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400余位票友轮番献艺,在南京乃至整个江苏戏曲票友圈引起了强烈反响。

从2020年开始,南京还打造和推出一批以传承中华戏剧文化、彰显艺术魅力为主旨,以提高南京市民间院团表演水平、为戏剧爱好者搭建更多更好表现平台为目的的梅花戏剧角示范点,开展名家讲座、戏剧论坛、片段展演等线下活动,进一步夯实戏剧的群众基础。江宁织造博物馆、奇点书集、金鹰世界星光舞台、李在凤大戏台、白云亭艺术中心、南京越剧博物馆、纳科汽车创意园等梅花戏剧角示范点,让市民能近距离与戏曲接触,当面向戏曲名家讨教学习。梅花戏剧角推出的“霓裳印象京剧人物穿越摄影”项目、“京剧票友联谊会”、“两京对话爱艺沙龙”及“在梅边”戏曲名家表演工作坊等,获得广大戏剧爱好者和读者群众的交口称赞。

本届“梅花奖”参与竞演的17位优秀演员,都将陆续在南京开展线下活动,走进梅花戏剧角、走进校园、走进社区和戏剧爱好者互动,极大地激发起市民对传统艺术的热情。

新版京剧《乌龙院》的主创团队走进玄武区奇点书集梅花戏角时,65岁的魏萍非常激动,她是《乌龙院》主演熊明霞的铁杆粉丝:“我以前为了看上海京剧院的一出戏,坐着火车赶到上海去。现在好了,角儿们都来到家门口了,还与我们戏迷在台下进行面对面的对话,简直太过瘾了。”

楚剧《万里茶道》竞演演员线下活动在江宁织造博物馆梅花戏剧角举行,主办方特意创新了见面会形式,增加品茶环节,主演余维刚在茶香中分享了楚剧《万里茶道》中的两段品茶故事,并由此拓展,探讨了《红楼梦》中的茶文化。

王乐是鼓楼区第一中心小学四年级的学生,从幼儿园就成了小戏迷,能参加梅花奖竞演演员线下见面会了,乐坏了。王乐的妈妈告诉记者,在王乐的带动下,现在一家子都成了戏迷,王乐的哥哥比王乐大3岁,现在在学习老生,而王乐在学习老旦。

参加线下活动的演员们都对南京浓厚的戏曲文化氛围印象深刻,盛赞“梅花的香,就是这样弘扬出去的”。

南报融媒体记者 杜文双摄

即便原本不懂戏剧的市民游客,在南京观看各种展览也能一眼“入门”。

南报融媒体记者 冯芃摄

正在江宁织造博物馆举办的“梅绽金陵 礼赞百年——世界文学之都南京戏曲文化特展”,展出70余件(套)均与戏曲相关的展品,包括南京地区出土的反映戏曲文化生活的文物藏品、展现戏曲之美的行头道具、戏曲文化纸本资料等。南江宁织造博物馆常务副馆长黄晨介绍说,南京戏曲文化底蕴丰厚,关于文学与戏曲的典故、美谈数不胜数,遗址遗迹更是星罗棋布。在大量南京出土反映戏曲文化生活的实物中,《韩熙载夜宴图》《南都繁会景物图卷》等就描绘了发生在南京的精致戏曲文化氛围。

南报融媒体记者 冯芃摄

秦淮区文化馆的“戏韵秦淮——中华戏曲艺术传播体验展”,分为剧种简介、戏曲脸谱知识、戏曲服装展示、戏曲程式动作演示,互动等内容,让群众从看戏转变到自己演戏,从而爱上戏曲,成为戏曲的忠实观众或参与者,推动戏曲艺术的普及与传播。

太平天国历史博物馆的“盛世元音—中国昆曲艺术文化展”,通过昆曲的历史、昆曲的文化、昆曲的剧目以及昆曲与南京等部分,生动诠释昆曲的艺术与文化,引领观众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积淀与传承。

设立文艺专项资金,创新推动民间院团发展

南京有130多个民间戏曲院团,日趋繁荣的民间剧团正成为南京演出市场一道靓丽的风景。他们奔波在乡间大道,通过整齐的阵容、真实的内容、接地气的表演,为观众奉上一道道文化大餐,也让更多人爱上戏剧。

南京市小梅花青年越剧团的表演一点也不逊于专业团队,经过多年的努力,已从社区街头、市民广场走上了央视大舞台,该团团长陶丽艳告诉记者:“今年,南青越签约政府公共文化惠民服务《百场公益广场行》,将赴高淳、六合、玄武、雨花台、栖霞、江北新区等送戏进社区,唱响建党100周年红色主旋律剧目经典片段。”

良好的群众基础,意味着火爆的演出市场,剧团工作人员再苦再累也是乐此不疲。南京青青戏曲团团长顾金妹介绍说,该团“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红色经典戏曲演唱会目前正在排练之中,计划六月下旬在鼓楼区文化馆进行首场演出。”届时,京、越、黄梅、锡、扬剧五个剧种将连番登台,多剧种大乐队也将同时进行全程伴奏。

六合区君子兰扬剧团团长薛同军告诉记者,该团今年排演了扶贫题材扬剧《茉莉花开》和垃圾分类题材的扬剧《快给垃圾找个家》,在建党100周年之际,还排演了多个红色故事的经典折子戏。

满足群众需求、丰富百姓生活、繁荣文艺创作、传承戏曲文化,小院团有大作为。用创新的方式建设民间基层院团,推出原创作品,打好戏剧群众基础,是南京各区的努力方向。今年起,南京各区设立了文艺工作专项资金,将通过“一区一团”创新推动民间院团的发展。其中,六合区已成立“扬剧发展联盟促进会”,一年要接上百场本土惠民演出的溧水区溧庆黄梅戏团,也在市区两级的帮助下首次创排大型原创剧目,不久前,该团自编自演的黄梅戏《第一书记》,由于聚焦扶贫攻坚题材,上演时吸引了千余名居民前来观看。

优秀戏曲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需要创新,唯有创新,用有趣和动人的方式诠释传统戏曲文化的内涵,那些为我们所熟悉的传统戏曲才会变得耳目一新;受其感染,才会有越来越多的人,将中国戏曲文化的精魂融入自己的骨血,并以自己的方式,向世界展示其魅力。在这一点一滴的推进中,戏曲之魂深深植入城市基因,南京“梅花”香韵越发让人回味无穷。

南报融媒体记者 邢虹 王峰

本文来自【紫金山新闻】,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及传播服务。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