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这些资料对医院、临床和患者既无帮助,也无收益,因此一旦检查结束,这些文字工作就会停滞,不可持续。

这个观点有些不讨人欢喜,不过本人是共产党员,且知道自己寿命有限,讨好谁不讨好谁,最终都是要死的,因此愿意说真话。知生死之后,方才可能觉悟。

3. 不宜直接到康复院区开展工作

先调查康复院区的膳食现状和各方需求。要按毛主席说的做:下车伊始,要埋头调查,出门之前脑袋是空的,调查回来就知道该做什么了。

毛主席还说:许多游击队的领导者,许多新接任的工作干部,喜欢一到就宣布政见,看到一点表面,一个枝节,就指手画脚地说这也不对,那也错误。这种纯主观地“瞎说一顿”,实在是最可恶没有的。他一定要弄坏事情,一定要失掉群众,一定不能解决问题。【详见《毛选-反对本本主义》一节】

同理:

① 营养科主任不去调查清楚目标科室、相关领导、食堂等情况,就不要直接说要开展什么工作;

② 一些刚毕业的营养师,没有虚心的调查分析前,也不要根据学校里学习的内容,讲在岗位上要开展什么工作;

③ 从其他专业岗位转过来的营养师,不要带着原有的专业思路做全新的营养工作。

三、要追溯到具体的时间、地点、人物

不同的人说同一句话,或同一人在不同场合说,效力均是不同的;在进行营养科管理的辅导或健康管理咨询时,往往不在现场,需要进行回顾调查和分析,注重“三间”分布,尽量还原真实,不能满足于具体的事务;不宜直接相信求诊者/咨询者初期的话,尽管他们心里或许是清楚的,但仅能表达出了真相的一部分,而部分的真实就是虚妄。

相信“患者的主诉”,相信患者直接提出的问题或者要求;在部分真相的基础上就进行判断,提出解决方法,这位咨询师/营养师成功希望是渺茫的。

延伸的讲:佛教、天主教、基督教、东正教等宗教,日常教士某种程度上也扮演着心理咨询/治疗师的角色;其教义中多有类似于佛教“四大皆空”的理念,不相信看见的、听见的和接触到的,认为那不是真相,至少不是完整的真相。

举个身边的例子:2014年底举办营养年会时,某会场纪律管理员同志忘记了自身的岗位职责,而在聚精会神听课,于是判断其在当时不是一名职业工作者,此后对她做事总是不放心;缘于相信自己眼睛看到、耳朵听到及脑子里能理解事物的人,不大可能是一名合格的职业工作者。

四、要以阅读对象/院领导的阅读习惯和思维方式来组织和表达

院领导很忙,不喜欢看长篇大论,通常不首先关注过程和营养专业技术细节;院领导更愿意看数据、看比较、看结果。

因此在向院领导汇报工作时,不宜开篇直接说“我要做什么”,而是简要阐述:

① 这是什么事;

② 给医院带来的收益;

③ 需要医院投入的人财物等资源;

④ 可能给医院带来的风险;

院领导在此四个要素基础上判断做不做,然后才会有兴趣听/看/问你准备如何做。

(这也是常说的三段论: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

五、取得主管院长的信任,比写一份周全的报告更重要

许多同志认为报告要写的很周全,领导才会采纳,其实不然。领导是否采纳,首先在于是否信任这个人,如果对人不信任,报告写得再好也无用;其次在于报告形式是否可读性强、逻辑是否完整、数据是否可靠、证据是否充足等。

要取得主管领导的信任,主要在于营养科/师/主任的以往的工作效果。如果以往医院投入多而回报少,主管领导不大容易相信其工作能力。应谨慎申请开展项目,如果第一次领导同意了,但失败了,第二次申请的成功率就会打折扣;如果连续失败2次,第三次申请的成功率将可能低于20%。

因此我向许多同行朋友建议:要打“歼灭战“和“麻雀战”,而非“阵地战”。

院领导更欣赏这样的科主任:第一天申报批准通过,第二天项目成功。

先把工作基本做成,有明确成绩,再向医院领导申请;如此几次后,医院决策层对营养科的看法就是:只要营养科申报的项目基本均能成功。

作为部门负责人,尽量避免请示纠缠不清的、不太成熟的看法;领导也是普通人,多不愿意被高风险、未知的事情所牵连,如果被认为是罗嗦、麻烦、风险高的,一般领导会让再调查调查;通常不会直接拒绝,直接拒绝的风险也很高:

① 打击积极性;

② 得罪人;

③ 万一是应该做、必须做的,将来要承担拒绝的责任。

由于篇幅限制,该营养科主任修订的工作计划第二稿,以及对其评价和建议,请见(下)篇。

陈永春 口述

许桢 速记

2017.2.9于郑州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