脖子扭几扭。实在标致极了。”(《藤野先生》)

“标致”本意是漂亮的意思,这里是反语,是丑陋的意思,用来讽刺清国留学生的不学无术的丑态。

二、标点的妙用

①逗号

比如:“有个哥哥,死了,有两个侄儿,没出息,此外就没什么亲人。”“他说,住那儿多年了。”(《老王》)

句子中的逗号,强调“死了”、“没出息”,更加突显老王没有亲人。“他说”后面依然有个逗号,表示强调,强调在那儿住了很长时间。

②问号、叹号

比如:“有一种菌子,中吃不中看,叫做干巴菌。乍一看那样子,真叫人怀疑:这种东西也能吃?!可是下点功夫……入口便会使你张目结舌:这东西这么好吃?!”(《昆明的雨》)

第一个“?”“!”凸显作者感叹干巴菌外形的难看,第二个“?”“!”凸显作者惊叹干巴菌入口后味道的鲜美,前后对比反差,写出了干巴菌的滋味美,也表达了作者的喜爱与想念。

③省略号

《秋天的怀念》“母亲扑过来抓住我的手,忍住哭声说:‘咱娘儿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好好儿活……”表达了母亲强烈的舔犊之情,让人感动着母亲情怀的真挚,以及浓郁的思念之情,让人领悟着作者情感的沉重。

“你偏说那杨树花是毛毛虫,跑着,一脚踩扁一个……”省略号表明母亲说话时突然意识到自己用词不当会伤害儿子自尊心而戛然而止的情景。母亲停止说话,是想消除刚才的话语带给我的不愉快。

“我那个有病的儿子,还有那个还未成年的女儿……”省略号真切地显示出母亲身体过度虚弱,呼吸十分艰难而只说出半句话,就昏迷过去的情景。寄托了母亲对儿女的呵护。

“我俩在一块儿,要好好儿活……”留给读者无穷的想象和独立的思考。

补充:省略号作用:行文的省略,说话断断续续,语音延长等

④破折号

《荷叶·母亲》“仍是不适意!——徘徊了一会子,窗外雷声作了,大雨接着就来,愈下愈大。那朵红莲,被那繁密的雨点,打得左右攲斜。在无遮蔽的天空之下,我不敢下阶去,也无法可想。

对屋里母亲唤着,我连忙走过去,坐在母亲旁边——一回头忽然看见红莲旁边的一个大荷叶,慢慢的倾侧了下来,正覆盖在红莲上面……我不宁的心绪散尽了!

我心中深深地受了感动——母亲啊!你是荷叶,我是红莲,心中的雨点来了,除了你,谁是我在无遮拦天空下的荫蔽?”

第一个:意思递进;第二个:意思转折、跳跃,话题转变;第三个:总结上文。

补充:破折号其他作用:解释说明,语音的延长,话未说完,加强重点等

三、句式特点

1. 长短句结合。

“我本来要去的,他不肯,只好让他去。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掛,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背影》)

前面几个短句用来叙事,简简单单,后面一个长句用来外貌描写和动作描写,长长的句子里面精雕细刻出一位久经风霜、老态龙钟、爱子记切的慈父形象,也包含着儿子对年迈体衰老父亲亲自去为儿子买橘子之事的深深的感动、感激、感恩、感念之记,父子之间浓浓亲情溢于言表,着实令人感动。

2. 整散结合。

“坐着,躺着,打两个滚,踢几脚球,赛几趟跑,捉几回迷藏。风轻悄悄的,草软绵绵的。”(《春》)

“坐着”和“躺着”为初中生提供了两种享受大自然的不同姿势,而后面结构相同、对仗工整的排比句式述说着自由自在、快快乐乐的春天野外活动,洋溢出非常愉快的情感氛围。

3. 对称句式

“我的母亲老了,她早已习惯听从她强壮的儿子;我的儿子还小,他还习惯听从他高大的父亲;妻子呢,在外面,她总是听我的。”(《散步》)

