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湖北一个小山村的普通农民拿出了一堆非常破旧的“债务”,揭露了多年尘封的往事。

。但是,上个世纪的债务不是普通的债务,而是85年前红军留下的400大洋的债务。由于这一债务的特殊性,也立即引起了相关部门的重视。根据杨明英的描述,这笔债来自他爷爷杨长银,借款人是洪一军。因为想查明事件的真相,相关部门特别向杨明英借了债。根据多次历史验证,这笔债包含了一个非常感人的故事。

1927年,共产主义的早期组织受了重伤,很多同志牺牲了,但人们仍然不灰心,继续坚持正义的革命。因此,8月1日,发动了著名的南昌起义,开了武装斗争的第一枪。

以后,全国各地由共产党领导的组织纷纷进行武装斗争,建立了自己的军队——红军,建立了多个根据地。在1927-1929两年间,湖北、河南、安徽等地爆发了许多武装运动,建立了许多根据地,并在不同地区将自己的部队整编为红31、32、33个师3个队。

但是,由于各地区起义比较分散,根据地建设也连成一体,不利于革命的大发展。因此,在中央的指挥下,吴艺万改组了桑桑地区的根据地和武装力量,将三支队伍改组为“红一军”。

1930年4月末,红一军正式成立,辖3个师1个旅,全军2100多人。红日军成立后,敌人动用重兵封锁和包围吴艺昭区,红军的粮弹补给都陷入了极度困境。

敌军部队在紧张和持续战斗期间没有多少时间准备军备,经常管理金钱的部门也很难及时联系基层。

红军战士也是人。军纪严格,比一般军阀部队好得多,但总要吃饭、穿衣、补充弹药。

这时,红军指战员们往往只能用人们最不希望的方法找到——,借老百姓!

俗话说:“匪像梳理,兵像匹马一样经过,官像刮胡子”,意思是军人比匪抢得更多,但比官少。

对此,中共红军的领导人倒是有自己的方法,胜法就是“三大纪律,八项注意”。

一直继承不受群众一线纪律的红军,对老百姓的物资支援一一开了借条,并承诺解放后一定归还。

当时,红一军第一师第七营孝感县特务营决定参加一场战斗,即著名的杨平区战斗。当时,第7营指挥官决定将原来的1200人的队伍扩大到1500人,以应对战斗的需要。但是,第七大队在增加300人的同时也增加了负担,其中最重要的问题是军队的物资问题。按照第七营指挥官的指示,上级允许向当地百姓借钱借粮食。

但是有一条规则是物资不仅可以借用,还必须给家乡人留下借条。正是在这种情况下,红军战士们刷上岩石来到了当地地主杨长银的家。虽然是小地主,但实际上土地比普通农民多一些而已。另外,平时很乐意帮助身边的人,杨长银其实并不是特别富有。

杨绛为了支持红军,把自己的积蓄都掏出来了,但他认为自己有力量筹集更多的资金,于是把儿子杨文顺去亲戚家又借了100多大洋,共借了400大洋。一聚在一起,杨长银就迫不及待地跑到当地的募捐站,递给了杏脯队长。抹杏也是依法办事,一点也不含糊,直接欠杨绛银的债捅了肠子,一再向杨绛银强调,以后可以根据这笔债找到红军。

ttps://p3-sign.toutiaoimg.com/large/tos-cn-i-qvj2lq49k0/8c0bc5f135c54750af9dd0325c856300?_iz=31825&from=ar;x-expires=1704176208&x-signature=DFDASqAMMJ%2B8mjP0ALqW2RqMHpA%3D&index=4" width="503" height="295"/>

自此以后,这张欠条就一直留在了杨长银老人的手中。由于当时情况混乱,为了躲避战乱、保证自己家庭的安稳生活,杨长银老人也进行了几次搬家,这就使得当时组织来还钱的时候没有办法找到杨长银这位“债主”。

这张欠条就像传家宝一样一代一代地传了下去,最后落在了杨昌银老人的孙辈杨明荣手中。在一次整理旧物的时候,杨明荣发现了这张欠条。

如今,这张借条因年代久远有些发黄,借条长12厘米、宽4厘米。从拍摄的照片来看,借条有一些破损。尽管字迹有点模糊,可关键信息还是能清楚辨认出,上面写着:“因我们红军现在扩大武装经济……特向杨长银先生借大洋四百元……”落款为“红军第一军第一师第七大队孝感县特务营第一分队。”

另外,借条上还有队长涂杏的印章。

上面清晰地写明借款人、金额、借款原因等信息,落款、印章一应俱全。当地的文史部门立即查阅《县志》等相关资料,证明当时红军的确在这个地方设置根据地,并且当年为了筹集军费,经过上级批准向百姓借粮,算下来也正是85年。随后,经过专家的鉴定,这的确是当年的借条。这张借条已经小心保存了三代,但一直没有被拿出来,老人的爷爷、父亲都相继去世,自己现在也上了年纪,迫于生活的窘困,他拿出了欠条,想要知道时隔85年的借款还能否兑现。

杨明荣把他爷爷的这张欠条拿出来之后,很快引起了多方关注。杨明荣所讲述的当年的红军借款的故事不仅在当地流传甚广,而且被多家媒体报道,读者们了解到这样一段历史之后,都颇有感慨。不论是当年红军创业的艰难,还是杨长银解囊相助的慷慨,都算得上感人至深。

杨长银总共借给了红军400大洋,但是时过境迁,大洋早已经退出了历史的舞台,不再是中国的流通货币,那么,今时今日,400大洋要如何等价兑换呢?

当地政府在查阅了相当多的文献和询问了相关专家以后得到了准确的回复,民国初年的一块大洋,换算下来就是现在的350元人民币。但是后期大洋开始贬值,这样折算下,1930年的一块大洋就等于2015年的100元人民币。所以,杨明荣老人手中的400大洋借条金额,就等于四万元人民币。

跨越了一个世纪,终于在2015年,政府如数归还了400大洋的欠款,并且拿回了这张距今85年的欠条。

无论何时何地,我们都应当铭记历史,发扬永不消亡的红军精神,不仅仅是不怕牺牲、敢于拼搏、坚韧不拔的红军精神,还应当时刻弘扬与人民群众之间相互关怀、互帮互助的精神,这也是现代社会必不可少的美德与精神之一。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