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汉建元二年,张骞奉汉武帝之命出使大月氏,相约共同夹攻匈奴。他越过葱岭,亲历大宛、康居和大月氏、大夏等地。元朔三年(公元前126年)方归汉,在外共十三年。途中曾被匈奴扣留,前后达十一年。元狩四年(公元前119年)又奉命出使乌孙,并派副使出使大宛、康居、大夏、安息等地。

华夏大地的第一棵石榴种,就是张骞第二次出使西域带回来的。从此长安通往地中海东岸,全长7000公里的丝绸之路开通了,同时带回来的还有葡萄,胡桃,西瓜,葫芦等品种。

张骞得石榴种,从丝绸之路传入内地,首先在当时的帝都长安上林苑、骊山温泉宫种植。据汉上林令虞渊追忆,上林苑其时栽植奇花异卉达三千株,内有“安石榴十株”。因得到汉武帝的喜爱,尔后又命人将石榴栽植于骊山温泉宫,供皇子、后妃们观赏用。

张骞回汉不久就病逝了,为了纪念这位劳苦功高的外交家、“丝绸之路"的开拓者,汉武帝封他为博望侯。西晋张华《博物志》云:“汉张骞使西域,得涂林安石国榴种以归。”(涂林是梵语石榴的音译)

关于石榴的来历,还有一段神奇的传说。相传女娲氏炼石补天时,将一块红色的宝石失落在骊山脚下。有一年,安石国王子打猎,在山林里看到一只快要冻死的金翅鸟,急忙把它抱回宫中,又是喂食,又是治病。金翅鸟得救后,为了报答王子的救命之恩,不远万里,将骊山脚下的那块红宝石衔到安石国的御花园,不久就长出一棵花红叶茂的奇树,安石国王便给它赐名“安石榴”。

公元前119年张骞出使西域,来到了安石国(安国指今日的布合拉,石国指塔什干)。其时,安石国正值大旱,赤地千里,庄稼枯黄,连御花园中的石榴树也奄奄一息。于是,张骞便把汉朝兴修水利的经验告诉他们,救活了一料庄稼,也救活了这棵石榴树。这一年石榴花开的特别红,果儿结的特别大。张骞回国的时候,安石国王送给他许多金银珠宝,他都没要,只收下了一些石榴种子,作为纪念品带了回来。从此,由骊山“红宝石”变成的石榴,便开始在长安上林苑和骊山脚下定居繁衍,成为今日的临潼石榴。

相传,武则天十分崇尚石榴。因此,石榴栽培在唐代进入全盛时期,一度曾出现石榴“非十金不可得”和“榴花遍近郊”的盛况。至今驰名中外的临潼骊山北麓,长达15公里的石榴林带的形成,以及临潼石榴的出名,与骊宫园林的渊源不无关系。算起来,临潼石榴已有2000年的栽培历史了。现如今,西安临潼区的石榴产量、面积和质量均居中国之首,是中国石榴的主要产地。

石榴与西安这座古都结下了不解之缘,象征着成熟的美丽、富贵、多福多寿、子孙满堂、兴盛红火、生机盎然的石榴花,作为西安市的市花是再合适不过了。

在古代皇家贵族阶层,石榴花在同样是端午节的驱邪吉祥物。清代来自意大利的宫廷画家郎世宁于1732年画了一幅《午瑞图》。画面上青瓷花瓶中插菖蒲、艾蒿和盛开的石榴花、蜀葵花。宫中档案说此图“端阳节备用”,表明当时宫廷也有端午使用菖蒲、艾蒿、石榴等的习俗。

石榴花开烂漫,生机盎然,闪烁着火一样的光辉,火一般的热情。艳而不俗,分外好看,曾激发了多少文人墨客的激情。

唐代白居易有一首《题山石榴花》:

一丛千朵压栏杆,剪碎红绡却作团。风袅舞腰香不尽,露销妆脸泪新干。

蔷薇带刺攀应懒,菡萏生泥玩亦难。争及此花檐户下,任人采弄尽人看?

宋代诗人王义山提《石榴花诗》:

待阙南风欲上场。阴阴稚绿绕丹墙。石榴已著乾红蕾,无尽春光尽更强。

不因博望来西域。安得名花出安石。朝元阁上旧风光,犹是太真亲手植。

这一切更增添了人们对石榴花的向往与喜爱,人们常说五月石榴红似火,古人又把农历五月,称之为“榴月”。骊山之麓,遍布榴园,初春嫩叶抽绿,婀娜多娇,尤其以五月榴花红似火,白居易曾赞美“花中此物是西施”。

石榴花象征着青春与活力,更寓意着西安这座古老城市红红火火。蓬勃向上。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