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农信社的“药筒”信用支持下,我省中药材产业迅速发展。每年夏天和秋天,农园大地上铺着真草,微风吹来,药香令人心旷神怡。

种植者在收到药帽后眉喜眼

中药材产业成为老百姓致富的“绿色银行”

在“药筒”的支持下,甘肃中药材加工产业蓬勃发展。

是秋天。岷县当归省商人云集,茶树马龙,该县中药材年产值超过20亿韩元。

初秋,龙源区简草扩散,奇花异草竞争,微风,芬芳。

我省地域广,地理广,巨大的地区差异造就了多种特色产业。生机勃勃的珍贵中药材,是农园大地上丰富的镇江市,也是我省六大富民支柱特色农业产业之一。

为了帮助六大优势富民产业的发展和增长,作为全省农村金融服务的主力军,甘肃农村信用社的创新研发ampd推广的“龙药通”特色信贷开辟了农村金融事业的“新天地”。截至8月末,甘肃省农村信用社累计发放“药筒”贷款47745件,达到50.91亿元,有效解决了从事中药材行业的企业和个人的贷款难题,促进了全省中药材产业的发展,为解决地区实体经济发展融资难题,探索了有效的金融创新之路。

在“龙窑通”的支持下,全省中药材产业蓬勃发展。到去年为止,全省中药材种植面积为383万亩,产量达99万吨,中药材成为人工种植面积

位居全国第一,已形成了陇南山地亚热带暖温带秦药区、陇中陇东黄土高原温带半干旱西药区、青藏高原东部高寒阴湿中药藏药区、河西走廊温带荒漠干旱西药区四个药材产区。岷县当归、渭源党参、陇西黄芪、礼县大黄等18个道地中药材品种获得国家原产地标志认证。岷县为当归之乡,陇西为黄芪之乡,渭源为党参之乡,西和为半夏之乡。全省6个中药材专业市场年交易量约130多万吨,交易额达250亿元。

陇药产业的“及时雨”

八月,陇西田野里流光溢彩,碧绿的珍草药苗映染了天空。

走进陇西县首阳镇,一股沁人心脾的药香飘然而至,让人顿觉神清气爽。

地处渭水之滨的首阳镇,是西北最大的中药材种植、初级加工基地和交易、信息中心,也是全国“道地药材”的重要产区之一。年交易中药材5万吨,种苗2万吨,种子5000吨,饮片8000吨,交易额达15亿元,被农业部认定为“农产品定点市场”和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镇。这里还被誉为全国党参和黄芪价格的“晴雨表”。

一个偏僻的西北小镇,何以在中药材产业发展中越做越强?是什么原因成就了首阳“千年药乡”的称号?

“首阳的中药材产业之所以有今天的发展现状,得益于集种植、市场、加工于一体的产业链,有了农信社的‘陇药通’支持,中药材产业链迅速完善,中药材产业实现了快速发展和外延扩张。”首阳镇一位负责人给出了答案。

在首阳镇董家堡中药材标准化种植示范点,一望无垠的田野里,各种中药材长势喜人、满目葱茏。

正在药地里锄草的李建民夫妇和记者拉起了家常。“家里有6亩地,在农信社的支持下,我又流转了4亩地种植黄芪,减去成本一年能收入三万多元。”说起药材的好收成,李建民夫妇笑得合不拢嘴,“农信社提供资金支持,镇上请来农技人员现场指导,这样种出药材更符合药用标准,能卖上好价钱。”

为了做大做强中药材产业,近年来农信社按照建设“绿色道地”药源基地的要求,采取“信贷+合作社+基地+农户”的发展模式,通过“陇药通”支持建立了面积达2800亩的首阳镇董家堡、禄家门、菜子坪黄芪标准化种植基地。目前,该镇中药材种植面积保持在4.5万亩以上,年产干药2万余吨,总产值1.2亿元,每亩收益2608元。

特别是董家堡村中药材示范园的建成,直接带动了全镇16个村种植黄芪、红芪、党参、黄芩、防风等中药材,种植面积达5万亩,辐射周边乡镇形成了10万亩的中药材主产区。并引进适宜当地种植的中药材新品种20多个,使全镇中药材品种由最初的15个增加到40多个。

