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朋友35岁生日的凌晨,我照例发了祝福短信。

没想到,没放下手机,她的信息回来了。

“能和我谈谈吗?”黑暗中这几个字耀眼明亮,我完全没有睡意。

她的苦恼在安静的夜晚格外明显:工作、两个玩偶、工作关系、家庭关系。大家都让她筋疲力尽了。“我应该平躺吗,什么都不管吗?“倒了一桶苦水后,她的速度减慢了,给我发来了想哭的表情。

".比起"躺下",我更喜欢"焦虑。"我给她回信,追她,让她休息。交换条件是第二天她“想个办法”。

不知道她睡着了没有,但我确实没睡。后来干脆起床,作为35岁的生日礼物写了下面的这封信。根据她的同意,我分享了信,给所有进去或觉得自己进入了“泛中年危机”的你们分发了信。

亲爱的:

对35岁的恐惧和当年我们面临的高考一样。

我知道这是人生中必不可少的经历,但几乎所有人都一样惊慌失措,只是不能防止突然的不安。说今天是“大众不安的时代”也不为过,先谈谈“不安”。

01焦虑是好事。

我们焦虑的原因是能力和欲望的不一致。你想要的,你不能,但你不想放弃,是吗?就像工作中“能抱怨的员工,对公司有期待”一样,生活中没有安全感的人,背后的需求和渴望也变得更强。

你发现那些喊着“我太焦虑了”的人,经常为了找厕所、房子、房子、婴儿翻身的“全职妈妈”而吵架吗? (坦普林,她的家人)在隔壁的大排档里喝酒,旁边放着鼓囊囊的公文包,发际线开始上升的中年男子。当然,你,两个忙碌的婴儿“职场妈妈”。

《不安》是我们尚未放弃的信号,所以提醒我们还有目标,我们还不想成为周星驰电影中的“那个咸鱼”。

所以今天喊“躺下”,但“焦急奔跑的人”都不是真正的“躺下”。比如说,你想在工作中做点什么,希望在良好的环境中养育两个宝宝,家庭气氛更加融洽,你想要的东西这么多,怎么能“躺下”?我为什么更喜欢“焦虑”,而不想“平躺”?本质上我们都有欲望,所以我们不想成为“装睡不醒的人”,不想在愚昧的状态下度过余生。

那么,你说“不安”不意味着期待吗?如果完全为零焦虑,如何改变变化的动力?

当然,我不是主张不安。因为过分的不安全感,也会引起问题。

02我们最不能承受的是内耗

不安到一定程度就会带来损失,这种损失就像影子一样,总是啃噬我们的精力和感情。

现在很多人说自己是“纠缠”、“选择恐惧症”、“精神洁癖”、“人格分裂”,大多数只是自嘲,但这是“内心冲突”的典型表现。

你也一样。上班的时候担心孩子期末考试快到了。复习的时间不够。另外,晚上陪孩子的时候,考虑到单位的半年总结,还没有投稿。我认为我努力了,但好像总是逃不出牢笼,无论是精神还是经济,到处都有限制。

认为变化困难的原因是外部的限制太多。其实最大的限制是我们自己给自己的。

论其根源,今天的生活是你早些时候所有选择的总和。即使不再如愿,也已经是事实了。(伯纳德肖,生活)我们能做的,只是通过改变现在。

天,才矫正未来。

然而,过度焦虑会引发内耗,耗尽你本所剩无几的精力和情绪,剥夺你重新行动起来的力气,那才是把你捆在当下,找不到突破口的最大枷锁。

你说你觉得自己特别纠结,身边的一些朋友和你的境况相似,但看上去似乎并没有你这么焦虑。所以我就要和你谈谈下面这个话题——心理基因。

03 让人“又爱又恨”的心理基因

什么是心理基因?

生理基因决定了我们的身体区别,而心理基因则是“一样米养出百样人”的决定性因素。

美国麻省心理咨询师陈婕君定义:

“心理基因是人从很小的时候就逐渐建立起来的,是人们理解周围世界、周围人以及自己的底层逻辑。”

遇到同样一件事,A和B的感受不同、思考的角度不同,因此采用了不同的做法,分别获得了反馈,又进一步拥有了不同的“经验”和“感受”,下一次,他们会继续采用自己“认为更好”的方法行事,逐渐地,他们的行为模式就逐渐稳定了下来,形成了他们独特的“心理基因”。

打个比方,同样是焦虑,有的人可以将焦虑控制在一定范围内,只利用焦虑的提醒作用和促进作用,让自己快速行动起来,改变现状,而有的人会容易让焦虑失控,产生上面所说的“内耗”,折损自己的行动力,最终在焦虑中重复过着过去的每一天。

所以说,良好的心理基因,会让你的内心更强壮,而不健康的心理基因,则会侵蚀你的心理健康。

说这些,不是给你找个理由说“哎,我的心理基因就这样了,那就没办法了”,而是要做到我答应你的事情——帮你想想办法。

如果你觉得我上面的分析,说到了你心理的痛处,那就对了。因为这些论断,不是我坐在书房里空想出来的,而是来自刚才提到的心理学专家陈婕君的新书《可塑的我——自我发展心理学的35堂必修课》。作为执业14年的专业心理咨询师,陈婕君曾经被壹心理评为2017年中国最具影响力50位心理学家之一。

说出你的痛,是帮你看清问题在哪。接下来,我们就要重新掌控自己的生活。

01 打破“自律”误区

很多人认为的掌握,是列计划,然后坚决执行,也就是“自律”。

网络上《没有自律,哪来的自由》《你为何被同龄人抛弃?自律的人能有多优秀》之类热文总在吸引我们的注意,他们说着成功人生必须以“自律”为基础,而自律是什么?是“每天5点起床”“每天跑3公里”“晚餐只吃蔬菜”吗?

