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霞山是怎么形成的??

2023-11-14 13:13 48次浏览 观点

本文是小编为丹霞山是怎么形成的??撰写,主要解答关于丹霞山是怎么形成的??的相关疑惑,以下是正文。

丹霞山是怎样形成的

广东四大名山之一的丹霞山,以其赤壁丹崖、峰林群集、山顶平缓、坡麓陡立、洞穴纵横、造型奇特的地质地貌,以及色如渥丹、灿若明霞、红山绿冠、色彩斑斓的绚丽景色而名满天下。这种地质地貌,在美国西部、欧洲中部、澳大利亚及中国的数百处同类型地貌中,丹霞山面积最集中、发育最典型、类型最齐全、造型最丰富、风景最优美,因此,被当今地质地貌地理学界公认为“丹霞地貌”的命名地。1988年,丹霞山被国务院批准为国家级风景名胜区,1995年被批准为国家地质地貌自然保护区。 丹霞山风景区总面积281平方公里,五大集中景区(丹霞山、大石山、韶石山、阳元山、锦江湖)的面积就有215平方公里。区内大小石峰、石堡、石柱500多座,岩洞幽谷100多处,集雄奇险秀于一身,揽锦水飞泉于一体,绝佳景致,令中外游人叹为观止。为什么如此众多的奇山异石降生丹霞山?是远古开天辟地的遗留杰作,是大自然鬼斧神工的精心雕琢,还是灵山秀水对这一方水土情有独钟?这是每一个到丹霞山的游人都想知道的。 据说《庄子》一书就有这样的记载:很久很久以前,南海有个天帝叫“倏”,北海有个天帝叫“忽”,中央的天帝叫“混沌”。“倏”和“忽”常到“混沌”那里去作客,“混沌”招待他们非常周到。后来“倏”、“忽”二帝想报答“混沌”的恩德,商量着给模糊一片的“混沌”脸面也凿出眼耳口鼻七窍来。想不到一番斧凿之后,倏忽之间,“混沌”便呜呼哀哉死去了,中央这块皇天后土也便五彩缤纷有了眉目,有了高低错落与山河洞穴,宇宙世界也因之诞生了!听说丹霞山正是“混沌天帝”的头面部分,是“倏”、“忽”着意雕凿的重点部位,因此,从风采颜色到各种物态造型样样齐全。丹霞山拥有如此奇伟的地貌和瑰丽的风光,就是在“倏”、“忽”二帝的刀凿之下形成的。 但是人们更相信盘古开天地的传说。 当天地还没有分开的时候,那时候的宇宙就象一只黑暗混沌的大鸡蛋,我们的老祖宗盘古(瑶族人称盘瓠)就孕育在这个硕大的鸡蛋之中,浑浑噩噩地在里面睡大觉,并且一睡就是一万八千年!这一天,他终于醒来了,睁开眼一看,四周围黑糊糊的一片,不分上下左右、东西南北。他闷得发慌,也非常恼怒,彷徨地在黑暗中摸索着,无意间给他抓着了一柄大板斧,于是运足内力就这么一挥——只听山崩地裂地“哗啦”一声,大蛋给劈开了,蛋中轻而清的东西冉冉上升,变成了天;蛋中重而浊的东西徐徐下降,变成了地。混沌不分的天地,就这么给盘古一斧子划分开了。以后,盘古怕天地再合拢来,就用头顶住了天,脚踏住了地,天地每高厚一丈,盘古的身高也增加一丈。又经过不知多少年代,天地已长成九万里,这时,盘古独立支撑实在太累了,也不用担心天地再合拢来,于是临死之前吐气为风云,发声为雷霆,双眼变日月,手足成四极,身体化五岳,血液为江河,肌肉变田土,筋脉变道路,肤发成草木……整个身体蜕变为丰富美丽的世界。但是,他的躯体分散在那么辽阔的中华大地,盘古的子孙们今后如何记得一个完整的开天辟地的始祖故事呢?于是,盘古在倒下去之前,打起精神,将身体各个部分都掰下一小块,盛在一个布袋里,丢向丹霞山这片风水宝地,化作一处大自然的浓缩景观,就象现代的“锦绣中华”一样。 另据《广博物志》卷九引《五运历年记》载:“盘古之君,龙首蛇身,人面而赤……”大概是为了使子孙后代牢记自己的形象,对他“开天辟地”的功绩留下永恒的记忆,盘古还特意在丹霞山隐埋下自己“龙形”的真身。直到本世纪八十年代初,长老峰下修筑了人工湖的堤坝后,湖面形成的一条飞翔的龙才活灵活现地显露出来,龙头、龙颈、龙身、龙尾、龙爪一应俱全,龙头部分那岩石上的一丛翠绿灌木,更成了“画龙点睛”之笔。这人神洲独一无二的翔龙湖,就成了盘古开天辟地的佐证和告白。同时,盘古把“人面赤身”的本来面目也写在了丹霞山的景点上,现在丹霞山就有一处叫“人面石”的景观,那就是盘古老祖的面孔;丹霞山山体的主色调,也是以赤红为主的褚色山岩颜色,昭示后世子孙,不可数典忘祖。 神话归神话,传说归传说。究竟这世界第一流的“丹霞地貌”是怎样形成的呢?科学地说,它是漫长历史时期地壳运动的产物,是大自然鬼斧神工的杰作。  在距今1亿年至7千万年的中生代晚期至新生代早期,是地壳运动最强烈的时代,南岭山地强烈隆起,丹霞山一带相对下陷,形成了一个山间湖泊。这时,四周的溪流雨水年复一年地将泥沙碎石冲入湖盆,在高温之下,泥砂中的铁在沉积中变成了三氧化二铁;在高压之下,双凝结成红色的沉积砂岩。到了距今4-5千万年前后,又一次地壳运动将丹霞这个湖盆抬升,湖底变成了陆地。以后在继续抬升中岩体大量断裂,加上锦江及其支流的切割,风霜雨雪的侵蚀,坚硬的粗石砾岩与松软的粉沙砂岩出现程度不同的分化和崩塌,松软的砂岩层形成了水平凹槽、洞穴、裂缝和幽谷,象现在的锦石岩、燕岩、书堂岩、一线天、幽洞通天……等;坚硬的砾岩则突出成为悬崖、石墙、石堡和石柱,如巴寨、茶壶峰、阳元石、望夫石、丹梯铁索等。千奇百怪、诡异万状的“丹霞地貌”,就在这大自然鬼斧神工的雕琢中变成了今天的模样。

