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时代还是互联网时代,都并没有创造一套在全球范围内有中国辨识度、且富有新时代特质的美学体系。近代社会以来,在这方面,我们远不及日本、韩国等其他东亚发达国家。

无论是在工业品还是智能产品上的美学风格的创造能力,不仅没有继承好东方美学的优良传统,也没有真正做到有效地融合西方现代工业和信息社会的美学元素。说好听一点,叫做照猫画虎地所谓致敬一下,说难听一点就是:抄袭,这个现象在中国,绝不是孤立知识产权风气。

这个风气的源头,在于我们每个家庭的美育滋养意识薄弱。如果弄懂这一点,我们就会明白美盲癌的治疗,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做到的。木心先生曾经说过:没有审美力是绝症,知识也解救不了。

三、生活即审美,并非务必在殿堂

很多人问我什么叫美,什么又叫做审美,我试着做过一个回答分享给大家:美,是一种通过极致努力,实现的好。审美,就是认知这种好的水准和能力。

没有付出过程的好,并不是不好,而是并不是真正高级的好。所以,美和审美和养成并不是一种普通人必须通过专业的艺术学院的系统学习才会习得的技术,它实际上就在我们身边的每一件小事之中,它是一种时刻伴随的思考方式,就是那种努力追求更好的精神规范,对多样性和丰富性兼容并包的能力。

回到本质来看,美就是信息的秩序感和多样性之间的高度动态平衡,审美就是认知、发现和实现他们的能力。我们在追求美的过程中都是不断地平衡多样性和秩序感之间的关系。我们可以在无数个艺术或者生活样里,找到那些曾经以更多看待世界可能性的全新视角。

或许它是莫奈的模糊和光影;

或许他是毕加索的抽象和超现实;

或许它是宫崎骏的东方画风和配乐美学;

或许它是蒂姆·波顿的奇想与特立独行;

或许它是迪士尼与皮克斯的梦幻与美好;

或许它是涂鸦的即兴和多彩;

或许它是当代艺术的奇想和开阔;

或许它是一个小小的手工;

或许它是一个礼品包装盒;

或许它是个清新的午餐便当……

然而这一切就在我们身边,我们几乎每一天都能接触和感知它们的魅力。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里提到,我们的思维通常分为逻辑分析思维和形象思维。形象思维其实就是艺术思维能力。苏霍姆林斯基建议,“如果不形成发达的、丰富的情绪记忆,就谈不上童年时期的完满的智力发展。”从小培养孩子的艺术思维,对拓展孩子的智力发展、丰富孩子的情绪记忆,有着非常深远的意义。

布谷老师说:

当今时代,很多人在物质领域得到了极大的满足,但精神领域却极其匮乏,审美领域更是一片荒漠。

著名绘画大师吴冠中老先生曾说:“我母亲是文盲,但却不是美盲。她选的衣料总是很好看,她善于搭配颜色。姑嫂妯娌们做衣服时都请她拿主意,表姐们出嫁前住到我们家由母亲教绣花。她利用各色零碎毛线给我织过一件杂色的毛衣,织了拆,拆了织,经过无数次编织,终于织成了别致美观的毛衣。我的第一件毛衣就是她用尽心思的一件艺术作品。”

小米科技董事长雷军在参加全国两会时也提出建议,大力发展中国设计产业、全面提升中国设计水平。

由此可见美育的重要性,这不仅关乎个人的审美,更关乎一个民族的文化水准。

文中卢俊老师提到,生活的审美就是人生的艺术,从现在起,让我们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拥有一颗善良真诚的心,相信便会由内心发出对美的感受与共鸣。

现在是我们疾呼整个社会重视美学教育的时候了,只有我们有了很好的美育,有了很好的美的审视标准和审美能力,我们才可以创造美,才可以保护文化,创造文化。

撰稿人:卢俊

资深出版人,阅读专家,专栏作家,中国好编辑大奖得主,全国书业商会最佳策划人,世界500强公司高管,历任小中信童书创始人兼CEO,中信出版集团常务副总裁兼COO,北京凤凰联动文化传媒有限公司总编辑兼副总经理等职。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