对称句具有对称美,互相映衬,很有情趣。生动地描绘了一个相亲相爱、和睦而又温馨的家庭。可以看出作者作为中年人,上有老,下有小,责任十分重大,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

4. 肯定句与否定句结合。

“我与父亲不相见已二年余了,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背影》)

“不相见”和“不能忘记”,两组否定词表达出作者对老父亲深深的感激、怀念之情。

5. 主动句与被动句。

①“看着看着,这件花衣好像被风儿吹动,叫你希望看见一点更美的山的肌肤。等到快日落的时候,微黄的阳光斜射在山腰上,那点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点粉色。”(《济南的冬天》)

花衣被风吹动、阳光斜照、薄雪害羞等词语通过主动句与被动句的有机结合,句式灵活多变,营造出轻松、和谐、快乐的良好氛围。

②“就是下小雪吧,济南是受不住大雪的,那些小山太秀气!”(《济南的冬天》)

此句句式错综,本来可以写成同一格式:“下大雪济南是受不住的”,和前面构成统一格式,但作者加以变化,避免了呆板,使情感得以自然流露。

四、手法的精妙:比喻、比拟、排比、夸张、通感、反复等修辞,描写、动静等手法

1. 比喻、夸张。

①“东京也无非是这样。上野的樱花烂熳的时节,望去确也像绯红的轻云,但花下也缺不了成群结队的“清国留学生”的速成班,头顶上盘着大辫子,顶得学生制帽的顶上高高耸起,形成一座富士山。也有解散辫子,盘得平的,除下帽来,油光可鉴,宛如小姑娘的发髻一般,还要将脖子扭几扭。实在标致极了。”(《藤野先生》)

把“樱花烂熳”比喻成“绯红的轻云”,套上夸张的帽子略显牵强,那么,后面“高高耸起的学生制帽”比喻成“富士山”,就是夸张。夸张富有表现力,鲁迅先生通过对"清国留学生"奇特的外貌造型进行细致入微、夸张离奇的叙述,深刻表现出"清国留学生"不学无术、附庸风雅、醉生梦死的腐朽生活,从而侧面反映出黑暗的封建反动势力的没落。

②“这块水晶里,包着红屋顶,黄草山,像地毯上的小团花的小灰色树影。”(《济南的冬天》)

这一句运用了倒喻,倒喻是比喻的一种变式,把本体和喻体颠倒使用。用倒喻的形式,把树影比作“地毯上的小团花”,由眼前的“小灰色树影”联想到“地毯山的小团花”,形式新颖,比喻贴切。

2. 反复

“母亲扑过来抓住我的手,忍住哭声说:"咱娘儿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好好儿活……"”“我懂得母亲没有说完的话。妹妹也懂。我俩在一块儿,要好好儿活……”(《秋天的怀念》)

两个"好好活儿"重复出现。第一个“好好儿活”表明母亲强忍着痛苦,劝儿子要坚强,也是在鼓励自己要战胜病魔,让人感受到母亲的坚忍和母爱的深沉无私。第二处的“好好儿活”既是母亲临终前的无尽的嘱托,又是“我”对生命存在意义的探寻与思考,即永不放弃,顽强执着地活出有意义的生命。情感随情节的发展而更加强烈而深厚。

3. 对比

“对于一个在北平住惯的人,像我,冬天要是不刮风,便觉得是奇迹;济南的冬天是没有风声的。对于一个刚由伦敦回来的人,像我,冬天要能看得见日光,便觉得是怪事;济南的冬天是响晴的。自然,在热带的地方,日光是永远那么毒,响亮的天气,反有点叫人害怕。可是,在北中国的冬天,而能有温晴的天气,济南真得算个宝地”。(《济南的冬天》)

这一段运用了对比的修辞手法。通过与北平、伦敦、热带对比,写济南的冬天既无风声、又无重雾、也无毒日的“奇迹”和“怪事”,突出强调“温晴”这一特点,进而赞誉济南是个“宝地”,作者对济南的喜爱之情得到深化。

