佤族的民族历史

2023-11-29 21:13 82次浏览 观点

本文是小编为佤族的民族历史撰写,主要解答关于佤族的民族历史的相关疑惑,以下是正文。

佤族的民族历史?

中国的民族学研究者多数认为,佤族是现今云南南部的土著居民或最早居民,是古“濮”人的一支。在史书的记载中,汉朝所称的“闽濮”、 “裸濮”唐朝所称的“望蛮”、“望苴子”,明清所称的“哈杜”、“哈喇”、“哈瓦”、“卡佤”等,指的都是佤族。 佤语属南亚语系孟高棉语族佤德语支,由于历史上受傣语和汉语的影响较深,有相当程度的借词现象。1962年,人民政府根据本民族人民的意愿称为“佤族”。 佤族对本民族来源,各地传说不一。比如有从“司岗里”出来;从葫芦里出来;天神创造了达古亚和叶里,由他们繁衍人类;达能在女始祖烨奴姆(又称妈农)身上沫了口水,因而妈农生育人类等等。在众多传说中,“司岗里”传说最为普遍。佤族格言“司岗里来,葫芦里生”源于佤族敬祭神灵时,上告祖先神灵下传子孙的祈祷词。“司岗里”传说,严格细分为两部分:神话与历史传说。神话又可分为传感神话和释然神话。传感神话反映母与子生命信息的相互承传关系,是母体崇拜之反映,也是佤族宗教祭仪的解读。(关于“司岗里”为母体崇拜,王敬骝教授和胡德杨先生在《佤族的创世纪神话-司岗离研究》一文中有此说,见《民族研究》第7期;笔者通过多年调查研究,也得出同样的结论,见拙文《西岗里神话:传感神话的典型》,《中国神话与传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台湾天恩出版社1996年3月版。)释然神话则是佤族思维发达了以后利用想像力对宇宙万物作各式各样的解读。属于传说部分的“司岗里”,主要叙述佤族产生的过程、居住过的地方、民族迁徙的路线,以及佤族与其他民族交往关系等等内容。无论是勒佤人“司岗里”传说,还是布饶人的葫芦传说,共同之处,都说他们的祖先从“司岗里”出来之后,自南向北迁到滇池、洱海一带居住过。后来被打败了,又迁徙下来居住在澜沧江和萨尔温江流域,所以他们也自称两江的儿女。史学界一般认为,南亚语系各民族,是我国云南西南部、缅甸、泰国、老挝、柬埔寨等广大地区的最早居民,而这些地区的彝语支和傣语支各族是后来才迁入的。对“司岗”的解释各地稍有差异,西盟佤族认为“司岗”是石洞,“司岗里”,意即人从石洞里出来。据说这个洞位于阿佤山中部缅甸境内的布拉德寨(又译巴格岱)附近的山上,距西盟县马散寨约25公里。至今,西盟县和缅甸佤族地区等地的佤族还把它视为“圣地”,每隔5年还带上丰厚的祭品举行祭祀活动。西盟部分佤族自称“勒佤”,意即奉神之旨意守护圣洞之人。沧源等地佤族认为“司岗”是葫芦,“司岗里”,意即从葫芦里出来。学术界对“司岗里”的解释也不同,一说是佤族先民对远古穴居生活的回忆;一说是佤族古代先民对女性生殖器的崇拜。各地佤族虽对“司岗里”的解释有所不同,但都把阿佤山区视为佤族的发样地,这说明他们在阿佤山区居住的历史已很久远。新石器时代佤族地区的重要文化遗存中的沧源岩画(崖画),就是最好的证明。佤族先民历史上有不同的称谓。秦汉以前称“濮人”;汉晋称“哀牢”;隋唐称“望蛮”、“朴子蛮”、“茫蛮”;宋元称“金齿”;明清称“古喇”、“生蒲”、“大佤”、“小佤”等等。关于濮人的族属,时下学界虽有不同观点,但有一点是相同的,即都认为永昌濮人是佤、德昂民族的先民。濮人可能源于本民族对人的称谓和自称。佤语至今仍称人为“pui(布衣)”或“phui(濮衣)”,自称为“布饶”。不仅濮人一名源于佤语,“永昌”地名也可能源于佤语。“永”为寨子意,“昌”为人名。“永昌”即“昌”建立的寨子。西盟一带传说,昌即艾昌,他是女王叶东与达亚的二儿子,他与同母异父的哥哥达太上来在大理保山一带建立了大寨子,所以取名为“永昌”。除永昌外,永平、永寿、永腊、永德、永丁、永东等等,均为佤语地名,关于“哀牢”,有族名和地名两种,大概先有族名后有地名。