④黼藻——原指华美的辞藻。这里是使情感美好的的意思。

⑤披封睹迹——打开卷轴,细看墨迹。

【按】唐代的书法理论同魏晋时代相比有较大的突破,张怀瓘是其代表人物之一。他在这段话中,明确指出:书法不仅可以记载古今的人事道理,有实用价值,而且能够:“含情万里, 标拔志气。黼藻情灵”,即能够激发人们的志气、陶冶人们的心灵,具有美育的功能。同时,书法还让人“可乐”、供人欣赏。这些都是书法的艺术功用。在张怀瓘之前的书论中,还未曾有过如此深刻论述。

8、往时张旭善草书,不治他技。喜怒窘穷,忧悲、愉佚、怨恨、思慕、酣醉、无聊、不平,有动于心,必于草书焉发之。观于物,见山水崖谷,鸟兽虫鱼,草木之花实,日月列星,风雨水火,雷霆霹雳,歌舞战斗,天地事物之变,可喜可愕,一寓于书。固张旭之书,变动犹鬼神,不可端倪。 韩愈《送高闲上人序》

①张旭——字伯高,吴郡人。生卒年不详,主要活动在唐玄宗开元、天宝年间。工诗书,为草书大家。其狂草当时与李白诗歌,裴文舞剑合称为“三绝”。

②端倪——头绪。这里可理解为边际或限量。

③韩愈(768-824)——字退之,昌黎人。唐代思想家、文学家。与柳宗元同为古文运动倡导者,为“唐宋八大家”之一。有《昌黎先生集》传世。

【按】当代著名美学家李泽厚在《略论书法》一文中,联系韩愈的这段话有一番精辟的论述:书法一方面表达的是书写者的“喜怒窘穷,忧悲,愉佚,怨恨,思慕,酣醉,无聊,不平……”,它可以是创作者有意识和无意识的内心秩序的全部展露;另一方面,它又是“观于物,见山水崖谷,鸟兽虫鱼,草木之花实,日月列星,风雨水火,雷霆霹雳,歌舞战斗,天地事物之变,可喜可愕,一寓于书。”它可以是宇宙普遍性形式和规律的感受同构。书法艺术所表现所传达的,正是这种人与自然,情绪与感受,内在心理程序结构与外在宇宙(包括社会)秩序结构直接相碰撞,相斗争,相调节,相协奏的伟大生命之歌。书法艺术是审美领域内人的自然化与自然的人化的直接统一的一种典型代表。

《张旭古诗四帖》(局部)

9、夫兵无常势,字无常体:若坐、若行、若飞、若动、若往、若来、若卧、若起,若日月垂象、若水火成形。倘悟其机,则纵横皆成意象也。杜本《论书》

①杜本(1276-1350)——字伯元,号清碧先生。江西清江人。元代学者、隐士。博学能文,工书画善篆隶。有《五声》、《论书》传世。

【按】把“意象”这一审美范畴首先引入文艺理论的是刘勰;而把它引入书法理论的则是蔡邕和张怀瓘。因为蔡邕的“纵横有可象”和张怀瓘的“书者法象”中的“象”,其含义已经接近“意象”。当然,杜本首先将“意象”一词引入书论,其重要贡献也应引起我们的重视。

10、凡物,气而生象,象而生画,画而生书,其檄(檄,应为口字旁)生乐。 汤显祖《答刘于威侍御乐论》

①檄(檄,应为口字旁)——呼号。

②汤显祖(1550-1616)——字义仍,号海若。江西临川人。明代大文学家、艺术家。曾创作了多种戏曲,诗文有《玉茗堂集》、《答刘子威侍御论乐》等传世。

【按】“物”、“气”、“象”是无限丰富的显示。“画”、“书”、“乐”是不同种类的艺术;前者是本源,后者是派生物。再从汤显祖所概括的艺术序列来看,不仅包含着“书画同源”的观点,而且也暗含着“书乐同流”的思想。

11、世间无物非草书。 翁方纲《题徐天池水墨写生卷》

①翁方纲(1733-1818)——字正三,好覃溪,直隶大兴人。清乾隆年间学者、书学家,能诗文、精鉴赏、工书法,与刘庸、梁同书、王文治齐名,称“清初四大家”。

【按】翁方纲的“世间无物非草书”这句话提出了一个深刻的命题,理论层次很高。它一方面说明客观物象通过书家的观察、联想,能化入书法艺术;另一方面也说明了书法艺术是万事万物的高度抽象与概括,给欣赏者提供了艺术再创造的广阔天地,由抽象到意象,使人们联想到田地无误的各种形态和变化。

12、书势自定时代。 翁方纲《跋汉朱君长题字》

①书势自定时代——书法艺术的发展趋势取决于时代和社会的发展。现代著名学者,书家胡小石先生也曾说过:书法家崛起于一个时代之中,却不能飞出一个时代之外。(书艺概论)

13、书者,如也;如其学,如其才,如其志,总之曰如其人而已。刘熙载《艺概》

①刘熙载(1813-1881)——字伯简,号融斋,江苏兴化人。清代后期文学家、文艺理论家。其所撰《艺概》为晚清重要文艺理论著作。《艺概》一书包括文概、诗概、赋概、词曲概、书概、经义概等六个部分。“书概”对书法的源流和笔法、书体特征等均有较为深刻地阐述。

【按】这四个“如”字强调了一点:书法能体现或象征书家的人格;书法艺术正是一种渗透自我、表现着自我的高层次的艺术。

14、写字者,写志也。故张长史授颜鲁公曰:“非志士高人,讵可与言要妙?”刘熙载《艺概》

①张长史——唐代书家张旭。

②颜鲁公(709-785)——即颜真卿。字清臣,京兆万年人。唐代政治农、大书法家。安史之乱后入京,历官至太子太师,封鲁郡开国公,世称颜鲁公。其书各体俱能,楷、行书尤精;其楷书端庄雄浑、气势开张,人称“颜体”,对后世影响极大。有《颜鲁公集》和多种书迹传世。

③讵——岂、怎。

④颜真卿所作《述张长史笔法十二意》一文中有:“张公乃……,乃曰:‘笔法玄妙,难妄传授。非志士高人,讵可与言要妙?’”又,相传为王羲之作的《书论》一文中也有类似语句:“夫书者,玄妙之伎也;若非通人志士,学之无及。”

张旭《郎官石柱记》

15、书当造乎自然。蔡中郎但谓“书肇于自然”,此立天定人,尚未及乎由人复天也。 刘熙载《艺概》

①蔡中郎——即蔡邕(132-192)字伯喈,陈留人。东汉末年书法家、音乐家、文学家,也是我国最早的书法理论家。

【按】所谓“肇于自然”,指书法艺术是从自然发源,由自然规定的,所以为“立天定人”;所谓“造乎自然”,指书法家创造的审美意象应当回到自然,不留人工的痕迹。这里,刘熙载对蔡邕的论点作出了重要的补充和提高:“造乎自然”不是照搬自然,而是经过人的创造再回到自然;是对“肇于自然”的升华,是古代书法实践观把书法美的表现对象由偏重自然精神引向偏重人之精神的一个发展。值得我们注意的是,古代的书学家们从未把纯粹自我作为唯一的表现对象,或以人之精神排斥自然精神。在刘熙载的书法思想中,“肇于自然”和“造乎自然”、“立天定人”与“由人复天”始终是环扣着的,共同构成其书法艺术观的内核。

