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0日,《人民日报》第10版以《人工天河,浇出稻花片片香》登载了我的市长/市场岗哨渡轮报道。

《人民日报》 2018年11月20日第10版

报道中的长江派水道是什么样的?

长江坡渡口路,37年来引水灌溉东南“粮仓”

人工天下发出稻花雕香。

《人民日报》记者李刚

初冬的长江坡,稻田无边无际,风吹过,稻香面朝脸。登高远望,绵延十里的“人工天下”高耸入云。

长江波浪水道(陈景林照片)

这就是久负盛名的长江派渡口。1981年完工时,世界上最长的人工水道仍然是当地最重要的维修枢纽。清澈的“天下之水”给东南最好的大米浇水,渡船后面的奋斗故事也鼓励了现在的广东罗定人双手建造美丽的房子。

扛在肩上的“人工天下”

《渡船》记载了一代人的记忆。按照这种势头修建和突破天空而建的引水工程往往距地面几十米、几千公里,将远处的水吸引到干旱不足的地方,为灌溉和饮用水形成“人工天下”的奇景。

长江派水道(秀英照片)

将全长5200米的长江派水道、江河上游罗京、太平两江的水引入金银河水库,在2014年底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河南芦山县沙河水道竣工之前,长江派水道的规模和长度一直居世界首位。很难想象这个“世界第一”是20世纪70、80年代贫困山区人民扛在肩上走出来的。

恢复长江波浪水道建设场景(长江破土纪念馆照片)

土地是云开山和云云云山之间的罗静,自然水源分布不均,旱涝灾害不断。“为了改变10年9干旱情况,罗静组织了数万干部群众,几乎全部依靠人力和钢铁焊料锤,在4年零2个月的时间里建设了名为长江派渡口的‘人工天下’。”当时长江浦调水工程突击队队长杨伟发回忆说:这是罗定人民永远不会忘记的岁月。正是长江坡上红旗飘扬,炮声隆隆,山下密密麻麻地挤满了人。 各乡镇前来支援的干部们,带着简陋的工具,打山打洞,挑灯夜战,那幅波澜壮阔的画和和和和和和气气的山冈的豪迈,为了一个目的,要用自己的双手改变家乡的面貌。

建设长江斜坡水道时的记录(长江历史纪念馆)

建设长江斜坡水道时的简陋工具(长江历史纪念馆)

“当时修建长江派水道非常困难。工程于1976年11月开工,洛汀当时技术、资金、工程机械、钢筋、水泥原材料。什么都不缺。"当时罗正贤委副书记、该工程总指挥之一李均林介绍说,当时罗正人改变了家乡落后的面貌等,他确信不会来,只能用自己的双手奋斗。

建设长江斜坡水道时的感人故事

在长江波浪水道建设过程中,山被群众用锤子砸,隧道被群众凿掉,水泥也是自己制造的。据李均林说,渡口的设计也是“土法话”——。(*注:注:注:注:注:注:注:注)

本地设计师充分考虑到当时物资贫乏、机械化程度低的情况,采用了最实用的设计方案,以确保当时靠人力一担一担浇筑的混凝土槽身与槽墩坚固与美观。

站在金色的稻田里远眺,长岗坡渡槽一个个跨拱支撑起长长的槽身;站在跨拱下,硕大石块砌起的槽墩严丝合缝。1981年1月渡槽正式竣工通水,至今30多年从未大修,甚至没有一处渗漏,今天仍然维持着罗定市区50多万人生产生活以及8万亩优质农田灌溉用水。

汗水浇灌希望的田野

罗定市稻香园农业发展有限公司自种的6000亩高标准优质稻田和带动农户种植的3.5万亩优质水稻中,相当一部分集中在长岗坡渡槽和金银河水库灌区。今年,公司带动的农户种优质稻每亩增收在2000元左右。公司管理人员徐东显表示,没有当年的“人工天河”长岗坡渡槽,就根本没有罗定优质稻米产业,也根本没有今天罗定农民种大米奔小康的生活。

△长势喜人的水稻 饱满的谷粒

如今的长岗坡渡槽风华依旧。37年来渡槽引来的潺潺清水相当于1000多个杭州西湖的水量,滋润着现在的广东粮仓罗定。清流滋润着丰腴的罗定盆地,汗水浇灌着希望的田野,今天的罗定已是华南著名的优质稻米产区。

站在金银河水库的堤岸上,水库管理人员向记者介绍说,通过长岗坡渡槽,山那边的清水源源不断地注入水库,30多年来水流充沛如初,罗定市至今也没有另建水利工程取代长岗坡渡槽的设想,因为迄今为止它还是解决罗定市区及周边乡镇50多万人口饮水和农田灌溉问题的最优方案。

△金银河水库 (苏汉荣 摄)

“与长岗坡渡槽和金银河水库一起竣工的,是装机两万千瓦的金银河水库电站,这是罗定发展工业的起点。”罗定市委书记黄天生介绍说,在能源和电力极度匮乏的改革开放初期,长岗坡渡槽和金银河水库电站成为罗定对外招商引资的一张名片,800多家外资企业因此落户罗定。

幸福靠自己的双手奋斗

长岗坡渡槽的河水依旧流淌,它像一本厚重的教科书,向人们讲述着当年的动人故事,也诉说着长岗坡跨越不同时代艰苦奋斗、自力更生的精神。

在苹塘镇良官村,村口一排岭南特色建筑,金灿灿的稻田和绿油油的菜地环绕着村子,稻田后面是葱翠的青山。良官村党支部书记李石才介绍说,乡村振兴,良官村干部群众最难能可贵的是不等不靠不要。当年罗定人靠自己的双手建起了世界第一的长岗坡渡槽,今天良官村也能靠自己的双手建设好自己的家园。

△苹塘镇良官村海惠农业观光园

乡村振兴,难在拆违拆危,难在环境综合整治工作,但良官村的党员干部带头,村民纷纷响应,主动拆除自家的废旧危房、废弃猪舍牛栏,清理房前屋后的垃圾淤泥、卫生死角,在良官村累计拆除危、旧、弃房52间,拆除面积4500多平方米,清理屋前房后杂草杂树面积800多平方米,清理垃圾淤泥共计450多吨,村容村貌由此焕然一新。

李石才说,这让他想起了当年长岗坡渡槽建设的场景,渡槽建设经过之处,大家都抢着自带干粮、自带工具上工地。

两处场景,两幅画面,相距30多年,却息息相连。30多年前大家都知道,只有长岗坡渡槽早日修通,才会改变十年九旱的落后局面;今天良官村干部群众同样知道,幸福不会从天而降,只能依靠自己的双手奋斗而来。


云浮融媒中心

编辑:黎雅欣

值班主任:刘炳华

值班总编:卢利文

投稿邮箱:yunffb@qq.com

相关推荐