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是小编为重庆的民风民俗急需撰写,主要解答关于重庆的民风民俗急需的相关疑惑,以下是正文。
重庆民风民俗有什么启示
巴渝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的一部分。三千多年的历史,在这片土地上刻画出独具特色的巴渝文化。重庆人千百年来形成的春节拜年、十五观灯、清明祭祖、中秋赏月以及悬酒幌、赶庙会、坐花轿、放风筝等民俗,与中国其他地区相比大同小异。但由于重庆有五个土家族、苗族自治县,这两个既热情又传统的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民俗节日。
重庆人千百年来形成的春节拜年、十五观灯、清明祭祖、中秋赏月以及悬酒幌、赶庙会、坐花轿、放风筝等民风民俗,涵盖婚丧嫁娶、文娱游戏、鬼神观念、崇拜禁忌、岁时节令、工商交易等各个范畴,与中国其他地区比较,无不大同小异。重庆方言,亦称重庆话、渝语,属西南官话。狭义的重庆言子,专指重庆人的“展言子儿”,即歇后语或陷语,于谐趣幽默里见智慧。明代,大量湖南、广东籍居民进入重庆,曾经一度占重庆市区人口的40%以上。重庆郊县依然保留移民的方言岛,渝西有大片客家话区和老湘语区,所以在语言上,重庆方言较西南官话其他方言硬、直、平。
家族最富民族特色的节日,是年节;节日中最富民族特色的歌舞,是“舍巴日”。 舍巴日 “舍巴”,意为“摆手”;“日”,即“做”。土家语动宾倒置,“舍巴日”,汉语直译为“做摆手”,意译为“摆手舞”。它是土家族祭祀祈祷的一种活动,一般在年节举行,并发展为祭祀、祈祷、歌舞、社交、体育竞赛、物资交流等综合性的民俗活动。“摆手”有大小之分。每隔三、五年举行一次的叫“大摆手”。“大摆手”规模大、套数多、时间长,历时七、八天,与集市贸易、文艺体育活动一起,在“摆手堂”前举行。“摆手堂”,在土王祠。“小摆手”规模小,套数少,一般是一至三天,多在本氏族祠堂举行。 土家人在摆手活动中,追忆祖先创业的艰辛,缅怀祖先的功绩,展示土家先民的生活场景,整个活动都着浓厚的祖先崇拜痕迹。 过年:土家族非常崇拜祖先,将祖先祭祀日称为“过年”。 但“过年”的时间,则因姓氏、宗支、地域而异。如:酉水河西的彭姓和石堤彭、白、李、马、蔡、田六大姓为三月三;酉水乡龙头村田姓为四月八;可大、沙滩、酉水等乡李姓为七月初一。过族年,要在祠堂里举行祭祖仪式,先祭土王,再祭本族祖先。祠堂里,整日鞭炮不断,铁铳轰鸣,号角声声,“嗬喂”阵阵,其盛况是其它节日难以比拟的,后逐渐改为户祭。祭祀的土王,有彭公爵主、田好汉、向老官人;也有祭冉宣慰、 田宣慰、杨宣慰以及马伏波的。祭祀的本族祖先中,扬姓祭杨再思,李姓祭“天”字辈的三祖先,部分彭姓和谢姓八部大王。祭祀毕,游乡串寨,走亲访友,对歌宴客,真是“满山满寨都是歌,宾客如流欢乐多”,长达三、五日之久。 赶年:土家族过春节,一般比汉族提前一、两天,也有提前六、七天的,称为“赶年”。“赶年”的时间,因姓氏宗支而异。以酉阳县为例;老寨乡彭姓,腊月二十九过“赶年”;后溪乡彭姓,腊月二十四过“赶年”;可大乡和沙滩乡李姓,腊月二十八过“赶年”。过“赶年”的方式,也不完全一样。可大、沙滩乡李姓过“赶年”时,禁止杀鸡、杀猪,晚上禁点油灯,只能点烛,并通宵不熄。部分彭姓过“赶年”时,清晨得由男子做饭。饭做好,祭祀祖先完毕,再喊女人、孩子起床。饭后,全家出门游玩。土家人平日用鼎罐做饭,过饭“是将肉切成,加上佐料,一层米一层肉,’萝卜等,合煮一锅。“年饭”做好,要先祭祀祖先。祭祀时,焚香燃烛,烧钱化纸,三跪九叩,怀念祖先功德,祈求祖先护佑。 团年时,要先给果树和犁铧、牛栏、猪圈、鸡舍喂饭,给碓、磨、锄等贴“压岁钱”,以求五谷丰登、六畜兴旺、瓜果丰硕、财源兴隆。**欢腾大众篇** A.辞旧迎新抢银水 提示语:在中梁山一带,至今还保留着除夕夜“抢银水”的风俗。在你争我夺的欢声笑语中,美好的一年就此开幕。 关键词:银水、财富、大战 [抢银水明争暗斗] 沙坪坝区中梁镇的磨刀坎,至今保留着抢银水的风俗。 名为抢银水,抢的并非银子化成的水,而是除夕夜的第一桶水。水井必须是村东头的那口,代表了好日子会从东而来。村民们相信,谁能从水井里抢到第一桶水,谁家来年就会财源滚滚,好运连年。 除夕夜里十时多,村民逐渐从家里出来,聚集在水井旁。大人谈天说地聊家常,小孩子就在附近放烟火,等待着新年的到来。 你以为这是一幅温馨感人的感情交流画卷么? 错! 大人所站位置都经过精心挑选,以第一时间抢到银水为目标。各家的水桶、脸盆、水瓢等“十八般兵器”随身携带,随时准备加入抢银水大战。 [闹除夕银水进门] 临近午夜12点,嘈杂的喧哗声逐渐低落,所有人都在屏息等待着倒计10秒。最靠近水井内围的是各家的壮劳力,装水工具的位置也都越来越靠近井口,争取一刹那的领先。 村民胡群这样描述那让人窒息的等待:“我的心越跳越快,喉咙里干燥得直冒烟,身体因为紧张,或是兴奋而无法动弹,耳朵里听不到呼吸声,自己和旁边的村民们都变成了木偶。” 新年的钟声就像破除魔咒的仙术,水井旁的“木偶”们立刻恢复生龙活虎。男人们忙不迭地在抢银水,女人们在外层高声喊着自家男人的名字,孩子们在更外的一层兴奋得又叫又跳,给自己的父亲或叔伯加油。 在这种关键时刻,没人会客气,明胳膊、暗肘子齐上。男人们为把旁人挤开,吃奶的劲都使了出来。 最先装满水桶并不代表抢到银水,还要把银水担回家,倒进水缸才算。挑着两只大水桶的男人们在月光下的田埂上箭步如飞,一路高喊“金水银水流进来”,女人在后面笑声不断,孩子们则早就跑回家等着。 几分钟光景,全村各家各户陆续传出欢呼声,宣告今年抢银水功德圆满。