广东四大名山之一的丹霞山,以其赤壁丹崖、峰林群集、山顶平缓、坡麓陡立、洞穴纵横、造型奇特的地质地貌,以及色如渥丹、灿若明霞、红山绿冠、色彩斑斓的绚丽景色而名满天下。这种地质地貌,在美国西部、欧洲中部、澳大利亚及中国的数百处同类型地貌中,丹霞山面积最集中、发育最典型、类型最齐全、造型最丰富、风景最优美,因此,被当今地质地貌地理学界公认为“丹霞地貌”的命名地。丹霞地貌(danxia landform),属于红层地貌,是一种水平构造地貌。它是指红色砂岩经长期风化剥离和流水侵蚀,形成孤立的山峰和陡峭的奇岩怪石,是巨厚红色砂、砾岩层中沿垂直节理发育的各种丹霞奇峰的总称红层地貌中所谓“红层”是指在中生代侏罗纪至新生代第三纪沉积形成的红色岩系,一般称为“红色砂砾岩”。水平构造地貌指由铲状水平或近于水平的第三纪厚层红色砂砾岩为主组成的平坦高地,受强烈侵蚀分割、溶蚀和重力崩塌等综合作用而造成平顶、陡崖、孤立突出的塔状地形。 丹霞地貌发育始于第三纪晚期的喜马拉雅造山运动。这次运动使部分红色地层发生倾斜和舒缓褶曲,并使红色盆地抬升,形成外流区。流水向盆地中部低洼处集中,沿岩层垂直节理进行侵蚀,形成两壁直立的深沟,称为巷谷。巷谷崖麓的崩积物在流水不能全部搬走时,形成坡度较缓的崩积锥。随着沟壁的崩塌后退,崩积锥不断向上增长,覆盖基岩面的范围也不断扩大,崩积锥下部基岩形成一个和崩积锥倾斜方向一致的缓坡。崖面的崩塌后退还使山顶面范围逐渐缩小,形成堡状残峰、石墙或石柱等地貌。随着进一步的侵蚀,残峰、石墙和石柱也将消失,形成缓坡丘陵。在红色砂砾岩层中有不少石灰岩砾石和碳酸钙胶结物,碳酸钙被水溶解后常形成一些溶沟、石芽和溶洞,或者形成薄层的钙化沉积,甚至发育有石钟乳。沿节理交汇处还发育漏斗。在砂岩中,因有交错层理所形成锦绣般的地形,称为锦石。河流深切的岩层,可形成顶部平齐、四壁陡峭的方山,或被切割成各种各样的奇峰,有直立的、堡垒状的、宝塔状的等。在岩层倾角较大的地区,则侵蚀形成起伏如龙的单斜山脊;多个单斜山脊相邻,称为单斜峰群。岩层沿垂直节理发生大面积崩塌,则形成高大、壮观的陡崖坡;陡崖坡沿某组主要节理的走向发育,形成高大的石墙;石墙的蚀穿形成石窗;石窗进一步扩大,变成石桥。各岩块之间常形成狭陡的巷谷,其岩壁因红色而名为“赤壁”,壁上常发育有沿层面的岩洞。