以“陇药通”为强力抓手,在大力推行“企业+合作社+农户”的经营模式、扶持种植农户的过程中,陇西合行还积极支持中药材加工企业、专业合作社。在药材收获后,药材加工企业、专业合作社以高于市场价收购药材,解除了农户销售的后顾之忧。

文峰镇三台村村民米继平等5人过去都是村里的贫困户,务过农、打过工、做过小买卖,但都没能实现致富的梦想。2013年,米继平得知南方一家药商急购一批黄芪的信息后,萌发了运销药材的念头。可是,上百万的启动资金成了“拦路虎”。就在他一筹莫展时,有人告诉他可以去陇西合行申请“陇药通”。兴奋至极的他和同村的张宏诚、王兵兵、杨世琪、张社来等5位乡亲组成联保小组,向陇西合行文峰支行提出贷款申请。经过深入细致的调查了解,陇西合行很快为每人发放了20万元的“陇药通”贷款。有了这笔资金,他们合伙购进150吨黄芪运销到南方。呵!除去成本,每人净赚30万元,一夜致富。翌日赶到农信社结清贷款时,米继平等人感慨不已,直夸“陇药通”是百姓致富的“及时雨”。

陇西合行董事长张国维介绍,为了破解担保难的问题,“陇药通”采取了多元化的担保方式,除了与担保公司建立合作关系,还采取仓单质押、农户联保、抵押担保等多种方式,既解决了药农、药商的融资担保难题,又将贷款风险降到了最低。

巩昌镇中药材贩运加工大户刘经理手头资金紧缺,他向陇西合行提出了贷款50万元的申请。接到申请后,该行客户经理在第一时间进入调查程序并准备相关手续。第三天,老刘就拿到了贷款。“‘陇药通’贷款就是好,放款速度快,真是帮了我的大忙啊。”老刘这样对记者说。

“陇药通”贷款的投放不仅使种植户和运销商得益,更提升了陇西县药材产业化经营水平。陇西合行通过对药材加工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扶持,建立了一批标准化生产基地和加工企业,延伸了中药材加工产业链条,提高了药材利用价值,还推进了农业生产手段和经营方式现代化,使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悄然进军。

走进首阳中药材交易市场大厅,一个个摊位整齐排列,人群熙熙攘攘。据介绍,该市场每天交易原药350吨、各类饮片60吨,年交易额达20亿元。目前,首阳镇共有中药材初级加工户3500户,加工企业45家。年加工中药材饮片8000吨,仅党参饮片年加工就达6000多吨,占全国饮片党参加工量的70%。

“每公斤12元的黄芪,经过清洗、整理后切片,就能卖到16元以上,除去人工等费用,每公斤至少能赚1.5元,一年加工4万吨,就能赚6万元。”一位药材经销商给记者算了一笔账。

近年来,陇西合行求真务实,在支持“三农”发展中积极创新,切实解决农民、中小微企业贷款难问题。2011年11月,在省联社创新研发部的指导和帮助下,经过充分市场调研、论证,该行制定了“陇药通”信贷业务管理制度办法和操作流程,为“陇药通”的开办、推广奠定了基础。同年12月,“陇药通”信贷产品正式在长安路支行开办。

做药材生意20多年的首阳农民老王做梦也没想到,经营药材的收入每年竟可达百万元。他说:“过去我们走街串巷做药材生意,现在靠‘陇药通’建起了自己的加工厂,每年的药材销量超过200多吨。”

“陇药通”信贷产品不仅有力促进陇西中草药产业发展,实现了银行、企业、市场三方共赢的互利合作,更推动了该县中药材产业的健康、快速、规范、有序发展。截至去年末,陇西合行累计发放“陇药通”贷款近20亿元,余额达13亿元。由于“陇药通”手续简便、办理迅速,服务对象涵盖了中草药产业链的生产、加工、交易各个环节,惠及当地和周边地区的药材种植户、运销户和加工企业,深受当地中药材经营户欢迎。

农信人把握到了中药材经济蕴藏的无限商机,从创新产品到提高服务机制,打开了一片农村金融事业的“新天地”。

有了“陇药通”信贷的支持,陇西中药材产业实现了从初期的简单种植和粗略加工到标准化种植和精深加工,从走街串巷的叫卖到专业化市场运作的完美蜕变。“千年药乡”这块“金字招牌”越来越亮!