同时,运用了反复,“对于一个……的人”两个间隔反复、“像我”两个间隔反复,突出作者的感受,强调“温晴”,抒发了作者对济南冬天的喜爱以及济南的冬天给“我”的惊喜和意外。

4. 拟人、反问

“请闭上眼睛想:一个老城,有山有水,全在天底下晒着阳光,暖和安适地睡着,只等春风来把它们唤醒,这是不是个理想的境界?”(《济南的冬天》)

这一段作者巧妙地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细致地描摹了景物的姿态:“晒”摹写出济南老城闲适的姿态,似一位老者安静祥和、与世无争;一个“睡”进一步深化了老城的这种悠闲。

此句还使用了反问,加强语气,增强语言的感染力和表达力。这句用商量的口吻,让人倍感亲切,好像是与人面对面的交谈,又像是在征求意见,但答案是不言而明的,饱含了作者对济南冬天深深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5. 拟物

“有一天,我在家听到打门,开门看见老王直僵僵地镶嵌在门框里。”(《老王》)

把老王写成照片,让读者产生鲜明的印象,写出老王身体极其虚弱,即将不久于人世。

6. 设问

“明天也许就是春天了吧?这样的温暖,今天夜里山草也许就绿起来了吧?就是这点幻想不能一时实现,他们也并不着急。”(《济南的冬天》)

作者连用两个设问句,引人注目,突出了济南冬天的“温晴”,自问自答,进一步加强语势。

7. 排比

有念“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的,有念“笑人齿缺曰狗窦大开”的(语出《幼学琼林·身体》),有念“上九潜龙勿用”的(语出《易经》,原为初九潜龙勿用),有念“厥土下上上错厥贡苞茅橘柚”的……(语出《尚书》中的《禹贡》)先生自己也念书。

“有念”四个排句,本来内容是古书的摘句,照理比较枯燥,但一经排列组合,却化腐朽为神奇,幻成一幅生动的形象,展现了书房中摇头晃脑,人声鼎沸的读书情景。

8. 通感

“这里除了光彩,还有淡淡的芳香,香气似乎也是浅紫色的,梦幻一般轻轻地笼罩着我。”(《紫藤萝瀑布》)

花香本是嗅觉感受,而作者笔下的香气却是“浅紫色的”,是可看见的视觉感受。运用通感的修辞手法,将嗅觉和视觉互通,花香也有了颜色,写出作者面对紫藤萝瀑布的愉悦梦幻之感。

9. 动作描写、神态描写(细节描写)

“母亲进来了,挡在窗前:“北海的菊花开了,我推着你去看看吧。”她憔悴的脸上现出央求般的神色。”(《秋天的怀念》)

(1)动作描写。一个“挡”的动作,表明母亲不想让多愁善感的“我”看到落叶凋零的萧条景象而产生伤感痛苦的心情,从而失去对生活的信心。(2)神态描写。“央求”含有最低要求的意思。充分反映出母亲既盼望儿子早日摆脱阴影,又怕自己支撑不到那一天的复杂心理。

10. 化静为动

“每一朵盛开的花就像是一个小小的张满了的帆,帆下带着尖底的舱。船舱鼓鼓的,又像一个忍俊不禁的笑容,就要绽开似的。”(《紫藤萝瀑布》)

“张满了的帆”“船舱鼓鼓的”“忍俊不禁的笑容”,富有动态,将静态的花写“活”了,化静为动,形象逼真地写出了花朵绽放的形态,充满了活力和情趣。表达了作者面对紫藤萝的愉悦,感悟人生的美好与生命的永恒。

11. 物我交融

“紫色的瀑布遮住了粗壮的盘虬卧龙般的枝干,不断地流着,流着,流向人的心底。”(《紫藤萝瀑布》)

在眼前紫藤萝瀑布和旧日紫藤萝花的对比中,作者对生命有了新的感悟。“流向人的心底”就是这种心理过程的形象表达,此时花与“我”仿佛交融在一起,共同感受生命的真谛。物我交融,使情感的抒发更强烈。