没有裁判,没有冠军,没有奖金和奖杯,村民们得到的是对幸福生活的美好祝愿。 小语:抢银水是力气活,没有体力怎么和人家拼?健身房,明天就去(鼓励自己ING)。 B.正月里的“万圣节” 提示语:渝东南土家族的孩子总希望天天都是正月初一,他们能够得到邻居糖果和糕点的款待。 关键词:孩子、糖果、串门 土家族规矩:正月初一早晨,孩子们要挨家挨户给同村寨的长辈拜年。接受孩子拜年的家里,要给孩子糖果、糕点、小吃当回礼,孩子年纪须在12岁以下。 西方的孩子过万圣节,首先恶作剧发出“是款待我还是要我耍花招”的威胁,而土家族的孩子只需声音甜甜地说句:“新年快乐”,然后再问候长辈们身体健康,就可以得到礼物。 孩子平日的乖巧程度和礼物数目成正比。平时让大人头痛的孩子,这时可得老实点。按土家族规矩,虽然每家都必须给礼物,可没规定种类和数量。要是哪家孩子得到的礼物只有一颗糖果,甚至一颗瓜子,那家孩子的父母可真是羞也要羞死。 孩子们讨完了礼物,会聚在坝子中相互比较,得到最多礼物的孩子必定春光满面,来年的孩子王非他莫属。 小语:本人小时候还是挺乖的(哎呀,飞来一鸡蛋打肿脸),起码可以得到两颗瓜子以上的“高分”(刚才扔鸡蛋的朋友,麻烦你再扔颗葱花,葱花炒蛋还缺点材料,谢谢)。 C.惊天三炮震巫山 提示语:谁打麻将都怕放炮,巫山人却巴不得放炮,这究竟是怎么回事? 关键词:放炮、信号、最后的疯狂 春节要放“轰天炮”(即三眼炮,本报曾做报道),这是巫溪高山人家的春节传统风俗。因为新家已经搬到县城,巫溪县宁河古镇的老霍决定最后疯狂放一把。 因炮声太大,老霍将放炮点选在屋后山头。按惯例,老霍左手将炮举在手中,20厘米长的引线留给他的时间并不多,右手用烟头将引线点燃,左手迅速平稳地向上伸出,炮口朝天,只见伴着滋滋声的引线带着火星钻入炮膛,顿时只感一炮轰天地动山摇。火舌在黑夜里划出一道红线,足有一米多长。接着照此法打出后两炮,三炮全响算吉。 老霍告之,今年这三炮一为喜迁新居,二为全家幸福、身体健康,三为《都市热报》的读者及采编人员送去来自巫溪深处最原始的贺年炮声。幽默的他还特别提醒大家,打麻将放炮可别怪他。 小语:原来放炮还有双重含义,长见识! D.元宵节里火作灯 提示语:都说元宵灯似火,奉节每年的正月十五那日则是以火作灯,却更加热闹非凡。 关键词:新年、乞福、火灯、 奉节农村有除夕夜里烧火的风俗,火焰过了除夕并不熄灭,一直烧到正月十五。 元宵节这天,村民们开始“放灯”。放的不是花灯,而是村民将事先准备好的谷草裹成捆,然后用除夕火点燃而成的火灯。 早上开始,田间、山坡甚至小路都会成为各家各户放灯的地方。有人把火灯丢到耕地里,或掷在寒意浓浓的小路边,胆大者提着冒烟的谷草满山坡的奔跑,更有甚者骑着摩托将点燃的谷草拖起到处跑。 到了晌午,女人们在屋内将谷草打成捆,男人们在屋外将谷草点燃,轻轻抱着,前院后山地乱扔。点燃的草把掉在冰冷的地面,火舌被大地给吞掉,滚滚浓烟似乎表示了它对土地的强烈不满。为了多点灯,每家每户比赛着扔火把,好事者不时向烟堆里扔鞭炮,炸得草沫四溅。 据老人们说,烟越大越好,凡烟薰过的地方,来年才会五谷丰登。十五的火灯晚上逐渐减少,直到烟火被茫茫黑夜吞食。 点灯,是为了祈求烧掉来年的虫害与祸害,它是烧给秋天的礼物,燃烧的是希望,放飞来年最美好的祝福。 小语:灯如火,火似灯,真想一饱眼福。 E.累人的“转转会” 提示语:合川与武胜分别隶属重庆、四川,两地接壤,各自境内互有“飞地”,这里的人家过年就吃转转会。 关键词:“开水”胀肚、排号等饭 飞地人家大年初一不出门,大年初二开始走人户,俗称“转转会”。 大年初二这天,合川天子村的村民起得特早,挑着年货挨亲戚家逐个送。 走到一家,放下挑子拿出备好的年货。亲戚们虽嘴里道客气,捧着礼物却满脸欢喜,连忙拉着进屋喝“开水”(荷包蛋)。一碗最少2个,双数图个吉利。 亲戚少的就放下挑子,坐在院内放松放松,心里盘算着下家往哪走。转转会以拜老辈为先,拜“平班子”为后。运气好,一上午能拜四五家,光是“开水”就让人喝得肚胀腰圆。 亲戚们若集中在一片儿,那算是运气好的;假如分散而居,将这一挑礼物分发完毕,花上两天也不算多。收礼的主人通常会明确“警告”拜年者务必当日中午或当天晚上来吃晌午或宵夜,这礼送的家数越多,这饭就得排上号吃上两三天。一家转至一家地吃,还有点横行乡里的味道。 看来这转转会先累脚后累肚,的确有些让人受不了。 小语:还是老话说得好,没有哪碗饭是好吃的。 神舞一跳十二年 提示语:万家欢聚的除夕夜,没有热闹的团圆饭,只有神秘的舞蹈和土老司(土家族的法师)的虔诚祷告。这一切,都是因为一个嚎啕大哭的新生婴儿…… 关键词:新生婴儿、请神舞、百家锁 酉阳后溪乡,居住的全是土家族人。这里地理位置偏僻,山路难行,去县城要花一天时间。 因交通不便,这里还保留着不少传统的土家风俗。年三十夜晚跳请神舞,就是其中一种。 如果有孩子在年三十当天出生,必须请土老司来家中跳舞。以后每年除夕夜里,都要请土老司跳舞,直到孩子满12岁。 后溪乡田景洪告诉记者:“土家人认为,大年三十出生的孩子,聚集了一年中所有的灵气和煞气,必须请土老司来跳神舞驱除煞气。” 土老司吃饱喝足后,开始跳请神舞。孩子被包裹得严严实实的,由家长抱着在旁观看。 首先,土老司要在屋里贴上表现土家的神图,然后头戴“封官帽”,身穿法衣,腰间围上8副罗裙。使用的法器有八宝铜铃、牛角、令牌、竹卦,以及必不可少的司刀和法杖。 晚上约八时起,土老司左手拿法杖,右手拿司刀,围着堂屋四壁不停挥舞,口中念念有词,接着走出蝴蝶穿花步、燕子回翔步、狮子扑兔步等各种让人眼花缭乱的步伐,再配合夸张的神情和动作。 挂在土老司身上的法器随之发出各种声响,此起彼伏。跳了将近半小时后,土老司会端一碗清水,喝一大口,分4次分别喷在堂屋的四角,洁净冲晦。 