丹霞地貌发育始于第三纪晚期的喜马拉雅造山运动。这次运动使部分红色地层发生倾斜和舒缓褶曲,并使红色盆地抬升,形成外流区。流水向盆地中部低洼处集中,沿岩层垂直节理进行侵蚀,形成两壁直立的深沟,称为巷谷。巷谷崖麓的崩积物在流水不能全部搬走时,形成坡度较缓的崩积锥。随着沟壁的崩塌后退,崩积锥不断向上增长,覆盖基岩面的范围也不断扩大,崩积锥下部基岩形成一个和崩积锥倾斜方向一致的缓坡。崖面的崩塌后退还使山顶面范围逐渐缩小,形成堡状残峰、石墙或石柱等地貌。随着进一步的侵蚀,残峰、石墙和石柱也将消失,形成缓坡丘陵。在红色砂砾岩层中有不少石灰岩砾石和碳酸钙胶结物,碳酸钙被水溶解后常形成一些溶沟、石芽和溶洞,或者形成薄层的钙化沉积,甚至发育有石钟乳。沿节理交汇处还发育漏斗。

在砂岩中,因有交错层理所形成锦绣般的地形,称为锦石。河流深切的岩层,可形成顶部平齐、四壁陡峭的方山,或被切割成各种各样的奇峰:有直立的、堡垒状的、宝塔状的等。在岩层倾角较大的地区,则侵蚀形成起伏如龙的单斜山脊;多个单斜山脊相邻,称为单斜峰群。岩层沿垂直节理发生大面积崩塌,则形成高大、壮观的陡崖坡;陡崖坡沿某组主要节理的走向发育,形成高大的石墙;石墙的蚀穿形成石窗;石窗进一步扩大,变成石桥。各岩块之间常形成狭陡的巷谷,其岩壁因红色而名为“赤壁”,壁上常发育有沿层面的岩洞。

丹霞地貌,属于红层地貌,是一种水平构造地貌。它是指红色砂岩经长期风化剥离和流水侵蚀,形成孤立的山峰和陡峭的奇岩怪石,是巨厚红色砂、砾岩层中沿垂直节理发育的各种丹霞奇峰的总称。主要发育于侏罗纪至第三纪的水平或缓倾的红色地层中,这种地形以广东北部的丹霞山最为典型,所以称为丹霞地貌。

