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青少年“脱单”40年

年轻人根据卡号浏览异性的资料,如果遇到感兴趣或引人注目的人,请记下号码,婚姻介绍所就可以相互沟通,以便见面。聊到最后,如果连对方的电话或地址都没来,相亲基本结束了。

40年前,年轻朋友是如何“退出”的?1982年,全国第一个经市政府批准向青年介绍“大象”的场所——广州市青年婚姻介绍所成立,位于广州北京路商业步行街的青年文化宫。

目前变化和升级的广州市青年文化宫青年婚姻服务研究中心不仅建立了在线婚姻服务平台,还在线引入了与婚姻相关的心理咨询、教育指导等公益项目,帮助年轻人正确处理和运营恋爱关系。为成千上万单身青年提供了更多的交往、结婚平台,也为他们的“逃票”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

开发最浪漫的集体婚礼

冯均松是但广州市委的老干部,当时他敏锐地发现年轻人普遍存在找对象的问题。当时年轻人想找到心仪的恋人,主要依靠介绍和相亲。

所以冯均松想出了各种好办法,其中最受欢迎的是丹广州市委定期举行的联欢会。结婚咨询处成立后,周末喝茶、跳舞、相亲、谈恋爱成为当年广州年轻人中非常流行的事情。不仅如此,婚姻机构还为单身青年提供青年婚姻心理咨询服务,使青年正确认识恋爱心理,准确把握恋爱的契机。

当年的盛事是1984年广州市青年婚姻介绍所在东方酒店为成功结成年利的青年朋友举行了盛大的集体婚礼,当时广州市市长/市场叶善平出席并成为证人。

截至1984年6月,广州青年婚姻机构先后聚集了1400多对恋人,成功率达14.4%,位居全国婚姻介绍所首位。40年来,广州有30多万单身青年在团体组织的帮助下步入婚姻。

实际上,广州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简称)(广州大学)举行的第一次青年集体婚礼是1983年。2001年广州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简称)组织了33对新人在海南三亚举行广州青年海底潜水集体婚礼。当时,“海”宣誓宣布“山”同盟的青年集体婚礼消息,登上了全国各大媒体的头版。广州青年集体婚礼不断创新,形式越来越多样化,青年们曾去珠峰峰和海底举行集体婚礼。

参加珠穆朗玛峰集体婚礼的项阳夫妇还记得当时的情景。“珠穆朗玛峰,神圣纯洁的代名词,9对新人在珠穆朗玛峰大本营举行集体婚礼,一起感受雪地高原的祝福已经20多年了,但至今也忘不了,意义非凡!”

作为当年集体婚礼的策划者,现任广州市集体学校党委书记杨成成在出发当天,大批群众包围并祝福了新人,天空中有多架航空模型飞机在金粉上盘旋,向新人喷洒。到达西宁后,他们沿着青藏公路前往西藏和珠穆朗玛峰。途中经历了高原反应等诸多困难,但都坚持了下来。他回忆说,虽然当时珠穆朗玛峰大本营的条件有限,但集体婚礼仍然很严肃,婚礼在神圣的珠穆朗玛峰上以汉藏民族的特色举行,特别浪漫。

“这是海底潜水婚礼证书!」当年拿着报纸,杨成兴奋地对记者说,当年33对新人特别定制的纸和笔,穿着潜水服,在海底10米处签了结婚证,交换了戒指,周围的海洋生物群见证了浪漫的婚礼。这次婚礼也有最多人参加的潜水婚礼世界吉尼斯最多。

过去40年来青年对婚姻认识的变迁

到目前为止,在熙熙攘攘的北京路千年古都,该婚礼研究所还挂着“新中国第一家婚姻介绍所”的招牌,在大厅展示空间也能看到这种集体婚礼的老照片。广州市青年文化宫青年婚姻服务研究中心主任胡浩宏对中青报中青网记者说,来这里的人都希望有一个幸福的家庭。在这个过程中,对幸福的判断不断变化。“我们希望的是能让幸福回到其本质,不要被太多外部因素干扰。(阿尔伯特爱因斯坦。)