平日里出生的孩子,会在孩子出生后40天,由外婆家人用自家锅底灰,在孩子前额画个“十”字辟邪。年三十出生的孩子,则由土老司来画“十”字。 有的土老司在请神舞结束时,会拿司刀在孩子的小脸旁装模做样地比画几个动作,表示已经为孩子驱赶了煞气。 [百家银锁保平安] 百家锁是年三十出生的孩子最明显的标志。 百家锁一般为银制,做工精细考究,不满12岁绝对不可以取下。有的家庭,为防止孩子淘气弄坏锁头,会在锁头的地方滴上蜜蜡,随时检查是否有损坏。 小语:可怜天下父母心!好感动!谁有纸巾,借一张先,眼泪哗哗狂流。 B.天人合一的品天仪式 提示语:天不亮时,老人轻手轻脚下床,带包东西悄悄出门。这不是惊险片,而是大巴山老人新年祭天仪式开始了。 关键词:密林、漆黑、大巴山 在城口县靠近陕西一带的村落里,至今保留着这样一个风俗:大年初一凌晨,家中老人登山祭天。 这风俗有个风雅的名字:品天。 寒冬的大巴山,山风狂啸,天寒地冻。这是对老人意志的考验。老人必须克服困难,到达附近的山顶。 名为品天,其实没有复杂的动作。老人把带来的猪头肉、花生米、水酒等祭品摆放在一块略微平坦的地上,然后进行最重要的仪式:冥想。 找一块平地,双腿盘膝坐下,顺手放在膝盖上,闭上双眼,均匀呼吸。品天老人屏弃杂念,心头不断默念家人的名字和自己想企求的事,一切OK! 品过天的老人说,长时间保持冥想姿势,身体感觉轻盈欲飘。当整个人感觉到世界都已经不存在,连冥想的意念也不存在时,其请求被上天应允,品天圆满成功。 最后,老人朝着日出的地平线拜3次,然后高高兴兴下山。 回家后,老人不能把品天是否成功告诉任何人,否则愿望就不会实现。 小语:对城里的年轻人来说,热乎乎的暖窝最舒服(继续睡觉,请勿打扰)! C.比汉族早一天的年 提示语:土家人拥有自己民族特色的年,那就是“赶年”。 关键词:赶年、剩饭、大糍粑 赶年是土家人的春节,是土家族最隆重的节日,时间比汉族春节提早一天。闰年过腊月二十九,平常年过腊月二十八。 关于赶年的来历有两种说法。 一种是:某年,土家族先民得到敌人春节来犯的消息,便决定提前一天过年。结果在春节当天,土家先民斗志旺盛,一举消灭了敌人。以后这个日子约定俗成,就成了过赶年。 另一种说法是:南宋嘉定年间,有人率众在沅江、酉阳一带造反,土王接到朝廷圣旨,调兵前往征剿。由于时间紧迫,等不到过年,于是决定提前过年。 照老规矩,过年当天做好饭后,直到正月十五土家人只能吃剩饭。女人们当天早晨5时起床生火做饭,把平日见不到的好吃东西,统统摆到桌席上。 忙完一天后,全家人围坐在火炉边,吃着香甜的糍粑,喝着醉人的米酒,尝着美味的土家腊肉,其乐融融。火炉中的火焰腾起老高,照得每个人的脸红彤彤的,土家人就这样迎接着新年的到来。 小语:热闹欢腾的土家新年让记者动心不已,好想回家,好想过个热闹的新年! D.拜年就拜猪圈门 提示语:怎么连猪圈门都要拜,你相信吗? 关键词:祭品、猪圈门、有头有尾 居住在渝东门户的巫山人,在新年用“拜猪圈门”这一独特的方式表达自己对来年的期望。 庙宇镇原名大庙,地处长江之南,距巫山县城约120公里。年过60的当地人赵本林给我们讲述了“拜猪圈门”的春节民俗。 每年除夕一大早,老赵起床的第一件事就是把猪圈打扫干净,然后给圈门神准备好祭品。祭品非常奇特,是一个嘴里塞着猪尾巴的腊猪头,意味着家人在新年里有头有尾。 拜圈门神时,一家之主的老赵端着猪头走在最前面,爱人紧跟其后。夫妻两人站在约距猪圈门两米处。老赵将3根香烛插在猪圈门上,在圈门边放置的火盆内烧上一叠纸钱。鞭炮顿时响起,把圈里的猪吓得直哆嗦。 此刻,老赵双手端盘置胸前,头向猪圈门拜3下,然后把盘子放在圈门上,嘴里念叨一些吉利话,预祝来年家畜兴旺。大人敬拜时,孩子们通常跟在老赵身后嬉戏,盯着猪头笑个不停,不时说上一句“好臭哦”。 仪式完成后,把腊猪头丢入锅中煮熟,一家人高兴地吃着猪头过新年。 小语:拜猪又吃猪,嘻嘻,人类的心理活动真是难以理解! E.拜年只拜丈母娘 提示语:不是重女轻男,绝非性别歧视。 关键词:初一、丈母娘、视而不见 正月初一是土家媳妇回娘家的日子,女婿必须陪同,这是渝东南土家族风俗。 若是双方还没结婚,男方也可以要求到女方家拜年。这时的女方可要考虑仔细,要是同意了男方的要求,就等于同意嫁给对方。 到丈母娘家拜年,土家女婿非常慎重。土家人不喜欢攀比,但有两件礼物是女婿上门时必带的:一个女婿亲手舂的6公斤重的大糍粑,还有一个完整的猪头。糍粑和猪头代表女婿的孝心,以及要好好对待妻子的承诺。 迎接小两口的,除了老丈人可以是家里的任何人。老丈人不仅不会出来迎接,就算在家中见到女婿,也会视而不见。女婿不理睬老丈人,才表示对女方娘家的尊重。 女婿进门,首先要把大糍粑和腊猪头交给丈母娘,然后同妻子一起给丈母娘磕头拜年。丈母娘先让小两口喝茶,然后会递给女婿一双自己亲手做的鞋子,表示回礼。 这双鞋子大有学问。要是鞋子做工精细,质地考究,就表示丈母娘对这个女婿非常满意。要是鞋子大小不一,做工不精致,则表示丈母娘对女婿有意见。女婿就要暗自加油了。 这种土家风俗在渝东南只有少数村落还有保留。 小语:唉,这年头,毛脚女婿不易当啊! F.团年吃“叫饭” 提示语:在梁平县,春节团年吃“叫饭”是传统。你知道什么是叫饭,又该怎么叫吗? 关键词:团圆、叫饭、祭祀 梁平县袁驿镇多湖广移民后裔,每到除夕,大家会到本族的长辈家中吃团年饭。吃饭前得“叫饭”,这是后人对故世先辈的一种朝拜和祭祀。 吃团年饭前,屋外首先燃放鞭炮,家族成员全体起立,不准大声喧哗。 一家之长先倒半碗烈酒,再亲手盛几碗米饭,再把筷子分发碗边,紧接着高呼先辈们的名字,如“请姥姥用饭,请家爷用饭”。此刻,长辈们原本微红的眼圈会悄然落下思念之泪。一屋人也会跟着主人轻声叫上数声,表达对亲人的怀念,整个过程约三两分钟。 