16、今之文字,形声转多,而察其缔构,什九以象形为本柢,……故其所函,遂具三美:意美以感心,一也;音美以感耳,二也;形美以感目,三也。 鲁迅《汉文学史纲要》

①缔构——结构、组合。

②本柢——柢,树根。本柢,根本。

③鲁迅(1881-1963)——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他在书法上也有很深的造诣。

【按】鲁迅先生在这里谈的是中国文字的美学特征;象形文字“形美以感目”,是中国文字能发展为书法艺术的一个重要条件。至于其他民族的“象形文字”为何没有成为一门艺术,那就是另外一个需要专门研究的问题了。

17、书法是中国民族特有的又是有悠久历史的优良传统艺术。它是一种善于表现人类高尚品质和时代精神的特种艺术。 沈尹默《书法的今天和明天》

①沈尹默(1883-1971)――原名君默,字中,好秋明。浙江吴兴人。现代著名文学家、教育家、书法家和书法理论家。有《沈尹默论书丛稿》、《书法的今天和明天》、《历代名家学书经验谈辑要释义》传世。

18、世人公认中国书法是最高艺术,就是因为它能显出惊人奇迹,无色而具图画的灿烂,无声而具音乐的和谐,引人欣赏,心畅神怡。 沈尹默《历代名家学书经验谈辑要释义》

19、中国的书法是节奏化了的自然,表达着深一层的对生命形象的构思,成为反映生命的艺术。因此,中国书法不象其他民族的文字,停留在作为符号的阶段,而是走上了艺术美的方向,成为表达民族美感的工具。 宗白华《中国书法艺术的性质》

①宗白华(1897-1968)——原名宗之櫆,字白华。江苏常熟人。现代著名的哲学家、美学家。是我国现代最早从事艺术理论和美学研究的学者之一。曾先后发表了《中国书法里的美学思想》、《中国书法艺术的性质》等重要论文和《美学散步》等论著。

20、中国的书法本是一种类似音乐或舞蹈的节奏艺术。它具有形线之美,有感情与人格的表现。它不是摹绘实物,却又不完全抽象,有如西洋字母而保有暗示实物和生命的姿式。中国音乐衰落,而书法却代替了它成为一种表达最高意境与情操的民族艺术。宗白华:《中西画法所表现的空间意识》

21、写字在古代正确的称呼是“书”。书者如也,书的任务是如,写出来的字要“如”我们心中对于物象的把握和理解。用抽象的点画表出“物象之本”,这也是说物象中的“文”,就是交织在一个物象里或物象的相互关系里的条理:长短、大小、疏密、朝揖,应接、向背、穿插等等的规律和结构。而这个被把握到的“文”,同时又反映着人对它们的情感反应。这种“因情生文,因文见情”的字就升华到艺术境界,具有艺术价值成为美学的对象了。宗白华:《中国书法里的美学思想》

22、罗丹曾经对德国女画家萝斯蒂兹说:“一个规定的线(文)通贯着大宇宙,付予了一切被创造物。如果他们在这线里面运行着,而自觉着自由自在,那是不会产生出任何丑陋的东西来的。希腊人因此深入地研究了自然,他们的完美是从这里来的,不是从一个抽象的‘理念’来的。人的身体是一座庙宇,具有神样的诸形式。”又说:“表现在一形象造型里的要务,是寻找那特征的线文。低能的艺术家很少具有这胆量单独地强调出那要紧的线,这需要一种决断力,象仅有少数人才能具有的那样。” 我们古代伟大的先民就属于罗丹所说的少数人。古人传述仓颉造字时的情形说:“颉首四目,通于神明,仰观奎星圆曲之势,俯察龟文鸟迹之象,博采众美,合而为字。”仓颉并不是真的有四只眼睛,而是说他象征着人类从猿进化到人,两手解放了,全身直立,因而双眼睛能仰观天文,俯察地理,好象增加了两个眼睛,他能够全面地,综合地把握世界,透视那通贯着大宇宙付予了万物的规定的线,因而能在脑筋里构造概念,又用“文”、“字”来表示这些概念。“人”诞生了,文明诞生了,中国书法也诞生了。宗白华《中国书法里的美学思想》

23、中国书法在创造伊始,就在实用之外,同时走上艺术美的方向,使中国书法不象其它民族的文字,停留在作为符号阶段,而成为表达民族美感的工具。宗白华《中国书法里的美学思想》

24、中国人以书法表达自然景象。李斯论书法说:“送脚如游鱼得水,舞笔如景山兴云。”钟繇说:“笔迹者界也,流美者人也……见万类皆象之.点如山颓,摘如雨骤,纤如丝毫,轻如云雾。去若鸣凤之游云汉,来若游女之入花林。”书境同于画境,并且通于音的境界,……作书可以写景,可以寄情,可以绘音,只是一个灵的境界耳。 宗白华:《中西画法所表现的空间意识》

25、美术有动和静的二类:动的如音乐,静的如绘画,而书法则属于静的一种。……我国理论以乐而不淫、哀而不伤为难能之境界。而人之自制力有限,于是歌舞之欣赏,每随之而声不良只副作用,或且成为罪恶之渊薮,其为害不可不防。至于绘画,因系静的艺术品,较少此种流弊,然尤不及书法之绝不会发生不良之副作用。此就娱乐言,有利而无弊。…… 故学习书法,平常以为仅是艺术上之事,而实则除美观以外,尚有种种之作用。此作用能引导人对修养有帮助,对学问有长进,对觇事有悟入。陆维钊《书法述要》

①乐而不淫、哀而不伤——此语出于《论语*八佾》;意思是:快乐而不过度以至于放荡,哀怜而不忧伤。

②渊薮——渊,鱼相聚之地。渊薮,比喻某事物会聚集结之处。

③觇事——观察了解世事。

④陆维钊(1899-1980)——原名子平,字微昭,晚年好劭翁。浙江平湖人。现代著名书家、学者和艺术教育家。工篆、隶书和行书。长于文学,对史、地、医学和中国古典音乐,均有深湛研究。生前人浙江美术学院教授,为我国现代高等书法教育的开创者之一。

《心画篆书轴》纸本 篆书

二、论学书之途径与方法

26、张伯英临池学书,池水尽墨。永师登楼不下,四十余年。张公精熟,号为草圣。永师拘滞,终能著名。以此而言,非一朝一夕所能尽美。俗云:“书无百日工”。盖悠悠之谈也。宜白首攻之,岂可百日乎。徐浩:《论书》

①张伯英——即张芝,伯英是张芝的字。

②永师——即智永。

③拘滞——拘束。这里是指限制自己的行动。

④徐浩(703-820)――字季海。越州人。唐代著名书法家。封会稽郡公,世称“徐会稽”。存世法书有《朱巨川告身》等,著作有《古迹记》一卷、《论书》。

27、初学之际,宜先筋骨。筋骨不立,肉何所附?徐浩:《论书》

①筋骨——古代常用人体组织来比喻书法,如筋、骨、血、肉等。筋,指的是书法形象的力量感。骨,指的是使书法形象获得基本造型特征的某些属性(如结体的疏密和点画的曲折、方圆等)。