丹霞是地理学上很重要的名词。它是指红色砂岩经长期风化剥离和流水侵蚀,形成孤立的山峰和陡峭的奇岩怪石,是巨厚红色砂、砾岩层中沿垂直节理发育的各种丹霞奇峰的总称。主要发育于侏罗纪至第三纪的水平或缓倾的红色地层中,以中国广东省北部丹霞山最为典型,故名。丹霞地貌发育始于第三纪晚期的喜马拉雅造山运动。这次运动使部分红色地层发生倾斜和舒缓褶曲,并使红色盆地抬升,形成外流区。流水向盆地中部低洼处集中,沿岩层垂直节理进行侵蚀,形成两壁直立的深沟,称为巷谷。巷谷崖麓的崩积物在流水不能全部搬走时,形成坡度较缓的崩积锥。随着沟壁的崩塌后退,崩积锥不断向上增长,覆盖基岩面的范围也不断扩大,崩积锥下部基岩形成一个和崩积锥倾斜方向一致的缓坡。崖面的崩塌后退还使山顶面范围逐渐缩小,形成堡状残峰、石墙或石柱等地貌。进一步的侵蚀,残峰、石墙和石柱也将消失,形成缓坡丘陵。在红色砂砾岩层中有不少石灰岩砾石和碳酸钙胶结物,碳酸钙被水溶解后常形成一些溶沟、石芽和溶洞,或者形成薄层的钙华沉积,甚至发育有石钟乳。沿节理交汇处还发育漏斗。在砂岩中,因有交错层理所形成绣锦般的地形,称为锦石。河流深切的岩层,可形成顶部平齐、四壁陡峭的方山,或被切割成各种各样的奇峰,有直立的、堡垒状的、宝塔状的等。在岩层倾角较大的地区,则侵蚀形成起伏如龙的单斜山脊;多个单斜山脊相邻,称为单斜峰群。岩层沿垂直节理发生大面积崩塌,则形成高大、壮观的陡崖坡;陡崖坡沿某组主要节理的走向发育,形成高大的石墙;石墙的蚀穿形成石窗;石窗进一步扩大,变成石桥。各岩块之间常形成狭陡的巷谷,其岩壁因红色而名为“赤壁”,壁上常发育有沿层面的岩洞。 中国广东丹霞山、金鸡岭、南雄的苍石寨、平远的南台石和五指石,江西鹰溪、弋阳、上饶、瑞金、宁都,福建武夷山、连城、泰宁、永安,浙江永康、新昌,广西桂平的白石山、容县的都峤山,四川江油的窦□山、灌县的青城山,陕西凤县的赤龙山,以及承德等地,都有典型的丹霞地貌。 丹霞地貌区常是奇峰林立、景色瑰丽,旅游资源丰富,如丹霞山、金鸡岭、武夷山等早已成为著名风景区,而且,沿垂直节理崩塌的陡崖使巨厚的红色砂、砾岩层暴露无遗,对研究、恢复红色盆地的古地理环境具有重要意义。 丹霞山位于韶关市东北54公里处,距仁化县城9公里,是广东四大名山之一(其余三座名山是罗浮山、四樵山、鼎湖山),为国家地质地貌自然保护区。丹霞山海拔408米,不算高,但它的山崖,远看似染红霞,近看则色彩斑斓,许多悬崖峭壁,像刀削斧,直指蓝天,无数奇岩美洞,隐藏于山中,景色相当奇丽。因而,有人曾说过这样过誉的话:"桂林山水甲天下,不及广东一丹霞"。 丹霞山的岩石含有钙质、氢氧化铁和少量石膏,呈红色,是红色砂岩地形的代表,为典型的丹霞地貌。 丹霞山风景区可划分为上中下三层。 上层景区有长老峰、海螺峰、宝珠峰。长老峰上建有一座两层的"御风亭",是观日出的好地方,可容200多人。在亭上可看到周围的僧帽峰、望郎归、蜡烛峰、玉女拦江、云海等胜景。海螺峰顶有"螺顶浮屠",附近有许多相思树。下有海螺岩、大明岩、雪岩、晚秀岩、返照岩、草悬岩等岩洞。宝珠峰有虹桥拥翠、舵石朝曦、龙王泉等景点。中层景区以别传寺为主要景点,从这里到通天峡,两旁岩石像合掌一般,游人必须小心翼翼,手扶铁索,碎步而上。"幽洞通天"四个苍劲大字刻在石壁上,更增添了这里的险势,使人顿生寒意。但这段陡直的丹梯铁索已加建了稳固的铁栏,扶着上落十分安全。下层景区主要有锦岩洞天胜景。在天然岩洞内有观音殿,大雄宝殿,在洞中,还可看到马尾泉,鲤鱼跳龙门等风。这里有一块很著名的"龙鳞片石",随四季的更换而变换颜色。下层景区要钻隧道、穿石隙,较为刺激。丹霞山下有一条清澈的锦江,环绕于峰林之间,游客可乘舟漫游,欣赏沿江两岸景色和摩崖石刻。

