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到山上,到了山上又一刻都不想闲呆。

山上并不安全,待得越久,遇见蛇的概率就越高。在这片亚热带原始次森林中生活着十多种毒蛇。对二人来说,最可怕的是通体翠绿,潜藏在绿叶上的竹叶青。这种小蛇在远处很难发现。余初妹往往在手伸到蛇面前时才能注意到它的存在。余初妹很怕看到青蛇的眼睛,每次都是一次惊吓。她说看到蛇时,心里恐惧,就赶紧走开。“采箬人”都竹竿在手,竿在人前。“要么几棍子打去,要么就跳开躲远。雨天的蛇尤其多,所以村民大都不愿意在雨天上山。”

另一个危险是野蜂。二人遇到野蜂的次数远比遇到蛇多。山上的蜂个头不大,但数量不少。树干上、竹叶下,甚至地上都能见到蜂巢。野蜂很难驱赶,被蛰几下是稀松平常的事情,所以每次上山,两人都会带一瓶花露水,虽然不能赶走野蜂,但被蛰了涂一些可以消肿止痛。为了减轻负重,她们在家把花露水分装在小喷壶里,每次上山只带一瓶。余初妹记得酸痛完全消失需要十多分钟,如果没有被蛰到眼皮,不影响行动的话,她还是会继续采叶。早点采完早点下山,两人都不想在山上待久。

这样的经历,绝大多数的“采箬人”都心中有数。

你吃的粽子外面的粽叶,可能就是他们摘

有一个非常突出的标志:几乎好的箬叶都来自千里岗,都来自高山。高山上的叶子最后会跟着“采箬人”的脚步下山,汇聚到村民家里,“集合”到一个合作社。

村中的月亮尖茶叶专业合作社给优质箬叶开出的价格是4元一斤,一人采摘一天,最低收入200元左右,货款当面结清。以枫树岭镇为例,附近如鲁家田村、横坑村,还有大墅镇上坊村等地的箬叶最后都会出现在这里。

周一这一天,合作社收购点更加热闹,数名年纪较大的村民正在对箬叶进行分拣、烘干和打包。

汪贤军是这个合作社的负责人,他说:“采集箬叶赚钱多,还可以当天拿到钱。加入采箬队伍的人越来越多。”

合作社要求箬叶宽度在7.5厘米到10.5厘米之间,长度在35厘米以上,不能有破损。“一年十二个月,只有七、八月两个月的叶子最好,到了九月,基本上就不再收了。”他说,季节和土壤决定箬叶品质,而品质决定价格。“青叶好了,还要后续加工好。”

余初妹、余彩凤就是合作社里负责“后续”的人,他们将数百村民摘下山的青叶分类、烘干、打包。这些箬叶最终会运出大山,变成工艺品,变成粽子的外衣,然后销往全国各地及日本、马来西亚等国,摆在大城市的商店,走上人们的餐桌。

枫树岭镇的这条箬叶之路是九年前被打通的。

当时的汪贤军看中了千里岗的自然资源,在没有任何订单的情况下投资建厂,并在几年后打开了销路,把山上野生的竹叶变成了“宝叶”。村民们可以走上山采叶,也可以坐在厂里分拣打包,不同的工作适合不同的人,都能给村民提供额外的收入。他心里知道千里岗山脉的箬叶质量非常好:箬竹喜湿热,适宜生长于疏松透气的酸性土壤。鲁家田所在的千里岗山脉地形复杂,支脉纵横交织,平均海拔800米,主峰“磨心尖”海拔1523米,是淳安第一高峰,山体由沉积碎屑岩组成,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夏季湿热。千里岗山脉的多种自然条件都契合箬竹天性,使箬竹茂盛生长,叶片宽大坚韧。箬竹是千里岗的原生植被,生活在“老家”的箬竹自然品相优异,受到收购商的青睐。

因为品质和合作社的“为人”好,千里岗的箬叶销路越来越宽,合作社已在古树坪、横坑村和鲁家田三个自然村建立了三个箬叶收购加工点,并直接带动近十个村庄的村民脱贫致富。“接下来会联系更多的乡镇供货;另一方面叶正在建设箬竹人工培育基地,把箬竹‘请’下野山,让采叶人不再那么辛苦。”他并不担心产品销售不出去,只担心产量不够。去年五芳斋向他们订购了12吨箬叶还嫌少。

今年的箬叶收购已经过去大半,最后的二十来天时间,村民更加积极,汪贤军也会更加忙碌。钱报记者了解到,今年光汪贤军这边的合作社就能收购加工超过20吨干箬叶,价值接近50万元——如果加上其他乡镇的箬叶销售,千岛湖边的大山能带给当地“采箬人”的财富还会更多。

本文为钱江晚报原创作品,未经许可,禁止转载、复制、摘编、改写及进行网络传播等一切作品版权使用行为,否则本报将循司法途径追究侵权人的法律责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