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是科普长文,码字不容易,请救三联河~

我们从宏观上看这个问题,就能知道汽车在日常稳定驾驶过程中如何实现热力学的第一定律,即能量守恒定律。

图片来自网络,侵删

在汽车的行驶中,汽油是如何消失的呢?我做了一个图,大概表示了汽油的化学能是如何分解到各个领域的。

首先,发动机会浪费大多数汽油的化学能,如今最先进的汽油发动机,最高热效率大概也就40%-45%,柴油发动机50%。即使在最佳热效率的区间,汽油燃烧的能量,有一部分未参与燃烧直接排到大气中去;有一部分能量被冷却系统转换成热能;有一部分能量进入到排气系统,形成高温高压的废气;有一部分能量在进气过程中被活塞的抽拉抽拉损耗掉(泵气损失);有一部分能量被零部件的摩擦生热,润滑系统的阻力等等损耗掉。剩下的会转化为旋转的机械能,传递到飞轮上。

好不容易传递到飞轮上的机械能,还要被离合器和变速箱进行一波消耗,一般都是机械损失,最终转化到热能上,然后经过传动轴或半轴到轮胎,轮胎和对面的相互摩擦,产生前进的驱动力。

这是发动机输出的驱动力最终被分解到四个阻力上,分别是:滚动阻力、加速阻力、坡度阻力、空气阻力,从而达到一个动态的平衡。

在绝大多数驾驶工况中,汽油的化学能最终变为行驶的机械能,效率只有15%~20%,绝大多数能量都被浪费了。

好了,那么我们如何提高汽油的使用效率呢?需要回到这张图。

发动机相关

先从发动机来考虑,毕竟发动机是能量损失的大头,提高发动机的热效率是非常关键的因素之一。这些年随着油耗法规的严苛,各路工程师用各种“歪门邪道”来改善热效率。热效率也在不断进步,比如下图的高效发动机天梯图,热效率指标也在不断进步。

如何提高热效率呢?这张图展示了提高发动机热效率的7个关键因子,分别是压缩比(compression ratio)、比热比(specific heat ratio)、燃烧速度(combustion speed)、点火时刻(combustion timing)、热损失(heat losser)、泵气损失(pumping losses)、机械阻力(mechanical friction)。

提高压缩比:现在大家的压缩比都在不断提高,2011年马自达创驰蓝天发动机压缩比率先达到14:1(中国13:1),如今丰田TNGA发动机13:1(混动14:1),比亚迪骁云混动发动机15.5:1。涡轮增压发动机因为有涡轮增压,物理压缩比做得不会太高,但是现在也出现了11:1等压缩比。

提高比热比:比起压缩比对于热效率的帮助,比热比的帮助是极大的。首先提出比热容概念,比热容就是把流体的温度升高1℃所需要的热量,但是对于气体,因为温度上升压力和体积都会发生变化,所以分为两种,一种为保持一定压力的定压比热Cp,一种为保持一定体积的定积比热Cv。这两种比热的比称为比热比,比热比k=Cp/Cv。

如下图,想要提高比热比,一方面要提高燃料对应的空气比例,另一方面要将燃烧温度下降,通俗来说,即扩大不燃烧但能够吸收热量的气体,也就是废气,更通俗的讲,就是稀薄燃烧概念。

不过现在受到排放法规的限制,对稀薄燃烧非常不友好,因此到目前为止真正意义上的稀薄燃烧发动机只有一个,绝大多数发动机还是均质燃烧。

提高燃烧速度:燃烧速度这个概念比较好理解。同样的化学能的东西,做成炸药瞬间爆炸威力很强,做成煤油灯威力很弱。因此需要尽可能发挥爆发力,提高燃烧速度。一般主要通过提高燃烧室内的滚流比来提高。这里具体手段有很多种,比如进气道改善、气门调整、活塞面调整等等,目的就是充分提高气体的旋转速度,乱流速度,燃烧的时候火焰传播的更加快。

点火时刻:点火时刻是配合燃烧模型的,一般是为了实现极限的Pmax(气缸压力or气缸平均压力),只有气缸的压力大了,根据基础的F=P*S,推动活塞的力就强了,做工就多了,化学能变为动能的比例就多了。这里会非常复杂,有各种各样的手段,还要防止爆震、低速早燃等问题,不详细展开了。

热损失:热损失很好理解。热胀冷缩,发动机燃烧就要有热量,气体热了以后就能膨胀,从而推动活塞,从热效率的角度,我们当然希望燃烧越剧烈越好,热量越高越好,但是理想和现实有差距。比如燃烧的时候燃烧温度大概3000多℃,但是发动机缸体承受不了如此高温,直接融化了,因此需要冷却系统进行冷却,而冷却就把一部分汽油化学能转变为热量了,浪费了很多能量。目前行业内为了抠除这部分的能量,在热管理上做了各种文章,比如控制不同工况的冷却温度和流量,比如初期把发动机废热利用起来加热等等。当然也在尽可能改善材料性能,提高发动机正常工作的温度。