广东四大名山之一的丹霞山,以其赤壁丹崖、峰林群集、山顶平缓、坡麓陡立、洞穴纵横、造型奇特的地质地貌,以及色如渥丹、灿若明霞、红山绿冠、色彩斑斓的绚丽景色而名满天下。这种地质地貌,在美国西部、欧洲中部、澳大利亚及中国的数百处同类型地貌中,丹霞山面积最集中、发育最典型、类型最齐全、造型最丰富、风景最优美,因此,被当今地质地貌地理学界公认为“丹霞地貌”的命名地。1988年,丹霞山被国务院批准为国家级风景名胜区,1995年被批准为国家地质地貌自然保护区。 丹霞山风景区总面积281平方公里,五大集中景区(丹霞山、大石山、韶石山、阳元山、锦江湖)的面积就有215平方公里。区内大小石峰、石堡、石柱500多座,岩洞幽谷100多处,集雄奇险秀于一身,揽锦水飞泉于一体,绝佳景致,令中外游人叹为观止。为什么如此众多的奇山异石降生丹霞山?是远古开天辟地的遗留杰作,是大自然鬼斧神工的精心雕琢,还是灵山秀水对这一方水土情有独钟?这是每一个到丹霞山的游人都想知道的。 据说《庄子》一书就有这样的记载:很久很久以前,南海有个天帝叫“倏”,北海有个天帝叫“忽”,中央的天帝叫“混沌”。“倏”和“忽”常到“混沌”那里去作客,“混沌”招待他们非常周到。后来“倏”、“忽”二帝想报答“混沌”的恩德,商量着给模糊一片的“混沌”脸面也凿出眼耳口鼻七窍来。想不到一番斧凿之后,倏忽之间,“混沌”便呜呼哀哉死去了,中央这块皇天后土也便五彩缤纷有了眉目,有了高低错落与山河洞穴,宇宙世界也因之诞生了!听说丹霞山正是“混沌天帝”的头面部分,是“倏”、“忽”着意雕凿的重点部位,因此,从风采颜色到各种物态造型样样齐全。丹霞山拥有如此奇伟的地貌和瑰丽的风光,就是在“倏”、“忽”二帝的刀凿之下形成的。 但是人们更相信盘古开天地的传说。 当天地还没有分开的时候,那时候的宇宙就象一只黑暗混沌的大鸡蛋,我们的老祖宗盘古(瑶族人称盘瓠)就孕育在这个硕大的鸡蛋之中,浑浑噩噩地在里面睡大觉,并且一睡就是一万八千年!这一天,他终于醒来了,睁开眼一看,四周围黑糊糊的一片,不分上下左右、东西南北。他闷得发慌,也非常恼怒,彷徨地在黑暗中摸索着,无意间给他抓着了一柄大板斧,于是运足内力就这么一挥——只听山崩地裂地“哗啦”一声,大蛋给劈开了,蛋中轻而清的东西冉冉上升,变成了天;蛋中重而浊的东西徐徐下降,变成了地。混沌不分的天地,就这么给盘古一斧子划分开了。以后,盘古怕天地再合拢来,就用头顶住了天,脚踏住了地,天地每高厚一丈,盘古的身高也增加一丈。又经过不知多少年代,天地已长成九万里,这时,盘古独立支撑实在太累了,也不用担心天地再合拢来,于是临死之前吐气为风云,发声为雷霆,双眼变日月,手足成四极,身体化五岳,血液为江河,肌肉变田土,筋脉变道路,肤发成草木……整个身体蜕变为丰富美丽的世界。但是,他的躯体分散在那么辽阔的中华大地,盘古的子孙们今后如何记得一个完整的开天辟地的始祖故事呢?于是,盘古在倒下去之前,打起精神,将身体各个部分都掰下一小块,盛在一个布袋里,丢向丹霞山这片风水宝地,化作一处大自然的浓缩景观,就象现代的“锦绣中华”一样。 另据《广博物志》卷九引《五运历年记》载:“盘古之君,龙首蛇身,人面而赤……”大概是为了使子孙后代牢记自己的形象,对他“开天辟地”的功绩留下永恒的记忆,盘古还特意在丹霞山隐埋下自己“龙形”的真身。直到本世纪八十年代初,长老峰下修筑了人工湖的堤坝后,湖面形成的一条飞翔的龙才活灵活现地显露出来,龙头、龙颈、龙身、龙尾、龙爪一应俱全,龙头部分那岩石上的一丛翠绿灌木,更成了“画龙点睛”之笔。这人神洲独一无二的翔龙湖,就成了盘古开天辟地的佐证和告白。同时,盘古把“人面赤身”的本来面目也写在了丹霞山的景点上,现在丹霞山就有一处叫“人面石”的景观,那就是盘古老祖的面孔;丹霞山山体的主色调,也是以赤红为主的褚色山岩颜色,昭示后世子孙,不可数典忘祖。 神话归神话,传说归传说。究竟这世界第一流的“丹霞地貌”是怎样形成的呢?科学地说,它是漫长历史时期地壳运动的产物,是大自然鬼斧神工的杰作。  在距今1亿年至7千万年的中生代晚期至新生代早期,是地壳运动最强烈的时代,南岭山地强烈隆起,丹霞山一带相对下陷,形成了一个山间湖泊。这时,四周的溪流雨水年复一年地将泥沙碎石冲入湖盆,在高温之下,泥砂中的铁在沉积中变成了三氧化二铁;在高压之下,双凝结成红色的沉积砂岩。到了距今4-5千万年前后,又一次地壳运动将丹霞这个湖盆抬升,湖底变成了陆地。以后在继续抬升中岩体大量断裂,加上锦江及其支流的切割,风霜雨雪的侵蚀,坚硬的粗石砾岩与松软的粉沙砂岩出现程度不同的分化和崩塌,松软的砂岩层形成了水平凹槽、洞穴、裂缝和幽谷,象现在的锦石岩、燕岩、书堂岩、一线天、幽洞通天……等;坚硬的砾岩则突出成为悬崖、石墙、石堡和石柱,如巴寨、茶壶峰、阳元石、望夫石、丹梯铁索等。千奇百怪、诡异万状的“丹霞地貌”,就在这大自然鬼斧神工的雕琢中变成了今天的模样。