即哀牢山和“哀牢国”(《华阳国志》)源于“哀牢”人。而“哀牢”人为永昌濮人,这是学术界比较一致的观点,“哀牢”当时为濮人中经济文化比较发达的一支。唐代樊绰《蛮书》记载“望蛮”、“朴子蛮”和“茫蛮”,是濮人和哀牢的后裔。“望蛮”包括现今澜沧县芒景、打岗一带的布朗族和绍帕绍兴等地的佤族。至今他们仍自称为“望”(佤)的后代。布饶人和一部分布朗族则是“朴人”的直接后裔。从古至今他们一脉相承地自称为“濮”(古代苞、朴、蒲、普、扶、卜、磅均指濮人,当为同音异译)。而“茫蛮”是因部落酋长称谓而得名。佤族至今仍称头人为“阿茫”、“西茫”、“拉茫”等等。据说山通、岩城(境外)一带的赛叟氏家族便属阿茫的后裔。宋元时期的“金齿”夷,就总体而言指佤德昂民族先民,有少部分为掸傣民族。《马可·波罗行记》记载的“金齿”,“肉米共食”,饮“水酒”等习俗,至今仍保存在佤族文化里。“金齿”可能源于古代“凿齿濮”习俗。“凿齿”是古代濮人、僚人保存灵魂和壮大家族生命源流的一种方式。这种习俗基于这样的观念:人类肤发及牙齿都含有本人的灵魂,姑娘长大了,要出嫁到别的家族,把她们两颗门牙取下留在父母家里,由父母及族人时常为她们祈祷,既保证本人安康,又保证家族灵魂不灭“凿齿”习俗后来演变为“金齿”习俗。明清以后,佤族称谓与现在基本相同。佤族及其先民居住的广大区域,自汉以来就和祖国内地建立了不可分割的联系。汉武帝开西南夷,元封二年(公元前109年)置益州郡,领二十县,其中隽唐为现今云龙县,不韦县在保山市境内;东汉设永昌郡,这些地区正是当时佤族先民濮人和哀牢人聚居区。三国时期,云南称为南中,属蜀汉,西晋武帝泰始七年(公元271年),分益州地置宁州,领永昌郡。永昌领不韦、永寿、比苏、雍乡、南涪、隽唐、哀牢和博南八县。“永寿县为今镇康、耿马一带,曾为晋代永昌郡的郡治。”《佤族简史》,云南教育出版社1986年2月版,第11页。从三国至隋朝的370年间,中原虽长期分裂混战,但历代皇朝仍在濮人居住地区设州郡以遥领之。唐朝前期,云南设姚州都督府,永昌郡属姚州都督府管辖。开元以后,南诏蒙氏强盛,统一六诏,佤德昂先民居住的地区永昌、银生等节度均属南诏。南诏统治者并从望蛮中征兵服役,“凡出征以望苴子为前驱。”(《新唐书》卷222,南蛮传。)宋代佤族先民故地,属大理国永昌府,元朝设置的镇康路军民总管府、顺宁府、孟定路军民总管府都是蒲人居住区域。当时的“蒲人”是以“布饶”人为主体的佤德昂语各族的统称。明朝在佤族地区设镇康御夷州、孟定御夷府和孟连长官司。清沿明制,稍有变动。民国时期,镇康、双江、澜沧(含孟连和西盟)皆改为县,并置沧源设治局和耿马设治局,以直接管辖当地佤族和各民族。从上述佤族地区的历代建置沿革来看,充分说明佤族居住区域早已为我国领土的一部分,佤族早已是中华民族的成员之一。长期以来,佤族人民同国内外反动派进行了不懈的斗争。如1796年(清嘉庆元年),佤族与毗邻的兄弟民族一道,为反对土司“连年苛税逼甚”,在勐勐土司地区首举义旗,并一度占领其辖地。这次起义断断续续坚持十年多,给清王朝和傣族反动土司以沉重打击。辛亥革命后,佤族人民反对云南军阀、国民党反动派的斗争此起彼伏,终于在1940年后,摆脱当地反动土司的封建统治。19世纪末,英帝国主义开始侵入阿佤山地区。佤族人民坚决反对中英签订的《中缅未定界条款》,以永和部落为首,联合其他部落,严惩枪杀佤族群众的侵略者和叛国败类,挫败了帝国主义分子妄图使佤族人民脱离祖国的阴谋。1934年,英帝国主义以武力威胁和金钱利诱,进入班洪、班志地区,妄图掠夺阿佤山丰富的银铝矿。因此爆发震惊国内外的“班洪”事件。佤族人民“宁肯战死,决不投降”,粉碎了敌人的阴谋并联合十多个部落的民族武装会集于班洪,剽牛盟誓,狠狠打击了敌人的嚣张气焰。抗日战争时,佤族人民高举抗日旗帜,组织了游击军,粉碎日军进攻。