②肉——指书法的点画形象在肥瘦、方圆、墨色等方面给观赏者的感受(即肉感)。

28、真卿前请曰:“幸蒙长史九丈传授用笔之法。敢问攻书之妙,何如得齐于古人?”张公曰:“妙在执笔,令其圆畅,勿使拘挛。其次识法,谓口传手授之诀,勿使无度,所谓笔法也。其次在于布置,不慢不越,巧使合宜。其次纸笔精佳。其次在于变化适怀,纵舍掣夺,咸有规矩。五者备也,然后能齐于古人。”颜真卿《述张长史笔法十二意》

①长史九丈——指唐代书法家张旭。

②齐于古人——达到与古人一样的水平。

③拘挛——拘束。

④布置——结体和布白。

29、笔成冢,墨成池,不及羲之即献之。笔秃千管,墨磨万铤,不作张芝作索靖。: 苏轼:《题二王书》

①铤——原指金锭,这里指墨锭。

②张芝是东汉大书法家;索靖是西晋大书法家。

30、学书在玩味古人法帖,悉知其用笔之意,乃为有益。赵孟頫:《松雪斋文集》

①赵孟頫(1254-1322)——字子昂,号松雪道人;湖州吴兴人。宁末元初杰出的书画家、诗人。书法渊源晋、唐,所书碑帖墨迹甚多,后世称为“赵体”。

31、学书有二:一曰笔法,二曰字形。笔法弗精,虽善犹恶;字法弗妙,虽熟犹生。赵孟頫(见《昆山志》)

32、凡欲学书之人,功夫分作三段:初段要专一,次段要广大,三段要脱化。每段要三五年,火候方足。所谓初段,必须取古之大家一人以为宗主,门庭一定,脚根牢把,朝夕沉酣其中,务使笔笔肖似,使人望之即知是此种嫡派。从有誉我、谤我,我只不为之动。此段功夫最难,常有一笔一直,数十日不能合辙者。此处如触墙壁,全无入路。他人到此,每每退步灰心。我到此,心愈坚,志愈猛,功愈勤,无休无歇,一往直前,久之则自心手相应。初段之难如此,此后方许做中段功夫:取魏晋唐宋元明数十种大家,逐家临摩数十日。当其临摩之时,则诸家形模,时或引吾而去。此时步步回头,时时顾祖,将诸家之字,点滴归源,庶几不为所诱。然此时终不能自作主张也。功夫到此,倏忽又五七年矣。此时是次段功夫。盖终段则无他法,只是守定一家,又时时出入各家,无古无今,无人无我,写个不休;写到熟极之处,忽然悟门大启,层层透入,洞见古人精微奥妙,我之笔底逬出天机来变动挥洒。回头初试宗主,不缚不脱之境,方可自成一家也。到此又是五七年或十年,终段功夫止此也。书虽小道,果能上于羲献齐驱,为千古风雅不朽之士,亦非易易也。倪苏门《论书法》。

【按】这一段有关学书途径的阐述,生动而具体,颇有道理.但这只是可行的途径之一,而不是唯一的途径.历代书家学书的过程并不完全一致,须因人因境制宜。

33、书必先生而后熟,亦必先熟而后生。始之生者,学力未到,心手相违也;熟而生者,不落蹊径,不随世俗,新意时出,笔底具化工也。故熟非庸俗,生不凋疏。……故由生入熟易,由熟得生难。汤临初《书指》

①化工——原指自然的创造力。这里是指艺术修养达到精妙而自然的境界。

②凋疏——零落、粗俗。

《十五日帖》 传为张芝之作

34、学书者始由不工求工,继由工求不工。不工者,工之极也。《庄子*山木篇》曰:“既雕既琢,复归于朴”善夫。刘熙载《艺概》

①工——技艺达到了精微严密的程度。

②庄子——庄周(前 369?-前 286?),战国中期宋人。是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散文家。今存《庄子》三十三篇。

③既雕既琢,复归于朴——意思是说:讲求修饰,精雕细琢,但最后仍要回到自然、质朴。

35、学书从何体入手为好?大多数书家都主张从楷书入手,也有书家主张从隶书入手。李瑞清主张从篆书入手,自可作为一家之言来研究。 模仿前人书法有两条路:一是专学一家,要学得象。如学颜真卿或欧阳询,终身学他。二是学许多家,兼包并蓄。这两条路,第一条路优点是简切,容易下手,但也容易为一家所缚。第二条路弱点似乎是汜滥无归,但看得多,便于发展。走第二条路,以模仿为过渡,再到创作,是最好的方法。 梁启超《论书二题》

①汜滥——水分岔流后回到主流日记。汜滥,即河水泛滥。

36、夫学书之初,不得不师古,此乃手段而非目的。临古者所以成我,此即接受遗产,非可终身与古人为奴也,若拘守一隅,惟旧辙是循,如邯郸之学步,此等粥饭汉,倘使参访大德,定须吃棒遇喝,匍匐而归。至于狂禅呵骂,自诩天才,奋笔伸纸,便夸独创,则楚固失矣,齐亦未为得也。尝见昔人赞美文艺或学术成就之高者,曰:“前无古人,后无来者。”此语割断历史前后关系,孤立作家存在地位,所当批判也。今易其语曰:“前不同于古人,自古以来,而能发展古人。后不同于来者,向来者去,而能启迪来者。” 胡小石《书艺略论》

①邯郸之学步——比喻摹仿别人不成,反而丧失了自己原有的技能。典出《庄子*秋水》。

②粥饭汉——饱食终日无所用心的人。 学书之步骤有三:一曰用笔,二曰结体,三曰布白。胡小石《书艺略论》

37、(学前人书)当在似与不似之间。何道州临张迁碑凡二百数十通,每通记数。前数十通不似,中数十通甚似,后百余通又从不似至大不似,乃尽化张迁为道州。胡小石(见《胡小石先生传》)

①何道州——即清代书法家何绍基;湖南道州人。

38、开始学书法,必须求法则,要正规,要从正楷开始。学正楷要知道行、草书。学行草书应先学草书,再学行书,行书介于正草之间。隶书也要学,……学楷书从何着手?首先要很好的挑选帖子,根据每人的爱好和兴趣选帖子,不能硬性规定。关键是帖子选得对路。潘天寿《潘天寿美术文集》

39、我们学习汉隶、魏碑,要取其精神,而不必拘拘于形似。用现在的毛笔,去模仿斑驳剥的效果,或者要求用毛笔,写出刀刻的效果,是吃力不讨好的。但高华苍古的神气要吸取。潘天寿《谈汉魏碑刻》

三、论创作与避忌

40、一时而书,有乖有合,合则流媚,乖则雕疏,略言其由,各有其五:神怡务闲,一合也;感惠徇知,二合也;时和气润,三合也;纸墨相发,四合也;偶然欲书,五合也。心遗体留,一乖也;意违势屈,二乖也;风燥日炎,三乖也;纸墨不称,四乖也;情怠手阑,五乖也。乖合之际,优劣互差。得时不如得器,得器不如得志,若五乖同萃,思遏手蒙;五合交臻,神融笔畅。畅无不适,蒙无所从。孙过庭《书谱》P308