根据2021年广州市青年文化宫青年婚姻服务研究中心的调查,在广州任职后,近一半的青年倾向于在朋友/同学中发展恋爱对象,而选择婚姻介绍所/婚姻网寻找恋爱对象的青年只有1.09%。面对当前青年的“婚姻困难”问题,我想起了20世纪80年代政府构建婚姻平台的开拓精神。

40年前,婚姻被认为是人生的必要阶段,只要男女不讨厌对方,亲朋好友觉得合适,自然就会成为夫妻。今天,婚姻观念的变化促使青年对婚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胡传宏坦言,这一代广州青年生活在互联网时代,获得的信息非常丰富,他们勇敢地接受新事物,表现出不同的婚姻观念。这与父母一代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有些人相亲,总是对‘完美’的另一半抱有幻想,或者有苛刻的框架,怀着‘下一个更好的’心,这样只会降低找到对象的概率。”

有趣的是,虽然各种联谊交往的平台和活动越来越丰富,但适龄单身青年的择偶选择并不强烈。胡传红因为家人、亲友、自己甚至社会舆论的压力,迫使他们一辈子更深入地考虑大事,但他们发现,由于缺乏恋爱经验,婚姻大事陷入了深渊。

胡传宏说:“婚姻介绍信的方式无论怎么变化,内涵的本质都是一样的。也就是说,提供人与人之间理解和交流的方式。从这些发展变化中可以看到青年择偶观念的变化。”

2017年,广州市青年文化宫在城隍庙广场举行岭南民俗特色婚礼,“意想不到”的夫妇以婚姻结下了缘。“家信”和“炳强”,一个是80多岁未婚女性硕士,另一个是70多岁离婚女儿是自己的汽车修理师傅。女方要求太高,刷了很多人,男方条件不好,很多人望而却步。工作人员问嘉欣时,“你为什么选择病江,你不介意当她女儿的继母吗?”家信说:“炳强以行动和诚实打动了我。”2017年春节,嘉信在朋友圈内度过了其他想去三元宫的认识的单身男性

往只是点赞或者口头说个“新年快乐”之类的话语,只有炳强主动提出陪她去。

随着时代和技术的变迁,青年婚恋困难的根子不再是社交渠道和社交成本。胡展鸿形容,“青年拿出手机‘摇一摇’就能认识不同领域的陌生异性,但使用渠道和解决婚恋问题的短板限制了缘分发生。”于是,广州市青年文化宫把工作关注点放到了对青年的婚恋教育当中,“炼爱学堂”成为其常年爆满的活动项目。讲师常常举炳强和嘉欣的故事作为例子,“让对方喜欢你需要的是身体力行,而不是嘴上承诺”。

“脱单”意愿和“恐婚”情绪

调查数据显示,广州在职90后中的单身群体脱单意愿比较高。单身青年中有63.55%的青年是有脱单意愿的,无脱单意愿的青年仅占9.19%,还有27.26%的青年对于脱单是无所谓的态度。

胡展鸿坦言,单身潮是上个世纪90年代,很多离婚的个案发生了。这代恐婚的青年,正是上代离婚潮中的子女。在这种耳濡目染的环境下,他们眼中婚姻的价值或婚姻的作用,肯定是大打折扣了。

“恋爱是两个人的事情,而每个人都有独特的人生经历,有着独属于自己的生活习惯和爱好。”胡展鸿表示,如何将两个人的爱好、圈子交集起来,是恋爱开始的契机。对于广州在职未婚90后来说,连作息都难以确定对方和自己相同,如果两个人像是生活在不同时区,那彼此陪伴的时间会变得难以协调。“大多数人会将自己的生活习惯转化为择偶时的条件。”有相同的爱好意味着彼此可以对同一件事物产生共鸣,他们也会认为对方与自己的合适程度更高。