“陇药通”是富民增收的“加速器”

素有“中国当归之乡”之称的岷县,是中国有名的道地中药材主产区,境内盛产当归、黄芪、红芪、党参、丹参等名贵中药材238种。去年,全县中药材种植面积近40万亩,产量达9.07万吨,年产值近20亿元。中药材收益占当年农民人均纯收入4350元的41%。

中药材产业已成为岷县富民增收的支柱产业之一。

是秋,早晨7点,岷县“中国当归城”内已经人头攒动,车水马龙,各个乡镇的大量药农纷纷前来交易,全国各地客商云集,讨价还价、称重打包、卸载装车……一派繁忙景象。岷县已建成“中国当归城”和梅川中药材市场两个专业市场,年市场交易量达15万吨,交易额达36亿元。截至去年,岷县有中药材加工营销企业296户,专业合作社310家,形成了以中药材饮片、药片、中药提取物、化妆品及保健食品为主的产品格局。天容牌系列产品、当归美肤水等产品销售量不断攀升,“岷海”、“顺和”、“天容”荣获甘肃省著名商标,国峰药业、伊发药业等一批加工企业建设如火如荼。

来到茶埠镇甫里村,村民王万文依靠“陇药通”发展种植当归、黄芪等中药材,一家人短短几年摘掉了贫困户的“帽子”,过上了小康生活。

“靠农信社的支持不仅脱贫走上了致富路,现在还有存款呢,家里的生活水平是一年比一年好。”王万文说。王万文一家不仅种植当归,而且还搞起了收购和中药材粗加工的生意,去年净赚10多万元。像万王文一样的药材加工大户在甫里村就有10多户,全村有三分之二的农户在“陇药通”支持下做起了药材收购和加工的生意。

近年来,岷县农信社扎实推进农村金融服务创新,不断加大对特色产业,尤其是中药材产业的信贷投入,支持县域中药材企业及种植大户做大做强,成效显著,硕果累累。成功扶持了甘肃当归城科技、康达药业、顺兴和等一大批中药材加工企业,为县域经济进步和“三农”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截至今年8月末,岷县农信社各项贷款余额达到287916万元,较年初净增51375万元。其中涉农贷款余额达到270624万元,农户小额信用贷款余额13276万元,全年累计发放“陇药通”贷款24691万元。

为了营造良好的信用环境,进一步夯实“陇药通”发放基础,岷县农信社在全县共建立农户经济档案92856户,建档面达到95.7%;评定信用户80047户;授信总额202613万元,较年初增加666万元,授信户数占总建档数的85.5%。特别是在“陇药通”信贷业务开办以来,岷县信用社积极发放中药材收购、加工、贩运贷款,为中药材产业发展及农民增收致富提供了强有力的金融支持。截至目前,各项贷款余额达到了287916万元,其中个人“陇药通”贷款3838笔,金额67693万元。

今年以来,岷县农信社领导班子从春季开始,及早着手,全面走访县内各药材企业、大小药材经销户,了解掌握产业发展及贷款需求、个人资产等情况,并积极同当归产业协会沟通协商,组织召开了岷县当归产业协会及经销商参与的药材产业银、企、商座谈会,就中药材产业发展和贷款资金支持方面展开深入探讨,确定了由当归产业协会成立药材经销户联合基金会,吸纳药材经销户入会并存入保证金,农信社以保证金余额放大5倍发放贷款的全新支持模式。目前已发放协会成员贷款接近10000万元,支持了苗志坚、张文国、李万海、何具珍等一大批中药材经销带头人,激发了广大农户种植中药材的积极性。

同时,岷县农信社紧紧围绕打造“中国药都”战略目标,调整信贷资金,创新信贷服务,实施下游扶持“四化”种植、中游支持精深加工、上游助力品牌销售三大工程,将岷县中药产业发展提升到一个新的水平,使中药材产业真正成为推动地方经济发展和富民强县的支柱产业。“陇药通”已成为岷县富民产业的“加速器”。

“岷归”先后获得国家进出口商品检验检疫局原产地标记认证,成为西北地区第一个获得原产地标记认证的农产品,并通过绿色食品认证。当归种植基地通过了国家GAP认证,成为我省首个通过GAP认证的中药材品种;当归生产被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授予“国家农业标准化示范区”。

