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区政府负责)
2. 扶持饭店业发展。积极开展旅游饭店评星定级。大力发展主题酒店、养生度假酒店和生态庄园酒店。开发建设农家客栈、休闲农庄、古村民居等特色精品民宿。到2025年全市发展旅游饭店280家(其中旅游星级饭店60家),床位总数达到6万张。
3. 支持旅行社做优做强。深入推进“互联网+旅行社”融合发展,鼓励旅行社到市内外设立分支机构,积极拓展航空、铁路票务以及会议展览、商务旅游、体育赛事等业务领域,做强做优旅行社。(市文化旅游局、市财政局、市建设局、市商务局、市农业局、市规划局、市招商局、各县区政府负责)
4. 研发文化旅游商品。扩大雕漆、陶艺、丝毯、玉器、麻鞋等特色旅游产品生产规模。规划建设天水文化旅游商城,两区建设旅游商品购物街各2条,五县建设旅游商品购物街各1条。研发文创产品和旅游商品,定期举办天水文化旅游商品创意设计大赛和展销大会,促进文旅商品生产、研发、营销一体化。(市工信委、市商务局、市建设局、市文化旅游局、市工商局、市规划局、各县区政府负责)
5. 培育骨干文化企业。推动文化企业跨地区跨行业兼并重组,建立体现企业优势、可持续的经营模式,促进文化资源向优势企业集聚,打造一批文化“旗舰”企业。完善国有文化企业法人治理结构,加大资金支持,拓宽融资渠道,培育一批资产质量佳、盈利能力强、发展前景好的文化骨干企业。(市文化旅游局、市工商局、市工信委、市政府金融办、各县区政府负责)
(四)文旅深度融合工程
1. 打造品牌文旅产品。依托伏羲文化、大地湾文化、秦早期文化、石窟文化和三国文化五大历史文化和地域民间民俗文化,创意策划打造一批参与性、互动性强的特色文化旅游体验项目。深度挖掘麦积山、伏羲庙、大地湾、水帘洞、大像山等重点景区文化内涵,延伸文化旅游产业链条,打造大众化文化旅游产品。(市文化旅游局、市发展改革委、市招商局、各县区政府负责)
2. 培育旅游演艺市场。依托大景区建设旅游演艺场所,鼓励各类专业艺术院团在景区和园区创演高水准演艺节目。采取政府扶持和市场运作相结合方式,做好《一画开天》常态化演出,推动《麦积圣歌》《大秦文公》《轩辕大帝》等精品剧目面向游客定时定点演出。4A级以上景区实现旅游旺季演艺节目演出常态化。做好《一画开天》的常态化演出,推动《天秀天水》大型旅游演艺项目落地实施。(市文化旅游局、市商务局、市公安局、市规划局、麦积山大景区管委会、各县区政府负责)
3. 提升重点节会品牌。承接办好甘肃省公祭人文始祖伏羲大典暨中国天水伏羲文化旅游节、“敦煌行·丝绸之路国际旅游节”和丝绸之路(敦煌)国际文化博览会。创新办好李杜诗歌节、“影像丝绸之路”—天水摄影双年展等重点分项活动。持续办好秦安女娲文化旅游节、清水轩辕文化旅游节、武山祈福文化旅游节、甘谷大像山文化旅游节、张家川关山文化旅游节等县域品牌节会。(市文化旅游局、市商务局、市体育局、市节会办、各县区政府负责)
4. 实施文化遗产活化行动。加强文化遗产科学保护和综合利用,深度开发再现、活化、衍生系列主题文旅产品,让文物“动”起来、经典“活”起来、传统“走”出来。实施文化遗产 “历史再现”工程。(市文化旅游局、各县区政府负责)
(五)乡村旅游振兴工程
1. 发展农家乐旅游。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落实村镇发展规划,突出“土气、老气、生气、朝气”,利用农业、林业、水利、农民宅基地等资源,整合农村异地搬迁、水利河道治理、交通道路建设、新农村建设、林业绿化等项目资金,规划建设一批田园旅游综合体,引导发展乡村旅游,开展旅游扶贫,促进贫困群众脱贫致富奔小康。到2025年,发展标准化农家乐1200户,乡村旅游综合收入达到35亿元以上。(市农业局、市林业局、市水务局、市交通运输局、市发展改革委、市扶贫办、市文化旅游局、市规划局、各县区政府负责)
2. 加快名镇名村开发。按照城镇旅游化、景城一体化、全域景区化要求,立足历史文化旅游资源,着力打造一批国家级、省级历史文化名镇、生态乡镇、旅游名镇和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区。(市建设局、市发展改革委、市环保局、市文化旅游局、市规划局、各县区政府负责)
(六)特种旅游开发工程
1. 发展生态旅游。利用林业、草原、水体等资源,积极开发农林观光、休闲度假、农事体验、游园采摘等生态休闲旅游产品。鼓励城镇发展休闲街区、城市绿道、骑行公园、慢行系统,拓展城镇休闲空间。引导村镇发展观光农业、民宿客栈等生态旅游综合体。(市发展改革委、市建设局、市环保局、市文化旅游局、市农业局、市林业局、市水务局、各县区政府负责)
