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象是客观事物像经过创作主体独特的情感活动而创造的一种艺术形象。简而言之,形象是“意义”的“大象”,是寄托主观情感的客观事物。在比较文学中,形象的名词可以说是所谓“形象”简单地说就是主观“意义”和客观“大象”的结合,即融入诗人思想感情的“物象”。这是赋予某种特殊意义和文学意义的具体形象。简单地说就是事物抒情。

点图像分类

(a)草木类

1.梅花——最先开放,吴霜和雪——敢于带头,不怕权势——君子

梅花在冷斗雪、玉骨冰根、古高子像、严寒中最先开放,然后激起乱花飘散的香气,使梅花受到诗人的尊敬和称颂。

2.兰——清雅幽香,姿态优美的——清淡的——君子隐士追求

兰,古代指香草,包括许多花和叶子芳香的植物(如泽兰、麝香等),用作熏蒸、沐浴和恶灵,而不是观赏。直到唐朝后期,才发现山和溪谷之间出生的悬崖上有香味的另一种兰花,开始种植和开发。兰花有值得一看的一面,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喜爱。“兰”、“兰初”、“兰比”这几个称呼逐渐被用来指我们今天所说的“兰”,即国兰。兰花是中国的传统花,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和外在的审美特征。

兰花,青型不浑浊,香气纯正,花姿美丽,身材匀称,叶型结实,交错变化,情趣飘逸。古典诗中经常用清雅和幽香、芳草自怜,因为兰花的幽香和姿态美丽,所以兰常被用来比喻美丽的东西。比如兰教——是志同道合的人,兰路——的美好未来,兰质——是和兰一样的品质。兰花市:

3.竹——本高成直,心功巅峰,绿竹派——正直谦逊,坚定高尚的——隐士君子

竹子受到中国古代文人小客的喜爱,进入了古典文学。在我国传统诗画艺术中受到厚爱不是偶然的。因为它具有“不弯曲”的豪气和“中外直线”的度量,成为中华民族品格的象征,与银日文化有很大关系。

(1)古人把竹子的自然形状与人类的道德追求联系在一起。自称的《养竹记》将竹子“邦戈”、“神职”、“深空”、“高潮”等特征与君子的怀抱进行比较。王阶段的《秦楼月咏竹》生动地描述了这种比喻关系。“使用了圣洁、柔软的树枝和嫩叶。写价值画,你的经常陪伴,每秒的风月。孤独高康节的天然星星,谦逊的心永远不会枯萎。不会凋谢,绿荫摇曳,瑞音清新。”

(2)贤学者、恩子、诗人喜欢在绿绿绿的环境中谈论弦论道,这些画面越来越进入他们的诗。

4.菊花(黄华、东篱)——在秋天开放,淡泊名利,不听关于——名隐士君子的传闻。

(1)迎来秋天,打开——环冰霜,不怕当权者,坚持万节——分公司

万物枯萎、枯萎,大地呈现出肃杀萧条的秋天,但菊花慢慢吐着土术,用纤细弱小的花枝迎接自然的严峻考验,环境险恶,不退缩,武润枝叶、巨根高健不虚,傲慢炫耀生机,有冰霜的风气。 老残死了,依旧清贫,满载着热量,宣告着不朽的战斗。菊花在日落时分与春花不恋,也不抢夏绿风彩,只守本分,终于在冬季寒冷之前成为大地给人类的微笑,那微笑散发着饱经风霜的个性香气,坚守着万节。 人格化后,菊花的这种性格成为现实社会的认知史、正人君子。

(2)颜色淡雅,——名利淡薄,——不听关于隐士的传闻。

菊花以“颜色”来说,没有倾国之色。用“香”来说,没有香味。从“味道”来看,没有味道。用“姿势”来说,没有阿里云的风气。它不以诱惑人为能手。人们被它吸引。也许是对朴素本质的珍惜和珍惜。国画的淡泊朴素也在历代诗文中被人格化,人菊融为一体,成为文人淡泊不求名利的精神载体。人格化后菊花的这种性格成为现实社会的隐士。

5.草——随时按顺序流动的碧草连日来,——引起忧虑和思念,——表达了离别束缚之情。

“一年一度的春天绿光”,草随时有条不紊地流动,容易引起长期离别的忧虑。在空间的展开中,碧草连天,仿佛把人的思念吸引到远方。远处似乎没有尽头。

7.杨华(柳絮)——漂泊的3354离别书数——旅人师父,挚友

杨华,晚春,漫天飞舞,给人漂泊不归的感觉,最容易引起离别者的忧虑。

8.柳树(柳树、羊)——’柳树

“柳树”字,“油”,“油”,“油”,“异音”,“油”相结合,

表示情真意切的惜别之情。古人取其义表示眷恋不舍,以柳相留,故有“折柳赠别”的习俗。而且杨柳有着袅娜的风姿,迷人的意态,“一丝柳,一寸柔情”,柳枝依依,含情脉脉,条条有情。被赋予缠绵悱恻,哀怨无尽的情怀,这种情怀与离别的凄婉悲伤不谋而合,古人取其义表示眷恋不舍。