①乖——违背、不合。

②雕疏——即“凋疏”。零落、衰败的样子。包世臣说:“草木秋深,叶凋而枝疏者,以生意内凝而生气外敝也。—–凋疏由于气怯,笔力尽于画中,结法止于字内”。(见《艺舟双楫》)

③感惠徇知——感人恩惠、报答知己。

④纸墨相发——好纸好墨互相映衬。

⑤遽——急迫、匆忙。

⑥阑——残、尽。这里是疲乏的意思。

⑦器——工具,即笔墨纸砚。

⑧萃——聚集。

⑨蒙——本指昏暗,这里是茫然的意思。

⑩交臻——臻,到达;交臻,指交会、会合。

41、与众同者,俗物;与众异者,奇材。书亦如然。为将之明,不必披图讲法,精在料敌制胜。为书之妙,不必任文按本,专在应变,无方皆能,遇事从宜,决之于度内者也。张怀瓘 《评书药石论》P309

① 披图讲法——挂着地图大讲兵法。

② 凭文按本——安全按照书本上的话。

③ 无方——没有固定的法则。

④ 度——胸襟、心意。

42、书初无意于嘉乃嘉尔!苏轼《评草书》P311

① 嘉——美好。

43、大字难结密;小字常局促。真书苦不放;草书苦无法。苏轼《苏东坡全集》P312

44、我书意造本无法,点画信手烦推求。苏轼《苏东坡全集》

① 意造——以意作书,不拘成法。

② 烦推求——不值得研究其笔法及师承。

45、楷法欲如快马入阵,草法欲左规右矩,,此古人妙处也。黄庭坚《山谷文集》

46、凡作字,常熟观魏、晋人碑,会之放心,自得古人笔法也。黄庭坚《山谷题跋》

①会之放心——领会其精神并放置在心中。

47、凡书害姿媚是其小疵,轻佻是其大病,直须落笔一一端正。至于放笔自然成行,则虽草而笔意端正。最忌用意装饰,便不成书。黄庭坚《山谷文集》

①害姿媚——害,灾祸。这里指受害于“姿媚”。

②疵——小病,引伸为过失、缺点。

48、吾极知书法佳境,第始欲如此而不得如此者,心手纸笔,主客互有乖左之故也。期于如此而能如此者,工也。不期如此而能如此者,天也。一行有一行之天,一字有一字之天。神至而笔至,天也,笔不至而神至,天也。至与不至,莫非天也。吾复何言,盖难言之。傅山《字训》。

①第——但,只。

②乖左——背离而不配合。

③期于如此——希望能这样。

④工——指人的工力。

⑤天——指出于自然、天然。

【按】傅山在这里连用了六个“天”字,主要是形容写字时出于自然形成的笔势和笔意,说明写字达不到“佳境”,是由于“心手纸笔,主客互有乘左之故”。因此,不能简单地把他所说的似乎有点神秘的“天”,归结为唯心主义的“天”(世界的精神本源)的概念。傅山继承发展了自唐代孙过庭以来的传统观点:主客观两个方面的条件都具备了,才能达到书法创作的“佳境”。

傅山 草书临王羲之《诸从帖》轴

49、作书草率最难 钱伯垌(见《初月楼论书随笔》)

①钱伯垌——[清](1738 至 1811)字鲁斯,号渔陂,又号仆射山樵,江苏阳湖(今常州)人。清代古文家、书法家。一生未仕而以文名显,是“阳湖派”古文的首领。善书,楷、行被包世臣列为“能品”。以正、行书名。自刘塘厌世,论者推为第一。其书由董其昌、黄庭坚以追李邕、颜真卿,本于梁巘,坚实不及,而流宕转换时或过之。好钦酒,诗笔亦劲达如其为人。嘉庆七年(一八○二)与包世宦相晤。初至京师,四库存馆方开,求试膳录不入格,而生平所至京师、山东、湖南、湖北、浙江、扬州、宣、歙之间,书迹皆遍其处。卒年七十五。《阳湖县志、艺舟双楫、齐民要术、吴育艾斋文集、大云山房集》

【按】这是钱鲁斯与吴德旋论书的一句话。其后,吴德旋说:“余初不解其说,后学怀素《小千文》,略得草率之意。……近写杨景度《步虚词》,乃知草率者,细净之至也。”可见,这里的“草率”,绝非一般的潦草、轻率之意,而是貌似草率,实为匠心独运。所谓:“草率最难”,实际上是说:最难达到那种不事雕饰、打破程式、信手写来、自然天成的境界。只有经过了长期“不草率”、勤学苦练的历程,才能体味到这里所说的“草率”的真正含义。

50、凡书,笔画要坚而浑,体势要奇而稳,章法要变而贯。刘熙载《艺概》

51、正书居静以治动,草书居动以治静。 ……草书比之正书,要使画省而意存,可于争让、相背间悟得。刘熙载《艺概》

①这句话的意思是:楷书用静止状态的外表来反映活动着的内涵。草书以流动的外表来体现沉静的境界。

②相背——“分若抵背”,即 “向背法”。字的两部分相向者为向,字的两部分相背者为背;无论“向”“背”都应相互呼应、顾盼有情。“姜夔在《续书谱》中说:"向背者,如人之顾盼指画,相揖相背,发于左者应于右,起于上者伏于下。大要点画之间,施设(安排)各有情理。求之古人,右军盖为独步(独一无二、最杰出的)”。

52、奔放处要不离开法度,,精微处要照顾到气魄。吴昌硕(见《吴昌硕作品选》)

①吴昌硕(1844-1927)初名俊,又名俊卿,字昌硕,又署仓石、苍石,号缶庐、苦铁等,浙江安吉人。是近代著名篆刻家、书画家。篆刻自创一派;书法以篆、隶、行著称书坛。曾为西泠印社社长。著有《缶庐集》、《缶庐印存》。

53、藁(教材为“稿”)法最为难,使转异毫端,心果手乃敏,气足更形完。王世镗《藁诀集字》

①藁——这里指草书。

②使转异毫端——草书之难不在笔下龙飞凤舞,而在区分毫端“使”“转”的不同。只有明察毫端使、转之异,才能识草法之理。 这句之下有作者自注:“心果如胸有成竹,自目无全牛,而手下方可敏捷。学者草每患气不足;否则,气足而形不完,张颠素狂不免此病。”

【按】一般认为,气势胆略是书法创作成败的关键,草书尤其如此。但仅强调这一个方面,而缺乏功力与修养,只是气势夺人,则难免陷入“乱来”与“狂怪”。因此,“心果”始能“手敏”,“气足”更须“形完”,时草书创作的要领之一;明白了心与手、气与形的依存、表里关系,既重笔势又重字法,方能不至于被人指为“野狐禅”。 刘海粟先生是我国近代美术教育事业的奠基人,我国当代艺术大师、新美术运动的拓荒者、杰出的美术教育家,是当今我国艺术界誉满中外的杰出的美术教育家。擅长于中国画、油画和书法,对诗词亦有很深的造诣。主要著作有《画学真诠》、《中国绘画上的六法论》、《存天阁谈艺录》、《黄山谈艺录》、《刘海粟艺术文选》、《石涛与后期印象派》、《中国绘画的继承与创新》等。