广东四大名山之一的丹霞山,以其赤壁丹崖、峰林群集、山顶平缓、坡麓陡立、洞穴纵横、造型奇特的地质地貌,以及色如渥丹、灿若明霞、红山绿冠、色彩斑斓的绚丽景色而名满天下。这种地质地貌,在美国西部、欧洲中部、澳大利亚及中国的数百处同类型地貌中,丹霞山面积最集中、发育最典型、类型最齐全、造型最丰富、风景最优美,因此,被当今地质地貌地理学界公认为“丹霞地貌”的命名地。丹霞地貌(danxia landform),属于红层地貌,是一种水平构造地貌。它是指红色砂岩经长期风化剥离和流水侵蚀,形成孤立的山峰和陡峭的奇岩怪石,是巨厚红色砂、砾岩层中沿垂直节理发育的各种丹霞奇峰的总称红层地貌中所谓“红层”是指在中生代侏罗纪至新生代第三纪沉积形成的红色岩系,一般称为“红色砂砾岩”。水平构造地貌指由铲状水平或近于水平的第三纪厚层红色砂砾岩为主组成的平坦高地,受强烈侵蚀分割、溶蚀和重力崩塌等综合作用而造成平顶、陡崖、孤立突出的塔状地形。 丹霞地貌发育始于第三纪晚期的喜马拉雅造山运动。这次运动使部分红色地层发生倾斜和舒缓褶曲,并使红色盆地抬升,形成外流区。流水向盆地中部低洼处集中,沿岩层垂直节理进行侵蚀,形成两壁直立的深沟,称为巷谷。巷谷崖麓的崩积物在流水不能全部搬走时,形成坡度较缓的崩积锥。随着沟壁的崩塌后退,崩积锥不断向上增长,覆盖基岩面的范围也不断扩大,崩积锥下部基岩形成一个和崩积锥倾斜方向一致的缓坡。崖面的崩塌后退还使山顶面范围逐渐缩小,形成堡状残峰、石墙或石柱等地貌。随着进一步的侵蚀,残峰、石墙和石柱也将消失,形成缓坡丘陵。在红色砂砾岩层中有不少石灰岩砾石和碳酸钙胶结物,碳酸钙被水溶解后常形成一些溶沟、石芽和溶洞,或者形成薄层的钙化沉积,甚至发育有石钟乳。沿节理交汇处还发育漏斗。在砂岩中,因有交错层理所形成锦绣般的地形,称为锦石。河流深切的岩层,可形成顶部平齐、四壁陡峭的方山,或被切割成各种各样的奇峰,有直立的、堡垒状的、宝塔状的等。在岩层倾角较大的地区,则侵蚀形成起伏如龙的单斜山脊;多个单斜山脊相邻,称为单斜峰群。岩层沿垂直节理发生大面积崩塌,则形成高大、壮观的陡崖坡;陡崖坡沿某组主要节理的走向发育,形成高大的石墙;石墙的蚀穿形成石窗;石窗进一步扩大,变成石桥。各岩块之间常形成狭陡的巷谷,其岩壁因红色而名为“赤壁”,壁上常发育有沿层面的岩洞。