佤族是云南最古老民族之一,其先民最早居住在澜沧江西岸、怒江东岸的保山一带,因不服哀牢人(傣族先民)的统治,逐步向南迁徙至临沧、普洱及缅北的群山之中。公元前109年(汉武帝元封二年),汉武帝征服滇国、强占哀牢国东部领土置益州郡(辖境达今澜沧江两岸及其以东的广大地区)。当时分布在澜沧江沿岸山区的佤族先民,已在汉朝的统属之下。公元69年(东汉永平12年),哀牢归汉,汉朝在其地置永昌郡,生活在澜沧江沿岸山区、怒江沿岸山区、掸邦高原山区的佤族、布朗族、德昂族皆属永昌郡管辖。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中原大乱,永昌郡名存实亡,佤族、布朗族、德昂族先民均臣服于傣族先民哀牢人。隋唐时期,佤族、布朗族、德昂族先民及其他大大小小的民族皆受傣族先民哀牢人建立的南诏王国统治,佤族属南诏王国永昌节度管辖。宋朝时期,佤族、布朗族、德昂族先民及傣族先民皆受白族先民河蛮人建立的大理王国统治,佤族属大理王国永昌府管辖。元朝时期,佤族分属于金齿宣抚司的镇康路和孟顶路军民总管府的傣族总管管辖。明朝时期,佤族属孟连长官司、镇康御夷州、孟定御夷府、耿马宣扶司等地的傣族土司管辖。清朝时期,大致沿用明朝制度。光绪十三年(1887)设镇边直隶厅,辖孟连、西盟、澜沧、沧源等地,佤族基本都在镇边直隶厅境内。中华民国时期,佤族分布的地区设置沧源、耿马设治局,镇康、双江、澜沧(包括孟连和西盟)置县。