五、语言风格

1. 方言的妙用(语言有地域特点)

“他们也并不着急,因为有这样慈善的冬天,干啥还希望别的呢!”(《济南的冬天》)

句中的“干啥”是北方方言,此处是方言和普通话相混,使得文章语言不仅朴素亲切,而且生动灵活,增添了作品的特色。

2. 素朴与典雅结合(文言点缀)

“他少年出外谋生,独立支持,做了许多大事。哪知老境却如此颓唐!他触目伤怀,自然情不能自已。情郁于中,自然要发之于外;家庭琐屑便往往触他之怒。”(《背影》)

这几句话的书面语特点明显,既用文雅的四字词语,还使用接近文言文的句式,强化了句子的概括力,短短几句,概括了父亲的人生历程。虽以第三人称来写,“哪知”“触目伤怀”等词语却写出了父亲的心境。连用两个“自然”,为父亲辩护,表现了“我”对父亲的理解。

3. 朴实简洁(质朴)

《背影》父亲送儿子上车过程中说的四句话,都很简短,意思也很平常,表达了怜爱儿子的深情。

①“不要紧,他们去不好。”父亲当时急于谋事,在生存的巨大压力之下,忧心如焚,但是儿子在他心目中高于一切,惟恐儿子路上有什么闪失,所以最后决定还是由自己亲自送。 

②“我买几个橘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父亲已经把儿子送上车,已经关照得无微不至,儿子也劝父亲可以走了,而父亲还觉得没有尽够心意,看见站上有卖橘子的,便要去给儿子买橘子。过铁道不容易,父亲也看在眼里,自己费点事,能让儿子受用,他是心甘情愿的。他还生怕儿子跟着出来,忘了行李。父亲的关怀真是无微不至。 

③“我走了,到那边来信!” 父亲又惦念路途平安,要等到儿子回到北京来信报平安,才能放心。

④“进去吧,里边没人。”父亲走了几步就回头,可见心里还是惦记着儿子,依依不舍。他又想到儿子所带的行李一刻也不能疏忽,叫儿子小心,什么都为儿子着想。

4. 诗化语言(清新、优美)

①“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春》)

连用两个“盼望着〞,可见期待春天来临的心情是多么殷切。“东风来了〞,报告了春天的消息:你听,“春天的脚步声近了〞。短短的十几个字,就将作者殷切而又喜悦的心情表现得淋漓尽致。

②“水珠子从花苞里滴下来,比少女的眼泪还娇媚。……小草似乎像复苏的蚯蚓一样翻动,发出一种春天才能听到的沙沙声。呼吸变得畅快,空气里像有无数芳甜的果子,在诱惑着鼻子和嘴唇。”《雨的四季》

这段文字从视觉、听觉和嗅觉描写雨后的世界,牵动着美妙的联想和想象。作者用诗一样的语言,调动我们的各种感官,全方位感受这四季之雨,让我们亲近雨,体会雨的不同情致与风韵。

5. 柔婉含蓄

“花和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但是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在这浅紫色的光辉和浅紫色的芳香中,我不觉加快了脚步。”(《紫藤萝瀑布》)

作者受紫藤萝花顽强生命力的鼓舞,遭遇不幸的时候,不能被厄运压倒,要对生命的长久保持坚定的信念。厄运过后,不能老是让悲痛压在心头,应该面对新生活,振奋精神,以昂扬的斗志投身到伟大的事业中去。

6. 生活化、口语化,富有生活气息

“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花里带着甜味儿;闭了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大小的蝴蝶飞来飞去。野花遍地是:杂样儿,有名字的,没名字的,散在草丛里,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春》)

“你不让我,我不让你”描绘那种春天百花争奇斗艳的热闹,而不直接的说出花开的那种景象;在表达花的种类以及花到甜美的果实的过程也是用以自己所想象的,如平时那种诉说,满带二话音,说“闭上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并且不说野花是各式各样的,而说“杂样儿”。这些文词语句都很简短,把很长的描绘的语句利用简短的语言进行表达,充分符合口语的习惯。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