小半夏培育出大“钱”途

西和县素有“半夏之乡”美誉,这里生产的半夏以粒大色白、药用成分高、品质优良备受省内外客商青睐。

近年来,西和合行充分借力“中国半夏之乡”地理优势和产品认证优势,积极创新信贷服务,大力推广半夏的规模化种植。去年全县半夏种植面积3000亩,产值4000多万元。半夏产业已成为当地的主要特色产业,创出了一条帮助农民脱贫致富的路子。

一个产业的发展,必须有信贷资金全力支持和龙头带动,才能生机勃勃,蒸蒸日上。

近年来,西和合行根据地方政府对中药材产业的发展规划,大力支持以半夏为主的中药材产业作为区域特色产业,实现了中药材产业的规模化发展,初步形成了以示范点为依托、辐射带动全县的发展格局。

为了支持中药材向专业化、产业化方向发展,西和合行始终坚持“就近服务、远联大户、集中连片、委托代理”的服务理念,以加工企业、专业合作社为依托,坚持“绿色信贷”原则,在加大对重点企业和重点项目信贷支持的同时,引导中药材产业合理优化产能布局,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在西和合行的支持下,何坝镇安峪村村民鲁工直组建的和旺半夏专业合作社、十里乡吴均平组建的恒力半夏专业合作社等一批专业合作社如雨后春笋般成长起来。半夏专业合作社在西和成了带动千家万户发展半夏产业的龙头。

为了更好地支持县域经济快速发展,让更多的农民富起来。西和合行着力增强服务三农的责任感和紧迫感,坚决克服畏难情绪和“怕贷”、“惜贷”思想,明确“三农”服务重点,围绕县域支柱产业和优势资源依托支柱产业重点,扶持了一批中药材种植大户和精品农户。

半夏种植大户鲁工直,多年来摸索出一套半夏种植技术。在他的带领和帮助下,安峪村有120户农民种植半夏,种植面积达到300亩以上,半夏种植每亩产值达2万元,真正实现了“万元田”。该村60%以上的农民靠种植半夏走上致富的道路。在“陇药通”的扶持下,鲁工直成立了和旺半夏合作社,致力于半夏种植业的推广,为合作社成员和广大农民提供良种、种植技术、田间管理和病虫害防治,产品销售等一条龙的服务。目前该合作社现有成员165名,辐射周边姜席、洛峪、何坝三个乡镇60多个村社,种植面积达1700亩。

针对中药材产业发展特点和信贷需求,西和合行创新改进信贷管理方式,细化信贷管理措施,完善信用评级、简化贷款手续、提高贷款审批效率,对符合条件的贷款项目及时受理、及时审批、及时发放,着力满足农户、企业在种植、收购、加工、销售阶段不同的信贷需求。并充分发挥自身业务优势和信息优势,延伸信贷服务链条,帮助中药材企业和农户及时掌握全面、准确的市场信息,促进信贷资金使用效益的提高。同时,西和合行积极和政府部门沟通,争取增加财政对中药材贷款贴息资金、成立涉农担保公司、增加担保公司资本金或设立风险补偿基金等多种方式,建立贷款风险补偿机制,加强信贷资金与财政资金的配套使用,带动县域金融机构增加对中药材产业发展的信贷投放。截至目前,西和合行共向半夏种植户发放“陇药通”767笔,金额1214万元。现正准备向和旺半夏专业合作社发放300万元贷款用于今年的半夏收购。

种了20多年半夏的何坝镇安峪村村民鲁喜龙,在没加入合作社之前,用他的话说是小打小闹。从最初种植面积不足一亩到现在种植面积达20多亩的种植大户,他打心眼里感谢合作社,感谢西和合行的支持。

“有了自己的专业合作社,社员的半夏产品就能避免被销售压价的中间环节,直接向外销售,社员的收入增加了,产业稳定发展的积极性就不会再受挫伤。”恒力半夏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吴均平说,“西和半夏占全国半夏总产量的70%以上,西和县是当之无愧的‘中国半夏之乡’,全县40多万人中约有三分之一在种植半夏,今年全县半夏人均增收800元。”

如今,西和县被农业部特产之乡委员会命名为“中国半夏之乡”。

百姓由衷地点赞,“陇药通”成就了一个富民产业。

天然药库成了“绿色银行”