54、以其全生命的全副生活皆熔冶于书法之中,因之托赖了他所专精的书法,建立了他不朽生命。其中最重要的关键,只在他所感到的一切物象,在此或在彼,今天或明天,都可能被“触电”而转移到笔画上去的一点,书家各功力之久,一旦悟到了这步程度,他的书法必然忽变到另一升华的境界。潘伯鹰《中国书法简论》

四、论气韵与神彩

55、书之妙道,神彩为上,形质次之,兼之者方可绍于古人。王僧虔《笔意赞》

①神彩——指导书法作品中表现出来的精神和风采等。

②形质——指构成字的形体的基础,如点画的长短、肥瘦、方圆、刚柔。它与“神彩”的关系,其实质就是古代书画论中的形与神的关系。③绍——继承。

56、深识书者, 唯观神彩,不见字形,若精意玄鉴,则物无遗照,何有不通? 张怀瓘《文字论》

①玄鉴——即“玄镜”,本指明镜,后用以比喻高超的见解。 但疑技巧有天得,不必勉强方通神。王安石 《王临川集》

①但——只,不过。

②王安石——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书法家。

【按】这时所说的“不必勉强”,是自然、天然的意思,反对牵强附会或装腔作势。王安石认为只有写得自然得体、不矫揉造作,才能写出字的精神来。这一观点是反映了所有艺术的共同的内在规律的。

57、书必有神、气、骨、肉、血,五者阙一,不为成书也。苏轼《东坡集》

①神——指神彩。②气——指气韵。③阙——同“缺”。

58、书画以韵为主。……收书画者,观予此语,三十年后当少识书画。黄庭坚《北齐校书图题跋》

①少——稍、略微。

【按】黄山谷在论书画时多次用“韵”作为评判作品高下的标准。看来,“韵”是他的书法美学思想的核心。“韵”的含义十分丰富,有绝俗、传神、含蓄、味外之旨、情感与表现方法之渗透等多重语义。对此,可参看日本学者中村茂夫的文章《美学史论》11 期。

58—2 两晋士大夫类能书,笔法皆成就,右军父子拔其萃耳。观魏晋间人论事,皆语少而意密,大都犹有古人风泽,略可想见。论人物要是韵胜为尤难得,蓄书者能以韵观之,当得仿佛。黄庭坚《山谷集》(一说《题绎本法帖》

)①类——大抵,大都;

②拔其萃——出类拔萃,即其中最杰出的。

58—3 凡书画当观韵。……此与文章同一关纽,但难得人入神会耳。黄庭坚《豫章黄先生文集》

59、欲书必舒散怀抱,至于如意所愿,斯可称神. 书不变化,匪足语神也。……规矩入巧,规矩入巧,乃名神化,固不滞不执,有圆通之妙焉。况大造之玄功。宣泄于文学;神化也者,即天机自发、气韵生动之谓也。项穆《书法雅言》

①匪——同“非”。

②大造——即造化;指天地。

60、写字之法,在心不在手,在神不在心;神则妙矣,不可知矣,故曰“规矩可以言传、神妙必由悟入”。何谓“悟入”?悟其所以立规矩之前,故多在规矩烂熟之后。周显宗《感寓录》 凡字、画、诗文,皆天机浩气所发。……无机无气,死字、死画、死诗文也,徒苦人耳。 汉隶之不可思议处,只在硬拙。初无布置等当之意,凡偏旁、左右、宽窄、疏密,信手行去,一派天机。”傅山《杂记》

①天机——此处指人的灵性。旧时一般人认为它是先天的。

②硬拙——硬,这里主要是力感强、气势大;拙,这里主要是形态古朴、自然。

【按】傅山在这里强调书法创作中的“天机”、“浩气”,是在力求打破当时陈腐的造作风气,追求个性、率真之情。“信手行去,一派天机”,才能独于笔情墨趣之外,而获得高格高调的具有自然之美的艺术作品。

61、高韵深情、坚质浩气,缺一不可以为书。 凡论书气,以士气为上。若妇气、兵气、村气、市气、匠气、腐气、伧气、俳气、江湖气、门客气、酒肉气、蔬笋气、皆士之弃也。刘熙载《艺概》

①士气——读书人的气息,即人们常说的书卷气。

②伧气——粗野之气。③俳气——油滑之气。

62、学书通于学仙:炼神为上,炼气次之;炼形又次之。 书贵入神,而神有“我神”“他神”之别。入“他神”者,我化为古也;入“我神”者,古化为我也。刘熙载《艺概》

【按】刘熙载把书法的神彩分为高低两个层次:“我神”和“他神”。“他神”是经过学习而得前人之神,这是阶梯,也可能成为桎梏;“我神”则是最高阶段,是书家个性的自然流露。只有完成了从“他神”向“我神”的飞跃,才能成为真正的书法艺术家。由此可见,中国书法艺术确实是一种以手写心、以墨迹显示人的精神、个性的神妙艺术。

63、执笔稳,下笔轻则自有一种秀逸之气。高二适《题曹娥碑》

64、王羲之写字,为什么不观太湖旁的石头而观庭间的群鹅?吴道子画《地狱变》又为什么要请裴将军舞剑?这些都证明一切艺术的真正要素乃在于有生命,且丰富其生命。有了生命,时间空间都不能限制他。傅抱石《傅抱石论美术论集》

①吴道子——唐代大画家,擅画佛道人物。

②裴将军——即唐代舞蹈家裴旻,擅剑舞。唐玄宗时,李白诗歌、张旭草书、裴旻舞剑,合称“三绝”。

③傅抱石(1904-1965)——江西新喻人。现代杰出的国画家和美术史论家。兼工诗、书、印,成就极高。有多种美术史论著作行世。

五、论继承与创新

65、(王羲之)今始年十六,学艺之外,书画过目便能。就余请书画法,……画乃吾自画,书乃吾自书,吾余事虽不足法而书画固法,欲汝学书则知积学可以致远。王廙《历代名画记》

①王廙(276-322)——东晋书画家,字世将,山东临沂人。元帝时,为左卫将军,封武康侯。善诗工书画。

【按】王廙的“画乃吾自画,书乃吾自书”历来被视为论述艺术创新的千古名句。书画是艺术,失去了作者的个性便失去了艺术。“自书”正是要求书者写出自己的面目,别具一格,不断创新。

66、那么,中国古代书画理论中的“我”与西方现代绘画理论中的“自我表现”是不是一回事呢?当代著名学者伍蠡甫认为:同为一个“我”字,其内容、涵义却不相同。倘若以西方现代派强调个人主义的“自我”,来解释我国古典书画理论的“我”,就会违背历史主义。当然,倘若一见到“我”字,便看作是资产阶级的货色,而予以否定,那也不是实事求是的态度。(见《艺术评论》第二集)

67、壮岁未能立家,人谓吾书集古字,盖取诸长处总而成之。既老,始是成家,人见之不知何为祖也。米芾《海岳名言》

68、古人书各各不同。若一一相似,则奴书也。米芾《自述学书》

69、怀素所以妙者,虽率真颠逸,千变万化,终不离魏、晋法度故也。后人作草,皆随俗交绕,不合古法,不识者以为奇,不满识者一笑。赵孟頫《跋怀素论书帖》

①率意——随着自己的意愿。

②不满识者一笑——不够内行人一笑,即不值一笑。

【按】上乘的草书作品是既千变万化、自出新意,而又不失优秀传统之法的。如果既缺少工夫、又不懂法度,而是乱缠乱绕、信手涂抹,只能骗骗“不识者”——外行人。用赵孟頫的为番话来对照当今书坛的某些现象,仍然是能够发人深省的。