叫饭中,边角处还司职一人专给先人烧纸钱,边烧边念先人的名字,通知先人查收“过年钱”。 呼唤名号之后,一家之长手捧酒碗,弯下腰身,将酒轻轻撒在地上,接着将起先舀入碗中的饭倒回锅中后,一家人开始动筷享用这顿丰盛的团年饭。 年是年年过,饭是年年叫,这祖宗传下的规矩,谁也改变不了。享受现代生活快乐的同时不能数典忘祖,叫饭也是中国团年饭的一大特色。 小语:祖先们英灵有知的话,一定会和子孙们同乐。 回答者: xcsgjv – 举人 五级 2-6 15:27 春节,是农历正月初一,又叫阴历年,俗称"过年"。这是我国民间最隆重、最热闹的一个传统节日。春节的历史很悠久,它起源于殷商时期年头岁尾的祭神祭祖活动。按照我国农历,正月初一古称元日、元辰、元正、元朔、元旦腊月25:接玉皇赶乱岁照田蚕 除夕 除夕是指每年农历腊月的最后一天的晚上,它与春节(正月初一)首尾相连。"除夕"中的"除"字是"去;易;交替"的意思,除夕的意思是"月穷岁尽",人们都要除旧部新,有旧岁至此而除,来年另换新岁的意思,是农历全年最后的一个晚上。故此期间的活动都围绕着除旧部新,消灾祈福为中心。 贴门神 我国各地过年都有贴门神的风俗。最初的门神是刻桃木为人形,挂在人的旁边,后来是画成门神人像张贴于门。传说中的神荼、郁垒兄弟二人专门管鬼,有他们守住门户,大小恶鬼不敢入门为害。唐代以后,又有画猛将秦琼、尉迟敬德二人像为门神的,还有画关羽、张飞像为门神的。门神像左右户各一张,后代常把一对门神画成一文一武。门神分三类:第一类是"大门门神",多贴在车门或整间大门上,高约四五尺,宽约二三尺。第二类是"街门门神",多贴小街门上,高约二尺,宽约一尺。这两种门神都是一黑脸一白脸两位尊神。白左黑右,白善易,黑狞恶,各手执槊钺。第三类是"屋门门神",较街门门神稍小有限,也是黑白二神,但也有黑白二神是坐像的。屋门最多是贴"麒麟送子"像,两个傅粉涂脂梳太子冠的娃娃,各乘麒麟。这种门神,本应贴在新结婚的屋门上,以取吉利,后来也就作普通街门的新年点缀品了。 贴春联 春联亦名"门对"、"春帖",是对联的一种,因在春节时张贴,故名。春联的一个源头是桃符。最初人们以桃木刻人形挂在门旁以避邪,后来画门神像于桃木上,再简化为在桃木板上题写门神名字。春联的另一来源是春贴。古人在立春日多贴"宜春"二字,后渐发展为春联。春联真正普及始于明代,与朱元璋的提倡有关。据清人陈尚古的《簪云楼杂说》中记载,有一年朱元璋准备过年时,下令每家门上都要贴一幅春联,以示庆贺。原来春联题写在桃木板上,后来改写在纸上。桃木的颜色是红的,红色有吉祥,避邪的意思,因此春联大都用红纸书写。但庙宇用黄纸,守制(服孝未满)用白、绿、黄三色,第一年用白纸,第二年绿纸,第三年黄纸,第四年丧服满才恢复用红纸。因满族尚白,清宫廷春联用白纸,蓝边包于外,红条镶于内。 放爆竹 当午夜交正子时,新年钟声敲响,整个中华大地上空,爆竹声震响天宇。在这"岁之元、月之元、时之元"的"三元"时刻,有的地方还在庭院里垒"旺火",以示旺气通天,兴隆繁盛。在熊熊燃烧的旺火周围,孩子们放爆竹,欢乐地活蹦乱跳,这时,屋内是通明的灯火,庭前是灿烂的火花,屋外是震天的响声,把除夕的热闹气氛推向了最高潮。历代的诗人墨客总是以最美好的诗句,赞颂新年的来临。 王安石的《元日》诗: 爆竹声中一岁除, 春风送暖人屠苏。 千门万户瞳瞳日。 总把新桃换旧符。 描绘了我国人民欢度春节盛大的喜庆情景。爆竹声响是辞旧迎新的标志、喜庆心情的流露。经商人家.放爆竹还有另一番意义:他们在除夕之夜大放炮仗是为了新的一年大发大利。不过,据旧习认为,敬财神要争先,放爆竹要殿后。传说,要想发大财者,炮仗要响到最后才算心诚。 吃年夜饭 孩子们在玩耍放爆竹的时候,也正是主妇们在厨房里最忙碌的时刻,年菜都在前几天做好了,而年夜饭总要在年三十当天掌厨做出来。在北方,大年初一的饺子也要在三十晚上包出来。这时家家的砧板都在噔噔噔地忙着剁肉、切菜。此时,家家户户传出的砧板声,大街小巷传出的爆竹声,小店铺子传出的"劈劈啪啪"的算盘声和抑扬顿挫的报帐声,再夹杂着处处的说笑声,此起彼伏,洋洋盈耳,交织成除夕欢快的乐章。 年画 春节挂贴年画在城乡也很普遍,浓黑重彩的年画给千家万户平添了许多兴旺欢乐的喜庆气氛。年画是我国的一种古老的民间艺术,反映了人民朴素的风俗和信仰,寄托着他们对未来的希望。年画,也和春联一样,起源于“门神”。 随着木板印刷术的兴起,年画的内容已不仅限于门神之类单调的主题,变得丰富多彩,在一些年画作坊中产生了《福禄寿三星图》、《天官赐福》、《五谷丰登》、《六畜兴旺》、《迎春接福》等精典的彩色年画、以满足人们喜庆祈年的美好愿望。 我国出现了年画三个重要产地:苏州桃花坞,天津杨柳青和山东潍坊;形成了中国年画的三大流派,各具特色。 我国现今我国收藏最早的年画是南宋《随朝窈窕呈倾国之芳容》的木刻年画,画的是王昭君、赵飞燕、班姬和绿珠四位古代美人。民间流传最广的是一幅《老鼠娶亲》的年画。描绘了老鼠依照人间的风俗迎娶新娘的有趣场面。民国初年,上海郑曼陀将月历和年画二者结合起来。这是年画的一种新形式。这种合二而一的年画,以后发展成挂历,至今风靡全国。 夜,象征着把一切邪瘟病疫照跑驱走,期待着新的一年吉祥如意。这种习俗后来逐渐盛行,到唐朝初期,唐太宗李世民写有“守岁”诗:“寒辞去冬雪,暖带入春风”。直到今天,人们还习惯在除夕之夜守岁迎新。 古时守岁有两种含义:年长者守岁为“辞旧岁”,有珍爱光阴的意思;年轻人守岁,是为延长父母寿命。自汉代以来,新旧年交替的时刻一般为夜半时