素有“千年药乡、天然药库”之美誉的宕昌县哈达铺,盛产当归、党参、红芪等上品药材。

8月中旬,阿坞乡药农正忙着采收黄芪籽。宕昌县已经建成哈达铺至阿坞、哈达铺至庞家、理川至八力、南阳至好梯4个万亩中药材种植示范带。仅去年就新增加中药材28万亩,总面积达到40万亩,药材总产量达7.8万吨,总产值5.3亿。农民单就药材人均收入达1833元,药材收入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比重达到48.5%以上。

近年来,宕昌农信社按照地方政府提出的经济发展战略,创新信贷服务,大力支持中药材产业发展,着力培育农民增收致富支柱产业,使道地中药材真正成为乡亲们增收致富的“铁杆庄稼”。

来到许家村,一位曾经的贫困户给我们盘点家庭收入:“去年我家种了8亩黄芪和当归,净赚了2.65万元。这都是农信社‘陇药通’的功劳啊!之前,我想致富但没有资金,有了‘陇药通’信贷,农信社主动联系我,为我贷了3万元,才使我摆脱贫困走上了致富路。”在宕昌,像这位村民一样得到“陇药通”支持的还有很多人。

35岁的许文安是许家村的村主任。高中毕业后他就回家种地。那时候,一家人种粮辛苦一年,所得收入也只能解决个温饱。有高中文化的他瞅准了药材育苗这个机会,在农信社的支持下,许文安组织成立了亿鑫中药材种苗种植专业合作社,开始繁育党参、黄芪苗子。刚开始推广种植党参苗时,村民们都抱着观望的态度,许文安就挨家挨户鼓励引导村民们扩大种植面积。到了药材销售的季节,心思活络的他便请收购的客商满山看党参苗子的长势,让他们自己挑选。这样一来,许家村的党参苗80%在地里就卖掉了。“有一年党参苗还在地里,客商们就预付了钱款,自己雇工人往出挖,农户们就只是坐在家里等着数钱。”庞家乡一位驻村干部笑着介绍说。当年,许文安家的3亩党参苗就卖了18万元。而村上卖党参苗收入最高的人家能达到20多万元,合作社三分之二的社员收入在15万元以上。提起乡亲们发药财的事,许文安乐了,“靠着种药材,村上小轿车就增加了30多辆,农用车和摩托车家家都有,现在我们是开着轿车去种药材。”许家村的变迁,其实就是农信社支持当地中药材产业发展的缩影。在宕昌县,像许家村这样靠中药材产业致富的乡村有很多。

近年来,宕昌农信社积极扶持引导群众大力发展黄芪、党参、当归等特色产业,努力拓展农民增收外部空间。截至目前,全县已发展中药材40万亩,建成4个万亩中药材种植示范带,新增当归、党参、大黄、黄芪、羌活、板蓝根等中药材约27万亩。其中“宕昌黄芪”种植64500亩,预计产量3.6万吨,并被认定为国家地理标志农产品。

年逾不惑的马峻峰从事药材收购、加工20多年,靠药材生产加工走上了致富路。来到马峻峰的药材厂,前院里工人们正在进行药材切片加工,后院正在晾晒、分拣、包装药材,一派红火景象。马峻峰介绍说,目前厂里主要以红芪、黄芪、党参的收购、加工为主。宕昌红芪远销往台湾,一年的销售量可达90多吨。“药材厂的发展全凭农信社的支持。近三年,宕昌农信社信贷支持金额达300多万元,特别是在每年的药材收购旺季帮了我们大忙,去年收入超过150多万元。”

为了使中药材产业发展真正提质增效,确保药农卖上好价钱,增加群众收入,宕昌农信社加快扶持药源基地建设,推进中药材向产业化、规模化方向发展,有力地促进了宕昌县中药材产业的发展。

陇南远大生物科技公司是一家集中药材种植、收购、加工为一体的生物科技公司,产品有中药饮片、中药材提取物两大类350余种。2009年被评为“市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近三年宕昌农信社为远大公司提供信贷资金500多万元,有力地支持了该公司的发展壮大。目前公司拥有大黄、板蓝根等药材种植基地4000多亩,年产值2300万元。今年,在宕昌农信社的支持下,远大公司还建成了网销中心。公司负责人梁民珍坦言:“远大生物的快速发展与农信社的支持息息相关!”