9.松柏——岁寒后凋,高大挺拔——正气凛然,坚贞高洁——高洁之士

“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松柏生长环境恶劣、经寒不衰、枝干坚劲,具有一种凛然正气。在文人笔下,松是坚贞、孤直和高洁的象征,古人常通过咏松柏来表现自已对高风亮节的赞美和追求。

10.梧桐——遇秋先陨——悲秋之情——孤独失意者

中国古代文人有“悲秋”的情结,四季之中,秋天万物凋零,最易触发人们的悲凉情绪,而梧桐树,是典型的落叶乔木,秋天到来,往往就是梧桐树叶先行凋落,所谓“一叶落而知秋”。于是,以梧桐写悲秋,便成为古人常用的手法。

(二)动物类

11.大雁(雁、飞鸿)——雁姿雄壮,春秋迁徙,鸿雁传书——雄浑悲壮,思乡之情,书信来往——壮士、游子、怀人。

(1)鸿雁南迁阵容凿常壮观,在朔风凛冽、尘沙蔽日的秋冬之际,当一群群大雁雄姿勃勃地掠过长空时,亦能唤起古人雄浑悲壮的审美感受,这种感受对于边塞诗人来说,尤为强烈。

(2)雁是候鸟,春秋迁徙。秋天,大雁仿佛在奋力飞回故巢。这种景象每每牵动游子的思乡之情,因此诗人常常借雁抒情,寄寓自己浓浓的乡愁和对亲人的思念之情。如2003年北京春季卷所选诗歌两首:

(3)鸿雁传书。我国古代有“鸿雁传书”的故事,故鸿雁在古代诗文中常代指书信。

12.蝉——栖高饮露——志行高洁——高洁之士

古人误以为蝉是靠餐风饮露为生的,故把蝉视为高洁的象征,并咏之颂之,或借此来寄托理想抱负,或以之暗喻自己坎坷不幸的身世。

13.猿——叫声凄切——悲凉凄清——忧愁忧思

猿的叫声凄切,令人泣下,曾有古民谣:“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故古诗中常用猿鸣来烘托悲凉凄清的气氛。

14.杜鹃(杜宇、布谷、子规)——叫声凄切——悲凉凄清——忧愁忧思、羁旅思归

(1)传说周朝末年蜀地的君主望帝,名叫杜宇,他后来禅位退隐,不幸国亡身死,死后魂化为鸟,暮春啼苦,至于口中流血,其声哀怨凄悲,动人心腑,因名为杜鹃。而杜鹃花则传为杜鹃血染成。后世即以杜鹃啼血来喻悲苦之情,或多用作离愁的寄托。中国几千年一代代文人墨客,已经把杜鹃鸟定位为一种悲鸟,一种悲愁的象征物。

(2)由于其叫声古人认为有“不如归去”的意象,又与思乡念家的情感相连。

(三)器物类

15.酒——促人亢奋,引人抒怀——富于想象,借酒抒情——豪放洒脱,借酒浇愁

酒能使人精神亢奋,思维活跃,幻想丰富。在酒精的刺激下引发人的想象,使一个现实生活中严谨刻板的人冲破理性的藩篱而进入感性的王国,展开想象的翅膀,进入诗的境界。同时,酒又能让人袒露出真实的情怀。故酒成了诗人的一种抒情言怀的媒介,诗人常常借酒抒情、借酒言志。

16.捣衣(捣练)——寒夜捣衣,寄予征人——战争停止,离妇思人——忧国忧民、征人离妇

在古代,妇女把织好的布帛,铺在平滑的砧板上,用木棒敲平,以求柔软熨贴,好裁制衣服,称为“捣衣”。词调中有《捣练子》等阕,即其本意。捣衣有时是为了给远行之人赶制寒衣,多于秋夜进行。月下捣衣,风送砧声,凄冷的砧杵声又称为“寒砧”,往往表现征人离妇、远别故乡的惆怅情绪。又,妇女洗衣时以杵击衣,使其洁净,也称“捣衣”。

(四)气象地理类

17.夕阳(斜阳、落日)——凄凉失落,苍茫沉郁,怀古幽情——游子、思妇、壮士、思乡怀古

(1)唐·李商隐《乐游原》:“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夕阳则多给人予凄凉、沮丧和失落之感。古代游子思妇们就特别善用夕阳来抒发他们的情思。)

上述四者都是借助夕阳来映衬、烘托、渲染男女相思不相见的伤感情思。

(2)夕阳在特定的环境中,会给人以苍茫沉郁之感。故古人也常以夕阳意象塑造气象浑然、辽阔、苍莽的意境。

(3)“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三国演义》),夕阳和时序流转有关,故诗人常借夕阳发思古之幽情。