中新网1月18日电 新加坡联合早报从重庆发回的报道称,重庆在中国有山城和雾都的称号,在那里过春节,最明显的标志就是大街小巷都能看到腊梅花。 报道称,当地人喜欢春节在家里摆上淡黄色的腊梅花,其花瓣带有清香的味道。重庆南山盛产腊梅花,从腊月开始,不论你到花市还是在普通街道,到处都能看到来自近郊的农民身背背笼,里面装满含苞待放的蜡梅花。在街上,你经常能碰到手持蜡梅花的市民,它的价格非常便宜,一 束(4支)人民币两元。 对于年轻人来说,他们更喜欢用鲜花来装饰房间。重庆港务局宣传部长李学勤表示,她喜欢春节在家里摆上一大束红玫瑰,红色给人热烈和红火的感觉,与春节气氛很相衬。 报道还写到,提到春节,不能不提年夜饭。中国北方年夜晚最后一道一定吃饺子,重庆人则必须吃汤圆,象征团团圆圆。他们在汤圆的数量上有许多讲究。例如正在读书的学生,一般家长会让他们吃三粒,意思是三步登科,在学业上不断进步。上班族一般吃四粒,意思是四季平安。 吃完团圆饭,一家人围坐在一起,享受天伦之乐。通常是一边打牌,一边看中国中央电视台的春节联欢晚会。打牌主要玩斗地主(谁先出完牌谁就是赢家)或者是麻将,也有的一家人一边做汤圆一边看晚会。 大年三十很多人都要玩到零点以后或者通宵。到了除夕午夜12点,一家人会将提前准备好的小气球踩破,发出类似鞭炮的响声,以示辞旧迎新。 那些想放鞭炮的人可以开车到郊区,在划定的地方尽情大放一番。那些在农村有亲戚的重庆人会乘机到乡下放鞭炮,过过瘾。 大年初一,重庆人不出门守在家里。重庆晚报记者陈雪莲说,大年初一家里不能扫地和倒垃圾,这样做会扫走家里的财气。那天不能睡午觉,当地人成为“霉睡”,是一年倒霉的意思。当然,这一天,大人小孩都必须说吉利话,不能说丧气话,预示来年大吉大利。 大年初二开始拜年,当地人称为“走人户”,意思就是到亲朋好友家里拜访。重庆人还喜欢初二之后吃“转转饭”,就是到亲戚之间轮流吃饭,一家负责一天的饭菜。通常吃饭后打牌,大家一边打牌,一边聊天。 当地人拜年活动一直持续到正月十五—元宵节。元宵节也就是中国的灯节。正月十五这一天,晚上所有房间的灯都要亮着,家家户户吃汤圆。而且这时候经常是搞灯展的时候,大街小巷,灯火通明。各种民间庆祝从十三就开始了,有表演鱼翁和蚌仙,踩高跷,耍狮子等。 元宵节一过,也就意味着春节结束了,人们又开始新的一年的工作。
**欢腾大众篇** A.辞旧迎新抢银水 提示语:在中梁山一带,至今还保留着除夕夜“抢银水”的风俗。在你争我夺的欢声笑语中,美好的一年就此开幕。 关键词:银水、财富、大战 [抢银水明争暗斗] 沙坪坝区中梁镇的磨刀坎,至今保留着抢银水的风俗。 名为抢银水,抢的并非银子化成的水,而是除夕夜的第一桶水。水井必须是村东头的那口,代表了好日子会从东而来。村民们相信,谁能从水井里抢到第一桶水,谁家来年就会财源滚滚,好运连年。 除夕夜里十时多,村民逐渐从家里出来,聚集在水井旁。大人谈天说地聊家常,小孩子就在附近放烟火,等待着新年的到来。 你以为这是一幅温馨感人的感情交流画卷么? 错! 大人所站位置都经过精心挑选,以第一时间抢到银水为目标。各家的水桶、脸盆、水瓢等“十八般兵器”随身携带,随时准备加入抢银水大战。 [闹除夕银水进门] 临近午夜12点,嘈杂的喧哗声逐渐低落,所有人都在屏息等待着倒计10秒。最靠近水井内围的是各家的壮劳力,装水工具的位置也都越来越靠近井口,争取一刹那的领先。 村民胡群这样描述那让人窒息的等待:“我的心越跳越快,喉咙里干燥得直冒烟,身体因为紧张,或是兴奋而无法动弹,耳朵里听不到呼吸声,自己和旁边的村民们都变成了木偶。” 新年的钟声就像破除魔咒的仙术,水井旁的“木偶”们立刻恢复生龙活虎。男人们忙不迭地在抢银水,女人们在外层高声喊着自家男人的名字,孩子们在更外的一层兴奋得又叫又跳,给自己的父亲或叔伯加油。 在这种关键时刻,没人会客气,明胳膊、暗肘子齐上。男人们为把旁人挤开,吃奶的劲都使了出来。 最先装满水桶并不代表抢到银水,还要把银水担回家,倒进水缸才算。挑着两只大水桶的男人们在月光下的田埂上箭步如飞,一路高喊“金水银水流进来”,女人在后面笑声不断,孩子们则早就跑回家等着。 几分钟光景,全村各家各户陆续传出欢呼声,宣告今年抢银水功德圆满。没有裁判,没有冠军,没有奖金和奖杯,村民们得到的是对幸福生活的美好祝愿。 小语:抢银水是力气活,没有体力怎么和人家拼?健身房,明天就去(鼓励自己ING)。 B.正月里的“万圣节” 提示语:渝东南土家族的孩子总希望天天都是正月初一,他们能够得到邻居糖果和糕点的款待。 关键词:孩子、糖果、串门 土家族规矩:正月初一早晨,孩子们要挨家挨户给同村寨的长辈拜年。接受孩子拜年的家里,要给孩子糖果、糕点、小吃当回礼,孩子年纪须在12岁以下。 西方的孩子过万圣节,首先恶作剧发出“是款待我还是要我耍花招”的威胁,而土家族的孩子只需声音甜甜地说句:“新年快乐”,然后再问候长辈们身体健康,就可以得到礼物。 孩子平日的乖巧程度和礼物数目成正比。平时让大人头痛的孩子,这时可得老实点。按土家族规矩,虽然每家都必须给礼物,可没规定种类和数量。要是哪家孩子得到的礼物只有一颗糖果,甚至一颗瓜子,那家孩子的父母可真是羞也要羞死。 孩子们讨完了礼物,会聚在坝子中相互比较,得到最多礼物的孩子必定春光满面,来年的孩子王非他莫属。 小语:本人小时候还是挺乖的(哎呀,飞来一鸡蛋打肿脸),起码可以得到两颗瓜子以上的“高分”(刚才扔鸡蛋的朋友,麻烦你再扔颗葱花,葱花炒蛋还缺点材料,谢谢)。 C.惊天三炮震巫山 提示语:谁打麻将都怕放炮,巫山人却巴不得放炮,这究竟是怎么回事? 关键词:放炮、信号、最后的疯狂 春节要放“轰天炮”(即三眼炮,本报曾做报道),这是巫溪高山人家的春节传统风俗。因为新家已经搬到县城,巫溪县宁河古镇的老霍决定最后疯狂放一把。 因炮声太大,老霍将放炮点选在屋后山头。按惯例,老霍左手将炮举在手中,20厘米长的引线留给他的时间并不多,右手用烟头将引线点燃,左手迅速平稳地向上伸出,炮口朝天,只见伴着滋滋声的引线带着火星钻入炮膛,顿时只感一炮轰天地动山摇。