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熊智

2020年9月下旬,新京报记者先后报名了进入两大知名汽车品牌的4S店秘密访问,发现了很多惊人的混乱,店员们砸坏了原本完好的零部件,进行“创收”,同时,两个4S店的工作人员还存在虚假清洁管理、防止超额流液等问题。

这次暗访报道所揭露的现象,不算是新鲜事。去年,就有拍客暗访安徽吉利汽车和东风本田两家4S店,揭开其忽悠车主做养护项目等问题。不过,当4S店的黑幕被再次系统呈现时,还是让外界感到震惊。

根据报道,4S店的创收手段主要体现在两点:其一,借维修定损机会,将一些零件人为破坏,提高维修的总价;第二,过度保养、虚假保养,同时将推销给车主的一些保养用的油液产品截留,进行二次销售。而且类似欺诈消费者的牟利手段,似乎不是偶发性的。在暗访中,有维修技师直言不讳地提到——“很正常,每个车都砸,要不然你哪挣钱去啊,这行业就是这样”。

“这行业就是这样”,揭示了一种触目惊心的现实。这一说法是否属实,当然有待查证,但暗访的其中一家4S店,还曾荣获东风日产颁发的“全国五星级标杆专营店”称号,多少能够说明问题。

事实上,对很多4S店来说,在车价基本透明的前提下,单靠卖车已经赚不到多少钱。因此4S店往往都会将盈利点,瞄准附加的一些收费项目。

像此前引发关注的金融服务费,便是重要的体现之一。相应的,在维修、保养等问题上动手脚,能为4S店创造巨大收益,也具备操作空间。如报道就提到,砸坏一个水箱框架,维修费用就要多出一千多元。

车辆的维修和养护,毕竟是专业门槛很高的事,车主很难弄清4S店有没有做手脚,就算知晓,想维权也面临着取证难的难题。另外,4S店推荐的高价保养项目,即便实际上根本就没有做,或者做了而员工截留回收剩余的油液,车主也未必知情。

这种信息不对称的局面,进一步助长了4S店创收捞钱的动力,而创收链条一旦成为一种行业潜规则,车主就只能沦为待宰的羔羊。

面对无处不在的消费陷阱,车主提高专业知识,多加防范,固然能够降低踩坑的概率,但从规范行业、清理乱象的角度看,从金融服务费乱象,再到此次的维修保养欺诈,4S店的行业问题层出不穷,显然需要更集中、系统的治理。

比如,一些4S店之所以铤而走险,说到底还是因为收益高过风险。那么,对于违法违规侵害消费者权益的现象,是否能进一步提高处罚力度?之前西安奔驰女车主维权风波中牵涉的相关4S店,就被罚款100万元。如此高压的惩戒标准,应该成为行业治理的标配。

另外,鉴于车辆维修保养领域的专业性,市场监管部门一方面要加大执法巡查力度,压缩信息不对称的空间;另一方面,可以进一步畅通投诉举报机制,在举证责任上,适当向消费者倾斜,避免他们处于相对弱势的维权地位。

无论如何,4S店的欺诈行为既然已经大面积存在,维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就不能指望行业自律。要让行业得到规范和净化,监管执法必须硬起来,让违法创收付出更大的代价。(熊志)

来源: 光明网-时评频道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