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行政职能部门和业务科室负责人组成领导小组,明确各部门职责,建立组织架构。每月院务会、科主任会议进行汇报进度,并定期召开胸痛、卒中中心建设协调会。

(二)流程、行为规范:制定并执行统一、规范的流程

胸痛、卒中中心均各自制定相关约40多个诊治流程,从患者院前、入院开始各个环节制定了详细的流程,包括鉴别诊断流程、急性心肌梗死再灌注流程、起病6小时内急性缺血性卒中静脉溶栓及急诊血管内介入诊疗流程等,保证各个环节均有流程指导;全面开展培训工作,院内全员培训,核心科室反复培训,并对全院医护人员进行抽查。

(三)时间规范:建立、执行以时间节点为主要的质控指标,保证时效性优势

制定时钟统一管理制度,并进行时间管理系统的使用,在急诊科、心内科10楼、神经内科、CCU、神经重症科、导管室等主要核心科室增设连接北京时间服务器的时钟屏,确保各关键诊疗环节的时间节点记录的准确性,同时也随时提醒当班医护人员为急性胸痛、卒中患者的诊疗尽可能的赢取时间。

建立4个胸痛中心时间节点质控指标:①首份心电图时间<10min

②首次肌钙蛋白时间抽血时间<10分钟,出报告时间<20分钟③导管室激活时间<30分钟④患者到达大门时间到导丝通过时间<90分钟;

建立7个卒中中心时间节点质控指标:①到院-医师接诊时间≤10分钟②到院-首次头颅CT检查完成时间≤25分钟③到院-血常规、血糖报告时间≤15分钟④到院-头颅CT、血生化、血凝四项报告时间≤45分钟⑤到院-静脉溶栓用药时间≤60分钟⑥到院-股动脉穿刺时间≤90分钟⑦股动脉置鞘-闭塞血管再通时间≤90分钟。

(四)信息规范,建设“从呼叫第一时刻”开始的信息化网络平台

建立了胸痛、卒中中心完整的信息系统,建立院前医疗急救中心与院内急诊的信息共享机制,实现院前-急诊-院内多科信息无缝链接,在医院各管理系统上信息科、质控科、管理部门等进行一站的数据收集、分析、整合,部分数据收集分析自动化,也使工作质量PDCA得到持续改进,为多模态、多视角的整合经验总结提供数据支撑,并为进一步实现大数据发展提供科学平台。

(五)空间、硬件设施规范

急诊科空间由原来的1000㎡扩大中心建筑面积3000 ㎡,共分三层楼:负1楼为120指挥调度中心,1楼为急诊诊区、抢救室、输液室、急诊药房、B超室、DR室、CT室,2楼为急诊留观病房和重症监护病房,急诊科构建一站式服务。120院前急救配置全监护型救护车9辆,120车并配备监护仪、电除颤仪、心电图及POCT,在满足快速转运同时,能超早期院前诊断,并实施院前早期治疗如胸痛中心“一包药”、胸痛患者室颤电除颤,院内救治急诊科抢救室设置专用胸痛单元、卒中单元,急诊科配备体外人工心肺机(ECMO)、床边血透机、B超机,2019年成功开展3例危重患者的ECMO救治,实现了ECPR下高质量的心肺复苏术。

(六)多学科整合规范,完善管理制度

搭建以急诊为平台的MDT模式,以病人健康为核心的整合医学,建立院前急救队伍、专业技术团队、专业专家团队,多学科主动参与、有效联动,从单打独斗到团队协作共赢,既有有急诊科的科内协作,又有科间协作,从专业发展到跨界联动,学科内外协作能力得到提升,不断完善相关管理制度如疑难危重病例讨论制度、联合例会制度、联合会诊制度、联合查房制度等。

(七)区域内急救体系全覆盖

胸痛、卒中中心培训覆盖至区域内各乡镇卫生院,共培训15家卫生院,7家二级医院(覃塘区人民医院、港北区人民医院、骨科医院、中医院、贵港市第二人民医院、平南县第二人民医院、桂平市中医院)。培训胸痛、卒中知识及诊治流程,让所有的医护人员都了解胸痛、卒中的重要性,尤其是急性心肌梗死、急性卒中的救治方式,建立了3个胸痛中心学术交流微信群及1个卒中中心学术交流微信群,4个微信群交流人员人数达2000人,实现了区域内急救体系的全覆盖,建立了完备的全天候、立体的急救网络体系,实现院前医疗急救中心与院内急诊的信息共享,建立起急危重症患者救治体系和院前院内信息共享网络,实现急危重症患者医疗救治快速、高效、高质量。同时大力对公众宣传,采取义诊、媒体等方式宣传,多次到凤凰街华隆超市、马草江社区、小江社区、新世纪广场等社区对群众进行义诊,深入社区,提高公众知晓率,提高胸痛、卒中病人120呼叫率,共发放胸痛、卒中中心宣传手册1000余本,惠及1000余人民群众。(贵港市人民医院供稿)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