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20世纪80年代的信函开始,2000年后的短信、今天的微信、人们的通信方式都在不断变化,这一变化总是反映在我们的生活中。具体来说,拜年等节日祝福下,微信等在线社交软件的高度渗透,慢慢取代了短信、电话等拜年方式。但是信、文字、微信、那张纸、一句话将成为记忆中最难忘的故事。

千里观念被“信”吸引,这都是假设性的话,但令人温暖和温暖

在60多岁的高老师心中,在那个通信不发达的时代,每逢大大小小的节日,要给外地的亲人、朋友发一句祝福,写信是唯一的方法。“信里写的大部分是:型,见到信的话新年来了,祝全家人生活幸福。最近怎么样?身体怎么样。”撒两张信纸都是家常便饭,但令人感到非常亲切和温暖。拿起笔的那一刻,心里悲伤,有故事,寄信的那一刻,心里有期待和忧虑,害怕信丢了。之后,就盼着回信。“哥哥知道一切都好,我也会安心过年的。”" "

除了充当家书之外,书信作为“情书”的功能更是难以放弃。此时,38岁的金女士说:“邮递员把信交到你手里的那一刻,整个世界好像都炸了。”说:“让我发感慨的信。当然是她丈夫贾老师写给她的。

“第一次收到他的信,没有羞耻,没有快乐,没有兴奋,心里激动了很久。”金女士说:“当时是1999年10月左右。”“当时也没什么爱。”“好久没见面了。”我想你。”。事实上,我们写信的内容很简单。一般是谈论自己的生活和工作,回忆过去。“写了100封左右的时候,他们正式确定了恋爱关系,后来结婚生子,中间搬了两次家,但写的信一直留着。

而且,每当回想起写信和收到信时的感觉,金女士到现在为止心里还是像鹿一样痛。“写信的时候特别激动,每当邮递员来送信的时候,那颗心就不在船上,心里特别激动。当时看到他很高兴,看到别人的就特别失落。”说了。所以,对金女士和贾老师来说,信是他们最难忘的媒人。“我不好奇现在打电话发微信有多快。当年写了几天信才能收到。那个患有窗棂、撕心裂肺的人。”

祝福短信不可或缺。40%的受访者期待祝福“个性化”

大约2000年前后,手机成为主要通信手段,短信也逐渐取代了信函,成为短信的载体,平时无论是问候还是春节的祝福,我们都更喜欢用短信发送。大卫亚设,Northern Exposure(美国电视新闻)“高中的时候,我和好朋友发短信,一个接一个,高兴得不耐烦。29岁的马女士说:当时订了包租短信,但每个月都会超过。“一个字母是有限的,超过了两个,所以我当时严格控制了字数。当然字数也不能太少。不然会吃亏的。”

每年春节祝福短信也是必不可少的。“除夕拜年的方法主要有三种。附近的长辈都来拜年。远的话就打电话。朋友们通常发短信。”妈妈女士说:“短信也有部分门道,关系比较好的朋友,根据对方的具体情况和彼此的感情,编辑了一些独特的内容,别人通常会大量发送,”一般都这样做。每年可以收到大量短信,而且通讯录里有那么多人,全部单独编辑也不现实。

这样,有些人认为这也是一种祝愿,有些人认为,与其缺乏诚意,不如不发。“当然每个人都喜欢独特的祝福,但众足也是祝福。只要要求个性编辑,反而会在感情上被绑架。当然,每个人的想法都不一样,所以可以理解。”某高中三年级学生刘燕说。29岁的赵坤明确表示不喜欢众人的祝福。“我觉得这样不舒服。还不如不发。所以我自己从来不发,收到的群发祝福也不回复。”而且,他还对收到的“个性化”祝福逐一编辑回答。

最近在一个社会调查中心联合问卷网对2002人进行了问卷调查,结果显示,87.7%的受访者得到了祝福。其中31.6%的人表示经常,56.1%的人表示多次,11.0%的人表示从未得到过祝福。众人祝福时,19.8%的受访者基本上得到对方的回应,50.9%的受访者大部分得到回应,24.4%的受访者回答次数少,5.0%的受访者几乎没有得到回应。

在微信群里,老同学们聚在一起打招呼就行了。

现在春节假期,除了家庭聚会外,同学聚会也是重要的一部分。“现在集合同学太容易了,在微信群里打个招呼就行了。李昌昌30岁的杨英说:“在保留之前,要找到失去联系很久的朋友并不容易。”“找了几年也找不到。”“我在找高中同学和好朋友。她是我同桌小金。高中毕业的时候,我们还没有手机,所以留下了家里的座机号码,但后来连座机都不用了。各自的手机号码也换了几次,就这样失去了联系。”2010年大学毕业后,杨英留在青岛,试图联系小金,打电话询问了很多高中同学,但没有找到。“2013年前后微信开始越来越流行,我也增加了很多高中同学,但没有小陈的消息。”杨英对记者说。当时出走的朋友中,很多人以前没有什么联系。都是同学们寄来的名片。其中还包括小震村的人。她怀着极大的期待咨询,但听说小金已经搬家了。“问了这么多人,还是没有消息,所以想放弃。”

然而,2015年,她被邀请加入微信集团。这一组不仅是她的高中同学,而且是全体高中同学。“当时我们班有50多人,我们组很近

300人。”杨英说。不过,遗憾的是,群里并没有小秦的名片,她便在群里问了一句谁有小秦的联系方式,本来没抱多大希望,没成想竟然有同学给了回复。这样她终于和小秦取得了联系,“以前想找一个人就得找到彼此都认识的人,然后打电话、发短信一对一地问,如果要问二百个人得联系二百次,现在直接在群里吆喝一声,几百个人都能收到信息,找到人的效率和概率真的大大提升了。”杨英表示。“不管是书信、电话、短信或是微信,都只是一种表达渠道,是真情还是假意,是情深还是意浅也都不能一概而论,只能说如人饮水冷暖自知。”

半岛记者 肖玲玲

[编辑:光影]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