有了“陇药通”的支持,宕昌县中药材产业已成为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支柱产业,“哈达铺当归”“宕昌党参”“宕昌黄芪”均通过了农业部农产品地理标志认证。

秋雨初霁,庞家乡拉路梁万亩中药材标准化种植基地的党参秧随风摇曳;农家院落、田间地头药材成堆,勾画出了一幅丰收的美丽画卷。

在“陇药通”的支持下,庞家乡以示范点建设为突破口,因地制宜发展中药材产业。已建成了拉路梁万亩药材种植基地、拉路口千亩党参育苗基地、许家村党参千亩丰产栽培种植基地、楞哈村千亩地膜当归种植基地、庄子村500亩地膜当归示范点、庄子、结扎两村千亩当归育苗基地等6个中药材科技示范点。在示范点的带动下,该乡中药材种植面积达22052亩,其中党参面积9699亩,当归5354亩,大黄1293亩,黄芪3987亩,药材育苗6244亩。

如今,庞家乡已经由过去的穷乡僻壤蜕变为名声响亮的药材大乡,药材产业已成为乡亲们增收的绿色银行。

“陇药通”是致富的金种子

“现在种药材的收入要比种庄稼高出几倍。”舟曲县峰迭乡狼岔村支书董豆次说。

舟曲农信社支持狼岔村大力发展药材产业,已建成以红芪、板蓝根、大黄为主的411亩中药材种植基地。

舟曲县土壤、气候适宜种植中药材。近几年,舟曲县围绕生态保护,立足民生,从高原特色药材产业上寻求突破。随着特色农业示范区的建设,当地群众脱贫致富步伐不断加快。

本着立足“三农”、服务“三农”的宗旨,舟曲农信社积极调整信贷结构,突出信贷支农,走产业富民的新路子。自舟曲灾后重建以来,舟曲农信社累计投放各类贷款11.67亿元重点支持了以种植中药材、养殖为主的支柱产业。仅去年,舟曲农信社就发放中药材贷款3500户,金额达1.5亿元,支持博峪乡建成了中藏药材加工厂,形成了年加工200吨中藏药(纹党参)的生产规模。2013年,舟曲农信社为该药材加工厂解决了1180万元的信贷扶持资金,引导该药材厂以“公司+基地+农户”为经营模式,发展450多农户建成药材生产基地,种植面积达10000亩。

农耕文化是千百年来华夏儿女传承至今的一种文化形态,农耕需要守望田园,更需要辛勤劳作。

有了“陇药通”信贷支持,武都区今年新发展种植中药材10万亩,中药材发展20万亩,预计产量将达到3000万公斤,产值2.9亿元。特别是今年以来,武都合行把扶持特色中药材产业作为农村金融服务的重中之重,将重点倾斜信贷资金,引导群众大力发展中药材产业。截至目前,武都区建立集中连片中药材示范园3个,分别为马营村良种种子种苗繁育示范点、草川村穿龙薯蓣丰产栽培示范点和孟家庄当归标准化种植示范点。种植区大部分百姓靠种植药材致富,乡亲们亲切地将“陇药通”称为致富的“金种子”。

在“陇药通”信贷的支持下,卓尼县把发展中药材种植作为促进群众增收的有效途径,通过设立贫困村互助资金协会,争取惠农贷款、扶贫贴息贷款等方式扶持种植大户及合作社、中药材企业做大做强中药材产业。同时引进适合本地栽培种植的新品种,优化药材产业结构布局,并在科技示范园区创建中药材新品种种植示范点,鼓励合作社加大育种育苗力度。今年,卓尼县完成中药材种植6.8万亩,创建中药材标准化示范点2个,新建中药材种苗繁育基地6处。

天水市秦岭乡地处高寒阴湿地带,昼夜温差大,土地资源丰富,具有悠久的药材种植历史和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近年来,秦州合行加大信贷资金投入,帮助当地打造“中药材之乡”,积极扶持群众成立中药材农民专业合作社,开展订单种植,走出了一条大户合作化经营,辐射带动周边群众的脱贫致富新路子。

“我们给合作社采摘连翘,麻利人一天能挣上百元。”秦岭乡石家河村农民一边采着连翘一边说。

石家河村主任石文兵介绍,“惠农信贷帮助村里流转土地1500多亩,成立了中药材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今年合作社和天生药业签订了连翘种植订单,今年栽种连翘达到1200多亩。”

