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年聚餐,拜访亲戚朋友,正是考验孩子教养的时候。这种春节礼仪一定要提前告诉孩子~

作者|可乐妈妈

最近快过年了。

正好在微博上看到了关于一位母亲晒太阳春节的十条规则。

第一,会见客人,主动问候拜年。

第二,拜访亲戚朋友,不空手拜访,不乱带东西。

第三,聚餐的时候要注意张裕秩序,不要摆弄餐具。

第四,不主动要求红包。

第五,成年人说话的时候,不要随便打扰或插手。

第六,总是把“谢谢”挂在嘴边。

第七,和父母一起准备茶和零食。

八、注意客人的要求;

9.客人离开时郑重告别,和父母一起送客。

10.多说吉祥话,少抱怨。

对此,很多网民表示称赞。

“说得好,没有规则就不能访院。单击

“只有小时候给孩子们制定规则,等他们长大了才能出人头地。”

所谓成年人不舒服,自由自在不是成年人。

有规律的家庭不仅能帮助孩子们在健康的环境中成长,还能帮助孩子们培养良好的习惯和优秀的品质。

春节期间是孩子们学习礼仪、尊重别人、与世界相处的好时机。

今天,我整理了春节期间容易被忽视的规则,希望父母能从——学习。

说话规则

俗话说童言无忌。

但是,有的孩子的“童言”天真烂漫,有的孩子的“无耻”在别人眼里没有分寸,没有教养。

要知道,孩子说的每一句话都会成为递过来的名片和栽跟头的绊脚石。

尤其是春节这样的家庭团聚的好日子。

父母必须告诉孩子什么话不该说。

吃鱼的时候不能说“翻”。因为“鲍鱼鱼”和“鲍鱼船”、“鲍鱼”的谐音,所以把鱼翻到一边的时候可以叫“掉头”,意思是安全返回。

煮饺子的时候,饺子皮破了就不能说“破”,饺子要说“烧”。

问客人的时候,“还要饭吗?”请不要说。“,”和“”要再加一点吗?中选择另一种天花板类型。

春节期间不能说“坏”、“坏”、“不”、“死”、“光”、“鬼”、“杀人”、“病”、“穷”等不幸的话。

不小心打碎了东西,别忘了快点说“三岁(破碎)的平安,破财消灾”。

另一方面,除了“新年好”,父母还可以教孩子们几句祝福语。

见到爷爷奶奶这一代人的人可以说:“祝你健康长寿。”

如果遇到和父母年龄差不多的人,可以说:“祝你工作顺利,万事如意。”

见到哥哥、姐姐、弟弟、妹妹可以说:“祝你学业顺利,好运连连。”

好好说话是最便宜的教养。

一个孩子再漂亮的外貌,再优秀的成绩,如果输出是一把刀,那么所有的好品质都会被掩盖。(学习)。

相反,会说话的嘴足以让孩子像鱼一样掉进水里,受到欢迎。

ad1a1b6816548?_iz=31825&from=ar;x-expires=1705587088&x-signature=2ahW4C30BcSj8HAT1aZ6qW8%2B%2Fb8%3D&index=4" width="640" height="98"/>

聚餐的规矩

记得去年过年的时候,发生了两件事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年夜饭,一家子人有说有笑地吃着饭。

表弟的儿子也在场,他只要一看见自己喜欢吃的菜,就伸长了手臂去夹,用筷子在碟子里挑挑拣拣。

别人还没吃完,他已经弄得桌子上一片狼藉。

这时候,他却把筷子一甩,一脸嫌弃地说:

“太难吃了,我再也不来你家了!”

留下一桌子大人面面相觑。

弟媳妇见了,也只是轻轻拍了儿子一下,笑道“这孩子一向没规没矩”。

而那天同桌的,还有一个姐姐的女儿。

小女孩虽然只有四五岁,但全程都安安静静坐在自己的位置上。

有人给她夹菜,她立马表示感谢。

如果觉得好吃的话,还会分给妈妈一半:“妈妈你也吃。”

看得人心里暖洋洋的。

小小一方饭桌,其实最能体现一个孩子的家教。

过年期间,少不了家人朋友聚餐的时候,父母一定要提前告诉孩子这几件事:

长者为先,作为晚辈,孩子要等长辈先动筷子,自己再开始吃;

就餐的时候,不要跑来跑去,不要站在凳子上,也不要用自己的筷子在碟子里翻找、搅动;

