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燃机时代,懂车的人买本田、电机时代的说法成立吗?2022年这波几乎接近“疯狂”的电潮,无法给参与感不高的本田一个肯定的答案。

北京车展推迟,“云车展”接力,最近的重磅电动车,属实有点多。先是奔驰宝马发布旗舰,再有smart“复活”,然后日系也纷纷打出纯电牌,本田e:N、日产Ariya、丰田bZ前赴后继。

本田也是首次正式表明All in电动化的决心,并在中国上线e:N品牌,这个键盘不友好的品牌名,不但和朗朗上口不沾边,就连品牌首款车型,也高度疑似是一款“油改电”。

本田在电动化上本身已经慢了几拍,看完本田新近的发布,那种与燃油车时代的“反差感”,令人充满疑惑。

新电图的大厂“通电”2022系列,继续关注车企巨头的转型。

1、如何看待“油改电”

原生的电动车平台还没上线,但电动车是不能再拖了,本田去年就发布了e:N,并宣布在两家合资厂商推出第一款本田标纯电车型。但随之而来的“油改电”争议,却从未平息。

该如何看到这波争议?先上结论,看完本田的发布会后,本田当前“油改电”的操作,可以理解为针对中国等区域市场不得不为之的权宜之计。

此次推出的e:NS1和e:NP1,是由本田中国工程师主导研发,并针对中国市场的车型,它们诞生于e:N Architecture F——一个前置前驱纯电架构。

纵观多家车企的纯电专用平台,很少会特地分离出一个前驱架构,但这前驱车平台在燃油车上却稀松平常。从本田官方的e:N Architecture F示意图上可以看到,车辆底部的电池组形状并不平整,从布局来看依然是油箱改电池的“老调”。此外,两款新车的轴距数据,也和燃油版的缤智/X-RV一致,均为2610mm,车身姿态也较为接近,加上底盘向下突出的电池组,是不是满满的“油改电”味道?

可是官方对于这一架构的话术,是这样的:整合了高效率・高功率驱动电机、大容量・高密度电池、纯电动车专属车架以及底盘平台。本田并非没有努力,和合资品牌以前一些粗劣的“油改电”车辆不同,e:N Architecture F还是尽可量兼容了电车的许多特点,用Honda中国本部长井上胜史的话来说,这两款车是本田以“绝对自信”推出的第一弹车型。

但当大众有MEB、通用有Ultium 、丰田有e-TNGA时,本田这样一个纯电架构,却是无法满足大家对“技术本田”的期待。

我们之所以说,这是针对区域市场的权宜之计,是因为本田目前透露的信息显示,这一架构目前更多聚焦在中国市场的产品,而在北美市场,本田就干脆懒得自己来了,从老朋友通用那里共享Ultium,到2024 年推出 2 款与通用汽车共同开发的中大型纯电动汽车。

综上,在自己的原生纯电架构投产前,本田用了“灵活”的方式进行电动车的投放。因地制宜本身是褒义词,但用在本田上,却多了丝无奈的色彩。

2、堆参数不可耻,没有“爽点”才可怕

整场发布会下来,本田把重心放在“重塑EV驾趣”上,还cue了其他电动车的“眩晕感”。

怎样才能消灭掉晕车的问题?本田的做法是,针对中国消费者日常实际使用场景,在电控程序集成了超过普通EV车型40倍,高达2万种以上的控制场景算法,能够轻松应对各种行驶环境。本田是否能完美化解了晕车的问题,要交给后续的用户来说,就许多媒体试驾的情况来看,e:NS1的驾驶感受更像是“顺滑”的油车。

如果说一辆电动车行驶质感细腻像油车,不会“傻快”,那么这也并非本田所独有的,包括大众ID.系列,豪华品牌BBA,甚至是丰田、通用在售的 EV,都有这样的特点,它们继承了品牌油车本身的优点,当然部分也是“油改电”车型。

电动车时代,单单以“驾趣”作为最大卖点,多少有些站不住脚。电动车没有变速箱,线性的加速实属家常便饭,像特斯拉Model 3这样的车型,操控超越绝大多数油车,也已是共识,电动车的驾趣,轮不到一家车企来“重塑”,过分谈驾趣,更是避重就轻的做法。

