从高中开始,邓七龙买旧书开始读。上大学后,每月交一半生活费,在网上购买旧书,甚至从西昌到成都,每月在旧书店找一次书,阅读后收藏。

目前,邓七龙的藏书量已超过4000册,其中大部分是献策。

今年6月邓七龙的本科毕业论文3354 《中庸》’也‘自考硕’,得到了老师的高度评价。这篇2万多字论文还获得了学校优秀毕业论文一等奖。

几天前,邓七龙毕业后离开了学校,他回家的行李中最多的是书。只好用小车拖回家。他说:“读书已经成为他生活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可以在读书中找到乐趣。”

藏书:

最喜欢旧书

个人藏书多达4000多本

邓七龙家的书柜都装满了书,总共超过4000本。

邓七龙坦言,其中一些书是外公(外公)留下的。其中有室长书和民国书,清朝木版本有四川成都书局的前四史、黄宗熙的日志记录,民国有4份丛刊、笔记本史书藏书集注等,这些都非常珍贵。还有中华书局或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的单行本,基本上有保存完好、质量较高的儒家经典、史书、古典文学等。

“我非常喜欢读书。其中2000多本是我自己买的。”在谈到自己的藏书时,邓七龙似乎是无数珍贵的东西,充满感情。邓七龙说,自己买书的主要目的是读书,其次是收藏。“主要来自网络或旧书店。他们大多是中华书局或上海古籍出版社的哲学、文学类古籍,几乎没有现代小说、诗歌等,收藏着凉山、简阳等地方杂志。”

23岁的邓七龙是简阳人,喜欢读书一开始就受到外公的影响。邓七龙介绍说,他的外祖父1964年毕业于四川师范大学中文系,毕业后教初中语文,之后编辑过一本地方志。平时外公也喜欢读书,还收藏了书。就是这样。姥爷给了他读书的启迪。

今天,邓七龙经常听到老一辈家人的故事。从三四岁开始,外公就给他读三字经,用讲故事的形式指导他。七八岁的时候,外公经常给我读古典小说、诗歌等,在外公身边静静地听着书。十岁的时候,他已经养成了自己看书的习惯。“小时候最开心的事是和外公一起看水浒传,第一次看完的时候,大人说我能熟练地背出108章的名字。”2014年邓七龙的外祖父去世时,家里的老人告诉了他这些细节。

“我和外公的关系特别好。在和姥爷的最后一段时间里,我们一起读,是为了问姥爷无法理解的知识。邓七龙曾经问过外公诗鉴赏该怎么写。“那个外公说要反复读诗。只有通过反复阅读,将自己的感情融入诗歌中,才能找到答案。”“邓七龙回忆说,遇到困难的时候,他向姥爷请教,从来不给确切的答案,更多的是教他解决问题的方法。

爱情书:

远在西昌上学

每月带着生活费去成都找书

2014年,邓七龙从甘阳来到西昌学院就读于自己喜欢的汉语言文学系。邓七龙坦言,大学四年来,基本上每天至少保证阅读一两个小时。“我没有准确计算过读完一本书需要多长时间,所以一般读完一本书后再读下一本书。他说,一般来说,古代哲学类的一本书要读一周左右。寒暑假回家的话,阅读量会激增。“一年至少增加150本以上的阅读量。”

进入西昌学院后,邓七龙跟随大学书法老师刘亚梅副教授学习了4年书法方面的专业知识。除了上课之外,刘亚梅还给了更多阅读、治学、修行上的学问教授,在这种感化的影响下,他对中国传统文化有了更深刻的认识。虽然在西昌学习很远,但是每个月都从西昌跑到成都去成都全峰国学院学习一次,据说每三天“主要利用周末,有时周五请假”。他说,他全身感受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氛围和气息,以及儒家所说的“斯文爵士”。

每次去成都学习,邓七龙都会利用晚上的闲暇时间去成都的旧书店翻书。“成都有两家我常去的旧书店,一家是莫边书局,一家是林书局,这两家都是成都有名的旧书店。”一般来说,逛老书店,看自己喜欢的书,邓七龙花钱买。“书的内容、出版量、外观不同,价格也不同,便宜的10多韩元,贵的几百韩元。”

邓七龙表示,每月从家里给的生活费中拿出一半来买书。他说:大学4年来,每次过暑假都要送2 ~ 300斤的书回家,邮费也很高。今年6月28日从邓七龙大学毕业后离开了学校。

因为书籍太多,还用小车将书籍拉回了简阳的家中。

用书:

2万多字的毕业论文

考释《中庸》“道”字

西昌学院朱瑞昌老师及多位同学表示,在他们的印象中,邓七龙很喜欢读书,但不是一个“死读书”的人,大家对他购书阅读一事都有知晓。在很多课余时间,他也和其他同学一样,有时玩的很“疯”。对此,邓七龙笑着说,“我只是喜欢阅读,并不是一个‘书呆子’。”

今年5月,邓七龙开始准备本科毕业论文。“一开始想写文字学类的论文,后来看到《中庸》‘道’字,就利用自己购买的所有书籍,查阅有关‘道’字的资料,前后历时一个月左右的时间。”邓七龙说,写初稿的文字达到了5万余字,后来经过老师的指导和修改,最终形成了2万多字的毕业论文。

6月,邓七龙的毕业论文——《中庸》“道”字考释获评了学校的优秀毕业论文一等奖。 “能独立查阅文献和从事研究,能以细读的方式解读《中庸》,有自己的真知灼见……”邓七龙的论文指导老师、学院教授花志红这样评价。学院讲师朱瑞昌说这篇论文“有2万字之巨,考证丰富,显示了作者博览群书、深研学术的积累。”

有同学称,邓七龙是个“学霸”。然而,邓七龙却不认为他是“学霸”,他说,自己只是一个书迷,喜欢研读中国传统文化,倾心于那些流淌在经典中的真知灼见。“读书已经成为他生活很重要的部分,能够从阅读中找到快乐,构建自己的思想,改变一个人的气质。”

对于未来的打算,邓七龙表示,下一步将去读研究生,当然还是研究中国传统文化方面的。当然,他表示,旧书依然会继续购买阅读,并进行珍藏。邓七龙坦言,究竟书能带来什么好处,他说还没有一个确切的答案,“我就是喜欢,我想如果没有书的陪伴,我会觉得很痛苦。”

同步播报//

据《光明日报》6月30日报道,中国人民大学中国调查与数据中心主持的中国综合社会调查(CGSS)2017年数据显示,在过去的一年里,我国年满18岁的成年人中有63%一本书也没读过(包括纸本书和电子书)。

成都商报记者 江龙 受访者供图

实习编辑 陈怡西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