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诊疗期间,只用过一种药物。但是,根据临床数据显示,谢某还开过甲钴胺片、维生素C片、琥珀酸亚铁片、银杏叶提取物等药物。

在谈话中,谢某希望记者将此事“压下”:“我也不想为这个事惹太多事,如果说这个信息仅仅是在您那,我也希望您就把这个事压下,您看怎么样?未来咱们来日方长。原则上不允许做预防性治疗,但是从我个人角度,我也没有想这么多。”

1月17日上午,新京报记者在北京大学国际医院行政楼内见到谢某。

根据其介绍,北大国际医院神经内科医生杨某某是第一个为他进行虚假诊疗的医生。但临床数据显示,除了杨某某之外,神经内科医生王某某、赵某某都为其进行过虚假诊疗。

新京报记者从国家卫健委官网查询《医疗机构管理条例实施细则》第八十二条发现,医疗机构不得出具虚假证明文件。据现行的《病历书写基本规范》第四十二条规定,医疗机构工作人员弄虚作假、玩忽职守、滥用职权、徇私舞弊,尚不构成犯罪的,依法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此外,2018年12月27日,北京市卫健委公布《北京市改善医疗服务规范服务行为2019年行动计划》(以下简称:行动计划),对北京市中医局、市医管局、各区卫生计生委,各三级医院做出相关规定。行动计划明确对医疗机构严格实施“负面清单”管理,同时列出多项“禁令”。

行动计划中明确规定,医疗机构要严格各岗位和环节管理,不得出现通过挂床住院、虚记服务、冒用身份、串换项目、违规收费、伪造文书票据、虚假宣传、不合理诊疗等骗取医保基金的行为。医疗机构应当根据患者病情合理开展各项服务,不得分解诊疗和过度医疗。不得出现分解处方、分解检查、分解住院、不合理增加诊疗项目、“术中加价”等行为。

1月17日上午,新京报记者在北京大学国际医院副院长谢某办公室内见到谢某,谢某手持两张医院的贵宾体检卡向记者提出“封口”。 新京报记者 大路 摄

药方多了不对症的药

在北大国际医院,还有知情人举报该院肛肠外科一名副主任医师谭某经常根据就诊者是否使用医保,来决定是否多诊病症并开药的情况。

2019年1月7日上午9时许,新京报记者来到北大国际医院门诊大厅,缴纳60元的挂号费,取得这名副主任医师的门诊号。

11时30分许,新京报记者进入13号诊室由其接诊。

“哪里不舒服。”

“可能有痔疮。”记者回复道。

“到床上侧卧,我给你检查一下。”谭某没多问,指引记者前往旁边的诊床上,要求记者脱掉裤子接受检查。

站在一旁的另一名男记者全程用视频记录下检查过程。

整个检查过程不超过10秒。这名副主任医师向记者说道,“你这个是肛裂和内痔,问题不大,吃点药就好。”

检查结束,医生问清记者为自费后,坐在电脑前填写门诊诊疗项目收费清单。根据清单上显示,临床诊断为肛裂和内痔,项目名称检查为肛查和肛门镜检查,诊疗费用共计10元。然而,他在对记者进行检查时,只是用手指进行诊断,全程并未使用肛门镜等其他医用器械。

在另一份门诊处方笺上,谭某开出了4盒“西黄胶囊”和一支“马应龙麝香痔疮膏”的药物。随后又建议记者再开3盒外用药物——“虎力散片”。

北大国际医院肛肠外科的另一名医生告诉新京报记者,痔疮是临床上一种最常见的肛门疾病,痔疮患者群广泛。根据发生部位的不同,痔疮可分为内痔、外痔和混合痔。然而,新京报记者在进行检查时,并无肛裂症状。

对于这名医生所开的三种药,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301医院)中医科一名副主任医师向新京报记者介绍,西黄胶囊一般用于治疗疔疮囊肿,不适用于痔疮、肛裂。

