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在院中央,指着几株橘树问周桂林“是不是社员栽的?”在得到肯定的答复后,毛主席笑着说:“那很好。”鼓励社员要多栽花果树,说将来这儿能遍地遍野花果成林,那就好了。毛主席兴致盎然,边说边走进了林赛华家的堂屋。

屋里没有别人,只有正患眼疾的60多岁的林赛华老婆婆在家。林赛华看见社干部簇拥着一个高大身躯的人进了门,知道是来了一位大干部,就称毛主席是“老同志”,并问是哪里来的?

毛主席不便明说,几句话就搪塞过去了,比如说是来成都开会的,顺便来社里看看。毛主席在堂屋长条高凳上坐下,把手放在方桌上,然后用带有湖南味的四川话对林赛华说:“我们摆一摆好不好?”

摆,四川话聊天的意思。毛主席嘘寒问暖,与普通农妇“摆”起了家常。问起林赛华什么时候入的社?一家几口?有几个劳动力?交多少公粮?卖多少统筹粮?一年分多少口粮?

说到口粮,毛主席特别关心群众的温饱问题是否得到了解决,关切地问:“口粮够不够吃?”

林赛华回答:“够吃。”

这时,站在旁边的刘贤松向毛主席汇报说:“去年平均每个社员分450斤粮……”

毛主席打断了刘贤松的话,对林赛华说:“他说得不算,你说,是不是真的够吃?”

林赛华感动得一边抹泪,一边说:“真的够吃!”

毛主席这才满意地笑了。

毛主席又问:“你认不认得你们的社长?”

“认得到。”林赛华转身指着周桂林和刘贤松说:“这是我们的周社长,这是刘社长,我们社还有张社长,穆社长……”

毛主席问道:“社长对你们好不好?”

毛主席询问林赛华(左)生活状况,李井泉(中)陪同。

“好。”林赛华笑着说:“我们的社长见人都是笑眯眯的。”大家在一边听了都乐得很。

毛主席通过这些问话,了解了当地干部是不是经常下基层,是高高在上还是和群众连成一片,以及基层干部在群众中的形象如何。这样的调查,就像现场面试,真实,是在汇报、报告中得不到的“真材实料”。

谈话间,毛主席又换了话题:“你知不知道除四害?”

1952年,美国在朝鲜战争中,在朝鲜和中国东北、华北地区使用细菌武器,撒布大量的带病菌、病毒的老鼠、苍蝇、蚊子等害虫害兽,企图毒杀中朝人民。毛主席得知此消息后首次提出了灭“四害”的概念——四害即蚊子、苍蝇、老鼠和麻雀。为了响应反对美帝的细菌战争,提高人民健康水平,全国掀起了以除四害为中心的爱国卫生运动,粉碎了敌人的细菌战争。1953年,党中央、国务院总结反对美帝细菌战争的胜利经验,提出“卫生工作与群众运动相结合”的方针,决定把以除四害为中心的爱国卫生运动纳入到社会主义建设中。1955年冬,党中央、国务院把除四害列入1956-1967年12年农业发展纲要中。

毛主席问林赛华关于除四害问题,就是要了解中央的决策部署是否贯彻到了底层。

没想到,林赛华的回答让毛主席吃惊:“知道,我们是除‘七害’。”

“你们是除‘七害’?” 毛主席一楞,好奇地问。

林赛华说道:“我们的七害就是麻雀、老鼠、苍蝇、蚊子、跳蚤、臭虫、‘偷油婆’。”

蟑螂有嗜食油脂的习性,在各种植物油中,香麻油对它们最有引诱力,所以有些地方称蟑螂为“偷油婆”。

毛主席进一步问:“为什么要除‘七害’呢?”

林赛华一一回答说:“麻雀、老鼠要偷粮食吃,蚊子要吸人的血,苍蝇腿上有细菌……”

“‘偷油婆呢’?‘偷油婆’有什么害处?”

“‘偷油婆’脚上也有细菌,它爬过的东西还有臭气,吃了要发呕。”

毛主席对林赛华的回答很满意,称赞说:“你还懂得科学知识哩!”

毛主席与林赛华亲切交谈

毛主席想看一看“偷油婆”,可是人们在林赛华家的碗柜里找遍了,也没有发现一个。毛主席慢慢地站起来,走拢碗柜看了看。这碗柜没有灰尘,碗盏整整齐齐。毛主席看后对普通农户卫生水平的提高很是高兴。

接着,毛主席又问林赛华:“再看看你们的房间好不好?”

毛主席走进林赛华的卧室环视一下。这房间不算大,但整理得干干净净,家具摆设整齐,毛主席笑呵呵走出房来,风趣地问道:“这家是地主,还是富农啊?”

林赛华一本正经回答:“我们是贫农。”

毛主席笑了,满意地走出了林赛华家。

毛主席走出林赛华家不久,林赛华的儿媳妇就回来了,说刚才来的那人是毛主席。

“毛主席?刚才那是毛主席?”林赛华这才知道刚才同自己“摆”了半天的“老同志”竟然是画上常见的毛主席,紧忙三步两步赶出屋去追,追上了,却反而说不上话来,只是幸福地跟随着毛主席。

毛主席一边往前走,去看农田,一边向社干部问起社里有多少户、多少田、多少生产队,生产队下有没有生产组。

周桂林说起1个生产队有3个队长时,毛主席问:“3个队长里边有没有女队长呢?”