阿佤山的古老居民——佤(wa 三声)族  佤族,中国少数民族之一。现有人口35万多人。主要分布在云南省西南部的沧源、西盟、澜沧、孟连、双江、耿马、永德、镇康等县的山区与半山区。即澜沧江和萨尔温江之间、怒山山脉南段的“阿佤山区”。与汉、傣、布朗、德昂、傈僳、拉祜等民族交错杂居。  汉代以后,云南便有了"濮人"居住。唐代,"濮人"、"望人"分布在东自景东、巍山,西至腾冲、梁河,南自镇康,北至永平的镇西地区。"濮人"可能是对居住在这一带的讲佤崩语的各族先民的总称。"望人"可能主要是佤族先民。历史文献中"望蛮"、"望苴子"、"外喻"等名称,与现在佤族的自称"佤"基本相同或十分相近。  佤族自称“佤”、“巴饶克”、“布饶克”、“阿佤”、“阿卧”、“阿佤莱”、“勒佤”等。他称有“拉”、“本人”、“阿佤”、“佧佤”等。史称“哈喇”、“哈瓦”、“卡瓦”等,意为“住在山上的人”。根据本民族的意愿,1962年定名为“佤族”。  佤族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佤语属南亚语系孟高棉语族,分“巴饶克”、“阿佤”和“佤”三种方言。旧时的佤文是英国传教士为传播基督教而编制的,比较粗糙。新中国成立以后,党和人民政府为其创造了新文字。  佤族经济以农业为主。喜欢吃红米,饮浓茶,食辣椒,嚼槟榔,喝水酒。住房以两层竹楼为主。传统服饰以黑色为基调。男子多缠黑色包头,着黑色短衣和宽脚裤。妇女服饰各地不一,最具特色的是上穿坎肩式无领无袖贯头衣,下着筒裙,佩戴银或竹篾制成的头箍、项圈、项链、腰箍、手镯等首饰。  佤族以信仰原始宗教为主。少数人信仰佛教或基督教。新米节是最隆重的节日。文学艺术丰富多彩,竹文化独具特色。沧源崖画享誉海内外。  “木鼓舞”富有民族特色,多次在全国民族舞蹈比赛中获奖。 历史编辑本段  在佤族地区普遍流传着“司岗里”的传说。西盟地区的佤族解释,“司岗”是石洞,“里”是出来,意即人类很早是从石洞里出来的。传说从石洞里最先出来的是佤族。石洞位于阿佤山中部,离西盟县城以西约六十多里地的附近的山上。至今西盟等地的佤族人把石洞视为“圣地”。而沧源地区的佤族解释“司岗”是“葫芦”,“里”是出来,意即人类从葫芦里出来的。  各地区的佤族虽然对“司岗里”解释不同,但都把阿佤山视为人类的发祥地,同时也共同反映他们都是阿佤山一带是最早的居民。“司岗里”是佤族对自己本民族古穴生活的回忆。 礼仪编辑本段  佤族人豪爽好客,迎接客人以酒当先,认为无酒不成礼。佤族待客敬酒习俗多样。其一是敬酒主人首先自饮一口,以打消客人的各种戒意,然后依次递给客人饮。敬给客人的酒,客人一定要喝,而且要尽力喝干,以表示心地坦诚,否则被认为对主人不敬;另一形式是主客均蹲在地上,主人用右手把酒递给客人,客人用右手接过后先倒在地上一点或右手把酒弹在地上一点,意为敬祖。然后主人和客人一起喝干。佤族民间有不知心、不善良者不敬酒的习惯。每逢儿子出门,客人离去,主人还要打“送亲礼”。即给亲人或客人敬酒,届时主人用葫芦(盛酒器)盛满酒,先喝一口,然后送到客人或远离的亲人嘴边,客人需要喝到葫芦见底,以表示亲情、友谊永远不忘

佤族 13—16世纪的佤族被称为哈刺、古刺、哈杜,17世纪以来又被称为嘎喇、哈瓦、卡瓦。主要分布在腾冲、德宏、临沧、镇康、耿马、孟定、西盟等地。明朝时佤族“居山岭,种苦养为食……然民不勤于务本,不用牛耕,惟妇人用钁锄地”, “耕种杂粮外,捕猎为食”,已从唐宋时的狩猎采集为主的经济生活过渡到以农业经济为主的发展阶段了。但农业生产技术还相当落后,是一种只种旱地的刀耕火种农业。各地佤族的社会发展是不平衡的,清朝时“生卡佤”、“熟卡佤”的称呼就是其不平衡的反映。受汉、傣族影响较多的阿佤山边缘区和镇康地区的佤族发展较快,到19世纪初就已进入领主经济和地主经济阶段。而阿佤山中心地区的西盟佤族则比较落后,还处在原始农村公社解体向阶级社会过渡的发展阶段