还有一块是尾气排出的废热,这部分高温高压的气体浪费非常可惜。如今最多的利用方式就是废气再循环(EGR)和涡轮增压。废气再循环是通过将一部分废气再引入进气,作为惰性气体不参与燃烧,从而进一步提高点火角,提高比热比,提高热效率;

涡轮增压很好理解,就是利用废气的动能,进一步提高进气量,从而可以在较小的发动机排量下实现较高的性能。

泵气损失:减少泵气损失的手段最简单粗暴就是增加进排气门尺寸,越大越好,越多越好。上古时代进气门只有1个,排气门也只有1个,比如下图,现在已经看不到这种发动机了。

然后现在的发动机基本是2个进气门,2个排气门,进气门的做得比较的大,普遍比排气门大一些。行业内也在控制策略上降低泵气损失,比如什么overloap策略,内部EGR等等。

很多车企在进排气门玩出了花样,可变气门升程、可变气门正时、可变气门升程+正时等,其中有很多车企各自的叫法,比如本田的i-VTEC、丰田的VVT-i、日产的N-VCT、铃木的VVT、起亚的CVVT、宝马的Valvetronic、保时捷VarioCam Plus、通用DVVT、阿尔法罗密欧的Variator、马自达的S-VT、福特的VCT,五花八门,实现的技术方式都不一样,但是目的都是一样的,就是改变各种工况下的进气效果,提高性能和效率。

机械阻力:这一块比较好理解,除了传统发动机的曲柄连杆机构有机械阻力外,一切的发动机附件都有机械阻力,比如机械水泵、高压直喷系统的油泵、机油泵、发电机、空调压缩机,通过一根皮带传动。现在为了更好地应用电气化,奔驰,比亚迪等车企都取消了轮系,采用了电子水泵、电子压缩机、电机机油泵、独立发电机、iBooster等,通过电器化设计,降低了机械阻力,提高热效率,提高汽油的利用率。

传动相关

发动机的相关环节说完了,第二块就是提高传动效率了,影响传动效率的核心零件就是变速箱,效率越高理论上驱动力的发挥更直接,燃油的利用率越高。

不同变速箱在不同挡位的传动效率是不一样的,以前坊间调侃说宝马的轮上马力高,发动机功率标的是轮上马力,这个是民科了。但确实宝马的传动效率高,比如看下面这个图,宝马用的8HP45变速箱在所有挡位的传动效率都在97.5%以上,而同级别的8AT在低速挡位效率只有94%,因此宝马的马力达成率确实高,实际热效率更高。

此外传动系统也在不断优化,传动轴和半轴的转动惯量,齿轮的设计,悬架的刚度扰度等等。

行驶相关

另外一块就是和行驶相关的,发动机输出到车轮的驱动力,最终和各种阻力达成动态的平衡,发动机驱动力=行驶阻力+坡度阻力+空气阻力+加速阻力。提高汽油的使用效率就是让车用更少的油跑更远的距离,各种阻力越小越好。坡度阻力和加速阻力和整车质量关系较大,因此汽车的轻量化是一个重要课题。

轻量化包括白车身的轻量化,但是白车身轻量化需要保证整车结构强度,因此往往提高超高强度钢材,采用全铝车身,采用笼式框架结构等等。

车企也会进行四门两盖的轻量化,比如用铝合金做冲压件,更高级的用碳纤维材质。底盘也会进行轻量化,比如铝合金的各种控制臂,甚至采用了工程塑料来替代钢材。

还有加速阻力也和轮胎有一定关系,比如大轮圈的轮毂重量更大,也会提高一定的加速阻力。

此外就是空气阻力和滚动阻力的改善,滚动阻力主要在于轮胎和轮毂,比如《消费者报告》将轮胎削减模拟到轮胎接近使用寿命的程度,发现第一名与最后一名的滚动阻力差距达3%,汽油的利用率会降低3%。

空气阻力中,一个是撞风面积S,一个空气阻力系数C,撞风面积往往受到尺寸限制改不了,因此如何优化空气阻力系数非常关键。

现在好的轿车能将空气阻力系数做到0.25左右,可以有效降低驱动力,提高汽油的利用效率。

综合利用

以上说的是基础,实际由于车辆时刻处于瞬态工况,要结合实际的能量流,进行综合效率的提高。比如通过混动电机的削峰填谷原理,让发动机时刻处于高效的工况;比如通过制动能量回收,把机械能再转化为电能储存起来;比如废热回收系统,把暖机的废热用来加热,提高暖机过程的热效率。

纵观汽车发展这么多年,内燃机在效率的利用上,已经进行了各种手段来压榨出最后一滴油。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