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斗图”和“簸箕”经常被老一辈用来衡量一个人的贫富,相信很多人小时候打败了自己的手指数,遵守了多少“斗图”。最近发表在《国际正常生物学杂志》《细胞》杂志上的研究表明,指纹实际上与肢体发育和基因相关,可以预测疾病。这到底是不是真的?

每个手指都有形态不同的指纹,不仅在手指上,脚趾上也有。就像莱布尼茨说的“世界上没有两片相同的树叶”一样,世界上也没有两个人有相同的指纹,所以指纹也被称为“人体身份证”,变成了每个人。

随着技术的发展,指纹被越来越广泛地使用,包括身份证上需要指纹,手机解锁也需要指纹。那么我们的指纹到底是怎么形成的呢?事实上,胎儿发育3、4个月前就形成了指纹,但在成长期间,直到14岁左右定型为止都会有所不同。

“打架”和“簸箕”有什么区别?

指纹是我们皮肤的一部分,但和皮肤有点不同。指纹早期是生物统计学的主要研究之一,1967年9月分类,一般分为头状花纹、箕斗花纹和弧形花纹三大类。资料显示,亚洲人和黄种人中,拥有图形文型和斯基普文型的人占97%,拥有活门型的人占2% ~ 3%左右。

中常见的是“打架”和“簸箕”,这两者有什么区别?“打架”的形状是一种漩涡图案,是内向的一种螺纹,“簸箕”是一种幽门。就像乡下家里用的簸箕一样,簸箕不能保存,一边向外,只有外来的簸箕。意思是不存钱。

所以从小就觉得“打架”好多了。据民间传说,中国历史上秦始皇、汉武帝、康熙、武则天等共10场“战斗”。所以有10个“皇帝的生命”的说法。

为了解决指纹关系,我们科学院与国内外10多个科研机构联合进行了对这项研究的深入调查和分析,这次主要以种群为区分点,再次说明不同种群的指纹之间有什么区别,这次他们有了重大发现。

研究表明,指纹与肢体发育基因有关。

一直以来,人们普遍认为指纹的纹路是与皮肤发育相关的特征,到2018年,我国对人类指纹进行了更深入的遗传学研究项目,发现指纹实际上与发育基因有关。这次研究都采集了

23000多份样本,其中包括5个东亚人群和3个欧洲人群,分析了近百万遗传位点,发现一共有43个和人类指纹相关的遗传基因座。

其实早在几十年前的时候,人们就已经发现了人的食指、中指、无名指指纹的关联性很强,但是不明白其原因。而此次研究发现对人指纹间基因影响最强的是一种名为“EVI1”的肢体发育基因,人们发现人类胎儿在肢体发育和肤纹形成的过程中,EVI1基因在发挥塑造四肢和手指指纹的形成中发挥了主导作用。

通过多表型关联分析,指纹的样式和手指的长度也有关联,据中科院研究员汪思佳表示:“我们发现斗型花纹越多的人小指越长”。顺着这个方向,科学家们再次进行了深入剖析,这次他们把关注点定在了指纹与遗传基因之间是否存在关联这方面,表示可以对一些先天性疾病做筛选和预防。

比如唐氏综合征,这是一种十分典型的由染色体变异引起的先天性遗传病,常见的症状是发育迟缓,伴有不同程度的智能障碍。就算孕妇没有这种遗传病,新生儿依然有几率会患上唐氏综合征,据数据显示,20到24岁之间患病率约1/1250,35岁约1/400,也就是说产妇的年龄越大,诞下患有唐氏综合征婴儿的几率会越高。

而患有唐氏综合征的人群的指纹特征和人类大不相同,可能会出现断掌、眼距变大、指关节弓状等症状,所以研究人员建立了一个预测唐氏综合征的模型。

据研究人员表示,如果采集到了刚出生婴儿的指纹特征,可以有98%的准确率来判断此婴儿是否患有唐氏综合征,越早进行干预,孩子重拾健康的概率也会更大,不过具体的应用还需要进一步研究。

好了,今天就到这儿了,关注过客,听过客说,我们下期见。#研究发现指纹与身体发育基因关联##指纹#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