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目;重点推进储煤、储矿、储油、混煤、混矿、混油六类项目、日照数字创意产业园、科睿特半导体科技智能终端产品及模组、正济药业创新原料药及制剂研发生产基地、万泽丰三文鱼产业科创基地、国家级黄海中心渔港经济区等新兴产业项目;重点推进中谷综合物流园、中远海冷链物流、北方消费品分拨中心、钢铁大世界以及文旅体融合等优质高效服务业项目。

同时,市《三年行动计划》围绕全面提升港口能级、建设大宗干散货智慧绿色示范港、港产城深度融合发展、构建综合立体交通网、实现综合能源协同保障等方面,重点推进日照港转型升级工程、日照大宗商品储运基地、港口集疏运设施建设改造、日照钢铁精品基地配套矿石码头和成品码头工程、日照港岚山港区疏港高速公路、山东高速坪岚铁路扩能改造工程等重大交通基础设施项目;日照港LNG接收站、山西融汇通日照港煤炭基地、海上光伏、渔光互补、工业余热、电化学储能、抽水蓄能等现代能源项目,持续提升交通能源绿色低碳发展水平,从而为日照市经济的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支撑。

二、能源是高碳行业,在能源领域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方面日照市有何举措?

答:日照市能源电力供应结构传统上以煤为主,推动能源供应减煤降碳,是日照市未来一段时间在能源结构调整方面的重要工作,具体来说,就是推动化石能源清洁高效利用和非化石能源大规模高比例发展,构建绿色低碳安全高效新型能源体系,打造北方能源枢纽和综合能源协同保障基地。

第一,推动化石能源清洁高效利用。“十四五”以来,我们持续推动以煤电为代表的化石能源清洁化改造,一方面关停30万千瓦以下低效煤电机组,目前已关停15.6万千瓦;另一方面推动30万千瓦及以上煤电机组清洁低碳改造,全市煤电机组全部完成超低排放改造,平均供电煤耗降至305克/千瓦时。下一步,我们将在保障电力热力稳定供应的前提下,实施化石能源低碳化发展。一是继续关停非必要的30万千瓦以下低效煤电机组,到2025年,30万千瓦及以上煤电机组装机容量占比达到95%;二是推动30万千瓦及以上煤电机组实施“三改联动”,即节能降碳改造、供热改造、灵活性改造,供电煤耗继续降低至295克/千瓦时左右;三是建设国内领先的9H级天然气发电机组并创新采用天然气掺烧氢气发电技术,提升天然气发电清洁化水平。

第二,大规模高比例发展非化石能源。“十四五”以来,日照市非化石能源实现倍增式发展,光伏装机保持50%以上的年均增长速度,清洁能源发电装机占比持续提升,建成了华能五莲石场光伏一期、智恒五莲汪湖光伏等项目,储备了一批光伏、生物质发电和储能项目,为后续发展提供了坚强动力。下一步,将聚焦发电、储能两个方向用力,加快推进东港海上光伏基地、莒县百万千瓦级光伏基地、五莲抽水蓄能基地等一批新能源重大支撑项目,加快太阳能、生物质能、工业余能等清洁能源发展,提高电网对清洁能源的消纳水平,到2025年,全市清洁能源发电装机占总装机比重超过50%,形成以清洁能源为主的能源电力供应体系。

三、日照市拟如何推进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重大项目建设?

答:推动实现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归根结底需要一批高质量项目来支撑。为工程化、项目化、清单化推进落实好《市行动计划》,按照市委、市政府部署,市发展改革委组织各区县、各功能区、各部门开展了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重点项目遴选工作,配套编制了项目清单。共谋划提出503个项目,计划总投资6279亿元,涉及13个领域、60个小类。其中,纳入省重点调度项目220个,计划总投资4339亿元,数量居全省前列;市级重点调度项目283个。超100亿元项目10个,50-100亿元项目13个,10-50亿元项目148个。今年实施项目共335个、年度计划完成投资747.2亿元。

这些项目的落地建设将加快扩大有效投资,建成投产后,即可转化为全市经济发展新动能。

下一步,将进一步唱响抓项目就是抓发展、谋项目就是谋未来主旋律,全面抓好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项目谋划、推进、储备工作,确保以高质量项目建设助推高质量发展。

一是强化项目推进。完善调度考核工作机制,加强动态调整、滚动推进。对在建项目,密切跟踪形象进度和纳统情况,推动项目加快建设。对新开工项目,通过举办集中开工活动等形式,争取及早开工并形成实物工作量。对谋划储备项目,加快前期手续办理,争取尽快落地实施。

二是强化要素保障。用好“要素跟着项目走”机制,坚持对上争取、对内挖潜双向发力,强化土地、能耗、资金等重点要素对接,支撑重大项目快落地、快开工、快建设。一方面,以更大力度争取专项债、中央省预算内、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等各类资金,以及省级重点项目能耗过桥、土地保障等各类指标。另一方面,推动各区县、功能区摸清家底、算好“要素账”,以更大力度推进要素挖潜。

三是强化管理服务。加强重大项目全生命周期管理服务,完善领导包保+服务专员+推进专班机制,提升精准精细管理水平。同时,一手抓提级会商,一手抓提级会办,加快困难问题解决,推动项目早日建成投产,转化为经济发展新动能。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