历史 

中国的民族学研究者多数认为,佤族是现今云南南部的土著居民或最早居民,是古“濮”人的一支。在史书的记载中,汉朝所称的“闽濮”、 “裸濮”唐朝所称的“望蛮”、“望苴子”,明清所称的“哈杜”、“哈喇”、“哈瓦”、“卡佤”等,指的都是佤族。 佤语属南亚语系孟高棉语族佤德语支,由于历史上受傣语和汉语的影响较深,有相当程度的借词现象。1962年,人民政府根据本民族人民的意愿称为“佤族”。 佤族对本民族来源,各地传说不一。比如有从“司岗里”出来;从葫芦里出来;天神创造了达古亚和叶里,由他们繁衍人类;达能在女始祖烨奴姆(又称妈农)身上沫了口水,因而妈农生育人类等等。在众多传说中,“司岗里”传说最为普遍。佤族格言“司岗里来,葫芦里生”源于佤族敬祭神灵时,上告祖先神灵下传子孙的祈祷词。“司岗里”传说,严格细分为两部分:神话与历史传说。神话又可分为传感神话和释然神话。传感神话反映母与子生命信息的相互承传关系,是母体崇拜之反映,也是佤族宗教祭仪的解读。(关于“司岗里”为母体崇拜,王敬骝教授和胡德杨先生在《佤族的创世纪神话-司岗离研究》一文中有此说,见《民族研究》第7期;笔者通过多年调查研究,也得出同样的结论,见拙文《西岗里神话:传感神话的典型》,《中国神话与传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台湾天恩出版社1996年3月版。)释然神话则是佤族思维发达了以后利用想像力对宇宙万物作各式各样的解读。属于传说部分的“司岗里”,主要叙述佤族产生的过程、居住过的地方、民族迁徙的路线,以及佤族与其他民族交往关系等等内容。无论是勒佤人“司岗里”传说,还是布饶人的葫芦传说,共同之处,都说他们的祖先从“司岗里”出来之后,自南向北迁到滇池、洱海一带居住过。后来被打败了,又迁徙下来居住在澜沧江和萨尔温江流域,所以他们也自称两江的儿女。史学界一般认为,南亚语系各民族,是我国云南西南部、缅甸、泰国、老挝、柬埔寨等广大地区的最早居民,而这些地区的彝语支和傣语支各族是后来才迁入的。对“司岗”的解释各地稍有差异,西盟佤族认为“司岗”是石洞,“司岗里”,意即人从石洞里出来。据说这个洞位于阿佤山中部缅甸境内的布拉德寨(又译巴格岱)附近的山上,距西盟县马散寨约25公里。至今,西盟县和缅甸佤族地区等地的佤族还把它视为“圣地”,每隔5年还带上丰厚的祭品举行祭祀活动。西盟部分佤族自称“勒佤”,意即奉神之旨意守护圣洞之人。沧源等地佤族认为“司岗”是葫芦,“司岗里”,意即从葫芦里出来。学术界对“司岗里”的解释也不同,一说是佤族先民对远古穴居生活的回忆;一说是佤族古代先民对女性生殖器的崇拜。各地佤族虽对“司岗里”的解释有所不同,但都把阿佤山区视为佤族的发样地,这说明他们在阿佤山区居住的历史已很久远。新石器时代佤族地区的重要文化遗存中的沧源岩画(崖画),就是最好的证明。佤族先民历史上有不同的称谓。秦汉以前称“濮人”;汉晋称“哀牢”;隋唐称“望蛮”、“朴子蛮”、“茫蛮”;宋元称“金齿”;明清称“古喇”、“生蒲”、“大佤”、“小佤”等等。关于濮人的族属,时下学界虽有不同观点,但有一点是相同的,即都认为永昌濮人是佤、德昂民族的先民。濮人可能源于本民族对人的称谓和自称。佤语至今仍称人为“pui(布衣)”或“phui(濮衣)”,自称为“布饶”。不仅濮人一名源于佤语,“永昌”地名也可能源于佤语。“永”为寨子意,“昌”为人名。“永昌”即“昌”建立的寨子。西盟一带传说,昌即艾昌,他是女王叶东与达亚的二儿子,他与同母异父的哥哥达太上来在大理保山一带建立了大寨子,所以取名为“永昌”。除永昌外,永平、永寿、永腊、永德、永丁、永东等等,均为佤语地名,关于“哀牢”,有族名和地名两种,大概先有族名后有地名。即哀牢山和“哀牢国”(《华阳国志》)源于“哀牢”人。