  • 17276993947:丹霞地貌的成因?
  • 佟柿答:丹霞地貌是由水平或变动很轻微的厚层红色砂岩、砾岩所构成。因岩层呈块状结构和富有易于透水的垂直节理,经流水向下侵蚀及重力崩塌作用形成陡峭的峰林或方山地形。

  • 17276993947:丹霞地貌是怎么形成的呢?
  • 佟柿答:丹霞地貌的形成原因是:丹霞地貌发育始于第三纪晚期的喜马拉雅造山运动。这次运动使部分红色地层发生倾斜和舒缓褶曲,并使红色盆地抬升,形成外流区。流水向盆地中部低洼处集中,沿岩层垂直节理进行侵蚀,形成两壁直立的深沟,称为…

  • 17276993947:丹霞地貌的成因
  • 佟柿答:丹霞地貌属于红层地貌的一种水平构造地貌,它是指红色砂岩经长期风化剥离和流水侵蚀,而发育成的各种丹霞奇峰总称。以陡崖陡坡为特征,中国广东的丹霞山就是丹霞地貌的一个典型代表。丹霞地貌在我国广泛分布,目前已查明丹霞地貌…

  • 17276993947:丹霞山是怎么形成的
  • 佟柿答:丹霞山已经成为全国乃至世界丹霞地貌的研究基地以及科普教育和教学实习基地。丹霞山区曾是一个大型内陆盆地,在距今约6500万年前,丹霞山所在地区受地球构造运动的影响,产生许多断层和节理,同时也使整个丹霞盆地变为剥蚀地区。后…

  • 17276993947:广东丹霞山的形成过程
  • 佟柿答:广东丹霞山的形成 在距今1.4亿年至7000万年间,丹霞山区是一个大型内陆盆地,受喜马拉雅 [阴元山]阴元山 造山运动影响,四周山地 强烈隆起,盆地内接受大量碎屑沉积,形成了巨厚的红色地层;在距今7000年前后,地壳上升而…

  • 17276993947:丹霞地貌形成的条件是什么
  • 佟柿答:丹霞地貌是上世纪三十年代以丹霞山为代表而命名的一类地貌类型。形成丹霞地貌的岩层是一种在内陆盆地沉积的红色屑岩,后来地壳抬升,岩石被流水切割侵蚀,山坡以崩塌过程为主而后退,保留下来的岩层就构成了红色山块。丹霞地貌…

  • 17276993947:丹霞地貌是怎样形成的?
  • 佟柿答:丹霞地貌——在我国粤北仁化县丹霞山分布广泛的第三纪(6500万年~165万年前)红色砂砾岩层.在丹霞山地区,厚达300-500米的岩层被流水、风力等风化侵蚀,形成了堡垒状的山峰和峰丛、千姿百态的奇石、石桥和石洞.1938年,构造地质…

  • 17276993947:丹霞地貌是怎样形成的?
  • 佟柿答:丹霞地貌发育始于第三纪晚期的喜马拉雅造山运动。这次运动使部分红色地层发生倾斜和舒缓褶曲,并使红色盆地抬升,形成外流区。流水向盆地中部低洼处集中,沿岩层垂直节理进行侵蚀,形成两壁直立的深沟,称为巷谷。巷谷崖麓的崩积…

  • 17276993947:丹霞地貌成原因是什么?
  • 佟柿答:1928年,获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地质学硕士学位的矿床学家冯景兰,在我国广东省韶关市仁化县丹霞山注意到了分布广泛的第三纪(6500万年~165万年前)红色砂砾岩层。在丹霞山地区,厚达300~500米的岩层被流水、风力等风化侵蚀,形成…

  • 17276993947:丹霞地貌形成的原因是什么
  • 佟柿答:它是指红色砂岩经长期风化剥离和流水侵蚀,形成孤立的山峰和陡峭的奇岩怪石,是巨厚红色砂、砾岩层中沿垂直节理发育的各种丹霞奇峰的总称。主要发育于侏罗纪至第三纪的水平或缓倾的红色地层中,这种地貌以广东北部的丹霞山最为…

    相信读者朋友经过小编一番耐心的解答已经对丹霞山是怎么形成的??了然于胸,若还存在疑惑可通过站内搜索找到答案。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