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老师说:“能量不会凭空消失,而是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从一种形式转变为另一种形式,或者通过变形、形态变化等方式释放出来。”

在网上经常能见到五花八门的事故车,人们看到的第一反应就是:车都烂成这样了,人可安好?这是典型的惯性思维,殊不知这种想法非常片面,事实并非你看到的那样,本田告诉你并非钢板厚就等于安全,只有通过车身的合理溃缩来吸收碰撞时产生的动能进而避免驾乘人员受伤才是真正的安全。

我们先来看一次本田内部的测试,思铂睿和奥德赛以时速50公里进行正面碰撞,相对时速达到100公里,碰撞的偏置率为50%。你可以将它想象成一起事故,造成的结果相当惨烈,车头几乎完全变形,但事实上发生碰撞后两车的车门都可以正常打开,A柱到车顶没有任何变形,安全气囊正常展开,乘员假人坐姿端正。这说明两车在碰撞时发动机舱充分溃缩,吸收了碰撞能量,确保了驾乘人员安全。我们不妨来做个选择题,发生事故后,车子严重受损,人轻伤;车子破漆,人重伤。选谁不用多作解释了吧。

曾经日系车一直因为钢板薄而被质疑安全性,但通过车企内部的碰撞测试以及E-NCAP、C-NCAP等专业碰撞测试中心的测试让我们了解到,车身结构的溃缩式吸能设计在很大程度上提升碰撞安全性,可以说钢板厚度与碰撞安全没有直接关系,钢板越厚并不代表安全性越高,如何在碰撞时让车子正确地“受伤”,才是提升车辆被动安全的关键,而本田的工程师则拿出了最好的解决方案,ACE(Advanced Compatibility Engineering )承载式车身。

ACE承载式车身是基于真实社会中各类碰撞事故进行彻底研究后所研发出的车身构造,而本田已将其应用于旗下所有的量产车型当中。它可以有效应对现实生活中经常发生的各种碰撞情况,包括发生率极高的小重叠率碰撞事故,在发生碰撞时,撞击力通过ACE承载式车身下部交叉在一起的纵梁,有效传递给主车架,分散撞击负荷,确保乘员的生存空间。

传统车辆的车身结构大都只有左右两个主车架用于吸收碰撞能量,ACE承载式车身结构则是利用几个结构体,综合吸收能量。它利用上边梁、下边梁在结构上与前纵梁交叉接触,即使在传统车身前纵梁被错开的碰撞模式中,ACE承载式车身依然能够通过几根梁的交叉接触吸收碰撞能量。此外,ACE承载式车身结构在发生碰撞时,除了可以保证自身车辆的安全外,还能减轻对方车辆的受损程度,它确保大小级别不同的车辆发生碰撞时,双方车辆都能吸收相应的能量,降低对小型车的过度撞击,确保双方乘员的安全。

所以,衡量一辆汽车被动安全是否出色,不但要有一个固若金汤的车身,更要有一个能合理吸收能量的车头。车企做宣传时总爱说自己的车身采用多少高强度钢,更高级一些采用复合材料来提升车辆的被动安全,这么做确实能取得成效,但成本也大了去了。作为一台经济型家庭用车,最简单实用的方法就是通过车身结构做文章从而提升车辆的被动安全。

试想一下在拳击比赛中拳手为何都要带着手套?能上拳台证明他们的身板足够厚,但毕竟双方持续强有力接触的拳头只是脆弱地皮包肉,而戴上拳套则可以起到保护作用,拳头受到保护后,拳手们可以更放心地全力出拳,而被击打的对手因拳套的缓冲减少了力度,也使比赛更精彩。

本田和某个主打安全牌的北欧品牌一样,除了在发生碰撞时确保驾乘人员的安全,车撞到行人后还要确保行人的安全,真正做到以人为本。在本田的内部测试中可以看到,当缤智以40km/h的速度撞击假人时,其接触到的保险杠、发动机罩等部位都充分变形吸收碰撞能量,有效降低了对行人的伤害。原来本田汽车的发动机罩、翼子板、前保险杠、前挡风玻璃底部、雨刮器等所有零件,都采用了碰撞时能够有效缓解对行人冲击的构造,并为吸收能量预留了足够的空间。

本田的创始人本田宗一郎曾经说过,本田生产的是承载着人们生命的汽车,竭尽全力保障顾客的安全,这是理所应当的。所以在发生事故时,车的损害往往比较严重,但任何事物在生命面前又算得了什么呢?所以请不要再被事故照片所误导,说不定这些利用了溃缩吸能的车子已经救了车主一命。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