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大魔王。我来分享

汽车行业的老司机、高端品牌4S店,转战、汽车制造商、知名咨询公司汽车板块11年多,只共享有内容的干货,欢迎关注。

开文应该感谢坐在奔驰上哭泣的这位姐姐。你的这一哭让整个行业蒙羞,汽车行业看不到的潜规则,霸王条款暴露在阳光下,也许整个汽车行业都能洗牌。(大卫亚设)。

事件呢也从奔驰发动机漏油重点转到了收取金融服务费是否合理上,但真的只有奔驰在收金融服务费吗?真的只有金融服务费这一项乱收费吗?非也~冰山一角而已。

我想说其实类似奔驰小姐姐这样遭遇的事情每天都在发生,时时都在上演,只是这次的事件关键词“研究生、奔驰、换发动机、坐在发动机盖上哭”比较敏感,再加上自媒体爆发的风口浪尖才让事件的爆发的威力以几何级倍数上涨,也让事件的另一个焦点“金融手续费”浮出水面。我想说西安利星行收的这点手续费算得了什么,在我见过的乱收费现象里真的是小巫见大巫,我陪朋友买车见过最高所谓金融手续费在车辆指导价的4%!66万的车的话就是26400!

你们对4S店乱收费真的一无所知

乱收费项目琳琅满目

①金融服务费:只要你在4S店做按揭他们就会收取一个金融服务费或是叫手续费,这个完全是4S店自己定价的,我知道的一般是贷款额的3%~6%个点,这个费用一般不会是厂家收取的,但是厂家对经销商这么做心知肚明放任不管,都是4S店自己收,这次事件的爆发也给大家科普了一下,这个金融服务费只有金融机构有权利收取,而且还要出示定价的依据。

②上牌费:高的我知道的有3000-4000,低的也有1500左右,其实这是完全不用的,上牌费只有车管所这样的行政机关收取,一般上牌费就150~200块钱,远没有这么高,就算他们的人帮你代办,给个劳务费茶水费也不用这么多的。

③商业保险:很多4S店现在强制要求客户在店内买保险,一是因为保险公司对他们都有返利,二是新车第一年保费高返利也就多,三是你在店里买了保险售后也能把您锁定住。返利最多能返保费的25%左右,而且越是小保险公司可能对4S店的返利会越高!《汽车销售管理办法》第十条及第十四条明确规定,售车过程中不得加收附加费用,不得强制购买保险。

④出库费、PDI检测费、验车费:有些店打着新车检测和出库名义收费,这完全是乱收费!变相的多收钱,没有任何厂家规定要收取这个费用,这个收费一般不会很高,在1000-3000之间,但是你想啊一个4S店假设一个月卖多少台车?一台车就几千块,积少成多。记得2017年西安就有个很典型的案例,一位客户告了4S店收取他3000PDI检测费,胜诉,4S店赔偿。

⑤强制装潢费:几乎所有4S店都要求在买车时必须在店内消费装潢,而且套路是给你个比较低的车价,告诉你要享受这个低价就必须在店内消费多少多少的装潢,其实就是左口袋的钱装到了右口袋里,车价给你低了,但是装潢又有利润来补车价了。这么说吧,一个报价一万的装潢礼包成本价最多2000块,就那个太阳膜,他们都是成卷子买回来的,然后论张卖给你,这下知道他们赚多少了吧?

⑥续保押金:做金融按揭的客户很大可能都会被收取这个费用,就是要约束你在按揭的后几年保险也在4S店消费,如果你不在4S店内买保险这个费用就不会退给你了。

⑦抵押费:在办理的按揭分期时候有又一项业务是去车管所办理抵押登记业务,有些4S店就对这个动起了脑筋,告诉客户他们可以帮忙代办,谎称抵押是要收费的然后向客户收取费用。其实很多现在车管所对于这项业务已经不收费了,要收的话也就是100多的费用而已。

为什么会出现这么多乱收费

内因:

汽车行业在过去的十几年得到了迅猛的发展,中国已经变成全球汽车产销第一大国,但是这种发展过于盲目,扩张太快,各大品牌为了抢占市场份额不惜疯狂开店。以宝马品牌为例,从2012年在全国200家店到500多家店只用了不到3年多的时间,北京21家店……上海18家店……就连一个小小的三线城市、GDP排名全国倒数第五省份的省会兰州都有3家店。

