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点:清华大学 绿园

忙完家事已近中午,吃完午饭后赶往清华校园,正是一天中最热的时候,好在树荫下温度舒适,此时文冠果(无患子科 文冠果属)已经长出桃子般大小的果实来。

蜿蜒的小路两旁,各生有几棵梓树(紫葳科 梓属),高高的枝头上开着浓密的圆锥形花序,生的太高,看不清每朵小花的细节,借助相机镜头拉近,粗看似小号的泡桐花,钟形的花冠,内侧生有紫色的细斑点,花冠裂片的边缘处有细碎的波浪状起伏。

梓,音同紫,与同为梓属的楸非常相似,以前在奥森见过楸树。两者的花形相似,但是梓树的花比楸树要小,叶子却比楸树的大,并且梓树叶片基部有明显的心形弧度,而楸树的叶片基部多是平的。

到了果期,梓树和楸树都会结出长长的线形蒴果,像一根根长豆角垂挂在树上,十分有趣。

了解古琴的人会听过“桐天梓地”的说法,这是指制作古琴常用的木材,用梧桐树来制作琴面,琴底则会用梓树。梓树不仅与古琴这般风雅之物有关联,也和古时百姓的生活日常密切相关。

古时人们经常在自己家的房前屋后种植梓树和桑树。《朱熹集传》中有讲“桑、梓,二木。古者五亩之宅,树之墙下,以遗子孙,给蚕食、具器用者也”,桑叶可养蚕织布,桑葚可食,梓树木材可制作家具,桑和梓与后代子孙的衣、食、用密切相关,父母种植,荫佑子孙,所以桑梓包含着对父母长辈的敬意,进而桑梓也成为故乡的指代。桑梓之地,父母之邦。

离梓树不远,恰有一株桑树(桑科 桑属),当下正是桑的果期,不时有熟透的黑紫色桑葚从树上坠落,地面上斑迹点点,树下有一人在捡拾,见他并没有拿着袋子之类的工具,想必是临时起意,当作一个消遣。

我现在居住的小区内亦有一株高大的桑树,上个周末,孩子幼儿园的一个好朋友来家中做客,于是便带着两个6岁的娃娃去摘桑葚,我蹲下来让一个孩子双腿跨过我的肩头,起身后便可以去摘树枝上的桑葚,我充当可以移动的“人肉梯子”,另一个孩子在下面有更大的视野负责指挥,同时用一个杯子来接摘下的桑葚,就这样三个人分工明确,密切配合,两个孩子尽心尽责。

不禁回想起自己小时候与桑树的关联,那时候好多小朋友都在养蚕,可是桑树在周围很少见,谁的蚕宝宝能吃上桑叶那是极为令人羡慕的,没有桑叶便会用榆树叶来代替,偶尔也会用莴笋叶。一次去山中游玩发现了一株桑树,如同发现了宝藏似的,采摘回来好多的桑叶,为了保持叶子的新鲜,就储存在冰箱里,让蚕宝宝们美美的吃了好久。

和孩子们并不贪多,采了将近半杯的桑葚后,便打道回府,享受我们的胜利果实去了,当然最大的收获是两个孩子的笑脸,我乐得隐藏在孩子中间,参与他们的童年生活,希望他们的童年能多一些与自然有关的美好记忆。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