70、自书学不讲,流习成弊,聪达者病於新巧,笃古者泥於规模。……就令学成王羲之,只是他人书耳。按张融自谓“不恨己无二王法,但恨二王无己法”,则古人固以规模为耻矣。文征明《甫田集》

①笃古——笃,专一,信奉古人。

②规模——这里指规则、模式。

71、学书者,既知用笔之诀,尤须博观古帖,于结构布置,行间疏密,照应起伏,正变巧拙,无不默识于心,务使下笔之际,无一点一画不自法帖中来,然后能自成家数。今人不闻古法,不同古帖,妄以小慧,杜撰为书;或体势俗恶,或锋劲侧戾,邪气洋溢,流俗慕其时名,更相效习,转成画虎,此古法之所以益泯也。丰坊《笔诀》

①家数——指学术或文艺上的流派。

②杜撰——没有根据和来源地编造。

③戾——猛烈、劲疾。

④画虎——典出《后汉书*马援传》,本为“画虎类狗”。这里用来比喻模仿得不成功,不伦不类,不象样子。

72、必须明师指授,八法、八病、运笔、撮襟等法,逐一讲究,意中了了,然后落笔,则一点一画都从规矩中来……临写时,更得精通书法者,提掇点化,则心益明,见愈长,临池之业,日异而月不同,骎骎骚到古人佳处矣。明代费瀛《大书长语》

73、书家未有学古而不变者也。 奇宕潇洒,时出新致,以奇为正,不主故常。董其昌《画禅室随笔》

①致——指风度或意趣。

②不主故常——(《庄子》:“变化齐一,不主故常。”)故常,指旧则、先例。

74、学书者竞言钟、王,顾古人何师?撷诸家法、意,自创一体。陈洪绶《宝纶堂集》

①竞——争着。

②顾——但。

③撷——采。

④陈洪绶(1598-1652)——字章侯,号老莲;浙江诸暨人。明末杰出的书画家。其诗、书、画都有鲜明的个人风格。

【按】陈老莲的书法确实是有独特的个性、“自成一体”的。他提出:我师古人,古人师谁?这一诘问颇有见地,胆识过人。他也并非反对一切师承,而是主张“撷诸家法、意”,不要受某一家或某一派的局限。

75、书法之始也,难以入帖;继也,难以出帖。王铎(见《广阳杂记》)

76、学书不参通古碑书法,终不古,,为俗笔也。 “予书何足重?但从事此道数十年,皆本古人,不敢妄为。 余书独宗羲、献。书不宗晋,终入野道。王铎(见《中国书法》1986 年第 1 期)

77、必以古人为法,而后能悟生于古法之外也。悟生于古法之外,而后能自我作古,以立我法也。清•宋曹在《书法约言》

78、书必先生而后熟,既熟而后生.先生者,学力未到,心手相违;后生者,不落蹊径,变化无端. 清•宋曹在《书法约言》

79、书家须自立门户,其旨在熔铸古人,自成一家,否则习气未除,将至性至情不能表见于笔墨之外。何绍基《使黔草邬鸿逵叙》

①至性至情——最纯朴的心灵和最真诚的感情。

80、学我者死,化我者生,破我者进。吴昌硕(见《寒松阁谈艺术琐录》)

81、凡系同时代人之书,彼此每每有几分相近。此不独书艺如是,即其他艺术,如绘画、雕刻、建筑等亦莫不如是。作家崛起一时代之中,却不能飞出一时代之外。彼乃根据其同时代人与其前时代人所得之成绩以为基础,而以自己之不断努力在此遗产上生产再生产而发展之。胡小石《书艺略论》

六、论品评与欣赏

82、钟繇书如云鹄游天,群鸿戏海;……

王羲之书字势雄逸,如龙跳天门,虎卧凤阁;……

蔡邕书骨气洞达,爽爽如有神力。

张芝书如汉武爱道,凭虚欲仙。

王献之书绝众超群,无人可拟,如河朔少年皆悉充悦,举体拖沓而不可耐。

王僧虔书如王、谢家子弟,纵复不端正,奕奕皆有一种风流气骨。南北朝•萧衍•古今书人优劣评

①鹄——天鹅

②鸿——大雁;一作天鹅

③汉武——即汉武帝刘彻。

④河朔——旧时指黄河以北地区。

⑤充悦——志得意满的样子。

⑥王谢——指六朝时代的大族王氏、谢氏。

⑦奕奕——光采闪动的样子。

【按】

魏晋南北朝是中国古典美学和艺术理论发展史上的重要时期。从人物品藻到艺术品评都出现了巨大的转化。一方面,人物品藻从实用的角度转向审美的角度,以自然美来形容人的风姿、神采;另一方面,又以人的风采、神采来品评艺术作品的风格和高下。于是,在书论中出现了大量“XX 书法如……”这类比况法的形式,将各位书家带有个性的书风,比喻成人物、自然等,并加以评价。这种独特的品评形式一直延续到近代。当然,其局限性也随着时代的前进而日渐明显起来。

83、夫运笔邪则无芒角,执笔宽则书缓弱;……纯骨无媚,纯肉无力;少墨浮涩,多墨笨钝;比并皆然。任意所之,自然之理也。若抑扬得所,趣舍无为;扬波折节,中规合矩;分简下注,浓纤有方;肥瘦相和,骨力相称。婉婉暧暧,视之不足;棱棱凛凛,常有生气,适眼合心,便为甲科。萧衍•答陶隐居论书

①宽——放松,不够紧。

②趣舍——即取舍。

③婉婉暧暧——婉婉,宛转屈伸的状态;暧暧,朦胧的样子。

④棱棱凛凛——坚劲挺拔的样子。

⑤甲科——优秀作品。

深识书者,唯观神采,不见字形,……。欲知其妙,初观莫测,久视弥珍;虽书已缄藏,而心追目极,情犹眷眷者,是为妙矣。然须考其发意所由;从心者为上,从眼者为下。张怀瓘《文字论》

①弥珍——更加珍爱。

②缄藏——封好藏起来。

③眷眷——依恋不舍。

84、诵圣人之语,不如亲闻其言;评先贤之书,必不能尽其深意。……纵异形奇体,辄以情理一贯,终不出于洪荒之外,必不离于工拙之间。然智则无涯,法固不定,且以风神骨气者居上,妍美功用者居下。张怀瓘《书议》

①洪荒——宇宙形成前的混沌状态。这里指远古时代。

【按】在《书议》一文中,唐代大理论家张怀瓘批评了过去品书时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不仅要看“工拙”,更要以“风神骨气者居上,妍美功用者居下”为标准。这种品评标准在书法上被提出并被强调,反映了书法艺术领域中审美鉴赏的深入。

