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鼎盛时代》获得了所有外国评委的一致好评,成为了大赛唯一的金奖。

吴老师强调,传统元素并非生搬硬套而是需要通过我们现代的眼光,为传统注入新的生命力。古人的生命比不得牙雕不败,是流水落花春去也,而曾经存在于他们生命中的采采流水、蓬蓬远春,已随时光远去,无处探寻。所幸为后人留下一些可供展颐之物。虽饱历岁月风雨,故人往事湮灭不可考,幸而它还在这里,将自身的存在转为了时代的记忆。对待这些老祖宗留给我们的传家宝,保护是第一步,而发展活化才是真正的传承。需知中国传统文化如同一块旃檀,需搁置在香炉的隔片上,方可碧烟杳杳,终日不绝。林无静树,川无停流,古韵常在,活化才可绵延不绝。将历史与现代,传统手艺与现代科技、传统审美与当今潮流、东方文化与西方文化相结合,今日的风气能够裹挟着百年前的气息,穿越时间与空间的界限,文化气韵由此氤氲。

◆◆ 东方智慧的坚守 ◆◆

吴老师的品牌东方国成立至今,从未停止过传播中华文化的脚步,期间有无数品牌如H&M,MAX MARA的设计总监前来参观,皆赞不绝口。因一件融会贯通的产品,如琴瑟合奏,每个人群都会产生共鸣,耄耋老者视它为旧日好时光,而于青年,未尝不是一场怀旧的体验,这领域阔大神秘,却又永远敞开着怀抱。

吴老师谈及赴国际考察时的经历,她伫立于大英博物馆前,只觉泛涌不尽的心酸,那满满当当雍容绝丽的文物,竟只沉睡在异域他乡,这场景,国人若见之,必不能忘。为这原因,吴海燕老师毅然放弃薪资优厚的商业设计师之路,坚守学院阵地而钻研中国传统文化在本土的留存生长。时人近三十年来耽溺西方而忽视本土,这也是她自畴昔至现今努力扳正的一点。

作为DIA设计智造大奖的舞美设计总监和高峰论坛特邀嘉宾,吴海燕老师更是关注科技与设计的结合,她很欣赏“可以喝的书”这件作品,这件作品既为人们提供生活上的便利又考虑到了人群的文化需求,以人为本这个出发点就是难能可贵的。DIA的会场布置,看似与寻常电视录播的舞台大不相同,因每个细节,深入推敲,都蕴藏着玲珑心思,连嘉宾的水瓶都有与大赛主旨契合的设计,可见用心。不若飞花逐水流,而是如青松站定不轻移,不做一眼望到底的设计,也不做无甚可推敲的人。

身为设计艺术学院的院长,她站在全球视野的高度,充分吸取并调动各界资源,引领设计学院走在国际化的前沿。带领师生赴海外举办“设计东方”全球系列巡展、与丹麦哥本哈根皮草研究中心签署战略合作协议、邀请来自美国、英国、德国等设计领域大师来为学生开课、积极促进学生作品登上国际展示舞台,还有最近正在筹备的国际工作站,邀请了许多国际知名的优秀设计师,也致力于吸纳优秀的学子,共同为中国传统精华的发扬而穷一己之力。

◆◆ 走出校园的历练与执着 ◆◆

吴海燕老师对学生反复强调的一点是:历练。她一直鼓励学生不论大几,寒暑假,哪怕只有些微闲暇,也要争取去各个地方调研实践。作品如同美人,皮相骨相,美与不美差别只在毫厘之间,对“妙”的把握,只能靠自己的体会,不能指望老师连细微的对美的感觉也一并传授。在历练中,作为美院人,也要重视美术功底,功底不扎实,作品难有灵气,容易胶柱鼓瑟陈陈相因,刻鹄不成尚类鹜。

作为设计师,目光一定不能局限,吴老师一直有一个清醒的认知,设计并非自扫门前雪,也需要玩跨界,譬如设计一件服装,并不单单只是服装,可以尝试延伸到纺织品,陶瓷,甚至最后落入一种生活方式。吴海燕老师当年的毕业设计,就是改造未经设计的留学生宿舍,一个空旷又枯燥的空间。她为了制作灯具,数次到嘉兴的灯具市场与师傅合作商议,巨细靡遗,印染织物的时候又常赶赴苏州,坐定在方寸工作案前,一坐就是一天。跨界的设计充满了趣味,这件作品若能保存至今,必也是不落下乘的。岁月带走了它,她仍觉得遗憾。

与吴海燕老师交谈过程中,她分享了设计生涯中很多的感悟,然而于我,最深刻的感悟,是老师满目星星点点的光彩。从不怀疑自己的道路,从不费力揣测他人所图,因为她扎根于脚下的土地,才有如此的笃定。是笃定,也是自信。艺术这条一个人的路,她独行至今。所以谈及合作伙伴时,自有一段气度:有那个幸运,遇到志同道合,愿意一起为发扬中华文化而努力的伙伴,如此,可以方便同行一段路,若不是,那么,不必费力再耽误。走了那么远的路,倚仗的,是心中的“我执”,而不是别人眼中的虚影。有人钟爱中国传统,是叶公好龙,而有那么一些人的钟爱,是尾生抱柱,一生挚爱。对眼前这个提起丝竹棉麻仍语调欣然,仿佛有说不尽的情话的前辈,我想,岁月洗练,水落石出,剩下的是一条笔直而干净的大路。

◆◆采访手记◆◆

听闻约到了吴海燕老师的采访,几个小记者都十分紧张。前不久才在DIA论坛峰会上见到她,彼时她是唯一的女性嘉宾,在演讲中有着十足巾帼不让须眉的气势。但真正走进东方国的时候,我们又接触到了另一面的吴老师。在为我们介绍她的作品时,仿佛是在看自己孩子一样的慈爱,学生们满满的都是少年人特有的稚嫩的疑惑,向她提的问题很多,超出了预定的时间,她也没有不耐。知无不言,言而不尽,丝毫没有我们想象中的“高冷”,谈及中国文化,语气里流露的是骄傲,但又夹杂着些许沉痛。她热爱至此,一生都付与艺术,摊着手笑道“一穷二白”的时候,我无言,只有尊敬和鼻酸。我想起多年前看过的黄永玉先生的采访,他做酒鬼酒的设计时,就一门心思扑在酒厂里,满心满眼都是作品。谈起报酬,付之一笑,自盛得下一方荣曜,载得了一种风流。这是艺术家的风流态度,更是艺术家的认真执着。

我想,我们力所能及的是扬东方丝国之文化,与千万热忱的学子一同,弃花间喝道,摒斫却垂杨,观吴绫蜀锦,赏齐纨鲁缟。吴海燕老师展示的作品,虽未饰以金阙之珠,却有制以鲁班之巧。莫不是熟能生巧?莫不是因爱而多一窍?愿越来越多的后来者,能跟随前辈的脚步,一同领略东方精神谱系之奥,追寻东方设计之魅。

文 |方舟 孙施妍 董楚玥

编辑 |胡心云

审核 |徐元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