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中国汽车市场打造汽车新势力的龙争虎斗来看,战胜少数人,面临生存危机的人不在少数。

赛麟汽车的“转眼即逝”,恒大汽车的“连跌市值”,让我们看到了造车之不易。这也考验着新势力的造车基本功,以及市场定位的准确度。

谈到“基本功”,零跑C11座椅的设计问题,让零跑汽车露了一次怯。

零跑汽车像是一个剑走偏锋的品牌,旗下曾只有两款车型,分别是小型双门跑车零跑S01和小型车T03。

零跑S01的造型设计及实用性的欠缺,导致其销量惨淡。零跑依靠T03亲民的价格,在今年前9个月累计售出26995台,还算是略有欣慰。

不过,零跑的这两款车型都不算没大卖,官方将希望寄予第三款车型。但第三款新车没有继续做小,而是被定义为中型SUV,它也正是本篇文章的主角——零跑C11。

零跑C11亮相以后,由于它是20万以内全系标配前双叉臂独立悬架,最高中配版可实现NEDC续航610km,顶配四驱版可实现4.8s零百加速,并且可以实现L3级智能辅助驾驶,且轴距超过2.9米,所以得到了消费者的关注。

可遗憾的是,新车还没交付,在9月底的一次试驾过程中,零跑C11后排座椅太软,导致在乘坐时座椅下“硬物”影响舒适性的问题被爆出。这引起了准车主、媒体,以及网友的热议。

参加试驾的用户和“批评官”是这样总结的:

“后排座椅太软,一屁股坐到钢板上”;

“后排座椅填充太软太薄,塌陷后直接坐到硬板上的感觉”;

“后排填充物不足,坐上去感觉坐在硬梁上”,

这一系列不约而同的评价,让我们不得不将视线转移到零跑C11的后排座椅上。

座椅研发和设计本就是汽车研发中极为基础的一部分,也是车企该有的“本事”,但零跑第三款新车还会有如此失误。

品玩/品驾则亲自去到有零跑C11试驾车的体验店一探究竟。

此次的试驾车为售价17.98万元的尊享版车型,试乘试驾时笔者特意先乘坐了后排,也确实发现这款已经正式量产的试驾车,依然存在后排座椅硬物问题。

经过左右两边座椅的分别试坐,均有硬物硌屁股的感觉,硬物横穿座椅,位置为上图手指位置。

不过,该硬物需要坐姿稍躺,比较放松时才会明显察觉。如果是臀部和腰部非常笔直地贴靠在座椅靠背上,则硬物却不容易明显被感受到。

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零跑C11的后排座椅中前部有硬物感?

实际在十月份,在有人爆出零跑C11后排座椅问题后,厂家就展开了调查和整改方案的收集工作。

国庆期间,零跑相关人员与座椅供应商迅速拿出了五个不同硬度的调整版本,并在10月8号召集了部分批评官、准车主代表、媒体等,共同参与了座椅整改方案的测评。

与此同时,零跑汽车创始人、董事长 朱江明也在某零跑C11交流群中表示,“零跑根据用户对试乘试驾车座椅软硬度反馈,和供应商一起制作了5种不同软硬度的样品,将组织部分用户进行评审确定。”

在当天的5种座椅改进样品种,综合各方面的投票结果,最终3号方案胜出。目前来看,后排座椅问题算是得到了初步的解决。

不过,这次测试确定方案距离首批交付时间只有短短的十几天,能交付改进座椅版的C11吗?

经过对某新能源汽车品牌设计负责人采访得知,一般座椅设计的更改方案如果发生在数据冻结前,最快一周左右可以执行,所以多数的设计更改都是在数据冻结前进行。

但是如果在数据冻结之后,甚至是量产阶段,如果涉及到模具的修改,从更改方案确定到产品执行的时间大约最快也要2-4周。

由此可见,完全重新设计后排座椅,对于零跑C11来说已经不现实。

既然发现了硬物感真实存在,官方也承认并拿出整改方案。

那么,硬物感究竟为何呢?

其实,10月8日官方的品见会上,零跑工作人员给出了答案,“座椅的硬物感是来自于坐垫底下布置的硬发泡EPP。是用来支撑较高的发泡厚度,并且做到防止后排乘员在正面碰撞时的下潜,这种防下潜的设计是常见的设计方案。”

硬物感原因调查与分析

看到官方介绍了硬物感的由来,品玩/品驾也采访了某新能源汽车品牌负责设计的领导、福特中国的座椅研发团队,以及汽车座椅研究类公众号的作者等,对零跑汽车工作人员的解释做以进一步分析。

座椅“防下潜”设计确实存在

当车辆发生正面碰撞时,乘客因为惯性作用向前移动,同时由于安全带的约束,乘客会产生向前下方滑移的趋势,安全带的腰带部分会对乘客的盆腔、腹部甚至胸部造成很大的伤害,为了减小这样的损害,所以座椅确实有“防下潜”的设计。

不过,防下潜功能通常是在座垫骨架上增加一根刚性横梁而达成,称为“防下潜横梁”。硬质发泡大多是辅助防下潜,并且是连接刚性地板和软性坐垫之间的作用。

硬质发泡存在设计问题

尽管零跑C11的防下潜功能无可厚非,但乘坐时影响到舒适性也绝对不应该。从笔者大量乘坐经验来看,硬质发泡大多形状和厚度经过精确设计,主要设定在腿部支撑附近,这是通常乘坐不到的位置,不会对舒适性有明显干预。