火舌在黑夜里划出一道红线,足有一米多长。接着照此法打出后两炮,三炮全响算吉。 老霍告之,今年这三炮一为喜迁新居,二为全家幸福、身体健康,三为《都市热报》的读者及采编人员送去来自巫溪深处最原始的贺年炮声。幽默的他还特别提醒大家,打麻将放炮可别怪他。 小语:原来放炮还有双重含义,长见识! D.元宵节里火作灯 提示语:都说元宵灯似火,奉节每年的正月十五那日则是以火作灯,却更加热闹非凡。 关键词:新年、乞福、火灯、 奉节农村有除夕夜里烧火的风俗,火焰过了除夕并不熄灭,一直烧到正月十五。 元宵节这天,村民们开始“放灯”。放的不是花灯,而是村民将事先准备好的谷草裹成捆,然后用除夕火点燃而成的火灯。 早上开始,田间、山坡甚至小路都会成为各家各户放灯的地方。有人把火灯丢到耕地里,或掷在寒意浓浓的小路边,胆大者提着冒烟的谷草满山坡的奔跑,更有甚者骑着摩托将点燃的谷草拖起到处跑。 到了晌午,女人们在屋内将谷草打成捆,男人们在屋外将谷草点燃,轻轻抱着,前院后山地乱扔。点燃的草把掉在冰冷的地面,火舌被大地给吞掉,滚滚浓烟似乎表示了它对土地的强烈不满。为了多点灯,每家每户比赛着扔火把,好事者不时向烟堆里扔鞭炮,炸得草沫四溅。 据老人们说,烟越大越好,凡烟薰过的地方,来年才会五谷丰登。十五的火灯晚上逐渐减少,直到烟火被茫茫黑夜吞食。 点灯,是为了祈求烧掉来年的虫害与祸害,它是烧给秋天的礼物,燃烧的是希望,放飞来年最美好的祝福。 小语:灯如火,火似灯,真想一饱眼福。 E.累人的“转转会” 提示语:合川与武胜分别隶属重庆、四川,两地接壤,各自境内互有“飞地”,这里的人家过年就吃转转会。 关键词:“开水”胀肚、排号等饭 飞地人家大年初一不出门,大年初二开始走人户,俗称“转转会”。 大年初二这天,合川天子村的村民起得特早,挑着年货挨亲戚家逐个送。 走到一家,放下挑子拿出备好的年货。亲戚们虽嘴里道客气,捧着礼物却满脸欢喜,连忙拉着进屋喝“开水”(荷包蛋)。一碗最少2个,双数图个吉利。 亲戚少的就放下挑子,坐在院内放松放松,心里盘算着下家往哪走。转转会以拜老辈为先,拜“平班子”为后。运气好,一上午能拜四五家,光是“开水”就让人喝得肚胀腰圆。 亲戚们若集中在一片儿,那算是运气好的;假如分散而居,将这一挑礼物分发完毕,花上两天也不算多。收礼的主人通常会明确“警告”拜年者务必当日中午或当天晚上来吃晌午或宵夜,这礼送的家数越多,这饭就得排上号吃上两三天。一家转至一家地吃,还有点横行乡里的味道。 看来这转转会先累脚后累肚,的确有些让人受不了。 小语:还是老话说得好,没有哪碗饭是好吃的。 神舞一跳十二年 提示语:万家欢聚的除夕夜,没有热闹的团圆饭,只有神秘的舞蹈和土老司(土家族的法师)的虔诚祷告。这一切,都是因为一个嚎啕大哭的新生婴儿…… 关键词:新生婴儿、请神舞、百家锁 酉阳后溪乡,居住的全是土家族人。这里地理位置偏僻,山路难行,去县城要花一天时间。 因交通不便,这里还保留着不少传统的土家风俗。年三十夜晚跳请神舞,就是其中一种。 如果有孩子在年三十当天出生,必须请土老司来家中跳舞。以后每年除夕夜里,都要请土老司跳舞,直到孩子满12岁。 后溪乡田景洪告诉记者:“土家人认为,大年三十出生的孩子,聚集了一年中所有的灵气和煞气,必须请土老司来跳神舞驱除煞气。” 土老司吃饱喝足后,开始跳请神舞。孩子被包裹得严严实实的,由家长抱着在旁观看。 首先,土老司要在屋里贴上表现土家的神图,然后头戴“封官帽”,身穿法衣,腰间围上8副罗裙。使用的法器有八宝铜铃、牛角、令牌、竹卦,以及必不可少的司刀和法杖。 晚上约八时起,土老司左手拿法杖,右手拿司刀,围着堂屋四壁不停挥舞,口中念念有词,接着走出蝴蝶穿花步、燕子回翔步、狮子扑兔步等各种让人眼花缭乱的步伐,再配合夸张的神情和动作。 挂在土老司身上的法器随之发出各种声响,此起彼伏。跳了将近半小时后,土老司会端一碗清水,喝一大口,分4次分别喷在堂屋的四角,洁净冲晦。 平日里出生的孩子,会在孩子出生后40天,由外婆家人用自家锅底灰,在孩子前额画个“十”字辟邪。年三十出生的孩子,则由土老司来画“十”字。 有的土老司在请神舞结束时,会拿司刀在孩子的小脸旁装模做样地比画几个动作,表示已经为孩子驱赶了煞气。 [百家银锁保平安] 百家锁是年三十出生的孩子最明显的标志。 百家锁一般为银制,做工精细考究,不满12岁绝对不可以取下。有的家庭,为防止孩子淘气弄坏锁头,会在锁头的地方滴上蜜蜡,随时检查是否有损坏。 小语:可怜天下父母心!好感动!谁有纸巾,借一张先,眼泪哗哗狂流。 B.天人合一的品天仪式 提示语:天不亮时,老人轻手轻脚下床,带包东西悄悄出门。这不是惊险片,而是大巴山老人新年祭天仪式开始了。 关键词:密林、漆黑、大巴山 在城口县靠近陕西一带的村落里,至今保留着这样一个风俗:大年初一凌晨,家中老人登山祭天。 这风俗有个风雅的名字:品天。 寒冬的大巴山,山风狂啸,天寒地冻。这是对老人意志的考验。老人必须克服困难,到达附近的山顶。 名为品天,其实没有复杂的动作。老人把带来的猪头肉、花生米、水酒等祭品摆放在一块略微平坦的地上,然后进行最重要的仪式:冥想。 找一块平地,双腿盘膝坐下,顺手放在膝盖上,闭上双眼,均匀呼吸。品天老人屏弃杂念,心头不断默念家人的名字和自己想企求的事,一切OK! 品过天的老人说,长时间保持冥想姿势,身体感觉轻盈欲飘。当整个人感觉到世界都已经不存在,连冥想的意念也不存在时,其请求被上天应允,品天圆满成功。 最后,老人朝着日出的地平线拜3次,然后高高兴兴下山。 回家后,老人不能把品天是否成功告诉任何人,否则愿望就不会实现。 小语:对城里的年轻人来说,热乎乎的暖窝最舒服(继续睡觉,请勿打扰)! C.比汉族早一天的年 提示语:土家人拥有自己民族特色的年,那就是“赶年”。 