使用医保结算多了一种病

根据举报人描述,谭某作为医院肛肠外科专家,在给患者诊疗时,除了虚构病情外,还会根据患者是否持有医保来进行虚假诊断。

熟悉这名副主任医师的一名北大国际医院医生曾向新京报记者透露,当其为持有医保的患者进行诊疗时,会多诊断出一项名为“疔疮囊肿”的病症。

北京一名三甲医院的医生告诉新京报记者,“疔疮肿毒”是外科病症中的急、慢性感染所出现的炎症,主要病理特征是患处出现红、肿、热、痛等症状,其病情发展迅速,当病毒、细菌从病灶进入血液时,容易形成败血症,必须及早就医治疗,严重时危及患者生命。

1月8日10时许,时隔第一次诊断不足24小时,新京报记者持医保再次来到北大国际医院,找谭某进行检查。

在肛肠外科14号诊室,其见到记者后说,“你昨天不是来了吗?”

“今天再来检查一次,看看是不是加重了,昨天没拿药。”记者回复称。

和第一次检查一样,他要求记者侧卧在诊床上。检查后,他称记者病情加重了一些。

“有医保吗?”他问记者。

“带了。”

“那就按照昨天的给你开药了。”谭某说完,通过其电脑打印出一张医保保险处方笺,处方笺上显示记者临床诊断为“肛裂”、“内痔”、“疔疮肿毒”。所开药物为3盒虎力散片、4盒西黄胶囊和一支马应龙麝香痔疮膏。门诊收费处的自动结算机显示费用共计408.62元。

检查结束后,谭某告诉新京报记者病情恶化,建议手术治疗。

新京报记者通过连续两天的门诊处方笺信息对比发现,没用医保时,这名医生只是为记者虚假诊断出“内痔”和“肛裂”;使用医保后,他在“内痔”和“肛裂”基础上,多诊断出了“疔疮肿毒”。

1月8日上午,北京大学国际医院肛肠外科副主任医师谭某为记者诊断后开出的药物,总价值共计400余元。 新京报记者 大路 摄

记者复查未患肛裂、疔疮肿毒

为了查实记者是否患有这名副主任医师所诊断的三种病症,记者在3小时后赶到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天坛医院进行复查。

在门诊二部二层南侧的普通外科诊室内,普通外科门诊一名副主任医师为新京报记者进行了肛查,并利用肛门镜进行检查。检查结束后,这名医生表示,记者只有轻微内痔、没有出现肛裂,更没有疔疮肿毒症状。

随后,医生在记者的病历本上写上,“PE(查体):肛门镜检查胸膝位6点处可见肛管发兰(局部静脉血管瘀血,内痔的一种描述),未见出血,局部隆起”。

两位医生的诊断大相径庭。

天坛医院这名医生向新京报记者介绍,疔疮肿毒通常是因为感染出现的炎症,其病症检查和临床表现和痔疮完全不同。“疔疮肿毒的临床表现显而易见,患者可以很明显地感受到病症的存在”,他表示,按照中医病理来解释,疔疮肿毒指的是一种疮疡和疔毒的笼统说法,“这和痔疮是两码事”。

“不用开药,避免辛辣饮食和避免熬夜久坐”。当记者将在北大国际医院拿到的药物和诊断结果告诉这名医生时,他没有做任何回应,只是侧身看着记者,笑着说: “回家好好休息就行了,没事儿。”

“疔疮肿毒和痔疮完全是两个不同的病症。”301医院中医科赵大夫跟另两名肛肠科专家持一致观点,“疔疮肿毒是各种疮疡、疔毒的笼统说法。痔疮是偏向于痔,而疔疮肿毒是皮肤感染,是外科急、慢性感染所出现的炎症。”赵大夫称,“西黄胶囊主要用于疔疮肿毒,西黄胶囊药性温,不适用于治疗痔疮病症”。