而“哀牢”人为永昌濮人,这是学术界比较一致的观点,“哀牢”当时为濮人中经济文化比较发达的一支。唐代樊绰《蛮书》记载“望蛮”、“朴子蛮”和“茫蛮”,是濮人和哀牢的后裔。“望蛮”包括现今澜沧县芒景、打岗一带的布朗族和绍帕绍兴等地的佤族。至今他们仍自称为“望”(佤)的后代。布饶人和一部分布朗族则是“朴人”的直接后裔。从古至今他们一脉相承地自称为“濮”(古代苞、朴、蒲、普、扶、卜、磅均指濮人,当为同音异译)。而“茫蛮”是因部落酋长称谓而得名。佤族至今仍称头人为“阿茫”、“西茫”、“拉茫”等等。据说山通、岩城(境外)一带的赛叟氏家族便属阿茫的后裔。宋元时期的“金齿”夷,就总体而言指佤德昂民族先民,有少部分为掸傣民族。《马可·波罗行记》记载的“金齿”,“肉米共食”,饮“水酒”等习俗,至今仍保存在佤族文化里。“金齿”可能源于古代“凿齿濮”习俗。“凿齿”是古代濮人、僚人保存灵魂和壮大家族生命源流的一种方式。这种习俗基于这样的观念:人类肤发及牙齿都含有本人的灵魂,姑娘长大了,要出嫁到别的家族,把她们两颗门牙取下留在父母家里,由父母及族人时常为她们祈祷,既保证本人安康,又保证家族灵魂不灭“凿齿”习俗后来演变为“金齿”习俗。明清以后,佤族称谓与现在基本相同。佤族及其先民居住的广大区域,自汉以来就和祖国内地建立了不可分割的联系。汉武帝开西南夷,元封二年(公元前109年)置益州郡,领二十县,其中隽唐为现今云龙县,不韦县在保山市境内;东汉设永昌郡,这些地区正是当时佤族先民濮人和哀牢人聚居区。三国时期,云南称为南中,属蜀汉,西晋武帝泰始七年(公元271年),分益州地置宁州,领永昌郡。永昌领不韦、永寿、比苏、雍乡、南涪、隽唐、哀牢和博南八县。“永寿县为今镇康、耿马一带,曾为晋代永昌郡的郡治。”《佤族简史》,云南教育出版社1986年2月版,第11页。从三国至隋朝的370年间,中原虽长期分裂混战,但历代皇朝仍在濮人居住地区设州郡以遥领之。唐朝前期,云南设姚州都督府,永昌郡属姚州都督府管辖。开元以后,南诏蒙氏强盛,统一六诏,佤德昂先民居住的地区永昌、银生等节度均属南诏。南诏统治者并从望蛮中征兵服役,“凡出征以望苴子为前驱。”(《新唐书》卷222,南蛮传。)宋代佤族先民故地,属大理国永昌府,元朝设置的镇康路军民总管府、顺宁府、孟定路军民总管府都是蒲人居住区域。当时的“蒲人”是以“布饶”人为主体的佤德昂语各族的统称。明朝在佤族地区设镇康御夷州、孟定御夷府和孟连长官司。清沿明制,稍有变动。民国时期,镇康、双江、澜沧(含孟连和西盟)皆改为县,并置沧源设治局和耿马设治局,以直接管辖当地佤族和各民族。从上述佤族地区的历代建置沿革来看,充分说明佤族居住区域早已为我国领土的一部分,佤族早已是中华民族的成员之一。长期以来,佤族人民同国内外反动派进行了不懈的斗争。如1796年(清嘉庆元年),佤族与毗邻的兄弟民族一道,为反对土司“连年苛税逼甚”,在勐勐土司地区首举义旗,并一度占领其辖地。这次起义断断续续坚持十年多,给清王朝和傣族反动土司以沉重打击。辛亥革命后,佤族人民反对云南军阀、国民党反动派的斗争此起彼伏,终于在1940年后,摆脱当地反动土司的封建统治。19世纪末,英帝国主义开始侵入阿佤山地区。佤族人民坚决反对中英签订的《中缅未定界条款》,以永和部落为首,联合其他部落,严惩枪杀佤族群众的侵略者和叛国败类,挫败了帝国主义分子妄图使佤族人民脱离祖国的阴谋。1934年,英帝国主义以武力威胁和金钱利诱,进入班洪、班志地区,妄图掠夺阿佤山丰富的银铝矿。因此爆发震惊国内外的“班洪”事件。佤族人民“宁肯战死,决不投降”,粉碎了敌人的阴谋并联合十多个部落的民族武装会集于班洪,剽牛盟誓,狠狠打击了敌人的嚣张气焰。抗日战争时,佤族人民高举抗日旗帜,组织了游击军,粉碎日军进攻。