关键词:赶年、剩饭、大糍粑 赶年是土家人的春节,是土家族最隆重的节日,时间比汉族春节提早一天。闰年过腊月二十九,平常年过腊月二十八。 关于赶年的来历有两种说法。 一种是:某年,土家族先民得到敌人春节来犯的消息,便决定提前一天过年。结果在春节当天,土家先民斗志旺盛,一举消灭了敌人。以后这个日子约定俗成,就成了过赶年。 另一种说法是:南宋嘉定年间,有人率众在沅江、酉阳一带造反,土王接到朝廷圣旨,调兵前往征剿。由于时间紧迫,等不到过年,于是决定提前过年。 照老规矩,过年当天做好饭后,直到正月十五土家人只能吃剩饭。女人们当天早晨5时起床生火做饭,把平日见不到的好吃东西,统统摆到桌席上。 忙完一天后,全家人围坐在火炉边,吃着香甜的糍粑,喝着醉人的米酒,尝着美味的土家腊肉,其乐融融。火炉中的火焰腾起老高,照得每个人的脸红彤彤的,土家人就这样迎接着新年的到来。 小语:热闹欢腾的土家新年让记者动心不已,好想回家,好想过个热闹的新年! D.拜年就拜猪圈门 提示语:怎么连猪圈门都要拜,你相信吗? 关键词:祭品、猪圈门、有头有尾 居住在渝东门户的巫山人,在新年用“拜猪圈门”这一独特的方式表达自己对来年的期望。 庙宇镇原名大庙,地处长江之南,距巫山县城约120公里。年过60的当地人赵本林给我们讲述了“拜猪圈门”的春节民俗。 每年除夕一大早,老赵起床的第一件事就是把猪圈打扫干净,然后给圈门神准备好祭品。祭品非常奇特,是一个嘴里塞着猪尾巴的腊猪头,意味着家人在新年里有头有尾。 拜圈门神时,一家之主的老赵端着猪头走在最前面,爱人紧跟其后。夫妻两人站在约距猪圈门两米处。老赵将3根香烛插在猪圈门上,在圈门边放置的火盆内烧上一叠纸钱。鞭炮顿时响起,把圈里的猪吓得直哆嗦。 此刻,老赵双手端盘置胸前,头向猪圈门拜3下,然后把盘子放在圈门上,嘴里念叨一些吉利话,预祝来年家畜兴旺。大人敬拜时,孩子们通常跟在老赵身后嬉戏,盯着猪头笑个不停,不时说上一句“好臭哦”。 仪式完成后,把腊猪头丢入锅中煮熟,一家人高兴地吃着猪头过新年。 小语:拜猪又吃猪,嘻嘻,人类的心理活动真是难以理解! E.拜年只拜丈母娘 提示语:不是重女轻男,绝非性别歧视。 关键词:初一、丈母娘、视而不见 正月初一是土家媳妇回娘家的日子,女婿必须陪同,这是渝东南土家族风俗。 若是双方还没结婚,男方也可以要求到女方家拜年。这时的女方可要考虑仔细,要是同意了男方的要求,就等于同意嫁给对方。 到丈母娘家拜年,土家女婿非常慎重。土家人不喜欢攀比,但有两件礼物是女婿上门时必带的:一个女婿亲手舂的6公斤重的大糍粑,还有一个完整的猪头。糍粑和猪头代表女婿的孝心,以及要好好对待妻子的承诺。 迎接小两口的,除了老丈人可以是家里的任何人。老丈人不仅不会出来迎接,就算在家中见到女婿,也会视而不见。女婿不理睬老丈人,才表示对女方娘家的尊重。 女婿进门,首先要把大糍粑和腊猪头交给丈母娘,然后同妻子一起给丈母娘磕头拜年。丈母娘先让小两口喝茶,然后会递给女婿一双自己亲手做的鞋子,表示回礼。 这双鞋子大有学问。要是鞋子做工精细,质地考究,就表示丈母娘对这个女婿非常满意。要是鞋子大小不一,做工不精致,则表示丈母娘对女婿有意见。女婿就要暗自加油了。 这种土家风俗在渝东南只有少数村落还有保留。 小语:唉,这年头,毛脚女婿不易当啊! F.团年吃“叫饭” 提示语:在梁平县,春节团年吃“叫饭”是传统。你知道什么是叫饭,又该怎么叫吗? 关键词:团圆、叫饭、祭祀 梁平县袁驿镇多湖广移民后裔,每到除夕,大家会到本族的长辈家中吃团年饭。吃饭前得“叫饭”,这是后人对故世先辈的一种朝拜和祭祀。 吃团年饭前,屋外首先燃放鞭炮,家族成员全体起立,不准大声喧哗。 一家之长先倒半碗烈酒,再亲手盛几碗米饭,再把筷子分发碗边,紧接着高呼先辈们的名字,如“请姥姥用饭,请家爷用饭”。此刻,长辈们原本微红的眼圈会悄然落下思念之泪。一屋人也会跟着主人轻声叫上数声,表达对亲人的怀念,整个过程约三两分钟。 叫饭中,边角处还司职一人专给先人烧纸钱,边烧边念先人的名字,通知先人查收“过年钱”。 呼唤名号之后,一家之长手捧酒碗,弯下腰身,将酒轻轻撒在地上,接着将起先舀入碗中的饭倒回锅中后,一家人开始动筷享用这顿丰盛的团年饭。 年是年年过,饭是年年叫,这祖宗传下的规矩,谁也改变不了。享受现代生活快乐的同时不能数典忘祖,叫饭也是中国团年饭的一大特色。 小语:祖先们英灵有知的话,一定会和子孙们同乐。
春节,是农历正月初一,又叫阴历年,俗称"过年"。这是我国民间最隆重、最热闹的一个传统节日。春节的历史很悠久,它起源于殷商时期年头岁尾的祭神祭祖活动。按照我国农历,正月初一古称元日、元辰、元正、元朔、元旦腊月25:接玉皇赶乱岁照田蚕 除夕 除夕是指每年农历腊月的最后一天的晚上,它与春节(正月初一)首尾相连。"除夕"中的"除"字是"去;易;交替"的意思,除夕的意思是"月穷岁尽",人们都要除旧部新,有旧岁至此而除,来年另换新岁的意思,是农历全年最后的一个晚上。故此期间的活动都围绕着除旧部新,消灾祈福为中心。 贴门神 我国各地过年都有贴门神的风俗。最初的门神是刻桃木为人形,挂在人的旁边,后来是画成门神人像张贴于门。传说中的神荼、郁垒兄弟二人专门管鬼,有他们守住门户,大小恶鬼不敢入门为害。唐代以后,又有画猛将秦琼、尉迟敬德二人像为门神的,还有画关羽、张飞像为门神的。门神像左右户各一张,后代常把一对门神画成一文一武。门神分三类:第一类是"大门门神",多贴在车门或整间大门上,高约四五尺,宽约二三尺。第二类是"街门门神",多贴小街门上,高约二尺,宽约一尺。这两种门神都是一黑脸一白脸两位尊神。白左黑右,白善易,黑狞恶,各手执槊钺。第三类是"屋门门神",较街门门神稍小有限,也是黑白二神,但也有黑白二神是坐像的。屋门最多是贴"麒麟送子"像,两个傅粉涂脂梳太子冠的娃娃,各乘麒麟。