吃饭的时候,不要吧唧嘴;

嘴巴里有食物的时候,不要说话;

如果是招待客人,要记得“茶七饭八酒满杯”,即是倒茶以七分为限,给客人添饭以八分为准,给客人斟酒则要酒满杯盈;

如果是去别人家做客,用餐完毕后不要抱怨饭菜不合胃口。

吃品见人品,餐桌见三观。

现在的父母给孩子的饭碗中添加营养的同时,也不要忽略了教孩子饭桌的规矩和礼仪。

待客的规矩

由李炳南老居士讲解的《常礼举要》一书中,记述了不少关于待客的规矩:

比如:

“及门先趋,为客启阖。”

“每门必让客先行,入门必为客安座。”

“远方客去,必送至驿站,望车开远,始返。”

……

而孩子作为家庭的一份子,自然也有义务帮助父母招待客人。

在迎来送往的过程中,孩子才能对世界有更成熟深刻的认知,打破以自我为中心的局限,成为一个言行得体、懂事体贴的人。

客人来之前,可以和父母一起准备茶水、点心等,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

主动帮客人开门,表示欢迎,请客人坐下;

不能主动向客人索要红包;

对于客人赠送的礼物或者红包,要双手接过,并表示感谢;

留意客人的需求,比如,客人需要使用卫生间时,孩子可以帮忙带路;

与客人交谈时,不要一直看手机、电视;

客人离开时,和父母一起将客人送到楼下或是车站,礼貌道别。

教育学领域,通常将3到6岁称为“潮湿的水泥期”。

这一阶段,是孩子可塑性最强的时候,也是孩子性格、习惯养成的关键期,给孩子立规矩也会事半功倍。

所以,父母要以身作则,从小引导孩子成为一个热情、礼貌的人。

拜年的规矩

前段时间,看到了这样一则新闻:

河南信阳一位女孩回家时,看到了无比惨烈的一幕:

自己的房间满地都是垃圾、零食玩具被丢得到处都是、梳妆台上的化妆品更是无一幸免……

原来,当天一位亲戚带着两个男孩来家里做客。

女孩的妈妈去厨房做饭,一时没看住,事情就发生了。

评论区内,网友纷纷表示:

“旧的不去新的不来,让亲戚照价赔偿呗。”

“我就不信这孩子在家里能这么熊,父母和孩子都没有珍惜别人家东西的意识。”

网友的评论固然有些尖锐。

但身为家长,如果没有好好教育孩子,难免他以后不会被人指着说“没教养”、“熊孩子”。

而那些真正有远见的父母,早已教会了孩子做客的规矩:

进门后,先向主人问好;

未经允许,不要动主人家的东西,或是进主人家的卧室;

坐姿要端正,不要跷二郎腿,更不要把脚搭在别人家的茶几上;

当大人交谈时,不要随意打断、插嘴,如果有话要说,可以通过眼神、拉扯衣角等示意父母;

离开时,对主人的款待表示感谢。

生活中,总有一些家长觉得规矩会束缚孩子的天性。

却忘了,没有规矩的自由,才是埋藏在孩子体内的一颗定时炸弹,终有一天会让孩子自食恶果。

规则,看似是一种约束。

但从某种程度上而言,它也是一种保护,让孩子走向光明宽广的未来。

有句老话说得好,小树在砍,孩子在管。

小孩子哪里明白什么是非对错,他们只会站在自己的角度,觉得轻松、有趣,却不会考虑自己的行为对他们的影响。

而父母那一句“没关系”,只会让孩子以为真的无所谓,自己想干什么就干什么。

最终,越来越无所顾忌,频频闯祸惹事。

实际上,家庭之外没有温室,长大之后没有儿戏。

父母可以无条件地纵容自己的孩子,但外面的世界永远不会。

与其让孩子将来被社会敲打得头破血流,不如从小就教孩子懂礼仪、守规矩,告诉他什么可以做,什么不能做。

中国,自古以来都是传统礼仪之邦。

这些过年期间的规矩更是我们祖祖辈辈流传下来的千年文化,作为父母,一定要让孩子重视起来。

毕竟,刻在骨子里的教养,才是父母留给孩子最有价值的无形资产。

点个【赞吧】,从今天起,在孩子的心中留下一把尺子。

让他懂分寸,知礼仪,守规矩,成为笑到最后的人生赢家。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