毛主席非常关心男女平等问题。在封建社会里,甚至到民国时期,中国女性深受政权、族权、神权、夫权的压迫,社会地位十分低。1949年7月,毛主席为《新中国妇女》杂志题词,号召全国妇女团结起来,参加生产和政治生活,改善妇女的经济地位和政治地位。1955年,毛主席又提出了“妇女能顶半边天”的口号,倡导男女平等。因此,毛主席在视察中问“有没有女队长”。

“有,每个队都有一个女队长。”

接着,毛主席问有没有女组长、女社长,都得到肯定的回答。

毛主席视察红光社

当听说有女社长时,毛主席打量了一番身边的社干部,然后问“怎么没有看到她?”有人立即找人去把女社长萧绍群找来。

耳听为虚眼见为实,毛主席调查研究就是这么认真。

不一会儿,萧绍群来了。毛主席隔着两条田坎伸出手要握手。“你一直是妇女干部?”“管啥子呢?”一见面毛主席就问了2个问题。萧绍群回答,自己管社里的托儿所、卫生工作,还有公共食堂。

毛主席问:“管得下吗?”

萧绍群回答说:“只要有毛主席,有党的领导,就管得下。”

大家都在笑,毛主席也在笑。毛主席鼓励说,你们都是年轻干部,应该好好干。

村里的一帮孩子围着毛主席看个没够。毛主席走过去,指着跟前的孩子问:“你上学没有?”一直问了4个孩子,问第4个孩子时,边上有人说她已经高小毕业,正在家劳动。

接着,毛主席问社干部:“社里办了农校没有?”

周桂林说办了一个。毛主席建议再办一个,社干部慨然应允。

一个右手用布裹着吊在胸前走过来的小女孩,引起了毛主席的注意。毛主席关心地问:“你的手是怎么伤的?”

这女孩叫王祖运,回答说:“是开荒的时候被锄把震裂了虎口,正在化脓。”

“给她点药,把伤治好。”毛主席给随行的保健医生说。隔了两天,毛主席还惦记着这个女孩,又派医生专程来为王祖运换药。

毛主席关心群众真的是全心全意。

返回时,毛主席又问起社里除七害的事:“今年能不能把七害除完?”

“一定能除完!”周桂林向毛主席保证。

“你们用什么办法呢?麻雀怎么消灭呢?”毛主席问具体的方法。

周桂林作了汇报,当谈到消灭苍蝇、蚊子的办法时,介绍了发动社员用打破碗花花消灭蚊蝇的效果。

关于打破碗花花的使用方法,四川省农业厅的梁禹久处长现场向毛主席作了补充介绍,这种草书名野棉花,有毒,可以杀虫。把它泡进粪坑、水凼里,就能杀死蛆和沙虫。

毛主席就问:“为什么叫打破碗花花?”

周桂林说:“从前为了防止孩子们去摘这种花,农民就说摘了就要打破碗,打破了碗就吃不成饭,打破碗花花就这样得了名。”

毛主席听了,兴奋地说:“这是一个重大的发现。是群众的一个创造,好办法,要推广。”接着又问,这种打破碗花花好找吗?

周桂林说好找,说完走到田坎边随手拔来一株。毛主席拿过来看了看说:“很好,带回去,明天开会给大家看看。”并嘱咐刘致台和省农业厅驻红光社的一个农技师动手写稿,明天写成,后天审稿,再后天登报。

毛主席观看“打破碗花花”,听取周桂林介绍除“七害”的具体方法

只要对人民有好处的事,毛主席就积极推广。

天色黑下来了,毛主席才与大家一一握手告别,随后登车离去。在场的干部群众凝望着驶去的小车,却久久不愿离去。

3天后,一篇名为《郫县红光社农民的重点发现和创造》的稿子刊发在《四川日报》第一版上。后经《人民日报》报道,红光社一下子轰动全国。

毛主席把这个稿子专门推荐给参加成都会议的同志,并专门写了一段文字转述“打破碗花花”的名字的由来:

红光社的同志们说:其所以叫做‘打破碗花花’,是农村中大人们教导小孩子,不要去触动这种植物的身体,使它破裂流出一种汁来,粘在身上,腐烂皮肤。讲时并不是这么说的,而说成:如果谁去触动这种‘花花’(植物),回到家里,就会有失手将碗打破的危险。

毛主席视察以后,整个红光社沸腾了,掀起了一股生产建设热潮。

红光社非常珍惜毛主席的这次视察,要在毛主席下车处修建“幸福门”,跨过的沟上建“幸福桥”,走过的机耕道命名为“幸福路”,下过的田叫做“幸福田”。田园飘荡起了儿歌:“红光社,开红花,毛主席来到我们家。看我们育秧双季稻,夸我们种的好庄稼。”

后来,作曲家金砂来到这里采风,被人们的建设热情所感染。于是结合当地的民间小调,创作出了当时唱遍大江南北的流行歌曲《毛主席来到咱农庄》(军旅词作家张士燮作词):

麦苗儿青来菜花儿黄,毛主席来到了咱们农庄。

千家万户齐欢笑啊,好像那春雷响四方。

毛主席呀关心咱,又问咱吃来又问穿。

家里地里全问遍哪,还问咱农校办没办……

毛主席视察红光社纪念馆

1960年,红光人民公社(原红光农业社)在郫县县城东街翠音楼内修建了六角亭,取名幸福亭,以此纪念毛主席视察红光社。1968年,红光人民公社在幸福亭基础上,利用毛主席到过的社员林赛华家,扩建成为毛主席视察红光社纪念馆。2000年8月18日, 郫县人民政府授予纪念馆县级文物保护单位,成都市文化局将毛主席视察红光社纪念馆设为成都文化地标。

声明:欢迎点赞、评论、赞赏,欢迎大家点击“关注”箫吹明月。本头条账号文章均为箫吹明月原创,受“维权骑士”保护,如对本账号文章有抄袭、洗稿等侵权行为,箫吹明月将依法维权。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果涉及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