这种门神,本应贴在新结婚的屋门上,以取吉利,后来也就作普通街门的新年点缀品了。 贴春联 春联亦名"门对"、"春帖",是对联的一种,因在春节时张贴,故名。春联的一个源头是桃符。最初人们以桃木刻人形挂在门旁以避邪,后来画门神像于桃木上,再简化为在桃木板上题写门神名字。春联的另一来源是春贴。古人在立春日多贴"宜春"二字,后渐发展为春联。春联真正普及始于明代,与朱元璋的提倡有关。据清人陈尚古的《簪云楼杂说》中记载,有一年朱元璋准备过年时,下令每家门上都要贴一幅春联,以示庆贺。原来春联题写在桃木板上,后来改写在纸上。桃木的颜色是红的,红色有吉祥,避邪的意思,因此春联大都用红纸书写。但庙宇用黄纸,守制(服孝未满)用白、绿、黄三色,第一年用白纸,第二年绿纸,第三年黄纸,第四年丧服满才恢复用红纸。因满族尚白,清宫廷春联用白纸,蓝边包于外,红条镶于内。 放爆竹 当午夜交正子时,新年钟声敲响,整个中华大地上空,爆竹声震响天宇。在这"岁之元、月之元、时之元"的"三元"时刻,有的地方还在庭院里垒"旺火",以示旺气通天,兴隆繁盛。在熊熊燃烧的旺火周围,孩子们放爆竹,欢乐地活蹦乱跳,这时,屋内是通明的灯火,庭前是灿烂的火花,屋外是震天的响声,把除夕的热闹气氛推向了最高潮。历代的诗人墨客总是以最美好的诗句,赞颂新年的来临。 王安石的《元日》诗: 爆竹声中一岁除, 春风送暖人屠苏。 千门万户瞳瞳日。 总把新桃换旧符。 描绘了我国人民欢度春节盛大的喜庆情景。爆竹声响是辞旧迎新的标志、喜庆心情的流露。经商人家.放爆竹还有另一番意义:他们在除夕之夜大放炮仗是为了新的一年大发大利。不过,据旧习认为,敬财神要争先,放爆竹要殿后。传说,要想发大财者,炮仗要响到最后才算心诚。 吃年夜饭 孩子们在玩耍放爆竹的时候,也正是主妇们在厨房里最忙碌的时刻,年菜都在前几天做好了,而年夜饭总要在年三十当天掌厨做出来。在北方,大年初一的饺子也要在三十晚上包出来。这时家家的砧板都在噔噔噔地忙着剁肉、切菜。此时,家家户户传出的砧板声,大街小巷传出的爆竹声,小店铺子传出的"劈劈啪啪"的算盘声和抑扬顿挫的报帐声,再夹杂着处处的说笑声,此起彼伏,洋洋盈耳,交织成除夕欢快的乐章。 年画 春节挂贴年画在城乡也很普遍,浓黑重彩的年画给千家万户平添了许多兴旺欢乐的喜庆气氛。年画是我国的一种古老的民间艺术,反映了人民朴素的风俗和信仰,寄托着他们对未来的希望。年画,也和春联一样,起源于“门神”。 随着木板印刷术的兴起,年画的内容已不仅限于门神之类单调的主题,变得丰富多彩,在一些年画作坊中产生了《福禄寿三星图》、《天官赐福》、《五谷丰登》、《六畜兴旺》、《迎春接福》等精典的彩色年画、以满足人们喜庆祈年的美好愿望。 我国出现了年画三个重要产地:苏州桃花坞,天津杨柳青和山东潍坊;形成了中国年画的三大流派,各具特色。 我国现今我国收藏最早的年画是南宋《随朝窈窕呈倾国之芳容》的木刻年画,画的是王昭君、赵飞燕、班姬和绿珠四位古代美人。民间流传最广的是一幅《老鼠娶亲》的年画。描绘了老鼠依照人间的风俗迎娶新娘的有趣场面。民国初年,上海郑曼陀将月历和年画二者结合起来。这是年画的一种新形式。这种合二而一的年画,以后发展成挂历,至今风靡全国。 夜,象征着把一切邪瘟病疫照跑驱走,期待着新的一年吉祥如意。这种习俗后来逐渐盛行,到唐朝初期,唐太宗李世民写有“守岁”诗:“寒辞去冬雪,暖带入春风”。直到今天,人们还习惯在除夕之夜守岁迎新。 古时守岁有两种含义:年长者守岁为“辞旧岁”,有珍爱光阴的意思;年轻人守岁,是为延长父母寿命。自汉代以来,新旧年交替的时刻一般为夜半时分。
巴渝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的一部分。三千多年的历史,在这片土地上刻画出独具特色的巴渝文化。重庆人千百年来形成的春节拜年、十五观灯、清明祭祖、中秋赏月以及悬酒幌、赶庙会、坐花轿、放风筝等民俗,与中国其他地区相比大同小异。但由于重庆有五个土家族、苗族自治县,这两个既热情又传统的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民俗节日。
重庆人千百年来形成的春节拜年、十五观灯、清明祭祖、中秋赏月以及悬酒幌、赶庙会、坐花轿、放风筝等民风民俗,涵盖婚丧嫁娶、文娱游戏、鬼神观念、崇拜禁忌、岁时节令、工商交易等各个范畴,与中国其他地区比较,无不大同小异。重庆方言,亦称重庆话、渝语,属西南官话。狭义的重庆言子,专指重庆人的“展言子儿”,即歇后语或陷语,于谐趣幽默里见智慧。明代,大量湖南、广东籍居民进入重庆,曾经一度占重庆市区人口的40%以上。重庆郊县依然保留移民的方言岛,渝西有大片客家话区和老湘语区,所以在语言上,重庆方言较西南官话其他方言硬、直、平。
相信读者朋友经过小编一番耐心的解答已经对重庆的民风民俗急需了然于胸,若还存在疑惑可通过站内搜索找到答案。
1.文章《重庆的民风民俗急需》援引自互联网,为网友投稿收集整理,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点击页脚联系方式。
2.文章《重庆的民风民俗急需》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相关推荐
- . 现代买票为什么带上携程保险
- . 潮阳怎么去广州南站
- . 湖南马拉河怎么样
- . 烧纸为什么到三岔路口
- . 百色为什么这么热
- . 神州租车怎么样
- . 芜湖方特哪个适合儿童
- . 护肤品保养液是什么类目
- . 早晚的护肤保养有哪些项目
- . 女孩护肤品怎么保养的最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