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茶工艺和烹饪习惯与当时的社会消费需要、宋代斗茶的盛行和茶文化的进一步发展等诸多因素有关。
斗茶,就是茶叶质量优劣的品评和鉴别,是伴随着中唐贡茶制度而确立的。斗茶始于唐代,到了宋代,越来越普遍,已发展成为民间的一项比茶叶品质、斗烹试技巧、中华极富趣味性的竞技活动。苏轼有诗云:“武夷溪边粟粒芽,前丁后蔡相笼加。争新买宠各出意,今年斗品充“官茶。”每年在新茶上市前先要进行斗茶,“斗”出来的上品便是“官茶”。
宋代斗茶的盛行,与宋徽宗赵佶的好茶有很大关系,并以福建建安产的北苑茶为贵。达官贵人为了争得天子欢心,在北苑茶见新时,便各自献出先春绝品,在林下斗茶,个个神情专注,气宇轩昂。斗茶首重选茶及碾末,也注重水的选择。斗茶的用具或是金镂玉雕的,或官窑产的名瓷,讲究非凡。最后以茶的色、香、味决出高低。这斗茶的胜负非同小可,胜若登仙,败为降将,其荣辱竟是如此重大。一场斗茶,犹如今日的一场球赛或棋战,广为观众所关注。斗茶,推动了茶叶采制技术的提高。
宋代斗茶
明清茶事
明朝初年,朱元璋以减轻茶户劳役为由,下诏令:“岁贡上供茶,罢造龙团,听茶户惟采芽茶以进。”改制“先春”、“探春”、“次春”、“旗枪”和“石乳”、“灵芽”等散茶。这种不入品号、制作简易的散茶,曾是民间普通百姓的日常饮用茶,而明太祖下诏贡茶也按此制作,客观上对破除团茶、饼茶的传统束缚,促进散茶的生产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另外,在制茶上,普遍改蒸青为炒青,这对芽茶和叶茶的进一步推广,提供了一个极为有利的条件,也使炒青等一些制茶工艺达到了炉火纯青的程度。至今,其许多制茶工艺和技术要点,仍沿用于中国各种名特优和高档茶叶的制作过程之中。
明清芽茶、叶茶的发展,还表现在促进和推动了其他茶类的发展。乌龙茶就是在这一时期新创制的茶品。此外,各类茶叶的制作技术也得到了丰富和提高。至此,六大茶类齐全并存。
中国古代茶学,主要汇集在茶书之中。自《茶经》起,经唐、宋两代的发展,至明清特别明朝中后期,达到了一个高峰。宋、元两代有31种茶书,其中不同内容的代表作有宋徽宗赵佶《大观茶论》、周绛的《补茶经》、蔡襄的茶艺专著《茶录》和审安老人的《茶具图赞》,我国历史上最早的茶法专著即沈括的《本朝茶法》以及沈立的《法易览》等。明代是茶书著述最多的时期,250年间出书68种,如张源的《茶录》、许次纾的《茶疏》、朱权的《茶谱》以及田艺蘅的《煮泉小品》、孙大绶,吴旦的《茶经水辩》、夏树芳的《茶董》、喻政的《茶书全集》等。这些经典之作,都是作者长期钻研,承前启后,去伪存真,丰富和完善的结果。到清代,撰刊的茶书共17种,而且大多是摘抄汇编性的,原创性的茶书较少。因此,如果说明朝和清初是中国传统茶学的一个繁荣或高峰期的话,那么到清朝中后期,中国传统茶学,也就慢慢地走向了终极。
与茶学没落相似的是,中国茶史上最悲惨的一段历史同时上演了。
早在鸦片战争前,中国茶就风靡世界,独步世界茶市,当时出口茶叶的惟有中国,平均每年出口茶叶2.25万吨,占当时出口总额的60%左右,是中国最大宗的出口商品。到1867年出口量增至6.55万吨,占世界茶叶出口量的90%以上。1886年出口量达13.4万吨,创历史最高纪录。
之后,由于印度、锡兰(今斯里兰卡)、荷属东印度(今印度尼西亚)的红茶及日本绿茶的出口量持续增长,并逐步瓜分世界茶叶市场,中国茶出口每况愈下。1890年,在世界茶叶贸易量中,中国茶的份额已降至50.9%.到1900年,中国茶叶的市场份额只有31.3%,1913年再降至21.3%,1919年更跌至10.8%.
社会动荡,政治没落,中国茶价的决定权掌握在了英国人手中。历史告诉我们,国弱茶也贱。
1.文章《【茶什么时候盛行的】浅谈汽车历史。》援引自互联网,为网友投稿收集整理,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点击页脚联系方式。
2.文章《【茶什么时候盛行的】浅谈汽车历史。》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相关推荐
- . 现代买票为什么带上携程保险
- . 潮阳怎么去广州南站
- . 湖南马拉河怎么样
- . 烧纸为什么到三岔路口
- . 百色为什么这么热
- . 神州租车怎么样
- . 芜湖方特哪个适合儿童
- . 护肤品保养液是什么类目
- . 早晚的护肤保养有哪些项目
- . 女孩护肤品怎么保养的最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