据了解,秦岭乡目前已建成1000亩中药材示范点1个,500亩中药材示范点2个。在秦州合行的支持下,秦岭乡计划用三年时间,将全乡中药材种植总面积发展到1万亩。

初秋,正是枸杞收获的季节,记者将镜头对准景泰县草窝滩镇西和村,只见田间地头,屋前房后,到处可见采摘枸杞的人群,每家每户院内晾晒着红艳艳的枸杞,杞农们红通通的脸上洋溢着丰收的喜悦。

枸杞种植大户罗玉云正忙着雇人采摘枸杞。第一茬就摘了320斤,收入了近6400元。老罗高兴地告诉记者:“今年又是丰收年,枸杞市场行情也不错,前来收购枸杞的客商络绎不绝。”老罗掰着指头算了这样一笔账,今年他种了6亩枸杞,其中4亩宁杞可产干果3000斤,每斤按20元计算,收入6万元;2亩蒙杞产干果400斤,每斤按60元计算,收入2.4万元。6亩枸杞除去投入成本,纯收入5万元。

西和村有326户、1523人,是景泰农信社最早扶持种植枸杞的村子。目前该村枸杞种植面积达到3000多亩,户均10亩。预计今年产枸杞干果近100万公斤,收入近4000万元,全村农民仅枸杞一项人均纯收入就达到1万多元。

在这里,还有一位种植枸杞有16年的农民叫罗广兴。

老罗的枸杞面积有22亩,去年总产1.56万斤,收入超过40万元。

老罗说“农民干点事不容易,有了农信社的支持,咱发展生产的底气就足了。记得我刚开始种植枸杞的时候很困难,是农信社的几万元惠农信贷帮助我搞起了枸杞种植产业。”

“关键是农信社的服务态度好,缺资金时随用随贷,是咱农民自己的银行。特别是近几年景泰联社对网点改造后,每次进去存贷款都很温馨亲切”。这就是罗广兴对农村信用社朴实无华的评价。

近几年,景泰县将枸杞作为“三个五万亩”林果产业基地列入“十一五”规划,农信社推广惠农信贷,有效解决了群众发展经费不足的问题。目前,以草窝滩镇和红水镇、漫水滩乡为重点的两个万亩示范基地已经建成,辐射带动了中泉、寺滩、上沙沃等乡镇枸杞种植。同时,开展枸杞系列产品开发,注册了“景沙红”“景世红”“黄河石林”等枸杞品牌,在省内外享有一定的声誉。

为了让普惠金融托起富民希望,景泰农信社近两年扶持特色种养业大户达360户,同时支持创立农业开发、菁茂农业科技、农牧业良种场等农产业龙头企业规模化发展,特色农产品已跻身省内外。值得一提的是,景泰农信社以服务地方经济建设为己任,以服务现代农业为重点,大力发展绿色信贷金融服务。推出了具有小额循环贷款功能的“飞天福农卡”。截至目前,已完成该县农户建档40784户,建档面达100%,已评定信用等级农户36985户,授信总额达到128267万元,发放农户小额信用贷款1986户,金额达9467万元。

目前,景泰县枸杞种植面积达到5.8万余亩,今年预计可产干果4000余吨,预计年产值达1.2亿元左右。枸杞产业的发展为景泰农民脱贫致富插上了腾飞的翅膀。

普惠金融绘就陇原新画卷

八月的岷县,清风徐徐,绿油油的当归、黄芪、党参等中药材盛开着成片成片的鲜艳的花朵,色彩层叠,如霞似锦,好一幅美丽壮观的田园画卷。尝到了药材产业化经营甜头的广大农民,脸上洋溢着喜悦和信心。

不仅在岷县,初秋时节,陇原处处飘药香。

走进陇西茂丰中药材农民合作社领头人杨成的家,只见干净整洁的院子里他十分忙碌,杨成乐呵呵地说,“茂丰中药材合作社在陇西合行申请贷款,只用了一周时间,几十万元资金就全部到账!”去年8月,杨成投资110万元,吸纳20多户农户注册成立了陇西县茂丰中药材农民专业合作社。不到一年时间,该合作社种植经营的药材种类扩展到党参、黄芪、黄芩、甘草四个种类,实现了从种植、加工到收购的一条龙生产经营。仅加工和收购一项就有1000多吨,净收益达40多万元。