绝对不是。那只是反人性的自我虐待。

陈婕君在《可塑的我》里面指出:

很多人把自律变成“过度控制”,却过分纠结于“过程”,反而忽视了真正的目标。她举了个例子:假设你希望和伴侣共享亲密时光,一起看电影,双方却在选择电影的过程中产生了分歧,你会怎么做?

很多情况下,我们会觉得伴侣不配合、没情调,甚至引申到“他不关心我的感受”,最终不欢而散,对不对?

这个场景如此常见,在我们的生活中可能反复出现,却从未引起我们的重视。陈婕君指出,在争执中,人们忘了真正的目标并不是电影本身,而是共度的亲密时光。这是因为,在追求目标的过程中,我们产生了情绪,却无法用理智来平衡情绪,最终被情绪牵着鼻子走。

这也就是我们为什么不能用错误的“自律”来压抑自己一样,因为压抑自己的情绪,那么最终我们就会舍弃原本追求的结果,而只剩下对过程的纠结。

那到底该如何做?

02 真正的掌控来源于灵活

真正的掌控并不是要事事都按照自己的心意进行,因为“人生不如意十之八九”。

陈婕君写道:

“掌控只是需要在事情完成的过程中对于自己能控制的和超出控制的部分都有所了解,并且能通过灵活的应对方案实现自己的目标。”

所以掌控的第一个关键是“理性”。

还是刚才的案例,你设想一下,我们聚会的时候,也会出现分歧,约在什么时候?在哪里吃?去哪里玩?但基本上,最后我们依然会愉快地达成共识,为什么?

因为我们是用理智在处理和朋友之间的分歧,这让我们很好地规避了负面情绪的影响,让我们得以专注目标,然而越是亲密关系,我们越容易用感性代替理性,任由情绪占据我们的全部注意力。

陈婕君在《可塑的我》里写道:

“情绪控制能力和肌肉控制能力一样,是需要锻炼的。”

要想从情绪中跳出,就必须在日常有意识地锻炼它,当我们因为某种情绪而很想做一件事情时,试着延迟5分钟,让自己在情绪里再多承受一会,根据能接受的程度,慢慢拉长时间、慢慢进步。

掌控的第二个关键词是“灵活”。

以减肥为例,比起“每天跑步3公里”,更好的方式是“一周运动4次”,在情绪和身体允许的情况下灵活调整,只要最终完成目标就算达成,才有利于长期坚持。

在生活中,很多人之所以“不灵活”,是因为习惯了非黑即白的二元对立(这就是一种不良的心理基因,需要特别关注和改变),误以为只要一天不坚持锻炼,就不算认真减肥,实际上,很多事情并非只有对错,更不仅仅有一种解决办法,甚至未必有最优答案。

因此,当我们想要改变但却无法付诸行动,或者坚持不了几天就半途而废时,我们要考虑的,不是“为什么我这么不自律?”,而是“我要怎么灵活调整计划,确保实现目标。”

就像你问我,你要不要干脆辞职在家带娃一样。亲爱的,辞职和工作,并不是二元对立的,不用非此即彼,要实现你对于平衡生活的要求,我们还有其他选择。

那就是“接受稀缺”。

03 接受稀缺,只做最重要的事

陈婕君说:

“人到了成年中后期,最重要的事情是认清自己的局限性和自己所有资源的稀缺性,然后才能开始把资源都用在刀刃上。”

面对日益衰退的精力和体力,我们必须确定自己的人生目标。

正如《可塑的我》中提到的,要重新定义自己的人生转变,需要重新思考两个问题,第一“我到底是谁”,这个问题涵盖了从过去一直到今天的我,在心理基因和无数过往的选择中沉淀出的我,第二个问题是“余生中对我最重要的事情是什么”,也就是你剩下的生命中,希望成为怎样的人,它直指未来。

我们需要根据自己的人生目标,做好时间管理和精力管理。

你说你无法突破现状的最大原因,就是没有时间和精力去改变,这也是陈婕君在书中重点分析的内容,她指出,精力管理最大的挑战是,生活中的琐事无可避免的占据我们的部分精力,如果想要突破,按照陈婕君的观点:

“必须首先要保证现实层面不出现问题。”

所以如果没有梳理好现在的生活,逐步匀出精力,而是不考虑现实条件,凭借一腔热情去调整,可能会让生活变得一团糟。

你所说的辞职带娃,就属于一腔热情可能换来一盆冷水的决定。

最后一个问题就是,你问我人生的意义是什么?

我也想用陈婕君的话来回答你:

“对于人生的意义,没有唯一正确的答案,唯一的标准就是答案是否经过深思熟虑。”

对于如此重要的问题,有些人可能只要几句话就能解释,而有的人可能会写出一本书,我很希望你是后者。

好好想想你的目标,记住焦虑是你仍在奋斗的信号,但别让它失控,成为你的内耗,你的心理基因里既有优势也有缺陷,尝试去观察和改变,用更灵活的方式找回你对生活的掌控权。

期待你看完这封信能轻松地笑一笑,当然,更建议你好好看看陈婕君的这本《可塑的我》,相信我,你一定不会失望。

别太感谢我。

爱你的安心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