2. 发展康养旅游。全面实施《陇东南国家中医药养生保健旅游创新区天水片区规划》,深度开发温泉疗养、药膳美食等养生保健旅游产品。加快麦积山中医药休闲养生度假和自然生态养生基地,加快武山、清水、街亭温泉养生基地提升改造。(市卫生计生委、市发展改革委、市建设局、市民政局、市文化旅游局、市规划局、小陇山林业实验局、各县区政府负责)
3. 发展体育旅游。制定大力发展体育旅游实施方案,借助举办麦积山山地自行车赛、龙舟公开赛和“李广杯”传统射箭比赛等国际国内品牌体育赛事,积极开发体育竞技、运动健身、攀岩探险、徒步穿越等体育旅游项目,认定一批体育旅游示范基地,培育一批功能完善、特色鲜明的体育旅游产品。(市体育局、市发展改革委、市文化旅游局、市规划局、各县区政府负责)
4. 发展研学旅游。完善天水地质博物馆服务中心、市博物馆、大地湾博物馆、天水地质博物馆、天水国家农业科技园区、麦积山植物园、麦积山论坛永久会址、秦州青少年森林体验教育中心、武山蔬菜科技示范园等研学旅游基地接待服务设施,大力发展研学旅游。(市教育局、市国土资源局、市农业局、市林业局、市科技局、市文化旅游局、各县区政府负责)
5. 发展工业旅游。挖掘整理工业遗产,加大对具有历史文化价值的工业遗址保护力度,将其打造成工业遗产旅游基地。依托星火机床、华天电子、长开电工、黄河啤酒、岐黄药业等重点工业企业,积极开发工业旅游项目,打造一批观光工厂、工业博物馆、工业遗址公园、工业文化创意基地。(市工信委、市发展改革委、市建设局、市科技局、市文化旅游局、市规划局、市招商局、各县区政府负责)
(七)文旅品牌培育工程
1. 全力开展品牌宣传。主打“羲皇故里·世界华人寻根祭祖圣地、人文天水·丝绸之路历史文化名城、陇上江南·中国休闲旅游生态家园”三大品牌,力推羲皇故里寻根祭祖游、百里石窟艺术走廊游、丝绸之路名城古韵游、秦汉三国文化遗迹游、陇上回乡民族风情游、秦岭森林生态休闲游、天水沐浴温泉度假游、美丽乡村农业观光游、中医中药养生保健游、草原风光民俗体验游等十大特色旅游,形成内外互联、相互支撑的特色旅游品牌发展格局。充分运用微信、微电影、微视频等新媒体,通过网络直播、影视植入、达人踩线等形式,开展线上线下体验式宣传营销。(市文化旅游局、市建设局、市卫生计生委、市农业局、麦积山大景区管委会、各县区政府负责)
2. 扩大文旅对外交流。加强与丝绸之路经济带、陇海兰新经济带、中国优秀旅游城市西北协作体、关中—天水经济区、陕甘川宁经联会协作体、关中平原城市群等区域间的文化旅游交流合作,深化优秀文艺精品剧目互动交流演出,实现区域联动发展。(市文化旅游局、市发展改革委、各县区政府负责)
3. 规范旅游市场秩序。健全市、县区两级文化旅游市场执法机构,完善文化旅游市场综合监管、投诉统一受理机制,建立旅游诚信记录和“黑名单”制度。健全安全事故隐患排查治理制度,完善旅游景区突发事件、高峰期大客流应对处置机制和文化旅游安全预警信息发布制度,坚决遏制旅游安全事故发生。加快行业协会改革发展,推动行业监管体系和诚信体系建设。大力倡导文明旅游、绿色旅游,营造文明消费大环境,提高城市美誉度。(市文明办、市公安局、市文化旅游局、市工商局、市安监局、各县区政府负责)
三、工作路径
依托我市丰厚的文化旅游资源优势,以建设文化旅游强市为目标,积极推动文化旅游与其它业态的深度融合发展,丰富产品,打造品牌,延伸产业链条,加快构建文化旅游产业创新发展体系,全力推进文化旅游产业快速健康发展。
(一)统筹协调,优质发展。强化统筹协调,积极促进文化旅游在规划、项目、资金、节会、产品等方面共享资源信息、支持政策、发展平台,实现深度融合、快速发展。科学制定完善文化旅游发展规划,提高资源开发层次和水平,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同步提升。突出地域特色、挖掘内涵价值,创建文化旅游名优品牌,引导支持文化旅游产业特色化、品牌化发展。加强文化旅游产品创新,加大文化挖掘力度,推动文化创意产业和会展业等新业态新产品发展,推动民宿、农家乐等传统旅游产品精细化品牌化发展。加快推进文化旅游商标战略、品牌战略,打造一批文化旅游知名品牌和名优产品。健全文化旅游评价体系、标准体系、统计体系、诚信体系,完善优质发展的制度环境、质量环境和消费环境,全面提升我市文化旅游的品牌影响力。
(二)创新融合,推动产业。建立“文化旅游+”发展体制机制,打破行政区划、行业壁垒,使产业融合成为产业体系升级扩容的新动力。实施景区提升行动,以麦积山大景区改革为突破口,深度挖掘伏羲庙、大像山、水帘洞、南郭寺、玉泉观等景区文化内涵,带动全市文化旅游创新发展。实施旅游文化演艺推进行动,搭建文化演艺机构和旅游景区等之间的交流对接平台,以《一画开天》常态化演出为突破,两区率先实现演艺常态化演出,五县积极推动常态化演出。实施文物古迹活化行动,挖掘五大文化及民俗、农耕等文化元素,开发再现、活化、衍生系列文化旅游主题产品,确实让文化动起来、文物活起来。实施文化创意提升行动,坚持以创意、创新延伸文化旅游产业链,以现代科技有效延长和增容文化旅游产业价值链,大力开发文化创意产品。
