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的认识,是“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而不是“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之类,但无论如何公家人还是很吃香的。而且我作为超生子女,连土地都没有,所以他们全力以赴供我读书,就是怕我将来没饭吃。

不过,如果真没办法的话,没准学补锅也是他们考虑的一条备选的路呢,虽然我不一定答应。

最终我考上大学,国家损失了一个可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者,这不能不说是一个遗憾,父亲却很是松了口气。他日渐年老,我兄弟无靠,身子不够强壮,干农活也没什么经验,如果文不成武不就,那可就真是在家坐着当“相公”了。

我们姐弟四个,我是幺儿,父亲自是偏爱的,但也从不娇惯。打我小时候他就总说,有手有脚,什么事都要靠自己,父母能帮你年少时,不能帮你一辈子。

小时候,父亲常常一个月才回来两三天。见到父亲,我凑过去喊一声爸爸,就端脸盆给他打水洗脸,等他洗完问话,之后便会得到一两块糖果或者饼干。

他在家的时候,即便我也不敢调皮捣蛋。首先母亲会把最近我干的“坏事”再声讨一遍,父亲便会根据不同的情况批评教育我一番,当然包括但不限于口头教育,动手也是经常的,而抽断荆条、桃枝、竹子之类的工具也不鲜见。

随后的几天里,父亲会不断给我立规矩。早晨喊起床,第一遍很温和,第二遍变高声,第三遍往往是直接把被子抽走,然后拎着我下地。

刷牙不干净,毛巾没拧干,碗筷摆放不整齐,吃饭说话、掉饭粒,对人不礼貌,说话声太小,趿拉鞋,翻白眼,都要被训,然后改正,下次还犯很可能重复昨天的故事。

“棍棒底下出孝子”,父亲不一定认同,但却一定意义上在实践。当然,事实证明他赢了。

要说起来,其实我小时候的淘气,都是窝里横,出了门乖的像小猫。不过,随着大姐二姐陆续出嫁,三姐初中毕业在家种地、后来出门打工,我便逐渐把剩下几分顽心也收了起来。特别是父亲退休回来的时候,花白的头发、佝偻的后背让我很是伤感,也感受到了生活的压力。

上高中后,换成了我一两个月回一次家,父亲不再像过去那么严厉。不过我们都是不善于表达感情的人,他最多就是嘱咐几句,提示些要注意的事。

父亲在家修修补补的时候也多了起来,我印象最深的是他穿着围裙,坐在小竹椅上,手里各种矬子锥子钳子剪刀家伙事上下翻飞的情形。

其实父亲教过我许多事,可惜大多我都没学会,毛笔字、象棋,都不得其门而入。

不过他教我老实做人、认真做事和靠自己,我时时都记在心里。他自来方正近迂,我择其善者而从之,不认死理,但凭本心,却始终难免有些不识时务。

至理蕴于小事,补锅折射人生。老子曰过:“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做人不忘本,父亲传我三宝,不敢不持而保之。

父亲就要八十岁了,谨以此文为贺。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