这并非否定本田电车的驾驶感,我们有理由相信,不论基于怎样的架构,本田会在驾驶感上延续燃油车和混动车的优势,做到电动车的第一梯队,但这样的前驱车架构,所带来的问题也显而易见,那就是架构的自由度、上限都不高,各式性能、续航、智能“怪兽”,乃至更先进的电池技术等,都大概率不会出现这样的平台上。

而更让人疑惑的,是本田称自己的EV不依靠单纯的参数堆砌,而是要超越顾客期待的“独特价值”。难道,电动车堆砌参数都有错了?

EV是ICV(智能汽车)的最佳载体,这已经是全球汽车产业发展的铁律,强大的算力,远超燃油车智能体验,已经成为一辆电动车好坏的绝对标准之一,参数堆砌就是智能电动车的一大基础。我们再次强调,并不否认本田在驾乘体验带来的优秀体验,但对于一款优秀的EV来说,这远远不够。

智能化上,本田已经在努力撕开自己的传统标签,e:N第一弹车型搭载了15.1英寸薄边框中控、10.25英寸彩色全液晶数字仪表盘等,Honda CONNECT 3.0 纯电动车专属版本,还融合了AI语音助理、车家互联、OTA在线升级等功能,新车还首次搭载了DMC驾驶员状态感知系统,这方面还是要给本田的突破点赞。

我们也曾对e:N首款车型进行过体验,虽然它已经是本田量产EV目前的“天花板”,但在芸芸智能电动车中,它的智能体验远远谈不上优秀。

如今,本田把自己在电动化的最新成果,投放在了中国市场,但就产品力而论,e:N系列还没展示出足够多的“爽点”,它依然像是一辆升级版的缤智/X-RV,价格贵了一大圈,但远称不上一个全新“物种”。

3、反击的勇气和后来者的困惑

本田不可能不焦虑。

其在中国的主要对手,南北大众已经有自己的MEB纯电平台专属工厂,连在售纯电架构车型已达达到3款(ID.4、ID.6、ID.3),大众的起步同样艰辛,但ID.目前已经稳定月销破万,不能说有多优秀,但已做到合资第一,还是遥遥领先那种。

日系的丰田,刚刚也通过两家合资企业预售了bZ4X,新车基于e-TNGA架构的BEV专属平台打造,全平电池布局、电池寿命、四驱越野等已成为技术标签,电子线控转向、异形方向盘更是惊喜之作,说bZ4X是丰田的新物种,应该不会有人反对。

因此,大众、丰田的电动车布局,大致做了全球统一,和本田的“因地制宜”出入极大,一向善于突破的本田,如今却只能充当“后来者”。即便在中国市场,本田电动车的体系力目前不及大众、丰田,与特斯拉对比?那是更加没有必要。

本田也很清楚,e:N Architecture F是个“过渡型”方案,在当下没有基于纯电的全新方案,这种吸收油车精华,强调驾乘感受的做法,只是一种折中行为。

本田当然不会坐以待毙,甚至已经在内部进行组织体系的革新,从现有的按摩托车、汽车、动力产品划分的组织架构中,分离出具有未来核心竞争力的“电动产品和服务、电池、能源、移动电源包、氢燃料”,以及与此关联的“软件和网联化领域”,并成立了新的组织——“业务开发本部”,由此提高灵活性,并增强产品的跨域协同。

从 2026 年开始,本田会推出采用“Honda e:Architecture”的产品,这个架构才是专用的纯电平台,软硬件将在这里进行重组组合,到 2027 年,本田会在中国合计推出 10 款纯电车,到 2030 年,本田在全球将推出 30 款电动汽车,年产量超过 200 万辆。未来十年,本田表示还要投入约 8 万亿日元(约4千亿元人民币)进行研发,电动化和软件领域预计将投入约 5 万亿日元。数字只是目标,后续一大堆软硬件融合问题,仍有待本田解决。

纯电时代到来,本田早已不在神坛上,要获得燃油时代的对等地位,本田的船头,还要转得再快一些。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