(三)招大引强,提升水平。积极搭建市级文化旅游投资平台,打通资本市场通道,为全市文化旅游产业发展和基础设施建设提供融资保障。深化景区市场化改革,积极推进重点景区构建产权明晰、富有活力的市场化经营机制。鼓励支持各类市场主体通过投资、拍卖、租赁、承包等多种形式开发文化旅游资源,大力推进我市文化旅游产业市场化进程。建立重点文化旅游项目库,指导督促县区发掘储备一批文化旅游项目。建立重点文化旅游项目审批、推进、协调、调度绿色通道机制,由发展改革、国土资源、建设、农牧、林业、环保等部门联审联批,及时解决文化旅游项目立项、审批、用地、资金、政策等方面难题。实行文化旅游重大项目领导包抓责任制,完善重点文化旅游项目考核奖惩机制,推进项目落地实施。对大型文化旅游项目,通过“一企一策、一事一议”方式加大支持力度。
(四)完善机制,精准营销。瞄准“一带一路”关中城市群及中新南向通道沿线等境内外主要客源市场,强化文化旅游合作交流,开展精准宣传推广。整合宣传力量和资源,建立政府主导、企业主体、媒体跟进的“三位一体”宣传营销机制,全面打响 “羲皇故里·世界华人寻根祭祖圣地、人文天水·丝绸之路历史文化名城、陇上江南·中国休闲旅游生态家园”三大文化旅游品牌。持续办好公祭伏羲大典暨中国天水伏羲文化旅游节、李杜诗歌节等重点节会。有效整合传统媒体与新媒体、自媒体,开展“短平快”的宣传推介与营销,加快智慧旅游建设,实施“一部手机游天水”。利用举办重大会议、会展节庆、体育赛事等活动,策划开展事件营销、新闻营销。建立全省旅游景区、旅游饭店、旅游交通等淡季价格优惠联动机制,加大优惠奖励政策扶持力度,持续做好冬春季特色旅游产品开发和宣传推介。
四、保障措施
(一)强化组织领导。充分发挥天水市文化旅游产业发展领导小组的综合协调职能,着力解决文化旅游产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定期督查通报工作进展情况。各级党委政府主要领导要把发展文化旅游产业作为“一把手”工程,摆上重要位置,纳入议事日程,亲自研究部署,重点抓好规划制定、政策出台和责任、措施的落实。各县区政府和有关部门要高度重视,主动作为,形成推动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强大合力。
(二)落实扶持政策。用足用好国家和省市出台的支持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各项优惠政策,全面落实中共天水市委天水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建设文化旅游强市的实施意见》等“六个意见和一个办法”,在财政扶持、金融支持、用地保障等方面对文化旅游重点项目给予支持,认真落实旅游扶贫的各项政策措施,建立健全政策落实监督机制,加强跟踪落实和督查问责,确保各项政策措施落地见效。
(三)加强人才培养。建立健全文化旅游人才培养、选拔、引进机制,重点抓好文化旅游管理、经营、创意和服务等人才队伍建设,真正靠人才做强企业、做大产业。创新政府、高校、企业及协会协同培养人才模式,对全市文化旅游发展急需紧缺人才超前规划、部署与安排,对现有的文化旅游工作骨干、业界人员进行培养提高。通过走出去、请进来等方式,强化各类文化旅游人才培训,着力提升文化旅游人才队伍综合素质。进一步完善文化旅游人才激励机制,尊重人才、用好人才,努力创造人尽其才的干事创业环境。
1.文章《【文化旅游市场工作计划】天水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特别行动计划》援引自互联网,为网友投稿收集整理,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点击页脚联系方式。
2.文章《【文化旅游市场工作计划】天水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特别行动计划》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相关推荐
- . 现代买票为什么带上携程保险
- . 潮阳怎么去广州南站
- . 湖南马拉河怎么样
- . 烧纸为什么到三岔路口
- . 百色为什么这么热
- . 神州租车怎么样
- . 芜湖方特哪个适合儿童
- . 护肤品保养液是什么类目
- . 早晚的护肤保养有哪些项目
- . 女孩护肤品怎么保养的最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