佤族是云南最古老民族之一,其先民最早居住在澜沧江西岸、怒江东岸的保山一带,因不服哀牢人(傣族先民)的统治,逐步向南迁徙至临沧、普洱及缅北的群山之中。公元前109年(汉武帝元封二年),汉武帝征服滇国、强占哀牢国东部领土置益州郡(辖境达今澜沧江两岸及其以东的广大地区)。当时分布在澜沧江沿岸山区的佤族先民,已在汉朝的统属之下。公元69年(东汉永平12年),哀牢归汉,汉朝在其地置永昌郡,生活在澜沧江沿岸山区、怒江沿岸山区、掸邦高原山区的佤族、布朗族、德昂族皆属永昌郡管辖。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中原大乱,永昌郡名存实亡,佤族、布朗族、德昂族先民均臣服于傣族先民哀牢人。隋唐时期,佤族、布朗族、德昂族先民及其他大大小小的民族皆受傣族先民哀牢人建立的南诏王国统治,佤族属南诏王国永昌节度管辖。宋朝时期,佤族、布朗族、德昂族先民及傣族先民皆受白族先民河蛮人建立的大理王国统治,佤族属大理王国永昌府管辖。元朝时期,佤族分属于金齿宣抚司的镇康路和孟顶路军民总管府的傣族总管管辖。明朝时期,佤族属孟连长官司、镇康御夷州、孟定御夷府、耿马宣扶司等地的傣族土司管辖。清朝时期,大致沿用明朝制度。光绪十三年(1887)设镇边直隶厅,辖孟连、西盟、澜沧、沧源等地,佤族基本都在镇边直隶厅境内。中华民国时期,佤族分布的地区设置沧源、耿马设治局,镇康、双江、澜沧(包括孟连和西盟)置县。

