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原则就是:养育者尽量减少对孩子的干预,给孩子最大的自由,尊重他们自我的发育进程,让他们发展自己的潜能,学会独立。

如果大人对孩子干预过多,他们的生命力被压抑,就会逐渐失去自主的愿望和能力,这对于孩子的内在成长是毁灭性的。

现在有人形容外表是成人而内在思维模式依然是婴儿的人为“巨婴”,他们像婴儿一样只关心自己的需要,认为外界理所应当照顾他……这些孩子的内在为什么没有跟着身体一起长大?

那是因为父母一直在用自己的意志代替孩子的意志,将孩子的个人意志生生扼杀在摇篮里了。

很多孩子的逆反心理,其实就是对父母过度控制的反抗,是孩子被压抑的生命力的顽强抗争。

有时候这种反抗因为父母的强大而难以奏效,但会延迟到未来的某个时段一下子爆发出来。

我在美国认识一个朋友,他从小就显露出数学天分,父母早早送他去学奥数,他的童年和少年的业余时间几乎都是在做题中度过的。

他说父母不允许他浪费一点儿时间,把他每天的时间安排精确到分钟,比如早晨起床只有十分钟穿衣、洗脸、刷牙的时间,每天的晚饭必须在十五分钟内吃完。

父母在他很小的时候就给他设定了一系列的目标,包括近期目标、远期目标,细分为一年、三年的目标,十年、十五年、二十年的目标,其中包括小学、初中、高中、大学分别考到哪所学校,要争取得到哪些奖项,等等。

他在奥数上得奖无数,曾代表中国参加奥数竞赛,并取得了骄人的成绩,因此上大学时国内各大名校任他选择。上大学后母亲特意搬到学校所在的城市租房与他同住,不让他在学校住宿,以便于管理他的学业和生活,他说那时只要一下课,妈妈的电话马上就打进来,他所有的校内、校外活动他妈妈都了如指掌。

大学毕业后他申请到美国留学,父母这次鞭长莫及,没法监管他了,而他从此开始放羊了。

他的导师是诺贝尔奖得主,律己甚严,对学生要求也高,他感到压力很大,很不喜欢,半途自己申请转了系。

同学四五年就读完的博士学位,他用了八年才读完。然后做了一个博士后又一个博士后,天天晃晃悠悠地混日子,得过且过。

博士后的薪水够自己吃饭就行,既不去找工作,也不为未来打算,女朋友谈着谈着就散了,他也无所谓,闲暇时间就在网上玩游戏、下棋、泡论坛。

父母来美国探亲看到他虚度光阴的样子痛心疾首,跟他讲他同学在国内都如何有出息,让他振奋起来。他当着父母的面不说话,任父母教训,但是从此以后再也不邀请他们来美国了。

偶尔打电话回去,父母只要一谈到工作呀、前途呀的话题,他马上就挂电话。

他曾开玩笑一样地跟我们一干朋友说:“我从小到大一直都在分秒必争地学习和生活,一直都有个目标在前面等着,现在我就要换一种方式过日子,要浪费时间地、毫无目标地活着。”

他的父母曾经很为他们的育儿方式自豪,认为是他们的精益求精的时间管理模式造就了孩子的辉煌成绩,他上大学后周围很多家长把孩子送到他家让他父亲监督辅导。但是他父母当时并没有意识到,这个孩子的内在因为这种教养方式失去了一些更重要的东西,他的自我、他的主观能动性都被压抑了。

当父母企图操纵孩子的时间时,如果父母过于强势,或者孩子的内在不那么强大,孩子就会屈服,会听从家长的安排,这样的孩子在求学阶段表现优秀,没有“浪费时间”,可是等到该他自己安排时间的时候,像上面那个孩子一样,就会出现各种问题。

反之,那些内在比较强大的孩子,小时候不听话,强烈反抗父母的控制,虽然当时成绩不够好,但是他的内在自我被自己保护了,得到空间成长,这样的孩子的后续发展往往会很好,因为这些孩子的人格比较健全。这些没有具体指标可以验证,却决定了孩子成年后生命的质量。

有人总结乔布斯的创造力那么强大的原因之一,是他一直保有着一个自己的世界。无论何时何地,他都给自己留有不被任何人打扰的、完全属于自己的时间和空间,他在里面独处,静坐冥想。所谓的“冥想”和孩子坐在那里“发呆”性质是一样的,用词不同而已。

香港学者梁文道曾说:“读一些无用的书,做一些无用的事,花一些无用的时间,都是为了在一切已知之外,保留一个超越自己的机会,人生中一些很了不起的变化,就是来自这种时刻。”

他所表达的是:不仅孩子需要自由玩耍的时间,大人也需要,这不是浪费光阴和生命,而是至关重要的开启生命智慧的机会。

本文出自作者畅销书《用爱成就孩子的一生》

蔡真妮

旅美作家,海内外博客超越3000万人气,在北美的《世界周刊》《世界日报》《世界华人周刊》及国内的《读者》《青年参考》《青年文摘》《家庭育儿》《婚姻与家庭》等报刊上发表文章数百篇。新浪博客“真妮的咖啡屋”已成为成千上万知识女性和年轻母亲最贴心的“育儿顾问”和“情感顾问”。已在美国出版《真妮的咖啡屋——情感婚恋卷》《真妮的咖啡屋——移民生活卷》,国内出版《绿肥红瘦》《用尊重成就孩子的一生》《水深火热在美国》《懂爱的女人最“幸”感》等书籍。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