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曹喜蛙

艺术不是无本之木,不会凭空而起,当代艺术最应该靠拢的是当代哲学和当代科学,尽管科学不是万能的,但是没有科学是万万不能的。

当代艺术最讲究传播了,而且追求一种传播的最大化。要达到传播的最大化,不懂得如何最大化的科学显然是幼稚的。当代科学最厉害的恐怕是核裂变,但很多人始终不去弄明白什么叫核裂变,不去向科学家学习,不去向哲学家学习,这个时代最前沿的就是当代科学和科学哲学了。

所谓核裂变,就是核能量的裂变,就是核炸弹那样的裂变。也许大家不懂核裂变,但是听说过原子弹和原子弹爆炸,知道原子弹爆炸的危害相当大,它不是简单的爆炸,是核爆炸。核裂变简单说就是核原子比如铀,接受热中子的冲击后,会产生至少2个,比如2至4个新的热中子,这个速度相当快,瞬间的事情,一直发生连锁反应,倍增下去,每一个热中子冲击核原子后都会产生至少两个热中子继续冲击核原子,几乎无法控制的连续下去,就叫链式反应,这个过程会释放出巨大的能量,超出我们的想象,原子弹就是这样吧的,原子弹的威力就是这样产生的。很多国家核试验后,领导人都会问是“核爆炸吗?”,当年中国第一颗原子弹实验爆炸后,毛泽东就问过周恩来这句话。

当然,最初研究核裂变的科学家为了向世人展示核裂变的厉害,就在政治家的怂恿下制造了原子弹,日本就是目前唯一挨过原子弹而且被打趴下的国家。当然核裂变不是只能制造原子弹,只能制造武器,还能有很多用处,比如发电,核电站很多国家都有过,前苏联、日本都因为没有管理好这个核裂变,发生了核泄漏,给人类带来很大的灾难。

其实,核裂变的理论也可以引进到艺术创作中,也可以指导艺术创作,这个一点都不新鲜,历史上毕加索的立体派艺术等等都曾受过当时科学理论的影响,只是与我们现在说的核裂变比起来是太小的理论了。其实,我自己很多年前开始诗歌创作,就关注过核裂变,曾经写过一组《核武器与癌》。这个先不说它,就说说如何借鉴核裂变理论来进行当代艺术的创作。

艺术家很多,有时大家都拿自己的作品给评论家看,看了以后评论家经常不好评说,不置评否,为什么?

对当代艺术来说,还是有标准的,还是有价值判断的。简单说就拿艺术铀的价值标准去判断。艺术铀就是有文明、文化的或生命的超基因价值,不是随便什么基因,必须是类似铀那样的基因。热中子,也就是当且仅当以热衷艺术精确纠偏的起哄美为热中子,只有作为起哄美的热中子才能与作为艺术铀的核问题持续撞击才能发生链式效应,才能达到艺术价值的最大化传播。

超基因理论只是帮助艺术家进行艺术创作的第一个阶段的应用理论,目的是寻找到艺术铀。艺术铀就是艺术目标,艺术高地,有战略价值或重大实际价值,一种可以引发艺术核裂变的核能,往往是核心问题,原问题,不是伪问题。没有找到核问题的艺术家,艺术创作基本都是无本之木,创作的再多、再刻苦都是不具备存在价值的,用再多的技巧或观念都是虚无的,因为不可能产生出类似核裂变那样的艺术威力。当然,这个世界有很多艺术存在,但大多数都不具备艺术铀的当量,注定很难产生艺术的核裂变,也别指望它们能有艺术的链式反应,它们不是这个时代的主流艺术。

仅仅找到艺术铀已经算很伟大了,但是发现艺术铀还不能算艺术创作的结束,仅仅是刚刚开始。找到艺术铀后,要起哄,所谓艺术的起哄就类似用热中子不断冲击艺术铀,围绕艺术铀精确的进行热中子的冲击,打蛇要打到七寸,擒贼要擒王,“七寸”和“王”都是所谓的艺术铀,就是核心的艺术问题,这里的热中子不能是其他只能是起哄美,追求起哄美就是用热中子不断撞击艺术铀,通过撞击的过程,发生链式反应,就会取得艺术创作效益的最大化。

链式反应就是与观众和媒体的撞击过程。这是一个艺术铀挖掘提炼、类似热中子的起哄美呈现与艺术家自己,与观众,与媒体的一个不断的撞击的过程,一个发生链式反应的过程,整个过程如果真实成立就能产生巨大的艺术核效应,一种艺术的核裂变的过程,相比原子弹的爆炸这应该是无害而有益的,类似核电站的作用。

丁秋发的油画《花语》《狗与骨头》

申树斌 油画《意志之塔》 250*18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