在测试了笔者自己的沃尔沃轿车后排座椅后发现,也确实有类似硬质发泡的感觉,但位置比零跑C11的位置更靠前排方向。

所以不论是标准乘坐姿势,还是略微“葛优躺”,在井中宽度(后文有示意图)范围内,臀部都不会明显感受到硬物感。

再从奔驰EQC车型的后排座椅设计图来看,奔驰EQC也有硬质发泡材质来做支撑和防下潜的设计。不过,很明显硬质材料会在座椅的最前端,且有向上倾角,臀部乘坐位置基本会覆盖很厚的软性材料,也不会坐在硬质发泡上。

反观零跑C11在稍微“葛优躺”时,臀部就会触碰到硬质发泡部位,可能与其造型和宽度等参数设计有着直接的关系。此外,其坐垫的填充物材质或是软硬度也没有调整到最佳效果,确实需要进一步改善。

长安福特EVOS座椅设计的延展分析

由于笔者曾亲测了长安福特EVOS车型,对其座椅的舒适度难以忘怀。所以也咨询了EVOS车型座椅研发人员,“EVOS是如何实现极佳的舒适度的”。

通过咨询了解到,汽车座椅的研发包含座椅的尺寸、轮廓贴合度、乘坐柔软度、支撑力度、材质触感、视觉观感等等。这其中,座椅的柔软度和支撑力度是和此次领跑C11座椅问题直接相关的。

长安福特EVOS的座椅标定考虑到中国消费者喜欢座椅软一点,针对二排座椅增加了软泡棉,使其座椅既有柔软的初始软硬度,又能提供长时间的支撑感。

相比于福特,零跑的初心也是好的,都是想让用户有更柔软的座椅乘坐体验。

但零跑对于C11座椅软硬度的把控可能存在问题,导致乘客在压缩了“压陷深度”以后,直接接触了硬质发泡部分。如果能留出一定厚度空间,想必能更为舒适。

此外,福特中国座椅研发团队针对不同试制阶段和状态的样件与产品,进行了十多轮的主观评价和客观实验。通过座椅专家和消费者的真人试用,以及受力曲线分析等方法,最终确定座椅设计方案。

由此可见,一个舒适性好的座椅不仅需要软度,也需要支撑性。并且在研发时,要经历各项试验和主观评价,再进行反复调试才行。

零跑C11座椅很容易就被试驾的“非专业人士”测出硬物感和不舒适,可见零跑汽车在座椅开发时的草率,甚至是不专业。

除了C11以外,笔者还在零跑汽车体验店专门感受了下T03的后排座椅。T03的后排坐垫硬物感没有C11明显,是可以接受范围内。可见零跑C11并非只是座椅软硬度问题,和其内部结构以及造型设计也有关系。

不过,尽管T03的座椅坐垫没有明显硬物感,但其前排座椅后部却有非常明显的硬物感。这个硬物类似大尺寸金属螺母的感觉,如果后排乘客将腿顶到前面座椅上,会非常疼。

可见,零跑汽车的座椅负责部门确实不止一次“犯错”。

除了零跑汽车座椅研发团队的问题外,在座椅方案敲定后,零跑汽车的质检人员和主观评价人员也没有发现硬物感问题。反而是在试驾时,让消费者和体验官发现了问题,这实属不应该。

零跑汽车的研发流程和质量把控,似乎暴露出了个别造车新势力的技术弊端。

这也让笔者认知到,百年汽车品牌或是具有丰富造车经验的传统车企,其实相比造车新势力来说,有着难以追赶的造车经验和优势。

从10月8日零跑汽车开展品见会以后,则有类似“零跑与用户深度共创”、“注重倾听用户声音”的说法传出,笔者不敢苟同。

品玩/品驾认为,“用户共创”似乎已成为大多数车企表达“以用户为中心”的惯用手段,这本是一个好的词语。不过,“用户共创”是用在增加用户未知的体验,以及满足用户个性化需求等方面。

然而,零跑C11后排座椅硬物感的问题应当属于产品研发的技术问题,或者是产品舒适度把控问题。不该用“用户共创”的方式对座椅舒适度缺陷进行亡羊补牢。

因为体验官的样本相对于全国汽车用户来说,也都是“个例”,仅是一两次小范围品鉴会不足以满足座椅研发应有的标准和舒适性。

座椅的研发作为车企的基础性研发,需要有专业的技术人员进行测试、改进,直到达到应有的舒适度标准后进行量产。

此次,零跑C11座椅硬物感问题以及让个别用户来做座椅舒适度标准评定,将“用户共创”概念想偏了。

不过,晚做也比不做强,在经历了一些评价官的体验和建议后,零跑C11注定会比过去的座椅更加舒适,更符合用户的需求。如此看来,也是好的结果。

在互联网上,零跑汽车被曝出最早或于明年赴港上市,创始人朱江明曾表示,零跑汽车3年内将在智能化领域超越特斯拉,2025年的销量目标为80万辆。

如此雄心壮志以及自主品牌的坚定信念值得所有人支持,当然,中国汽车消费者也会愿意看到自主品牌的强大,甚至超越特斯拉。

不过,如今的造车新势力似乎都将所有的力气放在了智能化和互联化方面,反而却忽视了汽车本应该有的“基础品质”。

此次零跑C11后排座椅舒适性存在问题;笔者在后排摇下车玻璃后,后车窗有“挡脸”的问题;零跑C11尊享版运动模式下,有加速感依然不足的问题,由此可见,零跑汽车或许可以把传统造车标准和经验放在第一位。

在公共道路上,如果智能驾驶甚至是自动驾驶不能统一用在所有车辆上,那么,智能驾驶依然不能大幅度提高公共道路的秩序性和安全性。在期待着自动驾驶美好未来的同时,不妨将造车基础做扎实。如此行事才能捕获人心,获得品牌的长远发展。

鸣谢:

1、某新能源汽车品牌设计总监

2、福特中国座椅研发团队工作人员

3、《CarSeatDesign汽车座椅设计》公众号作者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