甘肃是中药材资源大省,是国家重要的中药原料生产供应保障基地。中药材产业是省委省政府确定优先发展的特色优势产业。

为了助力中药材产业快速发展,甘肃省农信社创新研发的“陇药通”特色信贷产品打开了一片农村金融事业的“新天地”。截至今年8月末,甘肃省农信社累计发放“陇药通”贷款47745笔,金额达50.91亿元,有效解决了从事中药材行业的企业和个人的贷款难题,促进了全省大宗道地药材规模化发展,更重要的是,“陇药通”为解决区域内实体经济发展融资难题探索出了一条富有成效的金融创新之路。

为了推动中药材标准化生产,“陇药通”信贷采取“公司+专业合作社+农户”的形式扶持药材产业发展,实现了产业规模和发展水平快速增长。去年,全省中药材面积达384万亩,产量99万吨,已建成标准化生产基地80万亩,创历史新高。目前,主要分布在定西、陇南及河西部分地区的20多个县(区)中药材种植呈现规模化发展态势,其中陇西、岷县、渭源、武都、宕昌等县中药材种植面积超过20万亩。当归、党参、黄(红)芪等优势品种种植面积分别达到40万亩以上,逐步形成了以岷县为主要区域的优质当归基地,以渭源北部、陇西西南部为主要区域的优质白条党参基地,以文县中北部、舟曲南部为主要区域的优质纹党参基地,以陇西、渭源中部为主要区域的优质黄芪基地,以礼县、宕昌为中心的优质大黄基地,以西和、清水为中心的优质半夏基地,以靖远、景泰、瓜州等县市为中心的优质枸杞基地,以及瓜州甘草基地和民乐板蓝根基地等。中药材产业呈区域化、规模化发展。

“陇药通”信贷支持中药材产业链条逐步延伸,产品加工初具规模。已通过GMP认证的中药材加工龙头企业有119家,通过GSP认证的中药材标准化营销企业有470家。区域性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初步建立,在5个县区建立了中药材质量检测中心。我省已发展成为全国重要的道地药材生产供应基地、仓储物流及信息中心。

根据省委省政府把陇药产业培育成我省支柱产业的总要求,到2020年,以中药为主导的陇药产业销售收入力争达到1000亿元。建设当归、党参、黄(红)芪、板蓝根、甘草、柴胡6大陇药品种规范化生产基地200万亩。力争到“十三五”末,全省中药材种植面积稳定在400万亩左右。其中标准化种植达到200万亩,全省中药材静态仓储能力达100万吨以上,中药材年交易量达到180万吨以上,中药材产品的初加工量达40万吨以上。

描绘甘肃药材产业发展的宏伟蓝图是甘肃省农村信用社的历史使命。甘肃农村信用社将充分发挥支农主力军作用,秉持扎根三农的宗旨,创新农村金融服务产品,全面启动实施“金融服务进村入社区”、“阳光信贷”、“富民惠农金融创新”工程,助推中药材富民产业快速发展。甘肃省农村信用社联合社主任王广平这样对记者说。

创新普惠“陇药通”,珍草奇花竞芬芳。

初秋的瓜州县布隆吉乡九下村,海隆生态农业开发公司的枸杞映红一片天,为茫茫戈壁增添了鲜活的色彩。

海隆生态公司是瓜州县重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主要从事枸杞种植、加工和销售。经过瓜州农信社多年的信贷支持,尤其是近年来,瓜州农信社向该公司累计发放“陇药通”特色贷款850多万元,彻底解决了公司的融资瓶颈,使其快速发展壮大。目前,海隆生态公司总资产达到2500万元以上,耕地面积4800亩,栽植枸杞3000多亩,成为瓜州县最大枸杞连片种植区。在“陇药通”支持下,公司已建成年加工干果1000吨的枸杞加工厂和一处标准化养殖场。去年,公司销售额570万元,实现利润398万元。

“这里的枸杞为什么这样红,红得像燃烧的火,它象征着富民产业的崛起……”这是对陇原药材产业富民的真实写照。

提起富民产业的迅速发展,海隆生态总经理李清伸出大拇指一句道出了陇原百姓的共同心声:“是农信社的‘陇药通’绘就了这一幅美丽的画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