85、夫马,筋多肉少为上,肉多筋少为下。书亦如是。……含识之物,皆欲骨肉相称,神貌怡然。若筋骨不任其脂肉,在马为驽骀,在人为肉疚,在书为墨猪。……一点一画,意态纵横,偃亚中间,绰有余裕,结字峻秀,类于生动,幽于深远,焕若神明,以不测为量者,书之妙也。是日“无病”,勤而行之益佳。张怀瓘 《评书药石论》

①含识之物——指有感情的东西(动物)。

②驽骀——气力不足、品种低劣的马。

③墨猪——指笔画过肥而无力;是病之一种。

④偃亚——指笔画的俯仰。

⑤以不测为量者——变化到不可捉摸的程度。

86、杜陵评书贵瘦硬,此论未公吾不凭。短长肥瘦各有态,玉环飞燕谁敢憎!苏轼《孙莘老求墨妙亭》

①杜甫曾有诗句“书贵瘦硬方通神”以“瘦硬”作为评书的标准。苏轼对此持不同意见。

②玉环飞燕——玉环,杨玉环,唐玄宗的贵妃。飞燕,赵飞燕,汉成帝皇后。传说杨玉环体态丰满,赵飞燕瘦弱苗条,而均以貌美著称,都是美人。因以“燕瘦环肥”比喻体态不同而各擅其美,风格不同而各有所长。

87、诗至于杜子美,之文至于韩退之,书至于颜鲁公,画至于吴道子,而古今之变,天下之能事毕矣。苏轼《书吴道子画后》

88、字美观则不古:初见之,则使人甚爱;次见之,则得其不到古人处;三见之,则偏旁点画皆不合古者历历在眼矣。字不美观者必古:初见之,则不甚爱,再见之,则得其到古人处;三见之,则偏旁点画亦历历在眼矣,故观今人之字,如观文绣,观古人之字,如观钟鼎,学古人字,期于必到,若至妙处,如会于道,则无愧于古人矣。刘正夫《书法钩玄》。

①文绣——绣有彩色花纹的丝织品或衣服。

②刘正夫——字德初;衢州人。生卒年不详,为宋代政和年间书法家,著有《书法钩玄》等。

89、高书不入俗眼,入俗眼者必非高书。然此言亦可与知者道,难与俗人言也。徐渭《题自书<一枝堂帖>》

①高书——指水平极高的书法作品。

90、昔人言“善鉴者不书,善书者不鉴”,一未到,一不屑耳。谓不能鉴者无是理也。果不鉴,必不能书。赵宦光《寒山帚谈》

凡书,笔画要坚而浑,体势要奇而稳,章法要变而贯。刘熙载《艺概》

91、论书者曰“苍”、曰 “雄”、曰 “秀”,余谓更当多益一个“深”字。凡苍而涉于老秃,雄而失于粗疏,秀而入于轻靡者,不深故也。刘熙载《艺概》

92、篆书要如龙腾凤翥,观昌黎歌《石鼓》可知。或但取整齐而无变化,则椠人优为之矣。篆之所尚,莫过于筋,然筋患其弛,亦患其急。欲去两病,赲笔自有诀也。刘熙载《艺概》

①龙腾凤翥——翥,飞举。这里用龙腾凤翥形容笔力遒劲、笔势奔放。

②椠人——椠,刻书用的木片。椠人,即行笔。

③赲笔——《集韵》:“赲,速行貌”。赲笔,即行笔。

93、黄山谷论书,最重一“韵”字,盖俗气未尽者,皆不足以言韵也。观其书嵇叔夜诗与侄榎,称其诗无一点尘俗气,因言:“士生于世,可以百为,惟不可俗,俗便不可医。”是则其去俗务尽也,岂惟书哉!即以书论,识者亦觉《鹤铭》之高韵,此堪追嗣矣。刘熙载《艺概》

①嵇叔夜——三国魏著名的文学家、哲学家、音乐家嵇康。

②《鹤铭》——即《瘗鹤铭》。著名摩崖刻石,在江苏镇江市焦山。其时代和书者众说纷纭,至今仍未能断定。

94、马克思说:“如果你要欣赏艺术,那么你应当是一个在艺术上有教养的人。”这一名言也适用于书法的欣赏上。人们必须具有一定的修养,才能欣赏书法的艺术美。修养愈高深,欣赏能力也愈强。

欣赏书法要比欣赏绘画难些。绘画包含山、水、人物等具体内容,书法只是运用精细、浓淡、强弱各种不同的线条,形成微妙的变化,既没有具体景物,又不能用各种颜色加以渲染,在作品本身要想表现出书法艺术美,使人看了产生心旷神怡、愉快舒适的美感,是极不容易的。但我们还是可以用一定的标准做依据的。我们应当以一幅书作全面来欣赏,从它的各个组成部分去鉴别,从而欣赏它的整体美。一幅书法包括以下几个组成部分:

一、气韵 中国画讲究气韵,中国书法更讲究气韵。所谓气韵,就是行内字与字之间有呼应,行与行之间有呼应,要做到“笔未到而意到”。一幅书作中的字,如果各不连气的堆积,那就无气韵可言了。

二、选材 指一幅纸上所写的内容而言。不管所写的是什么,都必须根据字数多少,看它是否行款适当、疏密相宜、题跋署款得体。

三、墨色 书法的艺术美主要靠水墨线条来表现,因此要看一幅作品的墨色是否有神彩,其墨色是否经久不变。

四、装背 通称装裱。一幅作品装裱得好,可以增加其艺术美;反之,装裱粗糙或刺目,又会削弱其艺术美。这也是欣赏书法作品时不可缺少的一项标准。沈子善《中国的书法和印章》

95、书法中所谓气势,所谓结构,所谓力透纸背,都是表现这书法的空间意境。宗白华●中西画法所表现的空间意识

96、中国字若写得好,用笔得法,就成功一个有生命有空间立体味的艺术品。若字和字之间,行与行之间,能“偃仰顾盼,阴阳起伏,如树木之枝叶扶疏,而彼此相让。如流水之沦漪杂见,而先后相承”。这一幅字就是生命之流,一回舞蹈,一曲音乐。宗白华●中西画法所表现的空间意识

97、笔有笔力。卫夫人说:“点如坠石”,即一个点要凝聚了过去的运动的力量。这种力量是艺术家内心的表现,但并非剑拔弩张,而是既有力,又秀气。宗白华●中国美学史中重要问题的初步探索

98、学习书法,首先要求有实用的价值。 其次,进而要求可以满足美术的需要。所谓美术的书法,正如我人对其他艺术品一样,可以用以下几种形容词来表达我对它品鉴的感觉,如:沉雄、豪劲、清丽、和婉、端庄、厚重、倜傥、俊拔、浑穆、苍古、高逸、幽雅等。而欣赏的人,对名家作品,正如与英雄(沉雄、豪劲)、美人(清丽、和婉)、君子(端庄、厚重)、才士(倜傥、俊拔)、野老(浑穆、苍古)、隐者(高逸、幽雅)相对,无形中受其熏陶,感情为所渗透,人格为所感染,心绪为所改变,嗜好为之提高,渐渐将一般人娱乐上之低级趣味转移至于高级。这便是学书法的价值。陆维钊《书法述要》