18.流水——流水不返,延绵不绝——时光易逝,情意绵绵——怀古思念、爱恨情长

(1)子在川上日:“逝者如斯夫?”流水一去不复返,故古人常以流水喻时光的流逝,慨叹时光易逝,生命苦短。

(2)悠悠流水,延绵不绝,千年未变,诗人常以流水喻感情的绵远、悠长、无尽。

19.雨——喜雨:应时而降,无声润物,焕发生机——安静详和,企望幸福

——苦雨:历时弥久,造成阻隔;急骤迅猛,造成破坏——孤独愁苦,漂泊沦落

诗人们的雨中吟唱,主要分喜雨和苦雨两大类情感模式,而在这两大类中,又分别有若干种小类。

(1)诗人的喜雨情感模式

诗人的喜雨情感模式,最初是从功利的角度滋生的,即如前所述,缘于雨的“辅时生养”的重要作用。正因为如此,古人往往把滋润万物,唤起勃勃生机的雨,称作“甘霖”“甘露”“甘雨”。其实,雨水无色无味,无所谓甘苦,对雨的“甘”之体验,与其说是一种味觉感受,不如说是一种心理体验。人们从原始世界开始亿万次重复的祈雨的焦灼和喜悦,凝聚成一种特定的心理模式——喜雨,雨“甘”则是这种喜雨心理的形象而生动的表达。

在喜雨诗中最著名的莫过于杜甫的《春夜喜雨》:“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它道出了积存在人们心中雨的原初意象,从这首诗中,我们可以找到喜雨诗的一般特征。

①应时而降的时间意义。

②无声润物的生命特征。

③焕发生机的心理反应

(2)诗人的苦雨情感模式

雨造福,但也为祸。在生活中,久雨不绝,洪水泛滥的情景,也曾给人类留下深刻的,灾难的记忆。在原始神话中,现在的人类总被描绘成洪荒后的遗民。中国古代也有很多关于“水浩荡而不息”的洪水神话,而造成洪水泛滥的最为直接的祸根,无疑是淋漓不绝的淫雨。唯其如此,原始神话中既有祈雨的巫术,也有止雨的宗教性礼仪。如果说祈雨意味着拯救与希望的话,那么止雨仪式则可以折射出另一种意义:绝望与幻灭。这种宗教仪式的循环往复同样陶铸着诗人对雨这一物象的另一情感模式——苦雨。苦雨的初始意象主要有两个基本特征。

①历时弥久,阴云不开;以雨的阻隔来表现诗人的孤独感、幻灭感,愁苦心境。因雨而生的愁苦,常常意味着、伴随着空间阻隔与路途断绝。如:

②急骤迅猛,破坏尤烈。凄风苦雨为诗人的生命悲凉提供着广阔而深邃的心灵抒情空间。如:

20.秋:秋——万物凋零——英雄美人迟暮——英雄、美人

秋——满目苍凉——思乡怀人——游子、思妇

秋——天高云淡一心胸壮阔——壮士、良臣

秋天是一个令人伤感的季节,天气转凉,秋风萧瑟.草木枯黄,万物萧杀,有一种悲凉的氛围,故中国的古典诗词里产生了一种延续了数千年的特殊情感——“悲秋情怀”,“秋”也成了古诗中最常见的意象之一。秋的意象都与悲愁、悲戚、悲郁的情绪相组合,是一个离愁悲怆的意象。

(1)秋天万物凋零,似乎意味着生命的终结,古人常借秋悲叹英雄迟暮,人生苦短。汉武帝刘彻的《秋风辞》便是一个典型的例子。诗中以“秋风起兮白云飞,草木黄落兮雁南归”为开头,描绘了一幅秋风劲吹,白云翻飞,草木黄落,北雁南飞的秋景,最终以“少壮几时兮奈老何”结尾,虽感叹时光易逝,人生苦短,青春不在,但悲伤中仍然带着豪壮。这是英雄人物特有的“悲秋情怀”。

(2)满目苍凉的秋色:秋风、秋月、秋花、秋天的梧桐、雁声乃至夕阳的楼台常常勾起游子思乡、闺妇怀人的情思,故古人常借秋抒发离别之苦、思乡之情。

(3)秋天,天高、气爽、云淡,故诗人又常借秋天描写开阔壮观之景。

21.月:月——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游子思妇

月——连结古今,连结异地——感叹时光流逝,追思历史——豪放洒脱者

(1)游子思妇,彻夜难眠,惟有天上的明月相伴,此时,月亮的清清冷冷跟游子思妇内心的寂寞冷清揉和到一块。再加上在自然界中,月明月阴,月圆月缺与圆满、欠缺相关联。因而诗人笔下的月便常常与悲欢离合的情感相联系了。

(2)月升月落,月圆月缺,月光是流逝的,是生命的,是时间的。古人常以月的意象伤感生命的流逝岁月的流逝,表现对历史的浩叹及追思及千古亘远深邃浩淼的宇宙意识。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