值得关注的是,胡展鸿称,婚恋辅导工作属于亡羊补牢的手段,通过心理、法律、社会工作等专业手法帮助已经陷入情感问题的青年早日走出情感的阴霾。通过社会教育的手段将家庭教育和校园教育的短板补齐。胡展鸿发现,在婚恋服务的过程中,其实很多两性婚恋问题是日积月累的,也是从技术问题到原则问题的转变,如果能够有专业婚恋手段的提早介入,婚姻破裂的状况能够得到极大的改善。

谈恋爱要不要进行成本精算

胡展鸿指出,“可得性”高才会主动出击。在选择潜在伴侣时,广州在职未婚90后还有一个重要的考虑因素,不论这个人条件有多符合自己的理想,他们都会去评估自己与这个人未来可能会在一起的概率。如果这个概率很小,会选择直接放弃,不去追求。

“找对象”是要投入成本的,包括时间成本、精力成本和机会成本。胡展鸿觉得,这几个成本还会跟财富成本形成“通兑”。比如为什么迟迟不作决定,是担心在对方身上消耗了自己的机会成本,实现更大利益的可能性就降低了。

以前的青年“找对象”,可能是为了解决有个配偶组建家庭;现在青年可能会着重考虑,找了这个对象会对自己的生活带来什么样的改变,是负担还是助力。胡展鸿认为,很多青年会考虑这个问题,而在考虑这个问题的时候,其实这个就是门槛。

曾经有个小老板来婚介所“找对象”,他对工作人员说明了自己是做外贸的,想找一个英语专八的女生。工作人员反问他:找工作还是找对象?小老板振振有词地说,“我希望找到一个能够扶持我事业发展的女生。”他的一番话随即被工作人员泼了冷水,“你还是老老实实招个员工,你找个老婆免费给你干活,不是明摆着让人吃亏?”

胡展鸿直言,现在的年轻人,许多个体都很优秀,事业有成,但他们的想法都会从自身的角度出发。他们可能更多会担心,另一半会不会给他带来家庭负担,成为他的拖累。“他们不想因为结了婚而降低了自己的生活水平,他们当中,很多人宁愿不结婚,也不要降低生活水平,这是一个很现实的写照。”

“幸福婚姻不是一蹴而就,而是绵长的经营,更是家风的传承。”在胡展鸿看来,当青年把爱情押注在匹配和筛选之上,近年来的离婚比例则不断上升,让青年婚恋服务研究领域产生了深刻的反思。家中无榜样、教学无课程,社会文化作品失真是当前婚恋文化引导的痛点。

胡展鸿说,广州市青年文化宫的婚恋教育和婚恋辅导工作则是在这种大环境下探索开展的,婚恋教育着眼于未雨绸缪,把必要的婚恋沟通技巧和婚恋问题解决手段通过课程和文化作品呈现,引导青年建立文明健康的婚姻家庭理念和科学有效的婚恋技能。

团团“发对象”

从事共青团史研究的广东省团校马克思主义学院老师邵明众认为,婚恋是青年发展中的大问题,共青团始终着力于宣扬正确的青年婚恋观念,提供具有公信力婚恋平台,致力于解决青年发展过程中的婚恋问题。

百年前,建立青年团的五四一代青年就曾经从思想启蒙和解放的角度深入地研究和谈论过青年婚恋问题。青年毛泽东曾就赵五贞自杀事件撰写抨击旧婚姻制度的系列评论。

新中国成立后,团组织不仅协助党委和政府在全国青年当中树立文明的婚恋风俗,还为广大青年婚恋提供交心交流的平台,“组织介绍”成为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青年婚恋的颇具公信力的背书。

改革开放新时期,共青团则主动发挥着婚恋社会公益组织的作用,一方面在学校课堂上宣传和教育青年建立正确的婚恋观,另一方面建立起各类公益婚姻介绍机构,利用集体婚礼、公益婚礼等多种形式,引领青年建立健康文明生活方式。

新时代以来,共青团积极回应青年“团团发对象”的呼声,将“青年婚恋”列入中长期发展规划,帮大龄青年“脱单”,还借助互联网等新兴媒体,搭建青年交流平台,广泛开展健康向上、形式多样的婚恋交友活动,助力单身青年“脱单”。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林洁 来源:中国青年报)

来源: 中国青年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