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宝马收购,“中华”汽车从此结束了生命。

华天集团经过9个多月的破产重组,终于取得了最新进展,8月31日上午,华天集团等12家企业的实质性合并重组案召开了第二次债权人大会。

在华晨二债会上,包括宝马中国收购“中华”汽车品牌等三项议案已经全部通过。其中,宝马中国将以16.33亿元人民币收购“中华”汽车品牌。

虽然媒体出于尊重,仍然把“中华”汽车叫做品牌。实际上,曾经的品牌,如今可能只能叫做名称了。因为,宝马收购“中华”汽车,收购的并不是品牌,而是生产工厂和生产能力,是把“中华”汽车的生产工厂和生产能力用于生产宝马汽车。而“中华”汽车的名称,也将被尘封,只能当作历史、当作记忆。从今往后,消费者要想再购买“中华”汽车、目睹新的“中华”汽车的尊容,将没有可能。

必须看到,红极一时的华晨汽车,在轻型客车领域,曾经连续六年位列全国第一。2000年推出的“中华”牌轿车,也被认为是自主品牌中的中高档轿车,一度深受欢迎。2003年与宝马合作后,华晨汽车手中就掌握着金杯、中华和华晨宝马三大品牌。这在当时的汽车市场,也是响当当的,是可以与任何一家汽车生产企业竞争的。

没有想到的是,恰恰就是这样一家企业,竟然会迅速下坠,很快陷入亏损泥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与宝马合作后,重心全部转到了宝马一边,优质资源也大多转到了宝马一边,金杯与中华两大自主品牌,在原本基础就不厚实、技术水准也不太高的情况下,被宝马边缘化,陷入困境也就无可避免了。

由于连续的亏损,也让辽宁方面备感压力,只能走马换将,将时任大连市副市长的祁玉民派到了华晨担任掌门人。官员到企业,大多是勇气可嘉、内涵不足,魅力很大、专业不强。祁玉民就是非常典型的官员式董事长。他来到华晨之后,没有认真调查企业的基本状况、仔细分析企业的亏损原因,也没有在技术、产品、质量等方面下功夫,而是把重心放在了打价格战上。

无数事实证明,在价格战面前,只有输家、没有赢家。即便能够获得一些利益,也是暂时的,不要多长时间,就会为此付出惨重代价。华晨掀起的价格战,确实让祁玉民“享受”了两年的风光,他上任后的第一年,华晨汽车的年销量就突破20万辆,同比增长71.4%。第二年,年销量更是突破30万辆,企业也实现了扭亏为盈。问题是,这种用药力透支生命的方式,显然是无法维持的。很快地,技术、产品、质量等方面明显落后的问题开始暴露了,两年的“辉煌”也戛然而止。从此以后,华晨就一路狂泄。无论是金杯汽车还是中华汽车,销量都在一位数徘徊。到2018年,金杯的年销量仅为2.14万辆,中华的年销量也只有6.78万辆。

相反,债务总额却超过了1300亿,仅集团层面的负债总额就超过了500亿元,资产负债率超过了110%,债务违约则一笔接着一笔。整个集团,也就只剩下宝马中国还在盈利。而宝马中国的盈利,与华晨集团整体债务相比,则是小巫见大巫,根本支撑不了华晨集团的躯体,无法让华晨继续维持生命,只能被收购。而已经退休的祁玉民,也被以涉嫌受贿罪、挪用公款罪、国有公司人员滥用职权罪等逮捕。

值得注意的是,有些企业和产品,在被其他企业收购后,还能维持生命的延续,能够让企业品牌以另一种状态生存。就像捐献的眼角膜等一样,在他人的身上重见光明。而“中华”汽车的被收购,则是灭杀型的,是生命的终止和灵魂的完全消失。宝马需要的,以及宝马给予“中华”汽车的,只是企业的生产工厂和生产能力,以及少得可怜的收购款。从此以后,“中华”汽车就只能活在少数人的记忆中,且不会活多长时间,很快地,人们就会忘记曾经有过一款汽车叫“中华”。

这样的结局,对“中华”汽车来说,无疑是悲惨的,也是暗淡无光的。如果说流星的闪过,还能划出一道光,给人瞬间闪耀的话,“中华”汽车则连这样的光都未能留下,就被终止生命了,不能不令人痛心。而用人失误,恐怕也是华晨落到如此境地无法绕开的一个话题,值得好好反思。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