1月8日上午,北京大学国际医院肛肠外科副主任医师谭某为记者诊断后开出的处方单据,上面记录了谭某为记者诊疗出来的病症和药物等信息。 新京报记者 大路 摄

医生更改病历疑防核查

北大国际医院一名知情医生王军(化名)告诉新京报记者,“肛肠外科共有四个医生,其中这名副主任医师作为主要坐诊医生,其出诊次数在科室排名前列”。

王军介绍,科室出现类似诊断的行为,就数这名副主任医师所诊疗的病例居多。“他会根据患者的病患情况适当加大病症,同时根据患者是否持有医保来开出患者是否患有疔疮肿毒”。

“当患者自费时,他就不写疔疮肿毒在病历上。”王军称,自费病人是自行承担诊疗费用,一般不会查询所用的药物是否和病症匹配,医保局也不会进行查询。

新京报记者掌握的诊疗信息显示,记者1月7日的第一次诊疗的病历信息中也多出了“疔疮肿毒”病症。而在第一次检查结束后,当事医师并未向记者提供电子病历,只提供了门诊处方笺,并且门诊处方笺上没有“疔疮肿毒”。

王军介绍,电子病历中的临床诊断必须和门诊处方笺中的临床诊断信息一致。但在不到24小时的时间里,出诊医师私自改动了记者的病历信息。

王军介绍,对持医保患者的就诊情况,医保局会进行核查,“如果在开具西黄胶囊时,患者的病历上没有用药指征,属于乱开药行为”。王军分析,这名副主任医师在持有医保患者的病历上加上疔疮肿毒,目的主要是躲避医保局的查处,再一个是,担心医保被拒付。

根据诊疗信息,新京报记者发现在1月8日上午在该院肛肠外科就诊的20多名患者中,包括新京报记者在内的6名持有“北京社保”的患者,其门诊信息中均显示患有疔疮肿毒,这名副主任医师均为上述6人开具西黄胶囊。而其中几名自费病人则未被诊断出疔疮肿毒。

1月21日,新京报记者电话联系到当事医生谭某,对其在为记者诊断中存在的虚假诊疗问题提出质疑。谭某称,之所以为记者诊断疔疮肿毒是因为“疔疮肿毒的疮是痔疮的疮,从我的诊断来讲,痔疮符合疔疮肿毒。”当记者问及为何两次诊断结果不一样时,他回复称,“诊断的时候太忙,不可能面面俱到。”

而对于医生为何会进行虚假诊疗,且出现持有医保和不持有医保所诊断出来的病症不同的问题。北大国际医院副院长谢某表示有三种情况:第一种是医生根据患者的病症基础上,原本只需要一个药的可以多开成三盒、四盒;第二种可能性是,患者主动提出的需求;第三种是医生多开药后,会得到医药代表相应的回扣。“第三种是常见的潜规则,在医疗行业内,这已经不是什么秘密。”

原海军总医院一名医务管理人员也表示,近几年来,医疗行业内出现的假诊断现象常有发生,“一些医生和患者串通起来或者利用医保,相互获利,或者是医生自主地通过虚假诊断为患者开药后,根据指定药物向医药代表获取回扣”。上述专家称,“在医疗行业中,医生虚假诊断既违反了原卫生部颁发的《医疗机构管理条例实施细则》和 《病历书写基本规范》等规定,又违背了医生的职业道德”。

1月23日,新京报记者将关于北大国际医院肛肠外科、神经内科以及医院副院长谢某涉及诊疗的相关信息,向北京市卫健委和医保管理部门反映。

记者从北京市相关部门获悉,医保管理部门已关注此事,将会到涉事医院了解情况,对于报道所涉及的问题,要等调查核实之后才能作出正式的结论。相关负责人表示,医保基金关系到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只要发现问题都会进行认真核查,保障医保基金安全。如果属于欺诈骗取医保的问题,将坚决予以查处。

新京报调查组

编辑 甘浩 张太凌 校对 付春愔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