七、论书法与中国画之关系

99、石如飞白本如籀,写竹还与八法通,若也有人能会此,方知书画本来同。赵孟頫《枯木竹石图》P540

100、石如飞白木如籀,写画原与八法通。柯九思《题赵魏公画竹》P540

101、写竹,干用篆法,枝用草书法,写叶用八分法或用鲁公撇笔法,木石用折钗股、屋漏痕之遗意。柯九思《画竹自跋》P540

① 鲁公——即唐代大书法家颜真卿。

② 折钗股——书法术语;用钗股虽折而其体仍圆,比喻笔画转折时笔毫平铺,锋正、圆而不扭曲、偏斜。

③ 屋漏痕——

102、书盛于晋,画盛于唐、宋,书与画一耳。士大夫工画者必工书,其画法即书法所在。杨维桢《图绘宝鉴序》

103、工画如楷书,写意如草圣,不过执笔转腕灵妙耳。世之善书者多善画,由其转腕用笔之不滞也。唐寅《画史会要》P541

① 工画——指工笔画;用笔细密工整,与“写意”相对而言,称为“工笔”。

104、昔吴道元学书于张颠、贺老,不成,退,画法益工。可知画法兼之书法。朱耷《“书画同源”册页》P544

105、字画本自同工,字贵写,画亦贵写。以书法透入于画,而画无不妙;以画法参入于书,而书无不神。故曰:善书者必善画;善画者亦必善书。自来书画兼擅者,有若米襄阳,有若倪云林,有若赵松雪,有若沈石田,有若文衡山,有若董思白。其书其画类能运用一心,贯串道理,书中有画,画中有书。周星莲《临池管见》P547

① 米襄阳——即米芾。

② 倪云林——元代杰出画家倪瓒。

③ 赵松雪——即赵孟頫。

④ 沈石田——即明代杰出书画家沈周。

⑤ 文衡山——明代杰出书画家文征明。

⑥ 董思白——即董其昌。

106、赵孟頫谓“石如飞白木如籀”,颇有道理。精通书法者,常以书法用于画法上。昌硕先生深悟此理。我画树枝,常以小篆之法为之。黄宾虹《画语录》P548

107、饰文字以为美,虽华夏所独,而其理极通于绘事。鲁迅《拟播布美术意见书》P550

108、写字就是画画。鲁迅《门外文谈》

109、中国绘画以书法为基础,就同西画通于雕刻建筑的意匠。宗白华《中西画法所表现的空间意识》P551

110、书法入画乃成中国画第一特点。——中国乐教失传,诗人不能弦歌,乃将心灵的情韵表现于书法、画法。书法尤为代替音乐的抽象艺术。在画幅上题诗写字,借书法以点醒画中的笔法,借诗句以衬出画中意境。——-中国画以书法为骨干,以诗境为灵魂,诗、书、画同属于一境层。宗白华《论中西画法的渊源与基础》P551

①乐教——“乐”为儒家教化的内容之一,《乐经》为儒家六经之一。秦以后失传。

111、一切文字,在最初都是象形的,换言之,都是绘画式的。反之,任何绘画都代表着一件事物,因此也便具有文字的作用。但是,绘画与文字仍然是两件东西,它们的外表虽相似,它们的基本性质却完全两样。绘画的目的是传达印象,而文字的本来目的则是说明概念。——- 但是,就中国的情形论,文字最初虽非十足的绘画,后的发展却和绘画越走越近。——字体由篆隶变到行楷,字体本身的图案意味逐渐减少,可是它在艺术方面发展的途径不但并未断绝,而且和绘画拉拢得更紧,共同走到一个更高超的境界了。—— 评论书画者常说起“书画同源”,实际上二者恐怕是异源同流。字与画只是近亲而已。因为相近,所以两方面都喜欢互相拉拢;起初是字拉拢画,后来是画拉拢字。字拉拢画,使字走上艺术的路,而发展成我们这独特的艺术——书法。画拉拢字,使画脱离了画的常轨,而产生了我们这有独特作风的文人画。闻一多《字与画》P553

① 闻一多(1899—1946)——本名家骅,后更名亦多;字友三,号友山,笔名一多。湖北浠水人。现代著名学者、诗人、艺术家。他思想进步、为人刚正,在为民主而奋斗中牺牲。他在研究中国文化遗产方面,作出了重要的、独特的贡献。他能画能书,而且在艺术理论上有精深的造诣。

【按】闻一多先生生于 1943 年为《综合》周刊写了一篇《字与画》的文章。因该刊停刊,此文未及刊出,也未曾收入《闻一多全集》。全文一千多字,原稿现收藏于南京博物院。 闻先生在这篇文章里,精辟地论述了文字与绘画的关系;针对传统的“书画同源”的观点,提出了书画“异源同流”的新观点,为中国绘画史的研究开拓了新的思路。当然,该文之价值尚远不止于此。

112、中国画的基础,简单来说就是书画同源。写不好字,就谈不到中国画。中国画必须以书法,以中国特有的笔法表现的。——中国画以书法做为它的基础,就决定了笔墨问题,决定了章法问题、布局问题,以至于各种各样的结构——也就是造型,都要随之而变异。这是一个规律,而且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规律。石鲁《谈中国画问题》P554

①石鲁(1919—1982)——四川仁寿人,现代著名国画家、书法家。曾任中国美协陕西分会主席。他的书法和山水画风格独特对现代中国画坛和书坛都曾有一定的影响。

【按】“中国画以书法做为它的基础”、“这是一个规律”——石鲁的这一观点在中国书画界是有一定代表性的。但有些美术家对此尚有不同看法。他们认为,书法与中国画的关系虽然至为密切,但说整个中国画的基础是书法,恐未必准确,需要作进一步地研究。

八、论书品与人品、修养之关系 (缺何绍基、林散之二人论述)

113、古之论书者,兼论其平生。苟非其人,虽工不贵也。苏轼《书唐氏六家书后》P557

①虽工不贵——即使它(书法作品)水平很高,也不被人看重。

【按】自汉末、魏晋以后,古代文艺评批家素来把艺术品视为艺术家的人格化;对艺术的批评、品鉴,经常与对艺术家人品的评价联系在一起。它要求艺术家在追求艺术完善的同时,追求自我人格的完善。东坡生生的这番议论,正是我国这一传统方法的具体运用。这种方法虽然仍有可取之处,但以这一方法为主的文艺批评的时代已经过去了。

114、观其书,有以得其为人;则君子小人必见于书,是殆不然①。以貌取人,且犹不可,而况书乎?吾观颜公书,未尝不想其风采,非徒得其为人而已。 凛乎若见诮卢杞而叱希烈

②,何也?其理与韩非窃斧之说③无异。然人之字画工拙之外, 盖皆有趣,亦有以见其为人邪正之粗④。苏轼《题鲁公帖》P557

① 这句意为:这样说大概不正确。

② 凛乎,令人敬畏的样子。诮,谴责。卢杞,唐代奸臣;为人阴险,以阴谋权术陷害朝廷忠臣。希烈,即李希烈,唐代武将,背叛朝廷的藩镇割据者。颜真卿曾当朝谴责卢杞的阴谋;后李希烈叛变,卢杞建议派七十五岁的颜真卿去劝说李归顺。颜明知一去凶多吉少,仍以国事为重,毅然前往。李希烈不听他的规劝,反而对他威逼利诱,他大声斥责、坚贞不屈,终被害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