这样扩张的后果就是恶性竞争的不断上演,为了抢有限的客户各家店就不断杀价,以低价这种简单粗暴的方式来吸引消费者,车价报的越来越低。但4S店又不是做慈善的他们也是商人也要挣钱,所以羊毛出在羊身上,车价给你低了,其他各方面的收费项目就冒了出来,以此来弥补车价的亏空同时又专区利润,车行对这个的专业术语叫做“综合毛利”。

外因:

4S店经销商之所以这么明目张胆的乱收费侵害消费者权益,就是抓住了消费者维权成本太高的弱点和维权渠道缺失的漏洞!就算你对这个有异议,你要维权你知道找谁吗?找消协这个公益性组织?你知道消保局吗?你知道怎么维权吗?如果有有效且直接的维权渠道,有多少人愿意颜面失尽的坐在车上哭?你成功维权又要浪费多少时间和精力?正是这样,他们就堂而皇之明目张胆的收着你的钱,看着你的无奈!

维权难难在何处?

在买车这个事情上消费者花着几十万上百万的钱却成了弱势群体,任由这些大店宰割,信息不对称,垄断经营,利益集团潜规则操作,市场监管不到位造成了这一切,消费者想要维权真是难上加难。

1,举证难

一旦车子出了问题,举证是个很难的过程,没有一个专门的机构来鉴定车辆的故障,消费者还是只能去找4S店去检测,这时候话语权又在4S店一方,汽车是个复杂而又专业的商品,一般消费者根本没有相关的专业知识来判断4S店说的话,漏油这种情况肉眼可见好判断,那其他的呢?我一位朋友也是新车刚出4S店上高架,结果报警说传动系统故障,拖到4S店工作人员说系统编程故障,重新编一下程就好了,结果后期反复出现此问题朋友开到修理厂一问人家说是硬件问题。就这样,错过了前期最佳的举证时机。

2,三包条款过于苛刻

三包明明是为了保护消费者权益的,但在这次事件中却成为了搪塞消费者的由头。比如你想要换车,三包法规定免费更换或退货”有三种前提条件,即因严重安全性能故障累计进行了2次修理仍未排除故障,发动机、变速器等主要零部件更换2次后仍不能正常使用,以及其他主要零部件累计更换2次后仍不能正常使用。这种条件显然过于苛刻了,试问谁能接受自己新车做了换心手术,这车以后二手车残值率必定受到很大影响,谁又来承担这个损失?

既要合法,也要合理

3,投诉难

相信此次事件之前很多人一旦权益受损第一个想到的是找消费者协会,可殊不知,消协只是个公益性组织,它没有行政执法的权利,最多只是从中调解。消费者权益保护局,都没听过吧?消保局和消协不一样的是,如果发现经营者有违法行为,消保局可以对其进一步的查处,它具备执法权力。你说我们都知都不知道上哪去投诉?这次事件4月8号网上就已经传的沸沸扬扬了,直到15号西安高新区工商管理局才出面发声……

4,保护消费者权益部门的职能缺失

都是一个毛病,出了事、出了大事才会出来,不然平时根本见不到他们。没有巡查机制,没有平时的宣讲教育预防,没有详细明确的监督机制,不作为也是助长这些乱像的另一因素。不知道这次事件能持续多久,是不是风头一过一切就又到回到原来呢?

5,违法成本太低

之前美国有个案例,一家宝马4S店因为没有告知新车客户他购买的新车有一块很小的油漆重新喷过,初等法院对宝马北美公司做出了高达400万美元的惩罚性赔偿。宝马公司当然不服,向美国高等法院提出上诉,理由是“只因一块看不见的油漆瑕疵就被判赔偿数百万美元不仅是不公正的,而且是违宪的”。结果,法官援用正当程序条款指出“惩罚性赔偿的数额应以足以制止被告今后的类似行为再次发生!”最后,宝马公司为这么一块小油漆付出了200万美元的代价,那款宝马车也才2万美元。

我们呢?因为法律法规的不健全,隔靴搔痒的象征性处罚,对这些大企业大集团来说不痛不痒,违法成本太低也助长了他们的嚣张气焰!

说了这么多,还是感谢这位小姐姐,感谢自媒体时代把这件事传播并且深挖了出来,我们也希望通过这次的时间汽车行业能够彻底的洗牌,还消费者一个健康的市场环境,也倒逼着让我们的市场监管和维权机制更加完善,让消费者维权不在“按闹分配”

别把世界让给你鄙视的人!

我是大魔王,感谢阅读,感谢关注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