  • 15062798367:在历史上佤族人口不足五十万,当时对诸葛亮作出了啥承诺?
  • 濮废答:在中华民族大家庭中,佤族的人口数量排位比较靠后,最新的人口数据表明,佤族人口约为42万人,这样一个连五十万都不到的少数民族,却在守卫边疆方面作出了巨大贡献。佤族的起源有着悠久的历史。在先秦时代,佤族被称作为&…

  • 15062798367:佤邦族的来历是什么?
  • 濮废答:缅甸佤邦的由来:缅甸在古时并不弱小,虽然国土面积较小,但是也算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国家了,在明清之际缅甸帝国曾一度达到顶峰,数次挑战明清政府。而在英国殖民时期,缅甸成为了英国的一个殖民地,不过即便是当时贪婪的英国…

  • 15062798367:佤邦族的来历是什么?
  • 濮废答:佤邦在历史上为中国领土,唐代属于南诏国,宋代属于大理国,元代先属镇康路、后分属孟定路与木连路,明代分属孟定府、孟琏司、孟艮府,均为傣族世袭土官封地。清中期,阿佤山部分地区脱离原傣族土司控制,成为瓯脱地,较知名…

  • 15062798367:佤族的民族概况是什么?
  • 濮废答:“阿佤”信仰原始宗教,笃信万物有灵。他们常常举行拉木鼓、砍牛尾、剽牛的祭祀活动,甚至猎人头祭谷。有些原始习俗,近年已逐渐革除。佤族的传统民歌非常丰富,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佤族创造出杰出的音乐文化。

  • 15062798367:佤族的民族简介
  • 濮废答:“阿卧”、“阿佤莱”、“勒佤”等。他称有“拉”、“本人”、“阿佤”、“佧佤”等。史称“哈喇”、“哈瓦”、“卡瓦”等,意为“住在山上的人”。根据本民族的意愿,1962年定名为“佤族”。佤族文化(语言、…

  • 15062798367:帮我介绍一下佤族这个民族
  • 濮废答:历史上侗族曾长期处于原始氏族社会,原始的生产方式制约着生产的发展。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佤族人民获得了新生,党和政府向佤族地区派出了民族工作队,按照“慎重稳迸”、“团结、生产、进步”的方针,疏通民族关系,争取民族上层,发展生产。

  • 15062798367:佤族的“翁丁佤寨”有着怎样的历史?
  • 濮废答:坐落在森林和群山的环抱中,据当地的老人介绍,树是保护村子的神林,周边的树都不能。里面则仍然保留着最为完整的传统草房以及佤族图腾、神林、寨桩以及祭祀房等,一切都在诉说着佤族的沧桑历史和千年传承。佤族人的皮肤很黑…

  • 15062798367:佤族人是怎样传承佤族历史文化的?
  • 濮废答:在佤族漫长的狩猎和采集历史中,牛是人们主要的捕获对象,是维系人们生存的重要食物来源,与人的生存密不可分。在佤族村寨的中央,都有一座栽有“丫”形牛角桩的土台,佤族妇女筒裙上织绣的牛头纹、佤族男子上衣上用银泡或…

  • 15062798367:佤族文化特色
  • 濮废答:佤族自称“佤”、“巴饶克”、“布饶克”、“阿佤”、“阿卧”、“阿佤莱”、“勒佤”等。他称有“拉”、“本人”、“阿佤”、“佧佤”等。史称“哈喇”、“哈瓦”、“卡瓦”等,意为“住在山上的人”。根据本民族的意愿…

  • 15062798367:佤族和阿佤族是一个族吗?
  • 濮废答:但是阿佤族则另有其族,阿佤族是一个居住在巴西东部的热带雨林中的游荡民族。因为阿佤族族人会带着所拥有的一切在深林里穿梭。近代阿佤族的许多族人被欧洲殖民者奴役,又遭到非法牧场主驱赶,现已经是世界上最濒危的民族。

    相信读者朋友经过小编一番耐心的解答已经对佤族的民族历史了然于胸,若还存在疑惑可通过站内搜索找到答案。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